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安烈士陵园位于湖北省
红安县县城陵园大道边的稞子山上。主要由
牌坊、
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烈士祠、骨灰堂、
董必武纪念馆、
李先念纪念馆、黄麻城义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
烈士墓和园林等部分组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面积约1平方公里。
发展历史
红安,原名
黄安,是
黄麻起义的策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摇篮,是著名的“将军县”。红安,诞生了两任国家主席—
董必武和李先念;产生了两百多位
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其中1955年至1988年间授衔的将军共有61位,居全国之首;走出了三支红军主力部队
红四方面军、
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奉献了14万优秀儿女的宝贵生命,其中登记在册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2552名。 为了纪念在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斗争中牺牲的烈士,1956年经
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红安县城东北稞子山上兴建了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占地面积341亩,规划面积500亩。陵园主要纪念建筑物有“一碑两场两园五馆”:即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广场、历史纪念馆下沉广场、将军墓园、老红军墓园、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
革命历史纪念馆、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董必武纪念馆、
李先念纪念馆、
红安将军馆。此外,还有革命烈士纪念墙、浩气烽火台、植树园和旅游服务中心等。这里是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的圣境;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的历史、加强党性锻炼的场所;是广大青少年开展爱国主义和
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的课堂;是广大人民群众缅怀先烈、感受历史、陶冶情操的圣地。
陵园的建设和发展,一直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陵园是民政部授予的
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是中宣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红色旅游30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经典景区之一,是湖北省确定的“全省最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中宣部确立的“全国一流的革命教育基地”。2006年度陵园被评为“湖北省文明风景旅游区”;2009年1月23日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09年8月陵园管理与服务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陵园先后接待了
董必武、
李先念、
江泽民、
李鹏、
李瑞环、
乔石、
吴邦国、
刘华清、
温家宝、
曾庆红、
刘云山、
俞正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视察,平均每年接待观众30余万人,与500多家单位建立了共建关系。
穿过绿瓦红檐的高大
牌坊,迎面而来的是
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的纪念碑上,镌刻着
叶剑英、
徐向前、李先念等的题词,碑座正面塑有五星碑徽,台座正中为汉白玉雕成的花环,左右分嵌有再现黄麻起义和苏区军民坚持武装斗争、保卫
苏维埃政权的浮雕,碑座前刻有中共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前两旁的雕像群形象逼真,气势磅礴。左边塑的是一位武装农民身背大刀,高举铜锣,象征着黄麻起义。右边塑的是红军战士高擎钢枪,奋勇向前,象征着根据地军民坚持武装斗争。
从纪念碑后行百米便是
烈士祠,祠内设有烈士灵堂,陈列着
红安全县革命英烈的名册及各界人民群众敬献的花圈。祠后面是骨灰堂,东边是
董必武纪念馆和
红安县博物馆。董必武纪念馆由徐向前元帅题写馆名。拾阶而上,汉白玉雕塑的
董必武像慈祥安逸,馆里数幅照片和数十件实物展示了董必武伟大的一生。
由董必武题写馆名的红安县博物馆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县级博物馆之一,建筑面积970平方米,里面陈列着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民运动、举行
黄麻起义、创建
鄂豫皖根据地等各个时期的历史文物和有关图片,歌颂了红安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的老区精神和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烈士祠的西边是新修建的
李先念纪念馆,由
陈云同志题写馆名。占地3000平方米,于1997年6月落成,党和国家领导人
江泽民、
李鹏、
乔石、
李瑞环分别为纪念馆题词。整个建筑造型典雅,气势恢宏,展示了李先念同志由一个普通木匠成长为国家主席的不平凡的经历。
紧靠李先念纪念馆西边的是
黄麻起义及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烈士纪念馆,曲槛回廊,古色古香,陈列着在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根据地革命斗争中作出了杰出贡献的革命烈士的图片、简介和遗物。
在陵园的苍松翠柏丛中,还安卧着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韩先楚、
秦基伟以及
吴焕先、
沈泽民、
蔡申熙、
郑位三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者的陵墓。整个陵园雄伟壮观,庄严肃穆。
主要景点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经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湖北省委批准兴建的,2006年5月28日奠基,2007年11月13日(黄麻起义八十周年纪念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200平方米,展览面积5000平方米。
历史纪念馆位于
烈士陵园中心位置,坐北朝南,背靠将军墓区,面向广场,建筑采用对称布局、稳重有力,中部为序厅和交通,后部为弧形景观厅,两侧分别设展厅。建筑为三层,高22米,中间三层为方形坡屋顶,用绿色琉璃瓦铺面,两翼二层为平顶屋面,建筑布局为“品”字形。馆内有五个出口,东、西各两道门与陵园内其它四座纪念馆道路连通。正面是3.8米高、11米宽的仿古紫铜门,立面墙采用灰色
磨光面花岗岩平板、弧形板和蘑菇石干挂装饰与大小不等长条形窗户组合,远看好像是一座古城堡,经过战争残留的枪炮弹孔,有充满革命激情的因素,建筑风格,既有中国古园林建筑的神韵;又有现代建筑的特点,是陵园内体量最大、外观最雄伟壮美的标志性建筑,成为陵园一碑五馆中的亮点。
历史纪念馆展出文物645件,照片766张,艺术品33件(组),以序厅大型雕塑《大别雄风》开篇,以尾厅《将军摇篮》结束,将整个展览推向高潮。纪念馆陈列按照历史时间顺序,生动的展现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斗争时期,十年红旗不倒的悲壮历程及其所体现的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突出了
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时期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重要发祥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中国共产党培养和造就治党、治国、治军杰出人才的重要基地。该馆主体陈列内容分为六个单元展开,第一单元《黄麻惊雷》展现湖北黄麻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黄麻起义,建立了
黄安县农民政府和组建了工农革命军,走上了
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开创了
鄂豫皖边界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鄂豫边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第二单元《商南烽火》展现河南商南地区,在黄麻起义和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影响下,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区委发动了
商南起义,建立了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开辟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第三单元《皖西烈焰》展现安徽
六霍起义和请水寨起义,分别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和工农革命军潜山独立师,两支部队协同作战,共同开辟
皖西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第四单元《赤区新貌》展现鄂豫边、豫东南、皖西三块革命根据地基础上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以及根据地内土地革命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的情况。第五单元《鏖兵大别》展现
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和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根据地军民同强大的敌人展开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连续取得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创建了面积达4万平方公里,350万人,26个县的红色政权,成为仅次于
中央苏区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第六单元《浴血孤旅》展现红四方面军主力,因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被迫西征后,
红二十五军重建与根据地人民并肩作战,继续开展反“围剿”斗争,坚持根据地斗争近两年实行了长征,成为最先到达陕北的红军长征队伍。
红二十五军长征后,
红二十八军重建,在根据地坚持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及部队奉命改编为
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
皖中、皖东抗日前线的历史。
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历史纪念馆科学运用多样新颖的声、光、电、
幻影成像、场景复原、半景画、大型沙盘模型、置景等艺术手段与形式,从形势上、视觉上、心灵上给人以冲击,达到吸引人、教育人的效果,充分展现了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雄的山——英雄的人民——英雄的业绩——英雄的精神”。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位于革命烈士陵园内西侧,馆名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1987年破土动工兴建,1990年11月13日落成试展开放,1992年11月13日举行开馆仪式,2004年9月开始筹备新馆软件建设,2006年6月16日封馆进行改扩建工程建设,于2007年11月13日重新开馆并对外开放。
该馆占地面积467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展线长2800米。馆舍为仿古典庭院式结构,长廊环绕,飞檐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
馆内分设序厅和烈士陈列室两部分。序厅由巨型雕塑《大别山母亲》和巨幅背景浮雕《碧血黄安》组成,二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伴着由著名作曲家
王原平创作的气势磅礴的背景音乐,寓意祖国母亲将永远铭记烈士们的英名。
烈士陈列室分《革命先导》、《起义英雄》、《大别忠魂》、《天台铁骨》、《西征壮士》、《民族脊梁》共六大部分二十三小组,展出
鄂豫皖苏区29县著名烈士263名,文物174件,照片388张,艺术品41件。按照以时系史、以史系人、以人系事和突出主要烈士闪光业绩使陈列达到具有强烈震撼力和感染力的总原则,运用复原场景,雕塑,硅胶像,模型以及现代化的声、光、电,如:纱幕投影,雪地留印,声音定位传播,可翻动式电子书等新颖的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从1923年
黄安建立党组织至1949年全国解放长达26年的革命斗争历程中,在
黄麻起义,
商南起义,
六霍起义,创建和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
鄂豫陕革命根据地,长征路上,西征途中,以及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黄麻起义和
鄂豫皖苏区革命英烈的无私奉献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尾厅以红日、五星红旗和千万朵映山红组成的大别山浮雕的有机组合,伴着雄壮的背景音乐,象征着革命烈士用青春和热血托起新中国的明天。
烈士馆馆藏革命文物300多件,主要是大刀、长矛、手枪、机关枪、衣物、功勋章等;征集收录书画作品27件、书法作品110件;珍藏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题字题词105件。
该馆自1990年落成开放以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重视,先后有李先念、
江泽民、
吴邦国、
温家宝、
刘华清、
倪志福、
杨汝岱、
曾庆红、
刘云山、
俞正声、
张思卿、
吴官正等来馆参观视察。
该馆是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德育教育,国防教育以及
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场所,先后有100多家单位在此挂牌共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如今共建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一致好评。
董必武纪念馆
董必武纪念馆位于
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的东北处稞子山上,占地面积5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7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中国庭院式结构,白墙碧瓦,飞檐翘角,依山而建,古朴庄重,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
董必武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社会主义法制奠基人。
1984年经中央批准,董必武纪念馆于次年清明节破土动工,1986年3月5日董必武诞辰一百周年落成开放。董必武纪念馆在开放的二十年间,于一九九二年和二00四年分别进行维修,修改后的纪念馆不论是外观建筑还是陈列形式都焕然一新。展览内容以
董必武的生平和业绩为依据,通过740余件珍贵文物、照片、字画、硅胶像等,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董老光辉战斗的一生,以及他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走进
董必武纪念馆,首先要登上一级台阶,迎面抬头可见正面门楼匾额上由徐向前元帅题写的“董必武纪念馆”六个馏金大字。从正门进入,便是纪念馆的正院,院子中央安放着董必武半身铜像,基座上“董必武纪念像”六字由邓小平同志题写,基座的后面是董必武和夫人
何连芝的骨灰合葬墓,二000年十月六日,
董必武和夫人何连芝的骨灰安放在纪念馆内,实现了他们生前的愿望,也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人们在这里缅怀董老的丰功伟绩,学习董老的革命风范,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墓后是一道 长, 高的屏风,上面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书写的“董必武同志生平”。正院的东面有一侧院,环绕正、东两院建有三个大展厅和一个多功能报告厅。
进入纪念馆
序厅,迎面看到的是万里长城壁画,以恢弘的气势、强烈的民族凝聚感,表达了董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浩瀚胸怀。第一展厅主要介绍的是董必武青少年时期的学习生活;辛亥革命失败后他东渡日本的内容。第二展厅主要介绍的是董必武参加创建中国共产党;站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出席联合国制宪会议的内容。第三展厅主要介绍的是
董必武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他的崇高思想品德。
二十年来,
董必武纪念馆接待观众千万余人次,其中有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友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
江泽民、李鹏、
李瑞环、
乔石、
吴邦国、
刘华清、
吴官正、温家保、
曾庆红等先后来纪念馆参观。
近几年,董必武纪念馆认真贯彻和执行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先后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军事经济学院、
中共湖北省委党校、
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及武汉市十多所大、中学共建教育基地,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曾被中宣部、省政府分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李先念纪念馆
李先念纪念馆位于湖北省
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内稞子山上,与
董必武纪念馆成对称式布局。该馆是1993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1994年4月5日(清明节)在故乡——湖北省红安县动工兴建的。1997年6月21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227平方米。该馆的建设,得到中央、湖北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原党和国家领导人
江泽民、李鹏、
乔石、
李瑞环为纪念馆题词,
陈云同志为纪念馆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依山傍势,气势恢弘、造型典雅,以丰富的文物史料,生动活泼的陈列形式,主要以半个世纪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为背景,以李先念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突出贡献为重点,再以文物为基础,配以必要和适当的辅助陈列品。纪念馆分序厅和四个陈列室、文物库房、李主席办公室复原陈列几个部分组成。它们以“从木匠到将军”、“从深入敌后到经略中原”、 “从领导湖北到为国理财”、“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四个单元展示了李先念同志集平凡和非凡、朴实和传奇于一身的个人风采,介绍了李先念同志在66年革命岁月中,从一名普通木匠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将军,从农民的儿子到国家主席的光辉战斗历程。
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与重视,
江泽民、李鹏、
李瑞环、
吴官正、
刘华清、
刘云山、
俞正声等亲临本馆参观指导。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有诸多单位与纪念馆建立共建关系,接待观众约200余万人次。
美食
鄂东风味小吃品种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勤劳聪慧、热情好客的鄂东人民,在逢年过节或亲朋好友到来或重要宾客临门时,喜欢拿出自制的蜜酒、糕点和佳肴待客。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具有鄂东地方风味的传统风味菜点和小吃,如黄州的烧梅、炒汤圆,
团风的狗脚、 耙鸡汤,麻城的
肉糕、银丝空心面,红安的绿豆耙,
武穴的
酥糖,罗田的印子耙等。这些充满鄂东地方乡土色彩的小吃,既可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也是招待贵客不可多得的地方特产。
文学家兼
美食家苏轼来黄州后,亲自制作了许多精美可口的菜肴,当地老百姓把这些菜叫做“东坡菜”,如
东坡肉、
东坡鱼、
东坡羹等。另外,还有些苏轼喜食的当地食品,人们为了纪念苏轼也在这些食品的前面冠以“东坡”二字,如
东坡饼等。
特产
特产:汉唐以来列为朝廷贡品的茧丝绸、
英山茶叶、
蕲春四宝(蛇、龟、竹、艾)和水葡萄
籼米、浠水
芝麻湖藕等;有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的
黄梅挑花、
浠水安息香、黄冈名晒烟、
武穴章水泉竹器、英山桔梗和余正泰粉丝等;罗田是全国板栗第一县,英山是全国名茶基地县,
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
李时珍的故乡,红安县花生居全省之首。
娱乐文化
这里是黄梅戏的故乡,这里有国家命名的诗词之乡、
楹联之乡、农民绘画之乡,这里自古文教昌明,有闻名遐迩的“
教授县”,有因屡夺国际中学生数理化奥赛金牌而闻名中外的
黄冈中学。自古以来,黄冈就是文人墨客荟萃之处,
东坡赤壁更是无人不晓,具有丰富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黄冈特色的许多物质或精神产品,是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为黄冈旅游提供了浓厚的乡土情趣。
人物
李先念
湖北省
红安县(原
黄安高桥区)李家大屋人。1909年6月23日出生。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1927年11月,领导农民武装参加
黄麻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陂安南县委书记、县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团、师、军政治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参加指挥了许多重要战役战斗,为创建
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长征中,率领
红四方面军先遣部队迎接党中央和
红一方面军,实现
懋功会师;指挥
包座战斗,打开北上通道,坚决抵制
张国焘的分裂主义活动,策应
红二方面军北上,为实现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作出了贡献。1936年10月,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
黄河,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委员。参与指挥一条山、
倪家营子、梨园口等战斗,血战
河西走廊。西路军失败后,临危受命,任西路军工作委员会委员,负责统一军事指挥,率领余部翻越祁连山,穿过
戈壁滩,历尽艰辛,到达新疆,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领导骨干。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豫鄂边区省委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军事部长、豫鄂挺进纵队司令员,
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在孤悬敌后的敌伪心脏地区,率部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
顽军的进攻进行了反复顽强的艰苦斗争,创建了地处要冲的中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拥有5万余人的正规军和30余万人的民兵武装力量。
解放战争时期,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副书记、中原军区司令员,
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后
中原军区第
二副司令员),指挥
中原突围战役,创建豫鄂陕革命根据地,参与重建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和反攻中原的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湖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武汉市委书记、市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副书记、
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调到中央工作,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协助周恩来、
陈云领导经济建设,为国理财。“文化大革命”中,同
林彪、
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是粉碎“
四人帮”的主要决策人之一。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主席。协助邓小平领导全党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制定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积极推动改革开放和全面开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是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第一、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著有《李先念文选》、《李先念论财政金融与贸易》。1992年6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红安县拥有授衔的将军上将8位、中将10位、少将43位,居全国之首,故被称为“中国第一将军县”。他们出生入死,功勋卓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彰显
红安将军们的赫赫战功和革命风范,学习红安将军们的圣洁情操和高贵品质,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促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的建设步伐,湖北省委决定,在红安烈士陵园新建红安将军馆,集中展示红安将军们的风采。
郑位三
郑位三同志1902年生于湖北省
黄安县(今
红安县)。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他在武昌湖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读书时,积极投入武汉各界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并在
恽代英等创办的“
利群书社”里学习《
共产党宣言》和其他进步书刊,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由
戴克敏、戴季伦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郑位三同志历任国民党黄安县党部常务委员、黄安县农民常务委员、
黄安县总工会委员、中共
黄安县委委员和中共黄安县代理县委书记,积极开展农民运动,领导反土豪劣绅的斗争。
大革命失败后,
郑位三同志在白色恐怖中继续坚持斗争。他到武汉寻找党组织。听取中共
长江局负责人
罗亦农同志传达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和关于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武装起义的指示,组织领导了黄麻“九月暴动”,揭开了
黄麻起义的序幕。
1928年至1932年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工农红军初创时期,郑位三同志先后担任中共黄安县委秘书长、县委书记、
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内务部长、
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苏维埃政府
人民委员会代理委员长和中共鄂豫皖省委委员等职。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工农
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郑位三同志被选为全国第一届苏维埃政府委员。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
郑位三同志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留在根据地,担任鄂东北道委书记、游击总司令,领导指挥苏区军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为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4年11月,郑位三同志任中共
鄂豫皖省委常委、秘书长、
红二十五军政治部主任,随军长征到陕南,担任中共鄂陕特委书记、鄂豫陕特委书记,创建与坚持了鄂豫陕苏区的游击战争。组建了红七十四师。
抗日战争爆发后,郑位三同志受党中央派遣,从延安重返鄂豫皖,创建
抗日民主根据地,历任中共鄂东特委书记、鄂豫皖区党委书记、淮南区党委书记兼路西军政委员会主席、
新四军第四支队、第二师、第五师政治委员等职,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为争取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
郑位三同志任
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书记、
中原军区政治委员,同李先念等同志率部队胜利地举行了
中原突围,受到党中央和
毛主席的嘉勉。
1949年9月,郑位三同志出席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全国解放后,郑位三同志曾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
常务委员会委员。在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他仍然刻苦学习马列主义,长期密切关注、深入研究国际国内革命和建设的诸多理论与实际问题,提出了不少至今仍有参考价值的独特见解,为党的事业呕心沥血,竭忠尽智。
“文化大革命”中,
郑位三同志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气节,大义凛然,坚持原则,同
林彪、
江青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深受林彪、“
四人帮”的残酷迫害,被扣上种种莫须有的罪名,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受到很大摧残折磨,于1975年7月27日,在北京含冤逝世,享年73岁。
十年动乱期间,无端对郑位三同志进行了“审查”并作出了《关于郑位三问题的审查报告》。这都是错误的,这些已全部予以撤销。强加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已予推倒,为郑位三同志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同时,为其受株连的家属、亲友平反,彻底消除影响。
郑位三同志是中国共产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他毕生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郑位三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半个多世纪的生涯中,他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不畏强敌,不避艰险,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坚持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和
群众路线,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胆略和远见卓识。他功高不自居,位高不自恃,大公无私,光明磊落,作风民主,从善如流,始终保持革命传统和人民公仆的本色。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董必武
原名
董贤琮,又名董用威,字洁畲,号壁伍。湖北黄安(今
红安)人。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
社会主义法制的奠基者。
董必武同志在本世纪初参加过辛亥革命,又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之一。他的一生,是同中国近百年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民革命斗争紧紧相联系的,是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党的主要领导活动紧紧相联系的。
董必武同志中学读书时接受革命团体
日知会的影响,拥护孙中山的
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并在武昌
军政府中担任工作。1914年他在东京私立日本大学学习法律,曾会见亡命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在反对
袁世凯的
二次革命失败后的险恶环境下,他毅然参加孙中山重建的
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策动讨袁的军事活动,两次被捕入狱。出狱后继续坚持斗争。这些,都表现了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顽强的战斗精神。在
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他总结中国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教训,对比俄中两国革命成败的经验,从中认识到,“中国的独立,走孙中山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必须走
列宁的道路”。由此他逐步实现由
激进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重大思想转变。1920年,他和
陈潭秋等同志共同创建武汉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他出席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随后,任中共武汉地方委员会书记、中共湖北省委委员。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一名优秀战士,
董必武同志走上在中国争取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并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新的革命征途。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期间,董必武同志是湖北省和武汉地区轰轰烈烈大革命运动的核心领导人物之一,在湖北和全国都很有声望。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当局以重金悬赏通缉董必武同志。他毫不畏惧,迅速转入秘密活动。1928年受党的派遣到苏联学习。他抓紧在那里的三年多时间,刻苦攻读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注意联系中国的国情和革命实践经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为他后来坚持
毛泽东思想和提高
领导工作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1932年他回国进入
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副校长、中央
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等职。1934年10月起,他参加
中央红军的
两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
董必武同志作为中共代表团的成员和
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长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董必武同志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工作。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成员参加政治协商会议,为争取和平民主、制止内战进行复杂艰巨的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董必武同志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政治法律委员会主任,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他同毛泽东同志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密团结,积极参与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决策,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竭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