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26直升机
苏联研制多用途运输直升机
米-26直升机(俄文:Миль Ми-26,英文:Mil Mi-26,北约代号:Halo,译文:光晕),是苏联/俄罗斯一型双发多用途运输直升机。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米-26直升机是当今世界上仍在服役的最重、最大的直升机。
米-26直升机由苏联米尔莫斯科直升机工厂(原米里实验设计局)主持设计、研制,1977年12月14日首飞,1980年服役。
2020年4月25日塔斯社援引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消息报道,一架米-26直升机在俄罗斯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完成硬着陆,机上6人受伤,2人情况有待观察。
1970年代初期,苏联研发的米-12直升机的效果不理想加之为开发西伯利亚及北方沼泽冻土地带,于是重新开始研制一种全天候运输直升机,任务代号为“90计划”,这就是后来的“米-26”直升机。
研制进程
1970年代开始研制,正式研制工作进行了3年,由米里设计局创始人米哈伊尔·列昂季耶维奇·米里的学生马拉特·尼古拉耶维奇·季申科主持设计。
1977年12月14日第一架原型机首飞。
1980年10月4日,编号为“01-01”的首架飞机交付使用。
1981年6月在第34届法国巴黎航展展出。当时北约给它起了个绰号叫“光轮”(Halo)。
1982年开始研制军用型,1983年米-26的研发工作结束开始交付使用。
1985年通过苏联国家鉴定。
1985年实施量产,开始进入苏联的军事服役和商业运营。
1986年出口外销,售价1020万美元。总计制造了约300架。截止2014年,米-26直升机仍在生产。
2010年7月,俄罗斯宣布将与中国共同研发“米-26”的后续机型。
米-26投产后,有多款改进型号,如:米-26A、米-26T、米-26P及米-26M等。米-26系列直升机的制造商为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联合股份公司。
2021年社11月22日俄罗斯塔斯报道称,俄罗斯将于2022年进行世界现役最大运输直升机米-26的大规模生产工作。
服役历程
米-26直升机除作为军事用途之外,其民用功能也相当出色,如森林消防、自然灾害救援等。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抢险中,就是频繁使用米-26调运大型工程设备到震区实施堰塞湖的挖掘、疏浚工程,在预防次生灾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米-26还是联合国执行维和任务的直升机之一。
技术特点
总体设计
米-26以军用和民用兼顾的直升机为设计思路,其目的是取代早期的“米-6”和“米-12”直升机。新设计的“米-26”机舱载荷是米-6的两倍,它是世界最大和最快的直升机,并在生产方面实现量化。苏联建造米-26的目的是为运送重达13吨(29,000磅)的两栖装甲运兵车以及协同军用运输机(如“安-22”和“伊尔-76”)将弹道导弹运往偏远地区,这款新型号的设计方案要求飞机的空重必须小于其起飞重量的一半。
米-26是苏联继米-6米-10以后发展的运输直升机,与美国C-130运输机载荷能力相当。米-26是第一架旋翼叶片达8片的直升机,有两台发动机并实施载荷共享,在其中一台失效的状态下,另一台发动机仍可以维持飞机的正常飞行。它的质量只比“米-6”略重一点,却能吊运20吨(44000磅)的货物,米-26的机舱内载和舱外外挂质量均可达20吨。比“米-6”大8吨,是继米-12之后,世界第二大与第二重的直升机,但却是仍在服役的世界第一大和第一重直升机。
机型结构
机型
米-26机身为全金属铆接,后舱门备有折叠装卸跳板。机身下部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前轮可操纵转向,主起落架的高度还可作液压调节。“米-26”货舱空间巨大,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吨的标准集装箱,如用于人员运输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0张担架床及4至5名医护人员。
货舱顶部装有导轨并配有两个电动绞车,起吊质量为5吨。“米-26”飞行设备齐全,能满足全天候飞行需要,如:气象雷达、多普勒系统、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自动悬停系统、通信导航系统等。它的机载闭路电视摄像仪可对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姿态进行监控。
结构
米-26采用传统的全金属铆接的半硬壳式吊舱尾梁结构。蛤壳式后舱门,备有折叠式装卸跳板。尾梁下表面平直。为了防火发动机舱钛合金制成。垂直尾面向左偏置。尾桨安装在垂直尾面右侧。水平尾面位于垂直尾面与尾梁的交接处。飞行中平尾固定不变,但可在地面上调整,以适应最佳巡航状态。
着陆装置为不可收放前三点起落架,每个起落架有两个轮胎,主起落架轮胎尺寸为1120毫米×450毫米。前轮可操纵,轮胎尺寸为900毫米×300毫米。尾梁末端有可收放的尾橇。尾橇收起时,可自由接近后货舱门。为了通过后货舱门和在不同场地上着陆,主起落架可以进行液压调节。离地时,起落架上的传感器可以通过飞行工程师座位后方的仪表板显示出直升机的起飞重量
旋翼
为传统的铰接旋翼,桨毂是钛合金制成的,有挥舞铰和摆振铰,带有阻尼器,没有弹性轴承或轴向铰。这种旋翼由8片等弦长桨叶组成,是世界采用桨叶片数最多的单旋翼。
每片桨叶由一根管状钢质桨叶大梁和26个玻璃钢翼型段件组成。段件内部用翼肋和加强构件加固,中间填以蜂窝填料,前缘有不可拆卸的钛合金防蚀条。桨叶具有中等程度的扭转角,桨叶厚度沿展向向桨尖方向变薄,后缘装有调整片,可在地面上按飞行状态的需要进行调整。尾桨由5片玻璃钢制桨叶组成,位于尾梁右侧,钛合金尾桨毂。为适应高寒地区使用,旋翼和尾桨桨叶均装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旋翼转数为132转/分。传动系统包括V-26风扇冷却的主传动系统。主减速器传动功率为14710千瓦。单发工作时传动功率8500千瓦。尾传动轴位于座舱顶。
载荷能力
米-26直升机具有极其明显的军事用途,这种直升机最大内载和外挂载荷为20吨,相当于美国洛克希德公司C-130“大力士”的载荷能力。米-26直升机主要用于没有道路和其它地面交通工具不能到达的边远地区,为石油钻井、油田开发和水电站建筑工地运送大型设备和人员。米-26往往需要远离基地到完全没有地勤和导航保障条件的地区独立作业,因此,要求直升机必须具备全天候飞行能力。
米-26共装有10个油箱,每台发动机的燃油系统独立,8个油箱在座舱地板下面,两个汇集油箱在发动机上方,正常情况下用油泵供油,发生故障时,可以靠重力自行输油。最大标准燃油量为12000升。另外可带4个辅助油箱。
米-26驾驶舱内可容纳4人空勤组,驾驶员位于左座,副驾驶员和驾驶员并排坐在一起,在两位驾驶员中间有一折叠座,后面左侧是飞行工程师座,右侧是领航员座。驾驶舱后设有4个座位的旅客舱。货舱可装运两辆步兵装甲车和20000千克国际标准的集装箱。沿货舱两壁设有大约20个折叠座椅。军用型可容纳80名全副武装士兵。用于战场救护可容纳60名躺在担架上的伤员及4至5名医护人员。风挡有加温设备。驾驶舱有四个大型气泡状舷窗。前方的一对舷窗可以向外和向后打开。货舱前面右侧,主起落架后的货舱两侧各有一个可以向下打开的舱门,兼作登机梯。货舱可通过下面向下打开的舱门(另可当作装卸跳板)和两个向上打开的蛤壳舱门(关闭时可形成货舱的后壁)装卸货物。各个舱门均可借助液压系统打开和关闭,紧急情况下也可借助于手摇泵。货舱顶上导轨装有两个电动绞车,每副绞车可沿货舱吊运2500千克货物。有能装载500千克货物的绞车,地板上有滚轮传送机和货物系紧点。
动力系统
动力装置为两台7460千瓦D-136涡轮轴发动机并排装在旋翼轴前驾驶舱上方。由乌克兰扎波罗日“进步”机器制造设计局研发制造。发动机采用电加热和热空气兼备的双防冰装置,为适应严寒地区和未经修整的场地上作业,发动机进气道采用了双套防冰装置——电加热和热空气防冰系统。进气道前装有粒子分离器,可防止外来物侵袭发动机。发动机两个进气道的上方有第三个进气道,供滑油散热器冷却用。发动机装有功率输出同步和保持旋翼转速的恒定系统。如果一台发动机输出功率衰减,另一台发动机可自动输出最大功率。
为防止单一发动机发生故障,飞机装备了保持旋翼转速的恒定系统,当一台发动机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则会输出更大的功率,以保持飞机仍可正常飞行。出于防火需要,飞机的发动机舱采用钛合金制造。机内共装有10个油箱,最大载油量为1.2万升,还可外挂4个副油箱。在机身内部的10个油箱中有两个在发动机上部,另8个在机舱底板下,均采用油泵为每台发动机独立供油。当供油发生故障时,飞机还可以靠重力自行给发动机供油。
米-26装有两套压力为207×105帕的液压系统。电气系统包括:28伏的直流电,备有辅助动力装置。主尾桨叶前缘有电加热防冰装置,有驾驶舱增压装置。
航电系统
米-26装有标准昼夜全天候飞行所需的一切设备,包括7A813气象雷达、地图显示器、水平位置指示器和自动悬停系统,并可选装GPS。综合飞行导航系统及自动飞行控制系统。闭路电视摄像仪可用来监视货物装卸和飞行中的货物状态。军用型还装有红外抑制器,红外干扰发射机,红外诱饵投放器等。
性能数据
衍生型号
米-26
军用运输型,该型与米-26基本型相似。
米-26T
1983年改版军民两用,增加无线电通信、导航等设备。基本的民用运输型,其中又包括消防型,内部燃油箱可用来装15000升灭火剂,或吊挂17260升水;地质勘探型,可携带10000千克的测量设备,在55米~100米高度以180~200千米/小时速度飞行时可飞行3小时以上;双人驾驶舱的米-26模型于1997年在莫斯科航展上展出。
米-26A
带有PNK-90综合飞控和导航系统,可自动飞近并降落在指定点。
米-26C
加装高空喷洒系统。
米-26PP
增强电子设备,如机载预警控制系统。
米-26L235
增强勘探和机上实验功能。
米-27
米-26的空降版,改进了飞行导航系统,并带有电子飞行仪表系统。实用升限、悬停高度有所增加,吊挂载荷达到22000千克。据报道,已制造了2架原型机,编号为米-27。
米-26NEF-M
增强声纳探测。
米-26MS
米-26T的医疗救护型,用于重伤员抢救可安排4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手术抢救可安排1名伤员和3名医生;用于手术前抢救可安排2名伤员和2名医生;用于一般救护可安排5副担架,3个伤员座位和2个医护人员座位。
米-26P
民用运输型。可运载63名旅客,4人一排,驾驶舱后有厕所、厨房、衣帽间。增强高纬飞行性能。
米-26TS
类似于米-26T,1996年以来用于取西方国家的适航证和开拓国外市场,在西方国家编号为米-26TC。
米-26TM
吊车型,在机身下主轮后装有指挥员吊舱。强化货运功能。
米-26TZ
加油机,可装14040升燃油和1040升润滑油。
米-26PK
强化吊运控制系统。
米-26TP
改进消防功能。
米-26S
增强救灾、抢险性能。
米-26T2
增强驾驶的自动化功能,减少机组人员数量。
米-26T2V
最新改进型号,2018年8月进行了首飞,配备了NPK90-2V机载一体化无线电电子系统,操控大幅简化,按航线飞行和返回机场等任务均可自动完成;采用了数字化操控系统;它还配备了“维捷布斯克”机载防御系统,能够发现和应对威胁。
米-26M
正在研制的改进型,主桨叶全部为玻璃钢,并且采用新的气动力结构。采用新的D-127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10700千瓦。
服役动态
装备国家
民航
投入实用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处置:
为处置核泄漏事故,米尔直升机厂紧急设计了一款防核辐射的“米-26S”型直升机,该机型强化了抵御核辐射的机身密封装置,在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现场大派用场。
西伯利亚巨型猛犸象冰尸运输:
1999年10月,“米-26”直升机承担封冻了2.3万年的猛犸象巨型冰块的运输任务,整个冰块有25吨重,为顺利实施运输,“米-26”不得不回厂拆除飞机上不必要的负重零件,以便安全、可靠地运送这个巨大冰块至目的地。
地空导弹击落事件:
2002年8月19日16时50分,一架俄罗斯军方的米-26直升机在车臣首府格罗兹尼郊外坠毁,由于坠毁地点广布地雷,影响救援效率,造成很大数量的人员伤亡,据俄罗斯副总检察长谢尔盖·弗雷汀斯基在事发后透露,当时的官兵伤亡数字已达数十名。
数天后有消息证实,当时飞机上载有147名乘员,114人罹难,其中有3名女军医和一名儿童。英国BBC新闻网在2004年4月29日的新闻稿中报道此次坠机造成127人丧身。国际文传电讯的消息进一步证实飞机是遭地面导弹攻击坠毁的。事后,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2002年8月22日为“米-26”死难者的全国哀悼日
中国汶川地震救灾:
2008-5-12中国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民航总局下令哈尔滨飞龙专业航空公司的“米-26”直升机飞赴汶川地震灾区参与救灾,同时从俄罗斯临时租用一架。由于地震对地面道路破坏非常严重,参与救援的大型设备很难到达救灾现场,“米-26”则担负吊运大型设备飞往救灾现场的运输任务,共计吊运推土机、挖掘机、铲车、油罐及集装箱等60余台,吊运总重达800余吨,为地震抢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5月20日,1架“米-26”仅飞行2架次就将一个村的近230名村民疏散到安全地带。
森林大火:
2007年6月至8月,希腊发生特大森林大火,俄罗斯政府派出包括6架“米-26”直升机在内的十余架飞机参与希腊灭火救援。
2010年7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森林大火,米-26在执行空中洒水和运送消防员的任务中,表现出色。
2012年3月19日,云南省玉溪市易门县境内发生森林火情,火势借着大风,向昆明市安宁方向蔓延。国家林业局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调集米-26直升机飞达昆明,赶赴火场进行吊桶洒水扑救。
2012年3月7日,西昌市安哈镇发生森林火灾,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当地出动1000多人参与灭火。这场火灾,西南航空护林总站西昌站出动的全球最大最重的直升机米-26,再次大显神威,有效阻止了火势蔓延。
2014年2月14日下午,四川省凉山州冕宁县城厢镇枧槽村发生森林火灾。由于火灾现场山高坡陡,而且风力较大,山火迅速蔓延,过火面积不断扩大,已经危及到当地的千年古刹灵山寺的安全,情况十分危急。中国飞龙通用航空有限公司B-7802/米-26直升机在第一时间紧急出动,飞赴火灾现场进行吊桶灭火作业。
2014年7月2日,“俄罗斯技术”国家集团旗下的“俄罗斯直升机”控股公司新闻中心宣布,根据公司与中国灵盾航空器材供应有限公司签订的合同,俄方将在2015年向中方再次交付一架米-26TS运输直升机,提供给山东林业部门使用。据悉,这将是俄罗斯向中国供应的第4架米-26运输直升机。中国商业公司已经拥有3架米-26TS直升机,其中两架在青岛直升机航空公司使用,另外一架在中国飞龙专业航空公司使用。
阿富汗击落事件:
2009年7月,一架执行北约人道主义救援任务、隶属萨尔多瓦帕克特斯航空公司(Pectox-Air aviation)的“米-26”直升机在阿富汗赫尔曼省被地面火力击落,造成6名乌克兰机组人员丧生。
俄罗斯武装组织袭击:
2002年8月19日,一架从俄罗斯印古什共和国军事基地飞往车臣共和国首府格罗兹尼坎卡拉军事基地执行运兵任务的米-26直升机在到达准备降落时。突然剧烈晃动起来,失控向基地外的地面坠去,并且坠落区域刚好是在坎卡拉军事基地外围的雷区内(坎卡拉军事基地是车臣俄军的指挥中枢,驻车臣俄联邦武装部队司令部、驻车臣俄内务部队司令部、俄联邦特警部队车臣司令部均设在此)。
由于直升机坠毁燃烧,现场有大量烟雾阻碍人员视线并且雷区范围广大,具体埋雷数量和位置均不知晓,基地的救援人员无法迅速前往失事直升机旁实施救援,影响救援效率,造成很大数量的人员伤亡。最后在坎卡拉基地工兵和弹药专家迅速清理出一条通道后,救援人员这才得以将失事直升机上的幸存人员从直升机残骸中拉出,并立即送往基地医院抢救,基地医院的部分军医也被紧急抽调到现场,对一些重伤员进行现场急救。
俄罗斯车臣非法武装组织在事故发生后发表了一份书面声明,声称坠落的米-26直升机是由该组织的一个猎杀伏击小组利用俄制9K38“针”式(SA-18,北约代号“松鸡”)便携式防空导弹击落的。
俄罗斯政府在事故发生后立即成立了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2002年8月21日,驻北高加索集团军司令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米-26坠机事故原因调查委员会初步认定,造成这起事故的原因是其右侧发动机被便携式地空导弹击中。有目击者看到米-26在坠地时机身上有火花。另外,一架米-8直升机的飞行员称,他们看到了击中米-26直升机的导弹。
此次的事件最终造成114名俄军士兵死亡。
总体评价
米-26直升机体积庞大,驾驶复杂。较早时期生产的机型,完成飞行任务需要5人协同配合:2名飞行员,1名飞机工程师、1名领航员和1名理货员,因此,它的驾驶舱也是世界最大的直升机驾驶舱。由于“米-26”驾驶舱的标示为俄文,对不懂俄文的乘员来说颇为复杂,要有专门的适应性训练。2006年初,俄罗斯罗斯托夫直升机制造公司为委内瑞拉制造的“米-26T2”型对驾驶系统和航空电子设备作了较大改进,完善了飞机的自动化功能,两名飞行员即可以完成飞行任务。
米-26的两台发动机燃油消耗非常大,达每小时2.5吨,约3000升。伴随巨大的燃油消耗,“米-26”的飞行成本自然奇高。在中国汶川特大地震中,有两架“米-26”直升机参与震后救援,它的核心任务是调运大型机器设备到抢险作业区。据执行设备吊运任务的“米-26”中国飞行员介绍,从北川擂鼓镇吊运挖掘机等设备到堰塞湖作业区,飞行距离为5千米,一次往返大约需要25分钟,按当时每吨燃油7000元人民币计算,吊运一台挖掘机为一次往返,所有费用总计约3万元人民币。另据中国云南电视网报道,2010年初由中国国家林业局调用执行云南大理苍山灭火任务的“米-26”,2.3吨的油料仅够维持它1小时的空中飞行,在当时的消防作业中,每小时飞行总费用达人民币13万元,被称为“油老虎”。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7 18:41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