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数值。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个部分。如
工业总产值9000亿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等。指标名称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范畴,指标数值是根据指标名称的内容所计算的统计数字,同一名称的指标在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指标数值。实际工作中,人们有时只把指标名称称作指标,而不包括指标数值。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和特点,可分为
数量指标和
质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
总体规模大小的各种
总量指标。一般是把
总体单位个数加总或把总体单位的某个标志值加总计算出来的,如
工业企业数、
职工人数、工农业总产值等。质量指标是说明总体内部或总体之间数量关系的指标,通常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指标对比计算出来的,如
劳动生产率、
单位产品成本、
产品合格率、
工时利用率、
单位面积产量等。指标按其数值
计量单位的属性,可分为
实物指标和
价值指标。实物指标的计量单位是根据事物本身的
物理性质和外部特征规定的。其中有些用自然
单位表示,如机床按台,汽车按辆; 有些用
度量衡单位表示,如钢铁按吨,木材按立方米;有些用专用单位表示,如电力按度,热量按卡;有些用复合单位表示,如客轮用艘/重载
排水量/载客位等。价值指标的计量单位是货币,如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产品价值指标可对各种不同产品的产量进行加总计算。
含义
统计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统计学
基本范畴。对统计指标通常有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一是用来反映总体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基本概念,例如年末全国
人口总数、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年度总长率等。二是反映现象总体数量状况的概念和数值。例如,2001年我国年末总人口数为127,627万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3%等。
统计指标的特点
数量性
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
综合性
综合性是指统计指标既是
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
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
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
具体性
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这一点使
社会经济统计和
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
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这点又和
计划指标相区别。
分类
1. 统计指标按照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
总量指标是反映现象
总体规模的统计指标,通常以
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现,因此又称为绝对数,例如
土地面积、
国内生产总值、
财政收入等。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又可以分为
时期指标和
时点指标。时期指标又称时期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
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
商品零售额等。时期数通常可以累积,从而得到更长时期内的总量。时点指标又称时点数,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如年末人口数,
科技机构数,公司员工数等。时点数通常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计后没有实际意义。
相对指标又称
相对数,是两个绝对数之比,如
经济增长率、
物价指数、全社会
固定资产增长率等。相对数的表现形式通常为比例和比率两种。
平均指标又称
平均数或均值,它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如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利润等。
2. 统计指标按其所反映总体现象的数量特性的性质不同可分为
数量指标和
质量指标。
(1)数量指标:数量指标是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规模水平和工作总量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绝对数表示。如
职工人数、
工业总产值、
工资总额等。
(2)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相对水平或平均水平的统计指标,一般用相对数或平均数表示。如计划完成程度、
平均工资等。
由于统计指标反映一定社会经济范畴的内容,因此,统计指标的确定,一方面必须和
经济理论对范畴所作的一般概括相符合,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设置科学的统计指标;另一方面,统计指标又必须是对社会经济范畴的进一步具体化,才能确切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如
政治经济学对劳动生产率这个
经济范畴作了一般的概括说明,即
劳动生产率是表明单位
劳动时间所创造的
使用价值。但劳动生产率作为一个统计指标时,就必须明确规定其劳动时间是指工人的劳动时间,还是企业全体职工道德劳动时间,即确定是
工人劳动生产率还是
全员劳动生产率。
3. 统计指标按
管理功能作用不同,可以分为
描述指标、
评价指标和
预警指标。
描述指标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过程和结果,提供对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基本认识,是
统计信息的主题。如:反映
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面积指标、
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标、
社会财富指标、
劳动资源指标、科技力量指标;反映
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指标、
国民收入指标、
固定资产指标、
流动资金指标、
利润指标;反映社会
物质文化娱乐设施指标、医疗
床位数指标等。
评价指标是用于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和考核,以检查
工作质量或其他
定额指标的结合作用。包括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和企业
经济活动评价指标。
预警指标一般是用于对
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即将发生的失衡、失控等进行预报、警示。通常选择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性、
敏感性经济现象,建立相应的监测
指标体系。
其他解释
统计指标是指用来刻画于描述总体基本状况和各个变量分布特征的综合数量。例如,全国人口总体的基本状况和性别分布特征可用总
人口数,男性人口数,
女性人口数,男女性别比例,男性人口比重,女性人口比重等指标来描述。不同的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根据其内容的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基础指标和特征指标。基础指标是反映总体基本状况的指标,由
总量指标和
相对指标构成。特征指标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特征的指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反映数据取值分布
集中趋势的
平均指标;二是反映数据分布
离散程度的
变异指标;三是反映数据分布形状的
偏态和
峰度系数。
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这是统计理论与
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
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特征的概念和
具体数值.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构成
完整的统计指标包括四项内容:
1、确定指标名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规定指标概念的内涵,以明确哪些应当计入,哪些不应计入;二是规定指标的外延,以明确该指标的
统计总体范围。说明所反映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和内容。
2、明确统计的时间界限和空间范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时、空
标准时统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空间标准可以根据需要,采用地区范围或管理范围;
时间标准则应根据统计对象的特点,采用时点标准或时期标准。
3、确定量化尺度和
计量单位。客观对象的性质和人们的认识能力,决定了对于不同的现象应采用不同的量化尺度。在统计中常用的量化尺度从低到高依次为:
定类尺度、
定序尺度、
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统计指标的计量单位主要有
实物单位、
货币单位和
时间单位,一般根据指标的性质和要求选取。
4、明确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方法因指标而异,有的统计指标只要确定概念的
内涵和外延之后,
统计方法也就随之确定,不必再专门规定计算方法,一些汇总性的
总量指标即是如此,如
土地出让总面积、
土地增值税总额等。
例如,中国1983年全国钢产量4002万吨,就是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统计学中的统计指标,一般是泛指社会经济现象某种数量特征,即没有具体规定其时、空界限和没有数值的统计指标名称(如“钢产量”)。
基本要求
设计统计指标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二、科学性
三、度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