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12
重型直升机为前苏联所生产的大型直升机,由苏联米里设计局从1965年开始研制,代号“信鸽”。早期设计师为米里,后由李森科负责。该款直升机采用并列双旋翼布局,配备两个5叶旋翼,4台D25VF
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4125千瓦。直升机机翼为反梯形,翼稍比翼根宽。起落架为前三点式。机组6人。
基本简介
米-12直升机为
苏联米里设计局从1965年开始研制,代号“信鸽”。载客120人,曾创造过载重40吨飞到2250米高度的记录。1968年首飞,共制造两架原型机。早期设计师为米里,米里去世后由李森科负责。采用并列双旋翼布局,有两个5叶旋翼,配备4台D25VF
涡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4125千瓦。机翼为反梯形,翼稍比翼根宽。起落架为前三点式。机组6人。后来,由于研制工作不顺利,且涡轮轴发动机取得较大进展,使超大型直升机采用常规布局成为可能,于是,米里设计局放弃了“信鸽”的研制,转而研制米26
直升机。米12项目下马。还有一架原型机保存。
系统装置
旋翼系统
两副与米—6或米—10相似的五片桨叶的全金属旋翼。两副旋翼并排安装在固定机翼的翼尖上。从仰视图上看,左侧旋翼顺时针方向旋转,右侧旋翼逆时针方向旋转。每片旋翼有后缘调整片。横向安装的两副旋翼通过协调轴保证同步,任何一侧发动机发生故障,能保持两副旋翼旋转。旋翼转速为每分钟112转。旋翼系统工作900小时后,进行中间检修。机翼支柱撑杆式上单翼结构,具有较大的上反角和反尖削比(即从翼根到翼尖弦长增加)。机翼为全金属结构。每侧机翼的后缘有两段(最初为三段)长翼展固定式、地面可调的襟翼。
着陆装置
不可收放的前三点式起落架,每个起落架均有两个机轮,前机轮可操纵。主机轮轮胎尺寸为1750×730毫米,前机轮轮胎尺寸为1200×450毫米。
动力装置
4台/A—25Bo轮轴发动机,单台功率为4770干瓦(6500轴马力),发动机成对安装在固定机翼翼尖下面的短舱内。每对发动机涡台起来驱动一副旋翼并有协调轴。A—25BoA—25B发动机的改进型,改进了压气机,提高了工作温度,使功率由4040干瓦(5500轴马力)增加到4770千瓦(6500轴马力)。为便于维护动力装置和桨毂,每对发动机的整流罩侧板可向下打开,发动机下部整流罩可用手摇把放低1.8米,成为可容纳3人的维护平台。圆柱形的外部油箱安装在座舱两侧。
机身结构
机身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后部有蛤壳式货舱门及装卸跳板。跳板下有两个减震垫。
尾部装置尾部采用全金属结构,包括中央主垂尾和方向舱,小的背鳍水平尾面,水平尾面,升降舵,端板式辅助垂直尾面。水平民面有较大的上反角,辅助垂直尾面前缘向里偏料。升降舵和方向舵有调整片。
座舱及内构
座舱前部有驾驶舱,舱内并排安置正、副驾驶员座椅,正驾驶座位在左,副驾驶座位在右。正驾驶员后面为随机机械师,副驾驶员后面为电气技师。驾驶舱上面是领航舱,领航员和报务员前后排列。驾驶舱和领航员舱前面的风挡玻璃装有雨刷。舱内有橡皮叶片的冷却风扇,为机组人员起冷却作用。座舱内沿侧壁约有50副向上折叠的座椅供押运货物的人员和士兵乘坐。 货舱内畅通无阻,装有电动平台式起重机,可沿货舱顶部的轨道移动。起重机有4个起吊点,每点可起吊2500千克货物,4点同时起吊可吊起10000千克货物。尾部蛤壳式舱门之间形成主通道,尾舱门可向下向后打开,向下的可形成装载货物的跳板。左侧外挂油箱前面有向后滑动的舱门。两侧应急出口舱门位于座舱后部。驾驶员舱和领航员舱右侧有向下打开的应急出口舱门。
系统电气系统的容量为480千瓦。有标准的破损安全助力操纵系统和自动稳定系统,可用人工操纵着陆。
机载设备机头下部的泡形整流罩内装有地形显示雷达。 AI—8V
辅助动力装置用于起动发动机。
性能数据
基本数据
乘员:6人(飞行员、副驾驶、飞行工程师、电子设备员、领航员、无线电操作员)
长度:37米
旋翼翼展:67米
高度:12.5米
主旋翼直径:2 × 35米
主旋翼面积:962平方米
空重:69,1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105,000千克
动力装置:4 × 索洛维耶夫D-25VF涡轴发动机,每台4,800 kW
货舱尺寸:28.15×4.4×4.4米(长×宽×高)
载重量:40,000千克
飞行性能
最大飞行速度:260千米/小时
巡航速度:24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3,500米
航程:500千米
转场航程:1,000千米(携带副油箱)
爬升率:未知
翼载荷:109千克/平方米
推重比:0.18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