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毛鸭嘴草
禾本科鸭嘴草属植物
细毛鸭嘴草(拉丁学名:Ischaemum ciliare Retz.)是禾本科,鸭嘴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秆直立,高可达50厘米,叶鞘疏生疣毛;叶舌膜质,叶片线形,边缘粗糙。总状花序,花序轴节间和小穗柄的棱上均有长纤毛,第一颖革质,两侧上部有阔翅,边缘有短纤毛,下部光滑无毛;第二颖较薄,舟形,下部光滑,上部具脊和窄翅,第一小花雄性,外稃纸质,脉不明显,第二小花两性,外稃较短,子房无毛,柱头紫色,夏秋季开花结果。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秆直立或基部平卧至斜升,直立部分高40-50厘米,直径1-2毫米,节上密被白色髯毛。叶鞘疏生疣毛;叶舌膜质,长约1毫米,上缘撕裂状;叶片线形,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1厘米,两面被疏毛。
总状花序2(偶见3-4)枚孪生于秆顶,开花时常互相分离,长5-7厘米或更短;总状花序轴节间和小穗柄的棱上均有长纤毛。无柄小穗倒卵状矩圆形,第一颖革质,长4-5毫米,先端具2齿,两侧上部有阔翅,边缘有短纤毛,背面上部具5-7脉,下部光滑无毛;第二颖较薄,舟形,等长于第一颖,下部光滑,上部具脊和窄翅,先端渐尖,边缘有纤毛;第一小花雄性,外稃纸质,脉不明显,先端渐尖;第二小花两性,外稃较短,先端2深裂至中部,裂齿间着生芒;芒在中部膝曲;子房无毛,柱头紫色,长约2毫米。有柄小穗具膝曲芒。花果期夏秋季。
细毛鸭嘴草分布广泛,形态性状变异幅度甚大,地方性种群甚多,种下分类需待拥有足够的标本材料(特别是中国只外的)之后再进行为宜。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浙江(乐清、永嘉、瓯海、洞头、瑞安、文成、平阳、苍南、泰顺)、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印度、中南半岛和东南亚各国都有分布。多生于海拔600m以下的山坡草丛中和路旁及旷野草地。
喜温暖而湿度中等的沙质土壤,但在干旱瘠薄的砂质山坡、丘陵也能生长。在中国广西多分布于海拔700米以下的岩丘陵地区,能形成单一群落;海拔1000米也能生长,1200米则基本上绝迹。最适宜生长在≥10℃年积温为6000-8000℃,年均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的地区。细毛鸭嘴草再生理强,较耐寒(可耐-3℃的霜冻)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粗毛鸭嘴草的种子成熟期9-10月,可在10月采种,在春季气温达20℃时播种,播种量8千克/公顷。播种前宜整地细碎土壤,播后覆以薄土。
栽培技术
该种在苗期不予放牧,待抽穗后当年即可利用。种子成熟后老叶枯黄,约一个月后从基部长出新叶,故虽系枯黄的季节仍可见青绿部分。自然生长条件下的细毛鸭嘴草删除有两个高峰期,第一次在2-3月份,第二次在7-8月份,一般鲜草产量为6000-8000千克/公顷。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可达15000多千克/公顷。通常在栽培条件下鲜草产量可达40000千克/公顷。宜于格拉姆柱花草大翼豆等牧草混种,可提高产量和品质。
主要价值
细毛鸭嘴草是一种适口性良好的牧草,放牧时家畜首先采食,然后采食其他混生牧草。1988年放牧牛群观察,该草一次放牧采食率为82%,仅次于铺地(89.7%),优于宽叶雀稗(61%)、狗尾草(60%)、圆黑雀稗(29%),再生能力(中国广西大容山)山顶上以纤毛鸭嘴草为主的草地,6月份第一次产量达8000千克/公顷,7月再生草为3000千克/公顷,9月为2600千克/公顷。一年可刈割3-4次。牧草干鲜比为1:3-1:4。营养和化学成分:
在南亚热带冬季仍有青绿状态,比较耐放牧,适口性好。细毛鸭嘴草幼嫩时可作饲料。
参考资料
细毛鸭嘴草.中国自然标本馆.
细毛鸭嘴草 .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9 11:3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