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1931年10月成立于
安徽金寨麻埠。1934年11月开始
长征,1935年9月到达陕北。原隶属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后改属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历史沿革
传奇诞生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 , 隶属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
1931年10月在麻埠组建红军第二十五军,旷继勋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辖第七十三师(由红军第十二师改编,第十三师改为第十二师,仍为红四军建制),这是红二十五军的第一次组建。
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黄安七里坪成立,
徐向前任总指挥,
陈昌浩任政治委员,
刘士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四军(军部由方面军总部兼)、第二十五军,共3万人。这个月两个军都参加了黄安战役,打了大胜仗。
1932年2月又参加了商(城)潢(川)战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
鄂豫皖苏区。从3月21日开始历时48天的苏家埠战役,共歼敌3万余人,是鄂豫皖红军创建以来的最大胜仗,也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屈指可数的大胜仗。
苏家埠战役后,四方面军除以红二十五军军部率新组成的第七十四、七十五师各一部北进外,主力又参加了潢光战役,同时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由皖西向西南进攻。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创造了鄂豫皖红军和苏区的极盛时期。
红四方面军在连续取得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次战役胜利后,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都有了较大发展,鄂豫皖苏区空前扩大。张国焘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认为“国民党动员任何多少部队都不堪红军一击”。他不顾实际情况,又不同意徐向前的正确意见,强令红四方面军夺麻城,实现威逼武汉的冒险计划,结果遭到敌人的进攻,不得已撤离豫东南,向皖西北转移,但仍遭到敌二、六纵队尾追。当时在此地区红二十五军多次与敌人展开激战,均未阻住敌人。9月10日四方面军与红二十五军会合。10月10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即率第十、十一、十二、七十三4个师和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越过平汉线向西转移,从此再未回鄂豫皖苏区。
这支部队经鄂北、豫西到达陕南,又北出秦岭,于11月27日进入关中平原,到达西安以南和西南数十里的王曲镇、子午镇地区。12月2日进抵周至以南马召镇附近,受阻后又改向汉中前进。12月11日到达城固、西乡城区,本准备在此创建苏区,但得悉四川各派军阀发生混战,川北地区敌人兵力空虚,那里物产丰富,据此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首长决定集中力量向四川发展,创建以川北为中心的川陕边苏区。
坚持鄂豫皖斗争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
鄂豫皖苏区的斗争形势十分严重。敌人集中10个师的兵力,企图彻底消灭红军,摧毁苏区。中共鄂豫皖省委为扭转危局,于1932年11月29日,在黄安召开军事干部会议,决定重建红二十五军,作为坚持斗争的骨干。又一次组建成的红二十五军辖七十四师(原二十七师改编)、七十五师和特务营,约7000人,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治委员。根据省委决定,1933年1月在麻城组成了红二十八军(又称八十二师)辖二四四、二四六团和一个特务营约3000人,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3月28日牺牲)。为加强红二十五军力量,省委于4月8日决定将
红二十八军编入红二十五军。同时再组建八十二师,坚持皖西北的斗争。
第三次组编的红二十五军英勇作战,使鄂豫皖苏区形势有所好转,不到一个月已发展到3个师,1万余人,但是由于上级的单纯防御战略指导,先后在光山、黄安防御,向皖西北转移,又向鄂东北转移(一部分受阻返回皖西北),连经恶战,伤亡很大,最后剩下不足1000人,处境十分困难。省委多次召开会议,并向临时中央做了报告。这时红二十五军采取往返回旋,时聚时分的战法,开展游击战争,不断取得了胜利。
1933年10月返回皖西北的红二十五军一部分部队改编为八十四师,与原坚持斗争的八十二师合编为红二十八军,这是红二十八军的又一次组建,共2300人。徐海东任军长,郭述申任政治委员。他们不打消耗战,不硬拼,积极开展外线游击,在石门、固始、六安等地连打胜仗。
1934年4月张学良率东北军等16个师、4个独立旅对鄂豫皖苏区进行大规模“
围剿”。4月16日红二十五军同红二十八军在商城会合。17日两部又一次合编为红二十五军,辖第七十四师(3个营)第七十五师(两个团)共3000余人。第四次组建的红二十五军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
红二十五军从1932年11月到1934年11月经过三次重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同大于自己几十倍的敌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粉碎了张学良三个月“完全扑灭,永绝后患”的企图,配合了全国的革命斗争。
北上长征
1934年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会议上,决定率领红二十五军向平汉铁路以西实行战略转移。
当时,鄂东北地区的敌人,有东北军9个师和“豫鄂皖三省追剿队”(以下简称“追剿队”5个支队,共40多个团。为争取迅速、突然地实行战略转移,红二十五军在花山寨附近将鄂东北地方武装补入部队后,即西移罗山县殷家湾、何家冲一带,紧张地进行转移准备工作。第一,整编部队,撤销师一级建制,军直辖4个团,共2980余人,其中有7名女看护。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二二三团团长张绍东,其后于1938年投敌叛变;政委赵凌波,其后于1941年皖南事变中被俘叛变;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政委(暂缺);二二五团团长张××、政委
张明先,其后于1938年脱离革命;手枪团团长杜本润、政委宋兴国。第二,向指战员讲解当前形势,进行“打远游击”和“创建新苏区”的动员。第三,实行轻装,减少不必要的挑担,把不能随军行动的伤病员做了妥善安置。第四,每人准备三天干粮,两双草鞋。15日,准备工作完成。
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在鄂豫皖省委率领下,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由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红二十五军的长征就此开始。
出发之时,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宣言》根据中共中央1934年7月26日“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通知精神,指出了民族危机的深重,揭露了蒋介石的卖国罪行,宣布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二十五军北上抗日的义举,号召全国同胞,不分政治倾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号召国民党军队与红军订立协定共同抗日。《宣言》严正指出:北上沿途,国民党军队如加阻拦,本军定将坚决扫除之。17日,红二十五军在朱堂店以南之罗古寨击退敌“追剿队”第五支队的进攻,当晚于信阳城以南之东双河与柳林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胜利地迈出了战略转移的第一步。
红二十五军越过铁路后,经青石桥、黄龙寺、月河店、金桥等地,进入桐柏山区。蒋介石闻讯后,急令“追剿队”5个支队和东北军第一一五师跟踪追击;令驻河南省南阳、泌阳、方城、叶县一带的庞炳勋第四十军和驻湖北老河口(光化)一带的萧之楚第四十四师迎头堵截。敌人妄图以30多个团的绝对优势兵力阻二十五军西进,并趁红二十五军脱离老根据地、孤军远出之际,将二十五军包围消灭。红二十五军进入桐柏山后,经过实地考察和中共鄂豫边工委介绍情况,省委认为这一地区靠平汉铁路和汉水太近,回旋范围狭小,加之敌大兵压境,难以立足发展。于是果断决定:立即向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区挺进;如伏牛山区也不宜立足,便进入陕西省南部山区。
为了隐蔽北上意图,迷惑和调动敌人,红二十五军继续西进,直抵桐柏县城以西50里之鸿仪河、太白岭、界牌口一带,并派少数部队佯攻湖北枣阳县城。这一行动,果然使各路敌人纷纷向枣阳一带集中。敌第四十军大部兵力推进到新野、唐河、赊旗镇之线,“追剿队”主力和第一一五师先后到达桐柏以西地区,第四十四师则进至枣阳城附近。正当敌人对红二十五军形成合围之势,妄图将红二十五军聚歼于枣阳地区之时,红二十五军突然于22日从枣阳县城以北的韩庄掉头东进,并在保安寨冲破敌“追剿队”第五支队的拦阻,然后转向东北。23日,又在桐柏县以西之歇马岭、栗园一带,击退敌“追剿队”第二支队的进攻。黄昏后,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带路,绕道平氏镇、泌阳城东,经马谷田、刘庄铺、贾楼等地,乘虚北上,跳出了敌人的追堵合围,到达驻马店西北的山区。红二十五军预定由象河关转向西北,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向伏牛山区挺进。
从泌阳城东向北,沿途地势平坦,村落稠密,围寨林立,封建势力雄厚,许多大地主豪绅盘踞的村落围寨,都拥有相当数量的武装,多者有数百条枪支,配以土炮防守。有的围寨四周还筑有外壕,深水环绕。红二十五军沿途时常遭到地主武装的袭扰,行进缓慢。敌人派出的便衣侦探,也常于夜间在红二十五军所到之处进行骚扰活动,纵火烧房,显示红二十五军行踪,作为同其追堵部队的联络信号,并借机造谣惑众,诋毁红二十五军声誉。红二十五军沿途阻碍重重。为减少前进路上的阻力,争取时间迅速北上,红二十五军高举北上抗日旗帜,沿途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开展政治攻势。军政委吴焕先分别召集各级干部会议,进行政治思想动员,要求部队严格遵守群众纪律,不打土豪,不进围寨,沿途所需粮草,一律实行购买;并要求部队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以防敌人袭击。军首长在部队经过沿途,事先都亲自给寨主头目写信,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晓以民族大义,促其保持中立态度,勿加阻拦。部队多在河滩野外吃饭露宿,纪律严明,秋毫无犯。在红二十五军政策和行动感召下,大多数围寨的地主武装保持中立,使红二十五军赢得了时间,顺利通过围寨地区,摆脱了敌军的追堵。与此同时,地下党组织也积极配合,组织群众为红二十五军筹备粮草,送水送饭,充当向导。有些零星伤病人员,亦由地方党组织和群众收容安置。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地下党的干部王国华等同志,一路跟随部队行动,介绍情况,带路联络,给红二十五军以很大支持帮助。
红二十五军转向北上后,敌即判断红二十五军有“经象河关及独树镇、保安寨之间西窜企图”,又急忙调整部署。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由除旗镇北返方城县之独树镇、七里岗、砚山铺一带,迎头堵击红二十五军;驻叶县之第四十军骑兵团,也南下保安寨配合堵击;第一一六旅则由新野北上南召,以阻止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区;敌“追剿队”5个支队和第四十军骑兵第五师,均随后紧紧尾追,形势相当紧迫。11月2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象河关西北的王店、土风园、小张庄一带。当晚,敌“追剿队”第二支队也跟踪而至,并向土风园发动进攻。红二十五军驻土风园的军直属队和二二五团予敌以打击后,沿小道赶至王店与军主力会合。26日排晓,敌“追剿队”又尾追而来。这时,红二十五军距许南公路只有50余里,过了公路即是伏牛山东麓。为防止敌人追堵合围,保持回旋余地,争取时间迅速穿过公路,军领导决定以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和军直属队为前梯队先行出发;以二二三团为后梯队,占领王店、赵庄阻击尾追之敌,掩护全军行进。这天,恰遇寒流,气温骤降,北风刺骨,雨雪交加。红二十五军指战员衣服单薄,又被雨雪湿透,饥寒交迫,十分疲惫。许多同志的草鞋被烂泥粘掉,赤脚行军。但是,全军上下仍然忍饥冒寒,不怕艰难困苦,奋勇前进。
当日下午1时,红二十五军前梯队二二四团进至方城县独树镇附近,准备由七里岗通过公路。但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已抢先到达,并占领段庄、马庄、七里岗、砚山铺、屈庵一线阵地,突然向红二十五军行军队形以猛烈火力射击。因雨雪交加,能见度差,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发现敌人较迟,加之战士们的手指冻,一时拉不开枪栓,以致被迫后撤。敌人乘机猛烈冲击,并从两翼实施包围,情况十分险恶。就在这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抢先赶到先头团,当机立断地稳住部队,指挥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就地进行抵抗。他向战士们大声疾呼:“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敌人,决不能后退!”战士们爬在泥泞地上,利用地形地物,顽强抗击敌人。吴焕先随即从交通员身上抽出一把大刀,高声呼喊:“同志们,现在是生死存亡的关头,决不能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带领部队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与敌展开白刃搏斗。战斗正在激烈进行之际,副军长徐海东带领223团跑步赶到,立即投入战斗。经过一番恶战,终于打退敌人的进攻。接着,军领导指挥二二三团向七里岗之敌发起冲击,以图打开一道缺口,冲过公路,但是由于敌人的疯狂阻击,一连三次冲击,均未奏效。于是,军领导当即命令部队转而固守七里岗、砚山铺以南的赵庄、焦庄、袁五岗、上曹屯等村庄,并以反突击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天黑以后,全军在杨楼集结整理,军领导决定连夜突出重围,对部队进行了紧急动员。天黑夜暗,风雨不止,全军不顾极度的饥饿劳累,由地下党的同志带路,穿过敌人空隙,绕道急行。许多伤员同志,都忍着极大伤痛,坚持随军突围。当晚,在叶县保安寨以北的沈庄附近,穿过许南公路。27日排晓,红二十五军进入伏牛山东麓。这时,敌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骑兵团又尾追而来。红二十五军占领五里坡、高老山一带高地,将敌击退。接着,沿叶县、方城边界西进。28日,红二十五军继续向西北前进。当前卫部队正由拐河镇东北的孤石滩通过澧河时,敌第四十军骑五师和一一五旅、骑兵团,分别由拐河、常村追来,从南北两面向二十五军夹击。当时敌先头部队已超越红二十五军,并控制了澧河西岸红二十五军前进道路两侧的部分高地,红二十五军所处地形极为不利。军领导当即命令前卫二二三团强过澧河,占领纸房以东高地,击退敌骑五师的进攻,控制了入山要道;与此同时,二二五团也迅速渡过澧河,吴焕先政委命令二二五团一个连抢占上马村以北山上的围寨,击退敌骑兵团和第一一五旅的进攻,掩护军直属队和二二四团过河。然后,红二十五军又在果木庄、交界岭击退尾追之敌,经由神林、熊背、下汤等继续西进,深入伏牛山中。
独树镇、拐河战斗,是红二十五军在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红二十五军在地形平坦和气候恶劣的条件下,遭敌数万步骑兵的前堵后追,形势十分危急。能否击退敌人进攻,突出重围,不仅是战略转移成败的关键,而且关系到全军的生死存亡。由于军领导和全体共产党员在战斗的紧要时刻,奋勇当先,带领全军同志以顽强的战斗,挫败了敌人的攻击锋芒,稳住了阵地,突出了重围,把所有追堵之敌甩在红二十五军背后,才使红二十五军转危为安,得以继续前进。独树镇、拐河战斗的胜利,充分表明这支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在任何强大的敌人面前,都是打不烂、摧不垮的。
进入伏牛山区后,省委很快查明情况,发现该地区地域狭窄,人烟稀少,粮食和物资都很缺乏;又考虑到这一带为豫西“内乡王”别廷芳的势力范围,反动统治严密,盗匪出没无常,凭险据守的地主围寨很多,不便于接近群众,开展工作,创建根据地比较困难;加之第四十军和“追剿队”主力均相继跟追而来,红二十五军难以在伏牛山中立足发展,因此决定继续向西进入陕西省南部。于是,红二十五军日夜兼程,经一行树、合峪、庙子、栾川、陶湾等地,直奔豫陕边界。途中,红二十五军不断遭到地方民团、土匪的袭击阻扰,均被二十五军先头部队击溃。
12月4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卢氏县叫河,发现敌第六十师已在卢氏县城以南的五里川、朱阳关、黄沙镇一带构筑工事,控制了入陕大道。原来,蒋介石为防堵红二十五军入陕,在红二十五军进入桐柏山之时,就将驻防开封的陈沛第六十师用火车运至灵宝,继经200余里行军,于12月1日先红二十五军到达朱阳关一带部署堵截,企图以逸待劳,堵歼红二十五军。当时,敌“追剿队”第二支队也跟踪追至庙子、栾川一带,红二十五军处于前堵后追的境地,情况十分危急。据此,军领导决定改变入陕路线,另择小路,进入陕南。恰在此时,红二十五军找到一个名叫陈廷献的货郎小贩,在他的积极帮助下,很快查明一条经大石河、文峪、卢氏城南入陕的隐蔽小路。12月5日,红二十五军先派手枪团到朱阳关以东15里处“号房子”,虚张声势,迷惑敌人;主力部队则由陈廷献带路,从朱阳关东北35里处转向西北,沿着一条“七十二道水峪河、二十五里脚不干”的深山峡谷,直插卢氏县城。当晚,红二十五军从卢氏城南与洛河之间的隘路神速西进。守城民团惊慌万状,紧闭城门,只以灯笼火把壮胆,不敢妄动。天明后,红二十五军已将敌第六十师筹谋多日的堵击防线置于背后,直奔豫陕交界的铁锁关(即箭杆岭)而去。
12月8日,红二十五军由豫陕交界处铁锁关击溃民团,进入陕南境内。这时,仓忙由潼关、华阴调来的陕军冯钦哉第四十二师二十八团、二五二团,已经进至洛南县城和景村、三要司等地,迎头堵截红二十五军。8日下午,红二十五军先头部队进至三要司,与敌第二四八团第三营接触。敌人凭借三要司南面的九泉山高地,进行顽抗。红二十五军以二二五团由九泉山东南侧攀登陡崖,实施正面攻击。其余部队则迁回至高地西侧向敌人攻击。红军二二五团三营八连,在营长李学先带领下,首先登上山头,与敌拼刺肉搏。在红二十五军勇猛夹击下,战斗到黑夜,守敌一个营全部被歼。9日,红二十五军翻越鳞岭,进至洛南县之庾家河(今属丹凤县)宿营。
10日上午,省委正在庚家河召开第十八次常委会,研究在鄂豫陕边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问题,敌第六十师突然由鸡头关方向奔袭而来。红军在庾家河东山墩口的排哨,发现敌先头部队已从七里荫迁回上来,当即向敌开火。战斗一开始,敌第三六〇团就夺占了东山勘口的有利地形,向红军发起猛攻。省委立即停止开会。军领导迅速赶到,指挥部队实施反击,强攻山头阵地。副军长徐海东率领二二三团以猛烈冲击夺回了东山幼口,二二四团、二二五团则跑步攻占口南北两侧高地,协同二二三团将进攻之敌打退。激战中,徐海东负了重伤。这时,敌第三五五团、第三五七团相继增援上来,再次向红军发起攻击,于是全线展开激烈的争夺战。军长程子华也负了重伤。红军全体指战员在军政委吴焕先的指挥下,英勇反击,殊死奋战,以刺刀、手榴弹与敌拼搏。红军二二四团团长叶光宏,在率领部队和敌人拼刺刀时,一条腿被敌人打断,仍坚持指挥作战。该团七连的一挺轻机枪,在和敌人的对射中,接连牺牲了3名射手,仍然坚持射击,终于将敌人火力压住。军部司号长程玉林,下颌负伤不能吹号,还利用一座小庙作掩护,接连投出几十枚手榴弹,打退敌人多次冲击,最后壮烈牺牲。红二十五军经过20多次的反复冲杀,终于将敌人打退。战至黄昏,敌向卢氏方向退去。这次战斗,共能伤敌800余名,红二十五军伤亡200余名,军长、副军长和多名团营干部负伤。
三要司、庚家河战斗的胜利,最后打退了敌人对红二十五军的连续追堵。至此,红二十五军终于在省委的率领下,以不足3000人的力量,牵走了敌人对鄂豫皖根据地“围剿”的大部兵力,粉碎了20余倍于红军之敌的围追堵截,长驱1800余里,胜利地完成了第一次战略转移,不仅保存了红二十五军的有生力量,而且锻炼和提高了红二十五军的战斗力。红二十五军长征入陕的胜利,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继续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为开辟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转战陕甘宁
红二十五军入陕后,国民党先后调集豫鄂陕地区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实行堵截和追剿,企图在红二十五军立足未稳之际,将其消灭于商洛山区。1935年1月下旬,国民党军对鄂豫陕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红军采取大步进退的战术,于2月1日在柞水县蔡玉窑对“围剿”红军的国民党军一个团予以突然反击,歼灭一个营,击溃两个营。5日,红二十五军又在蓝田葛牌镇以南的文公岭猛烈反击国民党军的进攻,歼灭两个多营,余敌慌忙溃退。经过这两次战斗,国民党军一时不敢再进犯。
2月下旬,红二十五军自郧西地区急速西进,途中先克宁陕县城,全歼县保安队,据城三日;后克佛坪县城,全歼县保安团。3月10日,红二十五军在洋县华阳镇石塔寺伏击尾追而来的国民党陕西警备第二旅,击溃5个多营,毙伤旅长张飞生以下200余人,俘团长以下400余人,缴获长短枪500余支。4月9日,红二十五军在蓝田县九间房将与其有联系的、由中共陕西组织掌握的陕西警备第三旅大部“击溃”被俘,中共党员张汉民等30余名共产党员被错杀,给党造成了损失和不良的影响,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4月18日,红军攻克洛南县城。
5月上旬,国民党军又调集30多个团的兵力,对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妄图在3个月内将红军消灭。中共鄂豫陕省委进一步加强红二十五军的建设,积极进行备战,作出反“围剿”作战的方针计划,同时决定各游击师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就地开展游击战争;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采用“诱敌深入,先拖后打”的方针,以运动战和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战术,粉碎国民党军的“围剿”。
6月初,各路国民党军分别向根据地开进。红二十五军主力由郧西出发,向北直插商县地区,4日夜在商县以南与国民党军激战,毙伤国民党军团长以下200余人,缴枪100余支。战后,红军继续北上,继而向东到庾家河地区。6月10日,红军在各路敌军的密集包围中掉头向东南疾进,13日,包围商南县城,14日,攻占富水关和青水街,俘国民党军营长以下170多人。随后,红军远程奔袭,攻占鄂豫陕三省边界要地和国民党军南线主力师补给站荆紫关,歼国民党军一个连,缴获大批军用物资。此时,国民党军向荆紫关蜂拥而来,但官兵疲惫,大量减员,苏区内地方武装乘机在各地袭扰国民党军。红军主力于25日迂回到山阳县以北的小河口地区,稍事休整后,又后撤到袁家沟口和桃园岭一带设伏。7月2日,红二十五军以伤亡百余人的代价全歼国民党军陕西警备第一旅,毙伤团长以下300余人,俘旅长唐嗣桐以下1400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和其他军用物资。期间,红二十五军还击溃、歼灭了大批地方民团,从而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军事“围剿”。
袁家沟口战斗获胜后,为了把国民党军调出根据地,在外线寻机歼敌,扩大政治影响,中共鄂豫陕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主力和第四路游击师3个大队乘胜东进,佯攻商县。7月12日,红二十五军从商县杨家斜北出秦岭,前锋抵达距西安城南10余公里的长安县杜曲、韦曲一带,威逼西安。15日,中共鄂豫陕省委收到交通员送来的中共中央数月前发出的文件,并带来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已会师于川西、准备北上的消息。当晚,省委在长安县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率红二十五军到西北苏区,与西北红军会合,巩固西北苏区,迎接中央红军北上,并决定留鄂陕、豫陕两特委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继续坚持鄂豫陕根据地的斗争。16日,红二十五军主力从沣峪口出发。22日,第二次攻破佛坪县城。22日到达留坝县江口镇。30日离开江口镇向西北前进。
8月2日,红二十五军为配合中共中央与红一、四方面军北上,由陕甘交界的陕西双石铺进入甘肃境内。3日,红二十五军以手枪团和军部交通队一部化装潜入两当城内,配合先头部队攻占县城,击溃敌自卫队、警察60多人。9日,攻克天水北关。11日到达渭河畔的沿河镇(今新阳镇)。全军3000余人涉过渭河激流,兵临秦安城下,国民党军弃城逃跑。14日,抵达静宁以北的兴隆镇(今属宁夏),切断了西兰公路。17日,红二十五军攻占了隆德县城,消灭了国民党新编第十一旅第二团第一营,俘获隆德县长和当地保安团长。当日晚,国民党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赶至隆德。激战数小时后,红二十五军主动撤出战斗,越过六盘山,经瓦亭、三关口,逼近平凉城。19日晚,红二十五军一部对平凉城实施攻击。20日,在白水镇以西的大堡山设伏,击溃国民党第三十五师一部,歼敌700余人。21日冒雨南渡油河,毙敌团长马开基。战斗中,军政委吴焕先不幸中弹牺牲。28日,红二十五军到达崇信县金龙庙,在与中共中央、中央红军无法取得联系的情况下,决定向西北苏区前进。期间,红二十五军为进一步钳制国民党军,活动于隆德、平凉、崇信、灵台、泾川、华亭等地,切断西兰公路18天,迫使敌人一再抽调原用于堵截中央红军的兵力对付红二十五军,对中央红军的北上行动起到了战略性配合作用。
9月7日,红二十五军进至西北苏区合水县豹子川(今属华池县)。中共鄂豫陕省委在这里会议,决定徐海东任红二十五军军长,程子华代理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兼红二十五军政委,戴季英任参谋长,郭述申任政治部主任。会议还对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与西北红军会师作了政治动员,要求部队整顿好军容,遵守纪律,注意团结,向西北红军学习,向西北苏区人民学习。8日,向陕北挺进,9日,进入陕西保安县(今志丹县)永宁山,与前来迎接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刘景范等会合。习仲勋等立即把红二十五军进入陕北的消息报告中共西北工委。中共西北工委组织部发出《为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给各级党部的紧急通知》,指出:“红二十五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的会合,是争取陕甘、川陕的联系及联系全国各苏区,在苏维埃中央政府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下的一致行动。”要“动员全体党员及全苏区的每个劳苦群众,欢迎红二十五军北上陕甘同红军汇合,庆祝红二十五军北上的伟大胜利”。同时,命令西北红军主力开赴延川县永坪镇,准备与红二十五军会师。还要求各级党组织举行各种形式的欢迎会、庆祝会,广贴标语,捐助食品和鞋袜,派代表慰问。西北军委接通知后,刘志丹起草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召开会议,进行欢迎红二十五军的部署。
9月15日,红二十五军到达西北苏区延川县永坪镇,受到西北根据地党政军机关和干部群众的欢迎,当天在永坪召开了欢迎大会。9月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主力回到永坪,与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刘志丹和徐海东先后讲话,号召两军亲密团结,携手并肩,共同为粉碎敌人“围剿”、巩固扩大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配合主力红军行动而战。徐海东还代表红二十五军全体指战员,对西北党组织、红军和人民的欢迎,表示感谢。徐海东在回忆他与刘志丹见面时写道:“他是陕北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对革命忠心耿耿,深受陕北人民的爱戴。我们见到他,真是万分高兴。”两军会合后,为了互相学习,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组织团以上干部到红二十五军慰问和参观。同时,西北军委还将直属的500多人的少共营拨给红二十五军以补充部队。至此,红二十五军历时10个月、途经4个省的长征胜利结束。两军会师,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在西北地区会师的前奏。
在红二十五军到达陕北前,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朱理治、聂洪钧已于1935年6月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永坪会师后,在由朱理治、聂洪钧、程子华组成的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代表团(朱理治任书记)的主持下,召开了中共鄂豫陕省委、中共西北工委与军队主要领导干部会议,西北工委的惠子俊、刘志丹、高岗、郭洪涛、崔田夫、马明方、张秀山和鄂豫陕省委的徐海东、戴季英等30多人出席,研究了统一领导机构和组织第三次反“围剿”问题。会议决定撤销中共西北工委和中共鄂豫陕省委,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由马明方、王达成、白茜、朱理治、刘志丹、高长久、聂洪钧、徐海东、郭述申、郭洪涛、程子华、慕生忠、慕纯农、戴季英等组成。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李景波任秘书长,王达成任组织部长,郭述申任宣传部长,慕生忠任白区工作部长,白茜任妇女部长。中共陕甘晋省委下辖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和神府工委。李景林任陕甘边区特委书记,张晨钟为神府工委书记。会议还决定改组西北军委,主席聂洪钧,秘书长范子文,参谋长戴季英,供给部长白如冰。
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红二十六、红二十七军在延川永坪镇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历史功绩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 , 孤军远征十个月 , 艰苦转战万余里 , 先期到达陕北 , 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上写下了别具特色的光辉篇章。
一、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使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
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红安檀树岗召开最高军事干部会议,决定将根据地红军统一组织,重建红二十五军,以此为主力坚持鄂豫皖根据地的斗争。11月30日,省委在檀树岗村南河滩召开大会,宣布新的红二十五军成立,军长吴焕先,政委王平章,全军下辖2个师、共7千余人。
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过两个多月的分兵活动,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反“清剿”斗争出现了新局面。
二、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积极策应中央红军行动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省委立即率红二十五军实施战略转移。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约3000名指战员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红二十五军进入陕西洛南县境后,于12月10日在庾家河召开省委常委会议,成立了中共鄂陕、豫陕两个特委和5个县工委,初步建成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下辖鄂陕边区苏维埃政府和2个县、13个区、48个乡、314个村的苏维埃政权,苏区人口近50万人。
1935年7月16日,红二十五军4000余名指战员从长安县丰峪口地区出发,离开鄂豫陕苏区,踏上了继续长征的道路。当时,部队进行了西征北上的思想动员,提出的口号就是“迎接党中央”、“与中央红军会师”。红二十五军经户县、周至,沿秦岭北麓冒雨向西挺进,进入甘肃境内,威胁敌人后方,策应党中央和主力红军北上。
三、先期到达陕甘地区,为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奠定了基础
红二十五军在陇东地区与敌周旋期间,省委和军领导鉴于一时难与中央红军取得联系,便决定北上陕甘,与陕北红军会合,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再配合红军主力北上。9月初,红二十五军强渡泾河,经镇原、庆阳县境兼程前进,途中多次击败尾追的敌军,于9月15日抵达延川县永坪镇,与
刘志丹等领导的陕甘红军胜利会师。至此,红二十五军孤军北上,历时10个月,转战万余里,成为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支红军。
会师后,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序列,原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在红十五军团编成内,先后参加了东征和西征作战,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并为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实现三大红军主力会师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历史评价
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乃偶然作成中央红军之向导。”
《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远征》:“中国红军第二十五军的荣誉,犹如一颗新出现的明星,灿烂闪耀,光被四表!”
后世纪念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司令部旧址位于河南省新县箭厂河乡方湾村,是大别山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遗存。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址原系闵氏宗祠,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由当地闵氏家族创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作为红二十五军司令部。1932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檀树岗召开军事会议,重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吴焕先任军长。1933年7月,红二十五军司令部迁于此。旧址建筑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316平方米,面阔5间,前后两排,由厢房和天井相连。室内抬梁式木屋架,封火山墙,单檐硬山顶,屋面铺小青瓦。祠堂正面中部为一吞字大门,大门和后排走廊装有拱形天花板。前后两排屋顶为古钱形瓦条脊,脊中间有彩瓷“顶子”,两端有鳌鱼兽头。前后墙用花砖封檐,前檐花砖之间还有彩绘戏剧故事。旧址西山墙上还保留着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当年亲笔书写的“为保障秋收秋耕,坚决扩大红二十五军,打破敌人的新进攻”和“十月革命指示了中国工农群众的一条出路”等标语。2015年对旧址进行修缮,并对外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