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敬亭传
明末清初黄宗羲散文作品
《柳敬亭传》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为说书艺术家柳敬亭所作的一篇散文。文章的第一段概括交代柳敬亭说书技艺的精湛和在人民群众中的深远影响,第二段介绍柳敬亭走上说书道路的经过,以及演技提高的过程;第三段写柳敬亭为左良玉所赏识,倾动朝野;第四段写明亡后柳敬亭重操旧业,其说书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作品原文
柳敬亭传1
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记》2,当时演史小说者数十人3。自此以来,其姓名不可得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4,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5,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6,已能倾动其市人7。久之,过江8,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9,曰:“此子机变10,可使以其技鸣11。”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12,习方俗13,如优孟摇头而歌14,而后可以得志15。”敬亭退而凝神定气16,简练揣摩17,期月而诣莫生18。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19。”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20。”又期月,生喟然曰2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22,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23。”由是之扬,之杭24,之金陵25,名达于缙绅间26。华堂旅会27,闲亭独坐28,争延之使奏其技29,无不当于心称善也30。
宁南南下31,皖帅欲结欢宁南32,致敬亭于幕府33。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34。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35。宁南不知书36,所有文檄37,幕下儒生设意修词38,援古证今39,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40,从委巷活套中来者41,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42,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43,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44,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45,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46,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47,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48。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49、杀人亡命50、流离遇合51、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52,乡俗好尚53,习见习闻54,每发一声55,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56,飒然浮空57,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58,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59,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6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我读了《东亭梦华录》和《武林旧事记》两部宋人笔记,知道当时说书艺人多达数十人。从那时以后,说书芑人的姓名就不为人们所知;仅在近几年人们才共同称赞柳敬亭的说书技艺。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本姓曹。15岁时,因蛮狠凶悍强横刁钻,触犯刑法应判死刑,才改姓柳,逃到盱眙城里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市民佩服感动。后来,又到了江南,松江府有个叫莫后光的读书人见了他,说:“这人机智灵活,可以帮助他用他的演技获得声名。”于是对柳敬亭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像优孟那样善于用隐言和歌唱进行讽谏,然后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勤学苦练反复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往莫后光处。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超过一般技艺了。”从此柳敬亭就到扬州、杭州、金陵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大厅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延请柳敬亭表演他的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
宁南候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杜宏域想结交左良玉,把柳敬亭介绍到左良玉的府署。左良玉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便让柳亭参与决定军中机密大事。军中官员也不敢以说书人看待柳敬亭。左良玉没有读过书,所有公文,都是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左良玉都不满意。可是柳亭常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从斜陋里巷的俗语常谈中引来,没有不合左良玉的心意。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那时南明朝中群臣都畏左良玉,听说他派人来,无不倾倒以恭之礼相待,宰相以下的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心安理得。那些街上往日和柳亭不分你我的市民,在路边私下说:“这人是过去和我们一起说书的,如今他竟如知此的富贵了!”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左良玉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花费光了,又像昔日一样贫困,于是又开始走上街头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很长,那些强横狡诈不守法的人、杀人犯法逃亡在外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国破家亡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爱好和崇尚,都是他经常看到听到的,每讲一词一语,让人听起来有的像刀枪碰撞铁骑突围,飒飒作响腾空而起,有的像狂风怒号久雨泣诉,鸟鹊悲鸣群兽惊骇,使人立即产生亡国之恨,听不清伴奏的乐声,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创作背景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一位颇具盛名的说书艺术家。他从十七八岁开始学艺,直到八十多岁高龄还不离开舞台,艺术生涯逾越半个多世纪。造诣深湛,名扬江南。根据黄宗羲在此传后记中的文字,写《柳敬亭传》之前,吴伟业已经为柳敬亭立了传。在吴伟业笔下,柳敬亭除了说书技艺高超外,还具有高士风格,参与军机政务,是鲁仲连一类人物。黄宗羲承认吴伟业与柳敬亭过从甚密,所写柳传详尽可靠,但认为吴伟业对柳敬亭评价过高,比拟不伦,文章也写得比较杂乱,不符合“文章体式”。因此他取吴传而改写之,题目一仍其旧。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是一篇经过作者改写的人物传记。黄宗羲根据他所掌握的资料,以及他对柳敬亭的认识,来改写了吴伟业为柳敬亭所写的传记。无论是纵向考察,还是横向比较,作者始终把笔触对准柳敬亭说书艺术这一个焦点上;也无论柳敬亭个人经历如何曲折复杂,生活道路如何坎坷不平,始终以说书艺术为立传契机,以说书艺术为全传指归,真正突出了说书艺术家的不朽形象。
按理说,说书艺术家的音容笑貌是最生动,也最引人注目的。但文章一开始没有一言一语着眼于刻画柳敬亭的音容笑貌,而是把柳敬亭放在宋明以来演史小说盛行不衰的广阔背景上,作宏观的考察。作者指出,两宋时说历史演义和小说者,见之于《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著录的就有数十人。此后数百年间,却寥寥无闻,“乃近年共称柳敬亭之说书”。以考信的笔法,确切的事实,突出了柳敬亭在古代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地位低微的说书艺人要走向社会已属不易,更何况是得到公众的肯定而名噪一时了。黄宗羲对柳敬亭的坎坷经历和曲折奋斗,只是一笔带过,说他年十五,就犯法当死,因而变姓柳,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语调平实,不事渲染。而吴传则说:“久之,渡江,休大柳下,生攀条泫然。已抚其树,顾同行数十人曰:‘噫!吾今氏柳矣。’这就把柳敬亭的改姓传奇化了。也许,吴所写的传中有关这类描写,在黄宗羲看来,正是所谓“有失轻重”之处。其实,不过是黄、吴写传的主导思想不同罢了:一则重平实,一则重描写而已。
柳敬亭从家乡泰州流浪到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使听众动容,说明他在说书技艺方面有着极好的禀赋。但在柳敬亭的成才道路上,儒生莫后光的指点,似乎有着更为关键的作用。莫后光关于“说书虽小技”一番话看似平常,含义则极其丰富。“句性情,习方俗”,可以说已经是说书艺术的高标准要求了,而“如优孟摇头而歌”,则更是说书艺术的典范。柳敬亭虚心接受名师教诲,为了追求说书艺术的更高境界,开始了艰苦的探索和攀登。“凝神定气,简练揣摩”八个字,正是他悉心研求说书艺术,刻苦磨练说书技巧的真实写照。接着,黄宗羲又用对话的形式,把柳敬亭这种刻苦钻研精神分作三个阶段,三种境界,加以具体的描述。“期月”,“能使人欢咍嗢噱矣”,这是第一个阶段;“又期月”,“能使人慷慨涕泣矣”,这是第二个阶段;“又期月”,“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这是第三个阶段。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既写出莫后光循循善诱的有方教导,又写出了柳敬亭锐意奋进的精神和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攀登的态度。连莫后光也不得不赞叹说:“进乎技矣。”自此之后,柳敬亭在扬州、杭州、南京等地献艺,无不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以至于“名达于缙绅间”。市井内外,朝野上下,无不为他说书艺术所达到的神化境界折服倾倒。
关于柳敬亭“参宁南军事”,吴伟业连举六七件事,着重说明柳敬亭“平视卿相”的“侠骨”和他善于排难解纷的高士行为,而黄宗羲则重点记载两件事:一写那些幕府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煞费苦心所拟就的文檄,都使左良玉“不悦”;而柳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的言辞,却无不与左良玉“意合”。即使是写柳敬亭的军事才干,也仍然不离开说书艺人的当行本色。二写柳敬亭奉命至金陵,朝廷官吏从上到下,无不“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对于这种异乎寻常的礼遇和令人羡慕的显赫地位,柳敬亭仍然抱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处之泰然,毫不心动。这里,既反映出一个历经坎坷的说书艺人是怎样的玩世不恭,也透露出他敝屣功名利禄的态度。妙在文章处处要使人忘却柳敬亭是个说书艺人,正面描述如“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侧面烘托如同行们的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而客观效果则处处使人感到他依然是个说书艺人。
正因为柳敬亭有处变而不惊的人生态度,所以,一旦明亡,左良玉病死,他丧失其资略尽”,也能“复上街头理其故业”而安之若素。作者尤其强调的是军中的生活经历,举凡“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一切包括国家兴亡,朝代更迭在内的风云际会,都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如果说这一切是他攀登说书艺术高峰的思想基础和生活基础,那么“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则又进一步增强了他的表演艺术手段。而“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则是对柳敬亭说书的思想和艺术所作的高度赞誉,也是柳敬亭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最根本原因。而从文章写作来看,这两句正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倾注了作者对忠臣义士无限仰慕的思想感情。
由于柳敬亭的精湛技艺,明清笔记中为他立传的,还有周容《杂忆七传·柳敬亭》。至于记载他的人品、技艺的那就更多了,较著名的有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书柳敬亭册子》、余怀《板桥杂记·轶事》、夏荃《退庵笔记·柳敬亭》等。在所有这些传记材料中,黄宗羲改写的这篇《柳敬亭传》,取材精当,详略得宜,主旨明确,可谓落笔不群,出手不凡,应当说是写得最成功的一篇。
名家点评
南京晓庄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魏海棠:明末清初传写柳敬亭者不少,相比之下,黄氏对人物精神实质的把握是准确深刻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立体、真实的。其一,柳之名噪天下,固然与他的艺术天赋有密切关系,但是使他的说书艺术达到动风雨、泣鬼神的艺术境界的精神实质却是他具有坎坷、丰富的经历,善良的人格,以及他的民族大义。黄氏以他深邃敏锐的艺术眼光和健康的美学观,准确地把握住了这一点。其二,作者以史学家之笔突出柳在说书艺术史上的地位。在内容的结构安排上,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其三,作者对柳从无赖到学艺而成的描写,对柳戎马生涯的记述和柳政治才华的缘由的透析,以及最后浓墨重彩、酣畅淋漓地渲染柳之说书艺术的高尚境界,语言都简洁精当,恰如其分,真实而完满地塑造了人物形象。(《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小说卷5—清》)
作者简介
黄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末领导复社成员坚持反阉党斗争,几遭残杀。清兵南下时,纠合同志,召募义兵,设“世忠营”,走四明山结寨防守,被鲁王任为左副都御史。明亡后隐居著书讲学,清廷屡召不就。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三大儒”。
学问广博,为明清之际重要思想家和史学家。所著《明儒学案》为中国第一部学术史著作。工诗文,反对明七子复古摹拟之风,强调“性情”,注重反映现实。其诗不事雕琢,直抒真情实感。著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南雷文定》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30 22:09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