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由
河南省
话剧院根据河南林县(现
林州)人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红旗渠的真人真事编排而成,讲述了县委书记
杨贵带领
林县人民,花费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修建起被誉为“世界第
八大奇迹”红旗渠的艰辛历程。该剧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
红旗渠精神。
演出信息
剧情简介
《红旗渠》由河南省
话剧院根据真人真事编排而成,讲述了县委书记
杨贵带领
林县(现
林州)人民,花费10年时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间修建起被誉为“世界第
八大奇迹”红旗渠的艰辛历程。该剧体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该剧是河南省精心打造的“中原
人文精神精品工程”优秀剧目之一,2011年曾荣获第十二届河南省戏剧大赛文华大奖。2012年8月18日至19日在国家大剧院演出;2014年10月14日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上演“
高雅艺术进校园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专场”。
人物简介
剧中,塑造了这样几组群众——凤兰与李继红;金锤、银锤、铜锤、铁锤四兄弟;杨起梦夫妻;9岁的小姑娘吱吱;继红娘及死难者的家属……
最感人的是对凤兰与李继红的爱情描绘。没有缠绵悱恻,没有花前月下,没有玫瑰诗篇,只有凤兰对佯装欲走的李继红的一声呼唤:“哎——”瞅着没人,与恋人的手捏在一起,再递上一双鞋:“俺娘做的”;最后给恋人戴上
垫肩:“俺缝的”……李继红回赠恋人的是半个
窝头……多么简洁,又是多么含蕴;多么矜持,又是多么深情;多么平淡,又是多么浓烈。正是这样一对甜蜜的恋人,不仅日夜奋战在工地上,还为了坚决支持杨贵书记带领大家修建红旗渠,他们发起连同自己在内的十对恋人在山洞里举行
集体婚礼。然而,老天残忍,偏偏在这人生最美好的瞬间,山洞塌方,吞噬了这些宝贵的年轻生命……
最质朴的是金锤、银锤、铜锤、铁锤四兄弟。他们有使不完的力气,也有吃不饱的肚皮,只是牢牢地记住临上工地时老娘的嘱咐:“出门在外,活儿要干好,饭要吃饱。”那70.6公里的主干渠就是靠这样的小伙子一钎一钎,一锤一锤凿开的呀。
最惊叹的是前清秀才、属于“五类分子”的杨
起梦。他忍受着政治歧视的屈辱,一定要为红旗渠的修建出把力,在太行山的石壁上写下巨幅大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他说,自己虽然“苟活一世,屈辱半生”,但是,“幸遇红旗渠这篇千古文章,我能画上几笔,实乃起
梦之幸、家门之幸、祖宗之幸也”。值得深思的是,一个时时都处于被监督的“五类分子”怎么会如此赤诚地拥护县委书记的行动?这正是一个老知识分子的良知使他超越了自己和自己的苦难,深深被红旗渠这篇“千古文章”所感召。
老秀才的肺腑之言,犹如历史的判词,红旗渠必将跨越中国人所有的时代。
最令人感慨万千的是继红娘对前来赔罪的杨贵说的话:“你是汲县人,来俺林县修渠为了谁?……你有恩于林县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哇……”对儿子的死,她说,“继红是为谁死的?他是为他娘,他是想让他娘能畅畅快快地洗个头……让他娘掀开锅盖能熬汤,打开
缸盖有水吃,他是为全村人都能吃上一口水死的,他死得值啊!”这是多么深明大义的母亲啊,就像坦阔的大地。中国就是因为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母亲,才历经种种磨难而
屹立不倒。此时的杨贵哪里还敢自称英雄,他弯下腰去,大呼一声“我的大娘啊!”
最难忘的是小吱吱,一个9岁的小姑娘。她最美好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不心疼地”洗把脸,然后,把珍藏多时的胭脂搽上,让人看看小吱吱多漂亮!然而,为了给民工们挖采充饥的
野菜,她被吞没在炸山的浓烟中……她那珍藏的小小
胭脂盒就像一粒火种,在杨贵的心中点燃起了熊熊的大火,使他不敢稍有怠慢,不敢稍有退却,不敢稍有犹豫。吱吱那句话,“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反复回荡在杨贵的耳畔,这正是林县55万人共同的心声啊。
创作背景
在研讨会上,《红旗渠》的编导分别介绍了他们的创作经历。编剧杨林是土生土长的
林州人,从小喝着红旗渠的水长大。他说写这个戏,就是一种情结,“不是使命,也不是责任,就是一种爱,觉得需要去写,把自己家乡的事写出来,把曾经发生在自己家乡神话般的故事写出来。”杨林说,自己的父亲也是一名编剧,生平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红旗渠》写出来,这个戏,可以说是父子两代人的一种情怀,而完成这件事情,也是一种荣幸。
导演
李利宏同样对这个题材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介绍,在酝酿了将近十年后,这部话剧历经四年创作修改才最终完成。
《红旗渠》的创作凝结着主创们深刻的
情感体验,也因此呈现出震撼人心的剧场效果。对此,
毛时安表示,“我们当下最需要充满
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气概的作品,但这种作品的突破非常困难。创作当中的难点需要用艺术的智慧来解决、克服,而这其中,艺术家的感情十分重要。”
毛时安提到,《红旗渠》给上海一个重大启发:艺术家必须主动出击。上海也有很多类似的激动人心的题材,比如1960年代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上海几十万大军到
崇明岛去造田,包括上海居民、知识分子,来养活上海的老百姓。还有1950年代上海的大批知识分子分散到全国各地,让新中国的
基础建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后来陕西地方剧院写了。“对于
中华人民共和国曾经历过的这些重要事件,我们不能等待,我们要主动出击,为我们共和国的历史进行新的、艺术的书写。”
获奖信息
2013年10月26日下午,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红旗渠》在青岛市
青岛大剧院举行的中国第十四届
文华奖颁奖仪式中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文华大奖”。
本剧剧本曾荣获第20届
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
中国戏剧奖·曹禺剧本奖),该剧荣获河南省第十二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金奖)、“文华剧作奖”、“文华导演奖”、“文华
舞台美术奖”、“文华表演一、二、三等奖”等多项大奖。该剧参加2012
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评选,荣获话剧金狮剧目奖、编剧奖、表演奖。荣获
第五届黄河戏剧节剧目奖大奖、编剧奖、导演奖、
舞美设计奖、
灯光设计奖、表演一、二、三等奖项。
本剧曾荣获第23届上海白玉兰
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榜首、主角奖提名。
社会关注
大型话剧《红旗渠》自
剧本创作至搬上舞台历时四年,表现在一个特定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林县人用10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同时也孕育而形成了
中原文化的内涵“
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
理想信念的追求,是
民族文化的体现,是对生命意义的讴歌,是对
英雄主义的
礼赞。
该剧上演后,省内外媒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河南日报》、《
中国文化报》、《
郑州日报》、《
安阳日报》、
河南省电视台、河南政府网、河南省广播电台、新华网、
河南文化网、
大河网、
网易、
凤凰网等国内诸多媒体争相报道。省内外众多文艺评论家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其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视角,刻画了生动感人的人物群像,诠释了红旗渠精神。
在国家大剧院演出结束后,
文化部副部长
王文章上台接见演职员并合影留念。他说:“真诚祝贺话剧《红旗渠》演出取得圆满成功!《红旗渠》这个剧写得非常好,演得也非常好。红旗渠是我们的前辈艰苦奋斗、
不怕牺牲,改变命运,在太行山上树起了一座造福于民的历史丰碑。而你们通过一台演出在戏剧舞台上树立起了一座艺术丰碑。这是一部
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演员角色把握非常准确,
内心体验非常丰富,满台非常有功力的表演艺术家,把这个剧真是演活了。”
《求是》杂志社的秘书长刘彦华说:“我和同事们是抱着
平常心来看演出的,谁知还未看完,我们已是泪流满面,心绪再也难以平复。这部戏在
政治思想和艺术品味上都具很高价值,是艺术品中的精品。”
原中国儿童艺术院院长
欧阳逸冰说:“这个剧给人一种象埃及
金字塔一样精神上的震撼。它告诉人们我们的民族曾经那样生活过,曾经创造过奇迹,曾经创造出这样的精神。它告诉人们:你什么样,中国就是什么样!”
原
总政话剧团团长
孟冰说:“这个剧选材独特,风格定位准确,是一出让挑毛病的人看后都不会失望的好作品!”
著名导演
查明哲说:“看了这个剧感受最多的就是‘精神’二字,用一种精神来筑起我们的心灵长城,这是这个剧非常难能可贵之处。编、导都是带着感情去创作的,全体演职员都满怀感动去表达的,很精准,很成功、很出色!”
一个
普通观众裴女士说:“如果要用修红旗渠的精神去干事,还有什么事做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