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耐量受损是一种由正常血糖向糖尿病过渡的异常
糖代谢状态,主要表现为
餐后血糖升高。其
诊断标准为:患者做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
空腹血糖正常(小于6.0
mmol/L),但口服糖后2个小时的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该数值大于正常值,但同时又达不到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该状态即为糖耐量受损,属于
糖尿病前期,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糖尿病。
概念解释
为了将具有糖尿病危险性的状态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划分开来,1979 年,“糖耐量受损”作为一种容易进展为糖尿病的高血糖危险状态最早被提出 。1985 年WHO 将葡萄糖不耐受中的空腹血糖小于7.0
mmol/L, 负荷后2h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的代谢状态临床上定为糖耐量受损。1997 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提出了
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fas ting glucose , IFG) 的概念即空腹血糖处于6.1~7.0 mmol/L。1999 年WHO 将
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二者为糖尿病发生过程中的中间阶段, 并统称为
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我国糖耐量受损的
患病率约为4.8%。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是评估糖耐量受损的经典方法,仍是诊断糖耐量受损的“
金标准”。
积极意义
糖耐量受损这一概念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血糖状态的重视,有助于糖尿病及其相关
并发症的预防。
糖耐量受损可显著增加糖尿病发病的危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年糖耐量受损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则比糖耐量正常者增加5~8 倍。而且,研究证实从正常糖耐量发展至糖尿病的中间阶段即糖耐量受损阶段
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已经升高, 可能已接近糖尿病患者。因此,
国际糖尿病联盟于2001 年建议将糖耐量受损人群看作是具有与其他心血管疾病
危险标志同等重要的独立
危险因素。由于糖耐量受损
发生率高, 易转化为
2型糖尿病, 又是导致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应早期发现糖耐量受损人群并积极予以干预。
糖耐量受损阶段为可逆性阶段, 了解和研究该阶段的病理和临床特征, 干预其进展, 即可降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
病死率。干预方式主要包括
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两方面。既往的糖耐量受损临床试验结果证实, 通过一系列的生活方式干预, 包括
饮食调整、体质量减轻、
体力活动增加,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风险, 使用药物干预特别是二甲双胍和
阿卡波糖也表明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 但它们的效果略低于生活方式的干预, 二甲双胍在年轻人和肥胖组效果较好。
特别强调
糖耐量受损不是糖尿病诊断,而是提示血糖正在向糖尿病方向逼近。这是一个警告概念,或者说仅仅糖耐量受损并非糖尿病患者。如同体质不好不等于重病在身,更不等于病入膏肓。医学界提出这样的概念,对很多非糖尿病患者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多来自于患者对此概念的不知情。
有关质疑
最初提出糖耐量受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糖尿病早预防,以求使糖尿病发病率快速降低。但是,从这概念提出以来的三十年间,糖尿病的
发展速度非但没有放缓,反而越来越快。也就是,提前预防的办法结果可能适得其反。但是,支持糖尿量受损评价的专家则认为,如果不提前预防可能糖尿病的发病速度会更快。显然,前一种观点证据不足;后一种观点则完全没有证据。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医生把糖耐量受损直接当成糖尿病。这样就使降糖药物提前使用在非糖尿病患者身上。原本是提前预防的主张,很快演变成提前治疗。因此,糖耐量受损这一概念的含义有待更广泛的普及。
疾病防治重在早期干预
进入糖耐量受损状态后,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该状态进展为糖尿病。一些著名学者则认为,
糖尿病发病率的提高不是因为提前预防,而是因为预防的方法失当。比如
剑桥大学Hales教授指出:亚洲人西方生活化后
Ⅱ型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升高,欧洲人的发病率则没有明显变化。Hales教授的证据表明,生活方式(主要是
饮食结构)改变造成了Ⅱ型糖尿病的爆发。节俭表现理论认为,亚洲人的
营养结构转变太快造成人体无法适应,因而使Ⅱ型糖尿病大量出现。
聂文涛则通过血糖的
谷物保护曲线来说明,预防糖尿病应该加强主食,而以往的做法正好相反。欧洲人的健康主食运动就是基于谷物保护曲线。健康主食教育在中国也获得了众多知名专家的支持。
糖耐量受损人群不仅是糖尿病的
高危人群,其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亦明显升高。因此,发现处于糖耐量受损后应尽快采取早期
干预措施,防止进展。
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饮食控制、运动增加、体重减轻、戒烟等是最基本的干预措施。
相关研究报道,糖耐量受损者经过生活方式干预,3年后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58%,同时血压、体重较前亦明显下降,而未经任何干预措施的糖耐量受损者糖尿病发病率高达68%。由此可见,行为干预不仅可预防糖尿病,且对
高血压、
血脂异常、肥胖等有益,可减轻
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提高
生活质量,增强
整体健康。
最近对糖耐量受损人群的干预试验表明,药物干预糖耐量受损人群不仅显著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还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其中新发生高血压降低34%,
心肌梗死降低9%,任何心血管事件降低49%。在降低血糖的同时,也要严格控制血压,纠正
血脂异常等。对合并高血压的
糖代谢异常者而言,血压仅降低10/5
毫米汞柱就可以使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血脂调节包括降低
总胆固醇、
甘油三酯及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使用
他汀类或贝特类药物调脂,可使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下降25%~55%。因此,糖耐量受损患者诊断明确后,应主动就医,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及药物,积极治疗
高血糖及相关危险因素。
因此,早期采取针对性的糖耐量受损干预措施,有助于逆转糖耐量受损状态,降低进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