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芙蒂蒂(Nefertiti,公元前1370年—前1330年)是埃及
法老阿肯纳顿的王后。纳芙蒂蒂是埃及史上最著名的王后之一,传说她不但拥有令人惊艳的绝世美貌,也是
古埃及历史中最有权力与地位的女性之一。
名字来源
古埃及语中,“纳芙蒂蒂”一词意味着“迎面而来的美人”(或译为:“美人已然来临”)。此外,此词亦为埃及民众对古代魔法之后的美誉。
在埃及众多重要的王后中,纳芙蒂蒂出类拔萃。据说,埃及从不曾有过如此美丽动人的女子(“Egypt never produced such a beauty”)。然而,这个女子之所以成为古埃及历史上最著名的王后,却不仅仅是美貌而已。在许多的庙宇和壁画中都有她的身影出现,这足以说明她的重要性,但她却仿佛一个幻影消失于古埃及的历史记载中,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人物事迹
出身背景
这位美丽的王后,其出身背景也同样的引人疑窦。有一派学说认为,她有可能是
米坦尼公主塔杜赫芭(Tadukhepa),原先是许配给
阿蒙霍特普三世,后来却嫁给了他儿子。另外一派学说认为,纳芙蒂蒂乃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与一名宠妾结合所生。这样一来,
阿肯那顿与纳芙蒂蒂便成了同父异母的姐弟。但是这个理论不可尽信,要不然纳芙蒂蒂就会享有“法老王之女”的封号,但事实却非如此。
还有一种学说认为纳芙蒂蒂是提伊(Ti,也拼做Tiy)与艾伊之女(Ay,也拼做Aya)。根据此理论,她的父亲会是在阿蒙诺菲斯三世朝廷中身居要津的官员,后来更成为了阿肯那顿的心腹。
根据这个在
埃及学界流传渐广的理论,纳芙蒂蒂出身自埃及社会中的最高层。然而提伊或许不是这位美貌皇后的生母,根据证据显示提伊很有可能是她的奶妈。
提伊经考证应为其后母,其亲生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权力之路
据说,她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后宫长大的她,嫁给了法老王,并曾辅助夫君发动史无前例的改革。当祭祀们的权势日渐增大,对皇权构成威胁时,他们自创太阳教,尊崇
太阳神阿顿,自称男女大祭祀,决心削弱大祭祀的权利。为了积蓄革命力量,他们自称奉太阳神的神谕而废弃古都
底比斯,迁都
阿玛纳,并引得民众纷纷跟随。他们在荒芜的沙漠中心建立起耀眼繁华的都城,实际上是一个三面有悬崖峭壁、坐朝
尼罗河的革命基地!在新都城阿玛纳,她与夫君平起平坐,不仅作为他的王后,更是作为与他对等的统治者,共同摄政。
古代的壁画显示,她与夫君各自驾一辆战车,并驾齐驱,画面上也有她与夫君驾战车竞赛的情景,这在纳芙蒂蒂之前是绝无仅有的现象。也正是在她之后,埃及的女性有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她们和男子一样受到重视,可以受到良好的教育,有
财产继承权,可以对于不公平的事情提出诉讼,她们有自己的思想和头脑,坚持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权利,直到20世纪的女性才再次拥有。
有人认为她甚至更胜于夫君阿肯那顿,因为她有处死敌人权利,而这项的刑罚自古都是由
法老的权利。在
王夫过世之后,纳芙蒂蒂接任王位,为了他们曾经树敌过多而独自承受最后的代价,国家濒临崩溃的边缘,她挺身而出,采取了一切救急措施,不惜牺牲一切挽回了败局。
在阿肯那顿之后,纳芙蒂蒂是否继位为王?
虽然阿肯那顿与妾奇雅育有一子,即
图坦卡蒙,但他任命的继位者却是斯孟克卡拉。这名摄政王的真实身份依然不明。在埃及学界中,有些学者认为他是阿肯那顿与奇雅所生的另一名子嗣。有些人则认为斯孟克卡拉是阿肯那顿的异母兄弟,或者是其他皇室成员。
斯孟克卡拉与纳芙蒂蒂都冠有相同名号(纳芙纳芙鲁阿顿),导致某些学者相信纳芙蒂蒂在公元前1336年阿肯那顿崩殂后掌权继位。然而,另一方面,也有证据显示纳芙蒂蒂于其夫君在位第14年时过世,当时埃及正遭受
瘟疫的肆虐。
下落不明
一些人认为她是宗教狂热分子、
阴谋家、叛国者,另一些人却认为她是个女英雄,为了挽回败局拯救国家而作出莫大的牺牲。在将近10年的时间内,纳芙蒂蒂是全埃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她受到人民有如膜拜女神般的崇敬,并和
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阿蒙诺菲斯四世共同统治埃及,而后者在公元前1353年左右继位后将自己的名号改为阿肯那顿。然而,关于这位国色天香的皇后,其生平人们却几乎一无所知。在大约公元前1336年的时候,她突然从历史上销声匿迹——当时她约莫30岁。
纳芙蒂蒂的下落到底如何呢?长久以来,研究人员相信纳芙蒂蒂因为失宠而被阿肯那顿逐出王室。或许这是因为她无法生育男性子嗣的缘故。另外也有学说认为法老王夫妇两人遭到人民叛变而被推翻,因为人民将
阿顿神信仰视为异端邪说。但也有相当多的
考古学家认为,纳芙蒂蒂在夫君去世后,成为摄政,甚至担任了法老,因此她不会被与夫君葬在一起,应该有单独的墓葬。然而,在整个
国王谷里没有纳芙蒂蒂墓葬的任何线索。纳芙蒂蒂是否以法老的身份下葬以及葬在何处,一直都尚无人知晓,也未曾发现任何记载。的确,
图坦卡门于1333年继承王位后,任何唤起阿肯那顿与纳芙蒂蒂记忆的事物都遭到有系统的抹灭。在阿克特阿顿的陵墓里,只发现了与阿肯那顿有关的丧葬物品,这显示了纳芙蒂蒂从未下葬于该地。皇后的官方死亡纪录也不可考。
身世之谜
她的身世是一个传奇,她的一生经历了几乎所有的繁华和苦痛。她曾经是娃娃新娘,12岁便被选为埃及后宫,经历过初恋的情人(阿肯那顿的王兄)早夭的伤痛,她曾经和阿肯那顿共结连理,一同分享爱情和无上的荣耀。她曾是一名改革家、一名有魔力的祭祀,也曾是残酷的刽子手、狠心的阴谋家与野心家。身为善妒的王后,她同时也是个实际而有远见的统治者,她看到了在荣光的背后潜藏的危机,在国家面临分崩离析之时,她毫不犹豫地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甚至生命,以拯救将倒塌的王朝。史书记载,她死于莫名的疫病,但数千年后的学者却根据科学检测推测,她可能是遭到宿敌的谋杀。更有甚者,死后,她的
木乃伊也未找到。
被认为是纳芙蒂蒂的一具遭到严重破坏的木乃伊,也就是
帝王谷35号墓穴里发现的木乃伊。脸部遭到严重破坏,这在
古埃及《
死亡之书》中解释为一种极其恶毒的诅咒。这具木乃伊耳朵具有双
耳洞,显然也指向着纳芙蒂蒂。在木乃伊附近找到的象征权利的弯曲的右手被折断,在古埃及,王后下葬时是弯曲左手,法老王握
权杖的右手才可以放在胸前。她的脸部被损毁,这样就无法向神说出自己的名字,进入来世;她的裹布也被撕毁,裹布上本来写着死者的名字可以让亡灵认出自己的身体,这样一来,灵魂就无法回归,死者将处于生与死之间,备受折磨。她的名字和很多的故事都从历史记载中莫名地消失,底比斯的神庙壁雕上但凡她的脸出现的地方都被凿毁,只有古老的庙宇和宫殿的废墟存留着关于她的线索。而这些都在几千年后,由一位专门研究
古埃及发型的女科学家,受到纳芙蒂蒂的假发的启发,耗时13年慢慢揭示出来。2010年,DNA检测显示她是
图坦卡蒙的生母。
家庭情况
纳芙蒂蒂在阿蒙诺菲斯三世之子
阿肯那顿就位第四年时与他成亲。当时她约莫15岁,而阿肯那顿也至少有14岁。由于他们两人的结合,这位貌美如花的女子一跃成为埃及有史以来最具权势的女性君主之一备受人们的敬爱、崇仰与膜拜。在所有重要的场合中,她随时伴随君侧——她所享有的地位几乎等同于法老王本人。但,突然地,这一切却告无疾而终。没有任何证据能显示出纳芙蒂蒂神秘失踪的真正原因。在此之前,她的遗骸现已不可追查。
曾经有DNA研究表明,法老
图坦卡蒙的父亲确为
阿蒙霍特普四世,而母亲并非纳芙蒂蒂,而是其父亲的一位姐妹。纳芙蒂蒂是图坦卡蒙的继母,也是岳母,她的女儿嫁给了这位少年法老。图坦卡蒙出生于公元前1341年,与纳芙蒂蒂有机会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中;他9岁登基成为法老,18岁暴毙,根本来不及修建自己的陵墓;作为法老,他的墓室小得可怜。种种理由表明,他被葬在母后纳芙蒂蒂的同一座墓葬内并非绝无可能。
信仰
纳芙蒂蒂与
阿肯那顿法老王两人携手进行重大的宗教及文化改革。他们最背离传统的一点在于,摒弃了埃及自古以来的神祇,并全心供奉
太阳神阿顿。
阿肯那顿在位后第15年,法老王夫妇将皇居从
底比斯迁移至阿克特阿顿(阿克特阿顿),意即阿顿神荣光之地,但以其
阿拉伯文名
阿玛纳更为人熟知。即使在传统上被视为
阿蒙神信仰中心的
卡纳克,也纷纷建立新庙宇来尊崇太阳神。
在这些庙宇中,装饰着许多纳芙蒂蒂的肖像。由于她还是君主,因此还有一个皇室封号纳芙纳芙鲁阿顿(Neferneferuaton),意为阿顿神完美无瑕。
纳芙蒂蒂是埃及历史上在寺庙和纪念碑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皇后,堪称空前绝后。这位美貌的皇后很有可能甚至位居大祭司一职,而传统上此职位是仅有法老王才能担任。
然而于阿肯那顿在位的末年,纳芙蒂蒂却从图画与浮雕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她六名女儿中的梅莉特阿顿(Meritaton)和安海森帕阿顿(Ankhesenpaaton)。
半身塑像
发现
纳芙蒂蒂半身塑像是德国的埃及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哈特1912年在埃及的
阿马纳发现的。埃及尚属英法殖民地,英、法两国有许多考古专家在埃及寻宝,德国人自然也不甘落后。在
柏林地产商詹姆斯·西蒙的赞助下,博哈特加入了寻宝的行列。西蒙每年付给博哈特3万帝国
马克,交换条件是所有发现的宝物归其所有。在阿马纳的一处土建筑废墟下,博哈特发现了这件塑像。他在日记中写道:“当挖出这件彩色塑像时,就拥有了埃及最生动的艺术品,这件东西几乎完好,只是耳朵碰掉了一点,另外左眼有些缺损。”
这件塑像是何时、何人制作的已无法考证,只知道其塑造的是
古埃及十八王朝(约公元前1570年至约公元前1308年)
法老埃赫纳吞的妻子纳芙蒂蒂,纳芙蒂蒂在古
埃及语中是“美丽来临”的意思。这座埃及王后的塑像高47厘米,重约20公斤,没有使用任何有机材料,因此破损程度很小。人物右眼瞳孔镶嵌的是黑色
天然水晶,眼白是白垩岩石,眼眶用蜂蜡密封。整座塑像由灰、黄、绿、黑、白和肤色六种色彩构成,博哈特在日记中描述道:“色彩应用非常超前,简直无法形容,所有的用词都显得多余。”
博哈特将这件塑像带到了
开罗,并设法获得当时
开罗博物馆馆长伽斯东·马斯佩罗的允许,于1913年将塑像运到德国,保存在詹姆斯·西蒙的别墅里。1920年7月,西蒙将宝物献给了新建成的普鲁士皇家艺术博物馆,放在博物馆的埃及馆内。
二战期间,这件宝物被存放在
法兰克福的帝国银行的保险柜中;1941年又被转移到靠近
柏林动物园的一个地堡中;1945年4月再次被转移到
图林根州梅克斯的一个地下
盐矿洞里,直至1945年6月又回到帝国银行。
二战后,美军在德国
威斯巴登建立了一个艺术博物馆,纳芙蒂蒂塑像被纳入了这个博物馆,当时的馆长瓦尔特·法马阻止了美军把这件塑像弄到美国去的企图,此后直至1956年,塑像一直被保存在威斯巴登的州立博物馆。1956年6月,塑像被重新送到了柏林,先是存放在
西柏林的达兰姆画廊,后又放在西柏林夏洛滕堡的埃及博物馆内。
两德统一后,2005年8月,塑像被放在
柏林老博物馆内。随着2009年10月16日
柏林博物馆岛内新馆完成修缮和对公众开放,颠沛流离了多年的纳芙蒂蒂塑像终于回到了其在德国最初存放的地方,并成为柏林所有艺术品中的镇馆之宝,估价约3.9亿美元。
归还
1924年,纳芙蒂蒂塑像首次在
柏林新博物馆展出时,埃及便提出了归还要求。时任开罗埃及博物馆馆长的皮埃尔·莱卡,也就是马斯佩罗的继任者,要求德国立即归还该塑像。莱卡没有质疑文物流失的
合法性,而是要求德国从道义上也应归还流失的埃及文物。当时的德国文教部最初同意归还,但后来迫于德国舆论的压力又拒绝了。1933年,埃及国王
福阿德一世再次向德国提出归还塑像的要求,然而当时德国正值
纳粹执政,
希特勒坚决反对归还塑像,宣称“永远不会交还王后头像,这是艺术品、珍宝,真正的宝贝”。二战结束后,埃及多次提出归还塑像的要求,但德国一直装聋作哑,拒绝回应。
2007年,埃及向德国提出借展纳芙蒂蒂塑像的请求,埃及文物局局长
扎西·哈瓦斯请求德国,哪怕只借3个月,用以庆祝埃及新博物馆的建成。对此,德国方面还是不同意。12月21日,埃及文物局局长扎西·哈瓦斯代表埃及文物局正式向德国提出归还塑像,并表示德国考古专家博哈特当年以非法手段骗取了文物出境许可,因此,德国有义务归还这件本属于埃及的文物。柏林新博物馆埃及馆的馆长弗里德利克·塞耶芙里德则表示:“德方的立场是明确无误的,头像是普鲁士通过合法手段获得的。”同时,德国联邦文化国务秘书本特·瑙曼的发言人也表示,不存在谈判归还的问题,就是借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