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仓(liáng cāng),即储藏粮食的专用建筑物,用于存放大量粮食。
粮仓简介
粮仓
liángcāng
[
barn;
breadbasket;
granary]∶储藏粮食的仓库 例:我家有个粮仓。
[grain-productive place]∶比喻盛产粮食的地区 例:
银川平原和
河套平原共称为塞上米粮仓。
以前粮仓是泥烧制的,在北方叫甏子,现代有用
镀锌板、
彩涂板做的粮仓。
我国
幅员辽阔,又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的生产及储存具有悠久的历史,根据中国近五十年来大量出土的文物和历史考证,
中国原始农业启蒙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于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一万年左右)。而粮食的储藏是农业栽培的继续,储藏技术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新时期时代以后,随着
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粮食出现了剩余,才逐渐由
粮食加工发展到储藏。而粮仓是粮食储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上粮仓年代最早是浙江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盛有
稻谷,据考证距今已有七千年,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规模较大、年代较早的地上粮仓当数
甘肃省
大方盘城发掘的“大方盘”粮仓。大方盘城也称
河仓城,距
敦煌市60公里,距
玉门关约20公里。此仓始建于汉代,直到魏晋一直是西部边防的
军需仓库。“大方盘”粮仓为长方形,东西走向,东西长132米,南北宽17米,现存墙最高处为6.7米,墙的结构为夯土。仓间内有3个间,长42.5米,宽14.5米,墙厚1.5米,朝南方向各开一门。在保存较完整的北壁仓上,上下均有
三角形小孔,每廒间上部3个下部5个,
交错排列,可能是通风孔;在残存的南仓壁上,从所剩无几的小孔仍能看出,其排列是与北墙对称的。仓基建在比当地河床高2米多的自然
土台上,在东西北三个方向的仓墙外还建有重要围墙。
在出土的
冥器中除了平房仓还有楼房仓、圆仓等,这些冥器中的粮仓,多为陶制,也有木制的。陶制粮仓,绝大多数系汉代文物,出土地多在北方各地。木制的冥器粮仓较少。多年来出土的冥器粮仓除制作材料及形状不同外,绝大多数均有完整的门窗、
通气孔、出粮口、防鼠结构、防潮结构等。另外,在一些出土的石刻或
砖刻上也发现过一些粮仓造型。
地下粮仓是从地下窑发展起来的。从汉代在
北方地区开始采用,到
隋唐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地下仓的形状主要有
方仓和圆仓两种。河南
洛阳曾发掘过汉代及隋唐时期的地下方仓及地下圆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隋唐时期的
含嘉仓,仓区东西长612米,南北宽750米,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共有地下圆仓259个,仓型是口大底小,大的口径达18米,小者口径为8米,仓深最大为10米,最浅为6米。仓身的结构非常讲究,
土坑挖好后,先用
柴火将四壁烧烤,以干燥土壁,然后再铺上草束、木板、
苇席、
谷糠等多种隔热防潮材料,以确保储粮安全;仓群规模宏大,仓体结构完善,说明当时的建仓技术已相当高。
发展史
中国近代战伐不断、政权不稳,
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
粮食产量很低,粮食严重短缺,因此粮食储藏技术及
仓房的建设发展迟缓。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
库容量仅有1260万吨。而且大多数仓房非常简陋,常为
砖木结构和竹木结构,每仓的
仓容量只有3—6万公斤。同时还有一部分仓房是利用和改造的祠堂、庙宇,储藏条件均不能满足条件。
1955—1960年,在全国各行业向
苏联学习的形式下,粮食建仓中学习引进了苏联的机械化房式仓,即“苏式仓”。该仓型在全国普遍推广建设,砖墙,5米—10米—5米三跨
木屋架(中间两根木柱),3米开间,廒间长54米,
檐墙堆粮高2—2.5米,斜堆,廒间仓容2500吨(当时号称500万斤大仓),
沥青砂地面,墙刷热
沥青防潮,砂浆抹面。标准的“苏式仓”是考虑了机械化作业的,木屋架中部留有2.0X2.0米的地沟,内装出粮
皮带机。由于当时经济实力差,钢材、
橡胶原材料不足等实际情况,后期建“苏式仓”时,取消了天桥、地沟,此仓也成“标准仓”。
1964—1974年间根据
战备的要求,粮库的建设应以“隐蔽、分散、靠山、机动”为建设方针,在一些山区、偏僻地域建设了一批粮仓,后来由于粮源、交通等各种原因,装粮很少。同时在全国也建造了一些小型的砖木结构房式仓和“土圆仓”。在河南、陕西、山西、内蒙等黄土高原区,修建了一批地下喇叭仓、窑洞仓,这些
地下仓因地制宜,造价低,储粮安全稳定,形成了我国储粮仓型的一大特色。
1975—1983年主要仓型仍是房式仓,砖墙承重,混凝土地,装粮高3—3.5米,采取的主要屋盖结构:
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钢筋混凝土门式钢架,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板顶等。
1983—1991年,根据农业和粮食的发展状况,国务院于1983年11月批准了
粮食仓库、棉花仓库、水果仓库的“三库”建设,这是自“苏式仓”之后的一次统筹规划的大规模粮库建设,其中用于粮库建设的
基建投资16.5亿元,建设总仓容1500万吨。仓型仍以房式仓为主,结构多为
砖混结构,但是装粮高度一般为4.5米至5.0米,仓房跨度以18米、20米为主。
1992—1997年为促进粮食流通,提高
仓储作业机械化程度,1992年在全国兴建的18各机械化骨干粮库和利用
世界银行贷款改善
中国粮食流通项目是中国粮仓建设是上的一个新起点。
1998—2001年共进行了1000多亿斤仓容的中央直属储备库建设,是空前的大规模储备粮库建设。此次建仓以房式仓为主,其他仓型有
浅圆仓和立
筒仓。
五十多年的粮仓建设史,积累了丰富的建仓经验,同时也有许多沉痛的教训。粮仓建设
应将充分保障粮食储藏安全放在首位,从粮食自身的
物理性质、生理特性、生态特点等方面考虑满足储粮安全的需要。仓型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区
气候条件、地质结构、粮种特点、粮库性质与功能而确定适宜的仓型,全国不能搞“一刀切”;仓房
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应根据建仓的
经济性及储粮的安全性选择应逐步提高我国粮仓的综合性能。
粮仓分类
(一)根据仓内粮食堆装方式分类
散装仓、包装仓
(二)根据仓房外形分类
房式仓、筒仓、楼房仓
(三)根据仓房建筑条件及设备配置分类
简易仓、一般粮仓、机械化粮仓、装配式粮仓
(四)根据粮仓位置分类
地上仓、地下仓、半地下仓
(五)根据仓房的储粮性能分类
性能要求
(一)防潮性
(二)隔热性
(三)通风性
(五)防虫、防鼠雀
(六)防火性
(七)便于机械化作业
(八)利于散装储粮
(九)坚固抗震性
粮仓选择
(三)利于实现机械化
(四)要适合先进储粮技术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