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五年计划,简称”四五计划“。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并由1971年开始实施至1975年结束。1973年,中共中央两次修改“四五”计划的高指标,逐步调整了以战备为中心的战略,开始强调
经济效益,注意沿海和“三线”地区并重,大规模的
三线建设进入
收尾阶段。1975年“四五”计划得到了基本完成。
“四五”计划实施于20世纪70年代的前半期。这一时期无论是
国际环境还是国内环境与
“三五”计划实施时期都有一定的变化。
国际上,美苏
冷战格局发生变化,美国由于深陷
越南战争泥潭,在冷战中处于
守势,而
苏联则迅速扩展其
军事力量,处于攻势。在这种国际新形势下,中国开始调整外交策略,加快了与美国接触。1972年
尼克松访华标志着
中美关系发生转折,中国与
资本主义阵营的敌对状态大为缓解。同时中苏关系在70年代初期也有一定缓解,在“帝、修、反”阴影下的战争危险开始出现和平转机,中国的战备活动走向缓和。
“四五”计划于1970年开始进行编制。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全国计划会议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1970年计划和第四个五年
计划纲要(草案)。但“四五”计划开始执行后,遭到了
林彪、
江青两股
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根据中共中央工作会议对“四五”计划提出的意见,拟订了《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修正草案)》。
“四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建设
大三线强大的
战略后方;加速
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
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从四五计划的任务可以看出,由于受到文革中左倾思想的影响,“四五”计划开始时表现出以“战备”为中心,高指标、高速度、急躁冒进的特点,引起了经济的波动与社会的不稳定。随后通过修正才勉强基本完成计划。
“四五”计划实施期间
国民经济增速减缓,“四五”时期的
经济增长率为5.9%,比“三五”时期下降了1个
百分点。1970年,
工农业总产值为4467亿元,完成计划数的101%;
工业总产值3124亿元,完成计划数的98%;
农业总产值1343亿元,完成计划数的109%。经修改后的工农业主要
产品产量指标基本完成。1975年,
粮食产量5690亿斤,棉花产量4762万担,铁路
货运量8.9亿吨。如按原
计划草案这些指标根本无法完成,而按修改后的指标,完成
计划值分别为103%,95%和80%。
原煤产量为4.82亿吨,
基本建设投资额1680亿元,均比原计划草案超额完成,分别为计划值的135%与116%。
“四五”计划的编制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一是制定计划必须有稳定的
政治环境和充分的科学论证、
调查研究;二是制定计划必须尽量符合
经济规律和生产力水平,不能单纯从人的主观愿望和热情出发。两个计划编制中,始终强调“
抓革命,促生产”,用
精神力量来作为完成指标的依据,这本身就是严重违背
客观规律。更何况,“文化大革命”中那种“抓革命”的“热情”不但不是“促生产”的动力,反而是经济发展的
破坏力。
尽管存在着计划编制不合理、
国民经济结构失调、
经济效益低下等
重大问题,但是,我们还是应当看到,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四五”计划毕竟得到了完成。建成了一大批骨干企业、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国家
经济总量比以往有较大增加,而没有出现“大跃进”后严重倒退的
三年经济困难局面。而且,“三五”、“四五”计划是中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工业体系的重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