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绅
汉语词语
缙绅是一个汉语词语,原意是插笏,还指做过官的人,出自南北朝庾信的《哀江南赋》。
汉语词语
基本解释
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缙,也写作“搢”,插。
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
引证解释
“宰衡以干戈为儿戏,缙绅以清谈为庙略。”——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名达于缙绅间。——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缙绅士大夫。——清·周容芋老人传
《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
丁玲《母亲》:“几个还没有下乡去的老缙绅,维持城里的秩序。”
相关诗歌
文化名词
缙绅考源
明代的封建特权阶层。包括各级官吏﹑致仕官﹑封赠官﹑捐纳官以及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生员。他们的妻子也享有相应的特权待遇。地位仅次于贵族地主﹐是明代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
明代的缙绅地主享有优厚的待遇和特权。
政治方面﹐缙绅的法律地位高于常人﹐司法部门无权擅自拘审官员。明律规定“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闻请旨﹐不许擅问﹐六品以下﹐听分巡御史﹑按察司并分司取问明白﹐议拟闻奏区处。若府州县官犯罪﹐所辖上司不得擅自勾问﹐只许开具所犯事由﹐实封奏闻。若许推问﹐依律议拟回奏﹐候委官审实方许判决”。缙绅犯公罪可以收赎﹔犯私罪也得以解职﹑调离或降等抵罪。
经济方面﹐各级官吏有数量颇多的俸禄﹐生员也由国家供给生活费。此外﹐缙绅还享有徭役优免权。即使官员本人亡故﹐仍免其家徭役三年。洪武时﹐在社会生活方面﹐缙绅等级的服饰﹑器用﹑房舍、鞍马等均异于较低等级﹐凡人见缙绅须施官礼。虽然规定缙绅不免钱粮正供﹐但缙绅拖赖及少纳赋粮、脱避差徭仍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多数缙绅往往凭借威势﹐横行乡里﹐凌虐欺压百姓﹐居家的缙绅地主甚至可以决定地方官员的去留。缙绅还大肆兼并﹑侵占他人土地﹐接纳投献投靠﹐收受他人诡寄田粮、差役﹐包揽拖欠税赋嘉靖万历年虽多次定例限制优免徭役数额﹐但作用不大﹐缙绅势力有增无减。权势在手﹑待遇优厚﹑土地极多的缙绅地主﹐无不过着极为豪华的生活。他们自称官户﹐自立“官甲”、“官图”,以别于平民编户。
缙绅会议
16~17世纪俄国等级代表机构。伊凡四世即位初期,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王公和领主贵族(波雅尔)的割据势力还很强大,沙皇政权极不稳固。
1549年2月底,伊凡四世在莫斯科召开了有领主贵族、服役贵族、高级僧侣和政府高级官员参加的联席会议。会议决定编纂新法典以代替《1497年法典》,并宣布实行旨在巩固皇权的改革。这是俄国历史上第一次缙绅会议,即等级代表会议,它的召开标志着俄国等级代表君主制的建立。后来,凡遇国家大事,均由贵族、僧侣、市民3个等级代表参加的缙绅会议讨论决定。贵族在会议上起着主导作用。会议的期限和议程由沙皇决定。除国家农民的代表偶尔参加会议外,占人口大多数的契约农和债农均被排挤在外。
1648 ~1649年缙绅会议通过的《会典》表明沙皇政权的巩固。17世纪下半期俄国处于由等级代表君主制向绝对君主制转变时期,缙绅会议很少召开。
1683~1684年召开了最后一次缙绅会议,通过了同波兰缔结的《永久和约》。
参考资料
.古诗文.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4 15:31
目录
概述
汉语词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