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克猪
野猪科猪属动物
约克猪是偶蹄目野猪科猪属哺乳动物,又称大约克夏猪、大白猪。毛色全白,少数额角皮上有小暗斑。体型大;头长,颜面宽而呈中等凹陷,耳立;背腰多微弓,四肢较高;平均乳头7对。因其体型大,全身被毛白色,故称大白猪。
简介
大约克猪又称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北部的约克郡及其临近的地区,适宜各地集约化、规模化猪场饲养。
外貌特征
体形大,毛色全白,允许额角皮肤上有小暗斑,头长,颜面宽而呈中等凹陷,耳立、背腰多微拱,四肢较高,平均乳头 7 对。
生产性能
良好饲养条件下,后备公猪 6 月龄体重 95~105 千克,后备母猪85 ~100 千克。生长育肥猪平均日增重750~850 克,料重比 2.7~3,160~175 日龄体重达 100 千克。成年公猪体重250~300 千克,成年母猪 230~250 千克。
母猪初情期 170~200 天,适宜配种日龄220~240 天,体重 120 千克以上;初产母猪产活仔数 8.5 头以上,35 日龄育成率 88% 以上;经产母猪产活仔数 10.3 头以上,35 日龄育成率 92% 以上。体重 90~100 千克屠宰率 71%~73%,腿臀比例 30.5%~32%,背膘厚 2.05~2.5厘米,眼肌面积平均32~35平方厘米,瘦肉率 62%~64%。
研究进展
我国过去20年“大约克”种猪的育种研究
1993年成立了全国“大约克”种猪育种协作组。曾在多地组织和召开育种进展探讨会,工作初见成效。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专家的引导,1997年成立了全国双肌臀大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从此我国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种猪的生产性能测定和遗传评估工作。但我国种猪育种工作开展近20年来,一直没有走出。引种一退化一再引种的怪圈。2009年8月,我国正式公布实施了《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2009—2020)》。按《计划》要求,在育种场遴选过程中。对各家符合标准要求的原种场冠以“国家”和“核心”的字样,并挂牌“国家核心育种场”。到2013年,已有5批共74家原种场通过了“国家核心育种场”的认证,区域遍及17个省、4个直辖市。这些国家核心育种场在农业部畜牧司及畜牧总站、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的指导下,对种猪育种实施指导和有效管理。对不按照《计划》要求操作实施育种步骤的原种场给予除名。《计划》还论证了引种和育种的关系:采取“适度引种,改造创新,自主育种,形成特色”,逐步提高我国种猪的质量和自给率,以满足我国多元化发展的消费市场的要求。
随着重庆,广州农业部国家畜禽检测监督测试中心的建立,我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真正开展起来;在全国遗传评估中心的管理监督下,实施科学测定、准确评估、强度选择、适度更新,逐步提高我国种猪的育种水平,以期最终打破种源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大约克”猪选育指标缺乏统一标准
我国的种猪场从国外引进“大约克”猪种群后。在制定育种目标时,大部分遗传参数,选择指数是借用国外的经验值,且大多是加拿大的,这直接导致我国种猪育种走向歧途。
这是因为:
(1)种猪引进后,环境发生了变化。而环境对优良基因的传递有一定的影响。
(2)国外的育种目标、选择指数在最近十年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丹麦,在指数确定中已加入了抗病性能指标和母猪菲生产天数指标;法国把提高母猪的自理能力、减少人工介入、延长母猪使用年限纳入选育指标。 (3)我国的种猪来源较为复杂,有美系、法系、英系及丹系等。这些不同的品系在各自选择育种时存在不同的选育重点。
(4)我国的遗传评估软件多样化,各育种场的遗传评估水平也参差不齐,存在着用美系猪的标准去选择法系猪的问题,甚至部分育种企业根据我国的饲养环境条件及多年的生产经验制定自己的遗传参数。
在制定选育指标时,应注意:
(1)由于我国的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水平低下,所以不可一昧地采用欧美参数。
(2)我国的主要消费理念与欧美不同,对背膘的选育可适当放宽。欧洲一些国家目前已经不把胴体瘦肉率作为育种指标,反而加入了肉质指标,即肌内脂肪含量,但瘦肉率的提高必然导致肉质变劣,沿此方向发展,肉质会低劣到消费者难于接受的程度,如一般认为2%~3%是较理想的瘦肉率,但随着遗传研究的深入发展。大白猪的肌内脂肪含量仅为1%左右。
“大约克”猪选育过程中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
《我国自2010年实施计划》以来,严格审核及推动了国家核心育种场的考评工作,建立了区域联合育种工作,各核心育种场通过引进的“大约克”猪优良种猪资源,在数量遗传育种及分子遗传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有不足。具体:
(1)数量遗传育种方面,部分核心场上传数据不及时测定数量偏少、测定数据误差大,同时,依据测定数据评估选留后备母猪等系统工作的监督也不到位。
(2)分子遗传育种方面,基因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如控制背膘厚、眼肌面积、抗病性等的位点基因,已采用数量性状主效基因检测方法——侯选基因鉴定法和基因组扫描法选定了相关区域;而如产仔数基因,因受力珏性效应基因控制的程度较低,且选择群体必须较大,需经进行多世代多家系选择才能有效果,故一般采用标记辅助选择(MAS)法,目前,已标记出雌激素受体(ESR)基因;在种群培育中,已成功提高了产仔数量1一1.5头,成功地剔除了影响猪肉质量的应激基因、氟烷基因,同时强化了肌内脂肪含量主效基因等。如今,分子育种水平更是迎来跳跃式进步:美国已由DNA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技术发展到单核甘酸多态性分析以及芯片多态性微卫星标记技术发展到单核甘酸多态性分析以及芯片用全基因选择的作用原理运用到杂交育种中。这些技术即将被引入并应用到“大约克”猪遗传选育中。
“大约克”猪的遗传评估
遗传评估是评定所测定个体作为种用的价值,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BLUP),为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采用了数量遗传学的方法和统计学的原理、BLUP消除环境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了系谱资料中可利用的信息,又采用了线性模型的概念。一使BLUP法具有最佳、线性、无偏的性质。BLUP法遗传评估软件还有一个优点是种猪生产场可根据自己的选育目标、自身种猪的品质特点设计及选择评估模型和自行设定模型参数。
自2010年国家核心育种场遴选以来,到2013年已评选出74家,每家都有相应的联素专家。每家国主核心育种场的相关育种数据都要及时上传到全国种猪遗传评估中心,评估中心的专家会在下一周给出评估结果懈。目前,我国每年测定有效数据的“大约克”种猪约2万多头,但育种水平与与加大那生猪改良中心还有一定差距。
种猪的选择
优良品种是高效养猪的前提条件,其优良特性的保持和提高,需要通过选种纯种繁育来实现。种猪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所以必须重视种猪的选择。作为种猪,要求体质强健,性别特征明显,具有种用价值;不胖不瘦,八成膘情;无任何遗传疾患;公、母猪的条件要求略有不同。同时,还要不断淘汰不符合种用要求的种猪。
公猪的选择及淘汰标准
1.公猪的选择 包括后备公猪和种公猪两个阶段的选择。后备公猪指的是从仔猪育成结束至初次配种前阶段的公猪。种公猪是已开始与母猪配种繁殖使用的公猪。公猪的好坏对猪群的影响很大。在本交的情况下,1头公猪1年可繁殖500~600头后代,如果采用人工授精,则1头公猪1年可繁殖仔猪可达3 000头以上。可见公猪在繁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特别重视种公猪的选择。
(1)外形鉴定要求种公猪的头和颈较轻细,占身体的比例小,胸宽深,背宽平或稍弓起,腹部紧缩,不松弛下垂,体躯要长,腹部平直,后躯和臀部发达,肌肉丰满,骨骼粗壮,四肢右力。体格强健。符合本品种的基本特征
(2)繁殖功能 要求生殖器官的发育正常,睾丸发育良好,轮廓明显,左右大小一致,不允许有单睾、隐睾或阴囊疝,乳头不少于12个或各品种规定的最少乳头数,排列整齐均匀。对公猪精液的品质进行检查,精液质量优良,性欲良好,配种能力强。
(3)生长肥育与胴体性能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和背膘厚三个主要性状的选择标准因品种不同而异,但至少应达到本品种的标准。也可用这三个性状构成一个选择指数,根据指数值的高低进行选择。背膘厚度、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是中等或高遗传力。后备阶段公猪应检测这些性状,并与标准体重(90千克或100千克)进行比较,来选择那些具有最高性能指数且身体结实的公猪。通常要求公猪生长快,一般瘦肉型公猪在20~90千克阶段的平均日增重要求700克以上,耗料省,每千克增重的耗料量在3千克以下,背膘薄,90千克体重测量时,肩部、胸腰结合处及腰荐结合处三点平均膘厚20毫米以下。
公猪的淘汰标准
一般猪场种公猪的利用年限多在2----3年,种公猪的年淘汰率为33%~50%。具有以下缺陷的种公猪应予淘汰。
其一,性欲低、精液品质差、配种能力差的公猪。
其二,与配母猪分娩率低、产仔数少的公猪。
其三,患有肢蹄病或其他疾病长期不能配种的公猪,或体型太大的公猪。
其四,攻击工作人员的公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1 12:47
目录
概述
简介
外貌特征
生产性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