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是一种
工作类别,也是一类
职业身份。指对
作品或文稿等进行
编写、
修改。
概念信息
编辑,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士,中文被称为“编辑”或修改,编辑属于一种职业,其对应英文词汇为Editor。编辑工作的主要负责人为主编或总编辑(总编)。
编辑是某一种具有专业素质,并从事该专业的文字工作的文职人员,最主要的任职单位包括出版社、杂志社、电视台、网络媒体等。
编辑的分类包括两种,文字编辑(Copy Editor)和
美术编辑(Art editor)。前者主要负责行文措辞、知识点描述、内容结构,后者则需要揣摩分析著作的选题、中心思想、学术真伪、理论价值,所以编辑具有专业偏向性,比如文学、教育学、哲学、生物学、
计算机科学都有相关的编辑工作。
不同于文字编辑,作为一种职业岗位,编辑不仅需要读懂某一种类型的图书还要能够评审一类专业性内容。一本书、一份论文、一篇文章的出版或是发表与否,编辑有决定性作用;文字编辑只负责对选定内容进行细致化的整理和修改。
基本特质
除了一般工作上所需的细心、敏锐
观察力、良好沟通、清晰逻辑与
分析能力之外,也需要有灵活的脑袋可以有源源不绝的创意想象,当然,最基本的文字撰写能力也是会被要求的。
发展沿革
历史
中国的编辑工作出现很早,商代已有文字记录的典册,说明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
简策的工作。实际上,中国的编辑业和中国学术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正因为有了精湛的编辑活动,灿烂的学术文化才得以保存和发展。
司马迁的《
史记》中的十表
八书,是编辑工作的结晶。善于叙事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的《
战国策》,是
刘向根据《国策》《国事》《短长》《
事语》《长书》《修书》等流行的不同本子,整理校订、精选汇集、确定书名而后编成的。他写的《
战国策书录》,就是一份著名的编辑报告。
南朝梁昭明太子
萧统,和他周围的文学之士,编辑了《文选》,写了《
文选序》。说明编选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
文学的发展很有影响。其后,
李阳冰为
李白编《
草堂集》,李汉为
韩愈编《
昌黎先生集》,
刘禹锡编《文集》,
元稹编《
白香山集》,
杜牧编《李贺集》,都是出于倾慕和纪念而进行编辑的。
司马光精研历史,编成《
资治通鉴》,他用了19年的精力,领导一个小而精的编辑部,是可谓专职的编辑。
南宋而后及至明代,
雕版印刷盛行,
商品经济发达,
手工业城镇中书市坊铺兴起,出现了受聘于书铺的编辑,明末苏州
冯梦龙、
吴兴凌闬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职业编辑,在清末戊戌
维新运动时及其后,才活跃于学术文化界,成为一种
自由职业者。他们中间著名的人物有
梁启超、
谭嗣同、
唐才常、
樊锥、
章太炎、
蔡元培、
张元济等。
现代
随着文化活动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除书籍、报纸、期刊、图画等出版物外。还利用
声频、视频、符号、图像等提供知识,传播信息,积累文化,交流思想。因此,编辑工作的内涵扩大了。通常编辑又可分为图书编辑、刊期编辑、
报纸编辑、广播编辑、电视编辑及
电子出版物编辑等。
编辑一词在现代已发展为
多义词,一般又指专业性的工作。如出版社的选题、
组稿、审读、加工整理等;非出版机构中,文献资料的整理,编撰工作通报、专业刊物等,也是编辑的工作。有些编辑工作工程浩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许多国家编纂的大型
百科全书、辞书和著作总集等。
根据1986年3月30日颁布的中国《
出版专业人员职务试行条例》的规定,编辑职务(含
美术编辑)设编审、
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4种,其中的编辑为中级职务。其他国家的出版机构中,编辑人员粗分为高级编辑、文字编辑及
技术编辑。
范围方法
对“编辑”这一基本概念,20年来争议最大。研究者提出的解说不下百种,从《编辑学概览》(朱美士主编)和《编辑学概览(续编)》(向新阳主编)
两书中就可见一斑。
例:
戴文葆:“使用
物质文明设施和手段,组织,采录、收集、整理、纂修、审定各式
精神产品及其它文献资料等,使之传播展示于
社会公众”。
刘光裕:“利用传播工具的传播活动中,处于作者和读者之间进行的种种出版
前期工作。”
王振铎:“根据
社会文化需要,按照指导方针,使用物质载体和技术手段,对精神产品进行组织、采集、鉴审、选择和编序加工,并缔构成一定的文化
符号模式作为社会
传播媒介的活动”。
叶向荣:“组织、审阅、编选、加工
原创作品以在整体上构成就作品(编辑作品)的再创性著作活动”。
张觉明(台湾):“搜集材料(文章、故事或草稿)将之汇集在一起,加以鉴别、选择、分类、整理、排列和组织等
处理过程。”“从工作实情说,是先辑后编”。
任定华:“编辑是信息,知识有序化,载体化与社会化的业务活动”。
B.非,编纂是古代著作方式之一;与出版无关;
孔子是否删诗史学界早有否定。
类别划分
进行电视节目制作,通常要把不同磁带上的素材,按一定的顺序组接在一起,我们称之为“编辑”。早期的
录像带编辑,采用类似
电影胶片的剪片编辑方法:将素材带剪断,再按所需顺序
粘接起来。这种方法对于
电视编辑来说十分麻烦,而且粘接点
不准确,因而很快被淘汰。
取代磁带剪接法的编辑方法是“电子粗编法”,即在普通
录像机上加上一个电子编辑键钮,当按下编辑键时,录像机处于录制状态。编辑人员尽力使用走带速度差不多的两部录像机,一部为母机提供素材,另一部作为子机复制母带内容,当母机即将呈现需编入的素材时,按下子机的编辑键,子机就将母机
输入信号复制在编入带里。这种方法,编入点的控制,完全取决于操作人员的感觉敏锐程度和操作熟练程度,误差是难免的,同时,
编辑机不能准确地同步启动,出现跳动或黑场是常有的事。
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现了“控制磁轨编辑法”,即用控制磁轨上的
同步脉冲信号计算磁带的走带速度与画面
帧数,编辑机控制器能够计算出编辑系统里放机和录机的入点与出点。编辑人员通过编辑控制器的操作,选好
编辑点,控制器可以使子、母机起动,同速、同步,在预定的编辑入点开始录制信号,预定的编辑出点停止录制。控制磁轨编辑法比以前几种编辑法优越得多,很快被人们普遍接受,但它也有缺陷,因为脉冲的数量没有记录在磁带的
信号里,编辑点在磁带上也没有记载,所以有时会发生编辑点的滑动偏移,引起编辑点不准确。
继而出现的时码编辑法是十分准确的编辑法,其每一帧
视频信号都被时码计数在插入磁轨里。实现时码编辑,需要有一个时码
发生器将磁带上看不见的时码写出来,再有一个认读器可以读认时码,编辑控制器便可根据时码来控制编辑系统的子、母机。时码编辑系统设备价格昂贵,一般只用于
广播级的编辑制作。
以上的编辑方法从编辑
时间顺序概念来说,都属于“
线性编辑”,线性编辑不可克服的缺陷在于:①进行线性编辑必须在顺序录制的素材带上来回挑拣需要的信号,这种方法既磨损磁带、
磁头,又浪费时间、精力。②线性编辑用磁带作为信号的载体,在制作和复制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造成信号衰减,损坏
图像质量。
数字技术和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数码
压缩技术的日益成熟,使一种与以往编辑方法有本质不同的、新的编辑方法——
非线性编辑应运而生。所谓“非线性编辑”是相对于“线性编辑”而言,也是时间顺序概念,而不是
数学概念。
非线性编辑系统是以计算机为
工作平台,用盘基代替
带基,使电视磁带能像剪辑电影胶片那样编辑电视节目,而且经多次编辑和多代复制后不降低图像质量,成为电视设备发展的方向。关于非线性编辑的具体内容,将在另节再作介绍。
编稿步骤
编稿技巧
有的编辑认为,编稿就那么回事,无技巧可言,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抓起稿件就编。编了一会才发现稿件有问题根本就不能采用,或者是快编完了才发现前面该保留的东西给删掉了。可见,不讲究编稿技巧往往前功尽弃。其实,编稿与写稿一样也有技巧。笔者以为,应按以下五个步骤去编每条稿件。
浏览全篇
浏览的目的是通过了解稿件的大意,看稿件能不能发,是不是发过;看稿件哪些地方需要大砍大杀,哪些地方只需小削小补。
浏览的方法主要有:看稿件的标题,看稿件的开头,看每段的开头,看每段的结尾,看稿件的结尾。标题一般是稿件内容的高度浓缩;开头或结尾一般是稿件内容的提要;每段的开头或每段的结尾,一般是某一段落的大意。因此,以上几个地方是必须放慢速度浏览的,目的是准确了解稿件的内容。其余的地方可以加快速度一目十行,目的是发现需要大砍大杀的地方。
砍出雏形
编辑要像木工做家具一样,先把材料砍出一个毛坯,然后再刨光。砍出雏形,必须
三板斧。
一是砍掉不必要的背景。所谓不必要的背景是指那些不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背景或虽为人们普遍关心但人们早已熟悉了的背景。
二是砍掉多余的事例。如果一篇稿件中某一类型的事例有好几个,那么典型事例之外的事例都可称之为多余的事例。因为用一个典型的事例足以说明一个问题。
三是砍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一篇稿件只能有一个主题。如果不砍掉与主题无关的内容,那么一条稿件中就有了多个主题,这是违背写作规律的。
精雕细琢
对保留下来的内容还须精雕细琢。
一是纠正
错别字。错字容易被发现,错别字往往容易迷惑人的眼睛,要认真区分。
二是把生僻字词改通俗。生僻字词是“拦路虎”,令读者望而生畏。
四是注意词句的简写是否恰当。稿件正文中,第一次出现某词句时决不能简写,否则,读者会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六是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合逻辑。
精制标题
一条稿件有没有人看,根本在于稿件的内容如何。但内容再好,如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仍然没有读者。一条稿件能够首先吸引读者的是什么?当然是标题。因此,制作出吸引人的标题是编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编辑的功夫应重点放在标题制作上。标题制作好了,编辑工作就完成了一半。我国报纸上出现的标题形式很多,没有一个统一、固定不变的模式。但制作具有吸引力的标题是有规律可循的,即把稿件中最新鲜、最吸引人的东西拉出来制作成标题。为了使主题不至于过长,同时保证标题内容的完整性,可以让
引题、主题、
副题同时出现。
仔细阅读
这是编辑对一条稿件最后的把关,目的是减少或消灭差错。重大差错往往在这一关被发现,也往往因为忽视这一关而
见诸报端。因此,这个步骤不但不能少,而且应该认真对待。仔细阅读应做到,逐字逐句通读包括标题、标点在内的全文。决不能像第一个步骤那样粗略地看,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容易混淆的字词。要带着挑剔的目光去看待写作的技巧;要带着否定的态度去看稿件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导向错误的稿件。上述五个环节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有一定的作用,不可随意丢掉。只要按照这五个环节认真去做,编起稿件来一定会得心应手,一定能做出一件件漂亮的“
嫁衣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