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清朝在彻底平定准噶尔部后,鉴于
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遂在该山东麓
科布多城设立
参赞大臣,隶于管辖以阿尔泰山为中心的蒙古高原西部及
准噶尔盆地北端的
额尔齐斯河流域,直至
斋桑泊的近40万
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区。至同治三年(1864),科布多参赞大臣辖地四至:东临奇勒稽思泊(今吉尔吉斯湖)、
扎布噶河、喀拉泊(今哈腊湖)与同属
乌里雅苏台治下的
札萨克图汗部相接;南、西南以拜山、哈布山(今北塔山)、
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
斋桑泊、直至铿格尔图喇(今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
1864年以后,
俄国通过不平等《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中俄科布多界约》《
中俄伊犁条约》《
中俄科塔界约》割占了
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和阿尔泰乌梁海西部的土地,阿尔泰北部成为与俄国接壤的
边境地区。同时条约规定,“地面分在何国,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嗣后倘有由原住地方越往他处者,即行拨回,免致混乱”。但是,居住在被割让地区的大批哈萨克人不愿被俄国统治,陆续潜回中国伊犁、塔城界内。新疆各地相继爆发混乱。塔城的
厄鲁特蒙古人陆续逃往科布多境内的
布伦托海(今
福海县)避难。同时,由俄国迁回塔城的
哈萨克人越来越多,无处安置。朝廷令统领塔城蒙古兵的
藏族喇嘛棍噶札拉参来到阿尔泰山招集流民,并向科布多
借地,在阿尔泰乌梁海一带安置蒙古、哈萨克与汉人流民。所借地域的大体范围是“东至罕达噶图河,西至
哈巴河,南至额尔济斯河北岸,北至阿尔泰山山脊,周匝七百馀里。”
1870年,棍噶札拉参率众在
克兰河沿岸修建
喇嘛庙,同治皇帝赐名为
承化寺,即今
阿勒泰市建城之始。棍噶札拉参驻守阿尔泰期间,收抚哈萨克、蒙古民众,“捍卫边圉,剿除土寇,屡奏厅功,俄人惮之”。
光绪初年清军收复新疆后,塔尔巴哈台为安置哈萨克部落,不愿将借地归还。经科布多反复交涉,朝廷同意其收回阿尔泰山。
1904年,朝廷下谕改科布多
帮办大臣为科布多
办事大臣,由科布多城移驻承化寺。以
锡恒为首任大臣,“管理该处一切蒙、哈事务”。次年,署理
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徐圻上《阿尔泰山交割完竣折》,塔、科借地交割完毕。
锡恒到任后不久,便咨科布多参赞大臣
连魁,“彼此应否划定地界,以免轇轕”。连魁不但同意科布多与阿尔泰分治,连科布多境内其他有哈萨克人迁居之地,也一并划给阿尔泰。
1907年,分
阿尔泰山一带置阿尔泰。1月20日,锡恒、连魁联名上《遵拟科阿划疆分治以专责成而资遵守折》,称科布多境内旧有哈萨克及逃亡而来的哈萨克已无地安置,因此“拟将科布多所属
迤西附近阿勒台山之乌梁海左翼
散秩大臣一旗、副都
统一旗、总管二旗,右翼散秩大臣一旗、总管二旗,新土尔扈特郡王一旗、
贝子一旗,霍硕特札萨克台吉一旗,共计三部落十旗拨归锡恒就近管理,以资安插哈众。其昌吉斯台等
西八卡伦切接阿疆,并布伦托海屯田均在乌梁海游牧,自应一并归阿管理,未便仍由科布多参赞
遥领,致有鞭长莫及之势。”朝廷复议后准奏,阿尔泰正式由科布多划出,成为
一级行政区。此后,科布多办事大臣又称
阿尔泰办事大臣。
1911年,武昌起义发生后,库伦的第八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在俄国策动下宣布
外蒙古独立,并派兵西进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
外蒙古各部
札萨克多响应独立,只有科布多的杜尔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济勒效忠清朝,仍听
参赞大臣节制。
1912年5月,
黑喇嘛丹毕坚赞、马克思尔扎布等率外
蒙古军队围困
科布多城。
北洋政府电令新疆
督军杨增新派兵援救,但新疆援军因俄国阻挠等原因迟迟不能开拔。8月,外蒙古军攻陷科布多城,驱逐了末任
科布多参赞大臣,不久科布多全境失陷。
《
科布多界约》是
清政府和
俄罗斯帝国,自《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与《
乌里雅苏台界约》后签订的又一个关于俄国
沙皇侵占中国西北国土的辱权丧国的
不平等条约。它是《
乌里雅苏台界约》的一个延伸和扩大。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这是俄国沙皇野心的又一次体现。
大部分属于蒙古领土,其余部分属
俄罗斯、中国和
哈萨克斯坦。其中阿尔泰乌梁海地区大部属中国,阿尔泰淖尔乌梁海全境属俄罗斯,阿尔泰乌梁海其他地区分属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