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战略分析,就是要讲清楚“行业”、“竞争”、“战略”三个方面,竞争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
经营状况,了解
目标客户的未来需求以及发现新的消费点和新的客户群最终达到在未来
市场竞争活动中占据主导位置。
分析内容
具体含义
1、行业概念、整体现状(包括行业范围、行业构成、历史总量)、行业
发展趋势(政策、需求及技术趋势等)——讲“行业”;
2、重要
细分行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生产状况与需求状况、发展趋势——讲“行业”;
3、行业主要企业
竞争格局——竞争的格局是讲生产相类似的产品的企业的总数以及市场的竞争
集中度和企业的价值链的竞争格局等——讲“竞争”;
4、
行业发展战略选择(结合供需双方现状及趋势,以及
市场竞争的格局和强度作以分析详细阐述重点发展策略)——讲“战略”。
分析目的
直接目的
在激烈的
市场环境中竞争战略分析已成为每个企业必须做的一件市场活动。
间接目的
为自己的企业能更好的成长提供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同时也提升自己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分析方法
做好竞争战略分析最基本的方法是要明确“一个前提、三个核心、一个保障”
“一个前提”
是分析行业环境为企业创建了什么样的机遇与局限,企业成功当顺势而为,找准行业发展的方向,抓住行业本身内生的机遇才是
单一企业可以去做的事情,同时,企业也需要认清自我,不是每个机遇都是可以去抓的,要首先进行企业竞争优劣势的分析诊断;
“三个核心”
分别是:一,以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去竞争;二,在什么样的
目标市场展开竞争;三,以什么样的策略竞争。企业需要建立有竞争力的
产品组合,找准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和驱动价值因素,然后在竞争策略上重点针对核心驱动因素,提供
核心价值;
“一个保障”
便是企业为了有效展开竞争所必需的资源
保障措施、实施计划与组织
管理模式等。
除此之外,企业做好竞争战略分析,还需要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明确几个核心命题,在
分析过程中寻找答案,结合前面谈的“一个前提、三个核心、一个保障”,便能有系统、有重点地做好企业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
竞争战略的提出
“竞争战略”是由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于1980年在其出版的《竞争战略》( 《Competitive Strategy》 ) 一书中提出,属于
企业战略的一种,它是指企业在同一
使用价值的竞争上采取进攻或防守的长期行为。波特为商界人士提供了三种卓有成效的竞争战略,它们是
总成本领先战略、
差别化战略和
专一化战略。
波特在《竞争战略》中还对三种通用
战略实施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一列举。波特认为,这三种战略是每一个公司必须明确的,因为徘徊其间的公司处于极其糟糕的
战略地位。这样的公司缺少
市场占有率,缺少资本投资,从而削弱了“打低成本牌”的资本。全产业范围的差别化的
必要条件是放弃对低成本的努力。而采用专一化战略,在更加有限的范围内建立起差别化或
低成本优势,更会有同样的问题。徘徊其间的公司几乎注定是低利润的,所以它必须做出一种根本性
战略决策,向三种通用战略靠拢。一旦公司处于徘徊状况,摆脱这种令人不快的状态往往要花费时间并经过一段持续的努力;而相继采用三个战略,波特认为注定会失败,因为它们要求的条件是不一致的。波特的竞争战略研究开创了企业
经营战略的崭新领域,对
全球企业发展和
管理理论研究的进步,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模型工具
竞争战略轮盘
是一个将公司
竞争战略诸关键方面仅以一个简单轮盘来阐明的工具。轮盘中心是公司的总目标,也即关于公司要如何从事竞争及其特定的经济与非
经济目标的笼统目标。
辐条处理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主要
经营方针。在轮盘的每一栏目下,应当根据公司的活动筒要说明在该职能范围中的主要经营方针。
根据企业业务性质的不同.
管理层在阐明主要经营方针时会或多或少会加入些特色。这些方针一旦具体化,战略观念就可用来指导公司的整个行动。正如一个车轮,辐条(方针)出自又反射回轮盘中心(目标),并且辐条必须相互连接,否则车轮无法转动。
迈克尔·波特在其《
竞争战略》一书中谈到的“竞争战略轮盘”。他认为,竞争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一些终点(目标)与公司为达到他们而寻求的途径(政策)的
结合物。“竞争战略轮盘”的轮毂是公司的总目标,辐条是用来达到这些目标的主要
经营方针。这是一个将公司竞争战略诸关键方面仅以一简图统一阐明的工具。
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战略轮盘模型”中将竞争实力分为
客户资源、产品状况、
市场营销、
销售渠道、
竞争策略、历史状况、
销售区域、
销售力量、
组织管理、技术实力等方面。
分析模型
五力分析模型是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80年代初提出,对企业
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
竞争环境。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
竞争者进入的能力、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
竞争能力。五种力量的不同组合变化 最终影响行业利润潜力变化。
五种力量模型将大量不同的因素汇集在一个简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个行业的基本竞争态势。五种力量模型确定了竞争的五种主要来源,即供应商和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以及最后一点,来自在同一行业的公司间的竞争。一种可行战略的提出首先应该包括确认并评价这五种力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业和公司的不同而变化,如下:
(1).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供方主要通过其提高投入
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
盈利能力与
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的是什么投入要素,当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价值构成了买主产品
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
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者严重影响买主产品的质量时,供方对于买主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供方集团会具有比较强大的讨价还价力量:
- 供方行业为一些具有比较稳固
市场地位而不受市场剧烈竞争困挠的企业所控制,其产品的买主很多,以致于每一单个买主都不可能成为供方的重要客户。
-供方各企业的产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于买主难以转换或
转换成本太高,或者很难找到可与供方
企业产品相竞争的替代品。
- 供方能够方便地实行前向联合或一体化,而买主难以进行后向联合或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店大欺客)
(2).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
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一般来说,满足如下条件的购买者可能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力量:
- 购买者的总数较少,而每个购买者的购买量较大,占了卖方销售量的很大比例。
- 卖方行业由大量相对来说规模较小的企业所组成。
- 购买者所购买的基本上是一种
标准化产品,同时向多个卖主
购买产品在经济上也完全可行。
- 购买者有能力实现
后向一体化,而卖主不可能
前向一体化。(注:简单按中国说法,客大欺主)
(3).新进入者的威胁
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
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将希望在已被现有企业瓜分完毕的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这就有可能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
市场份额的竞争,最终导致行业中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严重的话还有可能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
竞争性进入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这就是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于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进入障碍主要包括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资本需要、
转换成本、销售渠道开拓、
政府行为与政策(如国家
综合平衡统一建设的石化企业)、不受规模支配的成本劣势(如
商业秘密、产供销关系、学习与
经验曲线效应等)、
自然资源(如冶金业对矿产的拥有)、
地理环境(如造船厂只能建在
海滨城市)等方面,这其中有些障碍是很难借助复制或仿造的方式来突破的。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主要是采取报复行动的可能性大小,则取决于有关厂商的财力情况、报复记录、
固定资产规模、行业
增长速度等。总之,新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可能性大小,取决于进入者主观估计进入所能带来的潜在利益、所需花费的代价与所要承担的风险这三者的相对大小情况。(注:潜在的同行,
跟风者)
(4).替代品的威胁
两个处于同行业或不同行业中的企业,可能会由于所生产的产品是互为替代品,从而在它们之间产生相互竞争行为,这种源自于替代品的竞争会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首先,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能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于替代品生产者的侵入,使得现有企业必须提高
产品质量、或者通过
降低成本来降低售价、或者使其产品具有特色,否则其销量与利润增长的目标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产者的
竞争强度,受产品买主
转换成本高低的影响。总之,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强;而这种来自替代品生产者的竞争压力的强度,可以具体通过考察替代品
销售增长率、替代品厂家生产能力与盈利扩张情况来加以描述。奇
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之间的利益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一部分的各企业
竞争战略,其目标都在于使得自己的企业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就必然会产生冲突与对抗现象,这些冲突与对抗就构成了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常常表现在价格、广告、产品介绍、售后服务等方面,其竞争强度与许多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出现下述情况将意味着行业中现有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这就是:行业进入障碍较低,势均力敌竞争对手较多,竞争参与者范围广泛;市场趋于成熟,产品需求增长缓慢;竞争者企图采用降价等手段促销;竞争者提供几乎相同的产品或服务,用户
转换成本很低;一个战略行动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当可观;行业外部实力强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业中实力薄弱企业后,发起
进攻性行动,结果使得刚被接收的企业成为市场的主要竞争者;退出障碍较高,即退出竞争要比继续参与竞争代价更高。在这里,退出障碍主要受经济、战略、感情以及社会
政治关系等方面考虑的影响,具体包括:资产的专用性、退出的固定费用、战略上的相互牵制、情绪上的难以接受、政府和社会的各种限制等。
行业中的每一个企业或多或少都必须应付以上各种力量构成的威胁,而且客户必面对行业中的每一个竞争者的举动。除非认为正面交锋有必要而且有益处,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
市场份额,否则客户可以通过设置
进入壁垒,包括差异化和
转换成本来保护自己。 当一个客户确定了其优势和劣势时(参见SWOT分析),客户必须进行定位,以便因势利导,而不是被预料到的
环境因素变化所损害,如
产品生命周期、行业增长速度等等,然后保护自己并做好准备,以有效地对其它企业的举动做出反应。
根据上面对于五种竞争力量的讨论,企业可以采取尽可能地将自身的经营与竞争力量隔绝开来、努力从自身利益需要出发影响行业竞争规则、先占领有利的市场地位再发起进攻性
竞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