羊痘病
病症名
羊痘(sheep/goat pox virus)是羊感染一种病毒后,皮肤上发生化脓性炎症,再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羊痘。
预防先知
根据接触史,典型皮疹及自愈过程,一般可做诊断。如有怀疑,可将损害的痂皮或活检组织放在电镜下观察,如发现病毒包涵体,则诊断是无疑的。
治疗措施
1.避免接触患羊痘的绵羊和山羊。
2.对2~3周羔羊接种血清抗体做紧急预防。
3.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擦病羊患部,也可用忍冬藤、野菊花煎汤或用淡盐水洗涤病羊患部,然后用碘甘油涂擦。或用以下中药方剂治疗,效果亦很好。
病羊初期:
1.二花6克,升麻3克,葛根6克,连翘6克,土获警3克,生甘草3克,水煎一次灌服。
2.升麻3克,葛根9克,金银花9克,桔梗6克,浙贝母6克,紫草6克,大青叶9克,连翘9克,生甘草3克,水煎分2次灌服。
痘疹破溃时:
连翘12克,黄柏45克,黄连3克,黄茂6克,桅子6克,水煎灌服。痘疹趋愈,形成痴皮。
病羊虚弱用:
1.当归6克,黄瓦6豆,亦芍15克,紫草3克,金银花3克,甘草1.5克,水煎灌服,根据病情酌加用量。
2.沙参6克,寸冬6克,桑叶3克,扁豆6克,花粉3克,玉竹6克,甘草3克,水煎1次灌服。
流行特点
羊痘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肤、黏膜的丘疹、脓疱、痂皮内及鼻黏膜分泌物中,在发病羊体温升高时,其血液中存有大量病毒,病羊为传染源,主要通过传染的空气经呼吸道感染,也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侵入机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工具、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及体外寄生虫都为传染媒介;绵羊细毛羊粗毛羊或土种羊易感染,病情严重;羔羊较成羊敏感,病死率高。气候寒冷、雨季、霜冻、枯草期和饲养管理因素都是发病和加重病情的诱因。
病因学
本症是羊痘病毒所致。这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触病羊污染的物质而被感染。故多见于牧羊人,兽医及屠宰人员等,尚无人与人之间互相传染的报导。传染后有终生免疫力,病毒接种在人体后获得成功。把人和动物的损害进行组织培养有病毒生长。
临床表现
潜伏期5~6天,初起为红色或紫红色的小丘疹、质地坚硬,以后扩大成为顶端扁平的水疱、能发展成出血性大疱脓疱,中央可有脐凹,大小为3~5cm。在24~48小时内疱破表面覆盖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红色晕,其外再绕以红晕,以后变成乳头瘤样结节。最后变平、干燥、结痂而自愈。病程一般为3周,也可长达5~6周,获得永久性免疫皮疹数目不多,为单个或数个,好发于手指、前臂及面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轻微肿痛外,无全身症状或仅有微热,局部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在发病后2周,于躯干部出现一过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侧出现多形红斑样皮疹
1.绵羊痘: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结膜眼睑红肿,呼吸和脉搏加快,鼻流出黏液,食欲丧失,弓背站立,经1~2天后出现痘疹,痘疹多见于皮肤无毛或少毛处,先出现红斑,后变成丘疹再逐渐形成水疱,最后变成脓疱,脓疱破溃后,若无继发感染逐渐干燥,形成痂皮,经2~3周痊愈。发生在舌和齿龈的痘疹往往形成溃疡。有的羊咽喉、支气管脏和前胃或真胃黏膜上发生痘疹时,病羊因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败血症。有的病羊见痘疹内出血,呈黑色痘:还有的病例痘疹发生化脓和坏疽,形成深层溃疡,发出恶臭,常为恶性经过,病死率高达20%~50%以上。
2.山羊痘:病羊发热,体温升高达40~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不食,在尾根、乳房、阴唇、尾内肛门的周围、阴囊及四肢内侧,均可发生痘疹,有时还出现在头部、腹部及背部的毛丛中,痘疹大小不等,呈圆形红色结节、丘疹,迅速形成水疱、脓疱及痂皮,经3~4周痂皮脱落。
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表皮内有明显的细胞内及细胞间水肿,空泡形成及气球样变性,真皮有密集的细胞浸润,中央主要由组织细胞巨噬细胞,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很少见多形核白细胞浸润。整个损害有许多内皮细胞增生和肿胀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里可以见到嗜酸性包涵体
羊痘传染途径为接触性感染,包括人、车子、牧草、饲料、土壤、器具等等,只要碰过羊痘病菌的任何物品,都可能成为媒介。而且羊只感染,死亡率相当高,治疗不及时或不得当时约50%至80%左右。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2 00:40
目录
概述
预防先知
治疗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