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医,又称禅武医,少林禅医,中华禅医。 1500年前,西来的高僧达摩,在
嵩山面壁九年、结庐
修真,创立了中土佛教禅宗的
祖庭——
少林寺,是
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少林禅医的发源地。
禅医介绍
禅医,也叫禅武医,少林禅医,中华禅医,是中医医学的体现,与印度文化相互融合的。
文化的基础上经两千年实践融合后形成的医学流派。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突出以“禅定”为基本法门,以
呼吸、
观想、
气血、经络、
脏象、
五行、
阴阳等学说为基本理论,运用“气化”、“导引”、“点摩”等基本手段进行诊断、治疗、调养。少林“
医禅”的养生方式表现为:以功法为导,以医药为用,以
禅修为髓,以提升生命力为归,其作用正在于激活潜能,锻炼脏腑,改造体质。多彩多姿的气功健身疗疾诸般功法,历代高僧珍藏秘传之丰富验方,结合超绝凡俗的武技功夫,或养生延寿,或济苦活人,成就无量功德。
“禅医”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一条支脉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
它不但具有神奇的临床效果,而且具有深幽古奥的
医学理论。禅医,是在
佛教禅宗观念影响下形成的医学流派,故此人们俗称它为禅医。它不但有中国传统医学的神奇性,而且还有东方
宗教的神秘性。由于它特色突出,所以深受信奉古东方文化人们的爱戴。禅医具有单传秘教的传统,所以人们多闻其名而少见其踪。
禅医讲:人是物质的组成,同时也组合生成了“生物信息工程”即“生命灵魂”。人体组合生成的“生物信息工程”具有类物同频的共振性与类它频的干扰性及残留信息的收载性。人体在物质所能体现的范围中,。可以用确切的科学方法去解决。它具重复性!对超物质形式所能钵现的“生命灵魂”就要应时随象,因势力导。因为,人体生命随时间与空间的变而变化,它象
瀑布一样永不重复。由于生命的不重复性所以研究生命的数证只有借鉴性!中国传统医学中讲精、气、神及
魂魄等学说。实际是古人对生命认识的一种描述。是一种用语。用“鬼神”二字描述生命信息的式,单纯的从
传统医学上讲,也是对生命的一种描述,一种用语,是假名。是超
语言的一种表达。根搞封建迷中的“鬼神”有本质的区别!在向未知世界探索的时候,要特别警惕歪门邪道的干扰,防止他们搞丰建迷信动!同时也要防止对本意的歪曲干扰对
生命科学的研究!禅医对中医脉诊的认识与用,是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追求其究竟。禅医
诊脉,是通过指下的脉部搏动的感觉领悟其病情。
诊脉领悟病情,是医者通过脉部的感觉分类侯得其“神”。禅医讲:中医诊脉对脉搏“神韵”的追求已超出了动态传导的物理概念。因为医者指下搏动的觉,除心脏外,并没有其它脏
腑传导的依据。尤其对肾气、阴阳盛衰等抽象概念的诊查,更不具备科学数证循。禅医诊脉强调指下用“心”指下用心是一种“心识”能力。它不拘于常规识觉
器官所能认识的范围,“识”诊脉通过形式而不拘于形式,它追求的是生命的所在。 心识诊脉是在同情与理解的心态中进行“静虑”“静虑”是通过文字标注的脉象去参禅悟道.这里存在着知识的积累与潜能的发挥。禅医对“神韵”的追求实是对生命信息的探索。经气流注学说,在中国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个特色的
运气学说与中国传统的宗教观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养生修道术。在科学极不发达的古东方,人们为了强身健体,驱逐疾病,以养生修道为主题的文化遗产极其珍贵。现代气功活动的盛行,充分的体现了它的实用价值。养生修道,是禅宗医学中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佛教禅宗观与传统医学相结合的修道特色。禅医尊重科学,从不搞封建迷信活动.大德高僧从没有一位主张有病不去看医生的做法。
这说明佛学与科学并不对立,禅宗观医学中的养生修道术,不但注重日常的养生修炼,而且在临床中还有针对性的治疗功法。现代一些气功界朋友,吸取了有效的传统功法。组合成现代气功,用于民间养生保健,对人们身体健康起到了积极作用。禅医对经络气穴的实质认识,具有独特的理
论学说。禅医认为;古人标注的经络气穴并不是它的真如本体。经穴的真如本体是在具有生命的前提下,随时空的变化而变化,它一处有动而无一处不动;一处有变而无一处不变。人体经穴的生成流注具有性能质量的变化及位置的游动性!禅医所言取穴准确是指功效位置的准确!并非是指图文坐标尺寸的准确!禅医在临床中,能通过脏腑生成流注的经气,人为的创造穴位性能质量的生成。禅医讲:古人标注经络气穴的实际意义,是思想交流的需要和
传教的需要。 人对经络气穴的认识应该通过图文标注的指向去领悟它的客观实在,决不可被文字框架所束缚。禅宗医学中的养生内容极其丰富。它不但具有修神养性的内功及运动性的外功;而且特别注重膳食的调配。“食疗”是禅医运用食品中的药性进行医疗养生的做法。禅医把人们日常所用的食品纳入各种医疗性能中,再根据人们的健康需要进行药理性的调制,最终达到医疗养生目的。药为食用,食为药用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不但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净花斋食谱”是
传统养生食品中的主要内容。其特色突出。相传古时候一些达官贵人,既有信奉又不能克守清规。禅医为其调制
食品,因其口味与
养生价值具佳,所以深受信奉者的喜爱。禅宗医学观,有利于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能促进生命科学可与科学医学交融相会。
武学观
禅武医所练的武功与其他武术有何分别?
禅武医的武学主要是练心、练意、练气,主要目的为使修练者能控制自己的心和意。因为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人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而导致生活困苦。有些人不想发怒却控制不了自己的怒气;希望晚上熟睡,却往往失眠;希望自己思想清晰,却往往头脑迟钝。所以,禅武是一门学问,探索如何用武学使自己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心和意,继而调整其心境及身体。所以,禅武不是练习四肢发达,而是练灵者之心。“心”者禅也,所以禅武是练心的武学。
何谓自然及自为丹田呼吸法?
自然
丹田呼吸法是把手置于丹田,吸气时观察丹田,出气时观察鼻,主要以心导引。自为丹田呼吸法,是在自然丹田呼吸法的基础上,出气时提肛、收腹、合口,它是以意导引呼吸。
练习丹田呼吸的好处是什么?
生命就是一口气,但有很多人连自己的呼吸也无法控制,就更不用说控制自己的心意、情绪等了。所以,要练习控制自己,首先要从练习控制自己的呼吸开始,这是禅修明心见性法门的基础。每天修练可以改善心境,使修练者心平气和;再者,练习丹田呼吸可以改善身体健康。已有临床实证指出,每天练习丹田呼吸法有助于改善情绪、睡眠及肠道问题。所以,丹田呼吸是修禅的入门,也是改善人们心理及身体状况的方法。
丹田跟气有什么关系?
生命就在呼吸间。人出生前,在母亲的身体里就有呼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生命的触动。人没有气,走路、说话也会没有力气。丹田的气就是生命,禅医讲究丹田和气。气来源于哪呢?它就来源于丹田。而丹田跟鼻也有很大关系。鼻子一通,大脑轻松。人的劲儿从哪里来?也是来源于丹田。关于丹田有很多说法:有上丹田、中丹田,还有下丹田,然而不管根据哪种说法,人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呼吸长,生命长;呼吸短,生命短,人活得健康与否跟丹田的气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有人说男人可以练丹田,女人不能练丹田,还说女人生了孩子肚子空不适合练丹田,这是不对的。每个人的丹田都是需要锻炼的。人长时间吃五谷杂粮,食积气滞,需要使用气化方法加以运化,这就需要练气、练丹田。
炼丹和练丹有没有关系?
所谓炼丹,是指炼丹丸、丹药,是外丹;而练丹,是指练丹田之气,是内丹。炼错、炼坏外丹,若是服用了就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练丹田养生,对身体有益无害。
练习少林传统功夫的要义是什么?
少林传统功夫有五大要义:
1. 六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
2. 三节:人身可分为三节,手肘、腰腹及腿足为稍、中、根三节,而每节又可分为三节。
3. 四梢:发、指、牙和舌为四梢。
4. 五行:金、木、水、火、土。身体的五行分为内五行及外五行。
少林传统功夫在养生上与其他门派的功夫相比如何?
门派不同并不重要,只要心存善念,无论练哪一门养生功,都对身体有益。门派不同,其功夫自然有它特殊风格,但是无论练哪种功夫都与心、意有关。就像“心意把”,它并不是只是少林功夫,但其关于心、意、把的道理也同样适用于其他门派的功夫。
少林功夫注重技击还是养生?它是否讲求刚柔并济?
历史上,少林功夫曾多次用到战场上,保家卫国、匡扶正义。例如,唐代著名的十三和尚助秦王,明代少林僧兵抗击倭寇保卫边疆等。所以,很多少林武僧创出大量刚猛的招式。但除了护法济世之外,少林功夫更注重的是养生,讲究刚柔并济。到如今,少林功夫主要用以提升人们的身心健康,而非用来表演或者技击争斗。
嘈杂喧嚣是否会有碍练功?
在喧闹的地方练功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做到静心,否则,练功一旦受到干扰,人就容易被惊吓,这就会妨碍练功。练功时一定要做到心静如止水。
许多功夫很好的人到了一定年纪为何其身体会出现不好的状况?
练功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强行练习,看起来在力量和气势上很勇猛,但身体却出了问题。练功方法有问题,就需要改善。如果一味修身求力,就易走火入魔。很多人非常喜欢学习功夫套路,希望好看又有力量,这样的功夫对身体不一定有益。真正的功夫一招一势可以很简单,不求复杂花哨的套路。艺无止境,一势就足够修练一辈子。一势之中可以有起落伸缩、左右进退、反侧收纵、旋转跳跃、翻身滚动。一势精通,千变万化。
练虚桩的要旨是什么?
万法虚中求:练虚桩时,保持呼吸自然,只要姿势正确,劲自然慢慢就沉下去,佛经有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越是有所求,求呼吸、求劲,想弄清楚,反而越弄不清楚。而自然站立,以“无所求”的心态去练,渐渐地能够明白。虚桩使身体吐故纳新,进行代谢循环,使脚跟有力。
少林禅医是什么?
少林传统医学称为禅医,它是少林寺历代名僧将众行医经验与禅武医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的中华医学分支,其理论包括病理、药理、养生、保健等,都以“禅机”和“气机”为基础。强身先修心、修德,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基础。人体有千窍百脉,窍脉通则气血畅,可助身心强健。
少林禅医与中医有何相同?
少林禅医与中华传统医学相仿,它以气血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阴阳学说及五行学说为基础理论。关于人致病的原因,禅医与传统中医理论一致认为,是因受到气候、饮食起居和精神情绪三方面的不正常影响。每个人都会受气候变化(春、夏、秋、冬)的影响,然而人体遇到外邪是否生病却与其身体的机能和抵抗力有关。饮食起居、精神情绪及机能锻炼均能影响人的抵抗力。
少林禅医与中医有何分别?
少林医学吸取了五千年中医理论,别出一门,独树一帜,不用于其他学派:首先,少林医学强调“治心”、“祛除心魔,洗心性”。人的疾病都是与“心魔”有关,所谓“病由心生”,“心魔”主要是人的贪、嗔、痴欲,它引致心肝脾肺肾及血气等的伤害和衰退。例如,一个人太愤怒会伤肝,过分思虑会上脾胃,所以禅医治病首先“治心”。把心魔打碎,将心安定下来,从而改善人的心理及身体问题,这一观念有别于一般中医治病方法。此外,禅医强调调整饮食,因为“病从口入”,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有关,所以禅医提倡药疗不如食疗,以清淡素食、减少摄入有炎毒的食物来改善身心健康。再者,禅医强调“不通则病”,很多疾病都是因为清、浊窍不通,
气血不通,所以,禅医以不同方法使身体的窍门及气血畅通。
禅武医的主要行医方法是什么?
禅武医的主要行医方法为气化疗法及通窍疗法。可以教导修练者使其用自身的吐纳,导引而达致气化及通窍;也可以用膏摩、中药及食疗达到相同的效果。如病情严重,也可用一指禅功法为病人气化及通窍。
何谓气化疗法?
人的气血若畅通,心境自然舒畅,但因七情六欲及饮食不当,气血不通,久而久之,便影响心境及身体健康。例如,当一个人不愉快、生气的时候,有时会感到胸口压迫、气闷,甚至头晕颈痛。用气血不畅的理论解释这个现象,就是气闭于胸前。禅医气化的方法包括导引、中药治疗、饮食调节、祛除心魔等。例如当人们感到胸口压迫、气闷时可做“顺气式”,自我引导气归丹田。当气不再闭于胸口,人便渐渐感到舒服。每日练习虚桩是另外一个办法,虚桩也有利于气血顺畅。早上起来练习虚桩,可使晚上囤积在体内的废气吐出,再吸纳早上新鲜的空气,即所谓“吐故纳新”。禅医也可用中药辅助治疗,使其气血畅通。还有是以正确的饮食使人体内不存有太多的积滞,因为体内积滞是身体气血不畅顺的原因之一。最后,就是“祛除心魔”的方法。人的七情六欲是气血不顺的另外一个原因,透过祛除心魔,使其心境平静,自然气血畅顺。
何谓窍疗法?
不通则病。小病始于表窍不通,若不保养,使机能失常,便会酿成大病。窍不通主要原因是:1.饮食不当;2.治疗不当;3.情绪不正常;4.梳妆脱穿不慎;5.受到风寒。以上原因,致使入口不顺,出口不利,中道出障,由表及里,内脏组织坏死,大气元不纳。所以,禅医主要使表窍畅通,人身体的七窍包括鼻、口、耳、眼、皮肤汗毛孔及下体两个浊窍。禅医以导引方法,如中药通窍,沐鼻法及虚桩使鼻窍和皮肤的汗毛孔畅通。练习自然及自为丹田呼吸法也可助畅通鼻窍、口窍及下体的浊窍。
禅医治人有哪三不医?
禅医主张“命由己造”,自己改善健康,要求病人改善饮食、心境、生活习惯,它有三不治:
1.不忌口不治:不可戒食葱、韭、芥、辣、姜、肉、鱼等起火发炎生痰的食物不治,因为如病者继续进食这些食物,即使吃药也没有用。
2.常生气不治:因生气发怒使血液大量上头,也会加重鼻炎。
3.常“漏气”不治:即纵欲过多。好色贪欲使人精气神很快亏损,免疫力减弱,肝脏枯竭,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禅医与佛学有关系?
佛教常以医喻教,喻佛为医师,法为药方,僧为看护,众生如病人,佛曾号“大医王”,专以治疗众生心病为己任,是对人心灵的一种净化。而在现实中医术也是佛学、特别是禅宗一派禅学的一种比较直接的济世方式。
历史发展
发源地
1500年前,西来的高僧达摩,在
嵩山面壁九年、结庐
修真,创立了中土佛教
禅宗的
祖庭——
少林寺,是
少林武术的发源地,也是禅医的发源地。
少林寺建寺之初。由于少林寺的
皇家寺院地位,拥有良田百顷,殿宇上百间,众僧整天参禅静坐,修身养性,驱去杂念,消除思乱,镇静魂魄,安定心神。但长期静坐不动,影响了寺僧周身血液循环,造成筋络不畅,久瘀成疾。不仅影响了身体,还难以对付山林中的猛兽威胁和盗贼侵犯。于是,僧人们在学禅的同时开始习武,并充分利用嵩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吸收民间医疗方法,不断积累用药经验,逐步形成了许多秘方。寺僧们在练武的同时,发现许多功法具有健身和医疗的双重作用,又逐步推演出了
气功疗法、推拿疗法和
点穴疗法。少林医学由
外科而
内科,由治疗
跌打损伤而治疗百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禅医。 据《少林武僧志》记载,僧稠禅师曾经取嵩参熬汤为跋陀补养身体。跋陀的另一位徒弟慧光也曾用
铁针为一昏迷病人疗伤。
禅宗二祖慧可断臂求法后在钵盂峰上养伤,寺僧们采来草药为他治疗。至
达摩祖师,历代高僧在精修禅法的同时,并兼通佛教“五明”,而“医方明”最受珍视,代代相传,有言传,有秘传。
《少林寺针灸秘抄》
历史上,
少林寺涌现了大批知名僧医。北魏后期的少林高僧
洪遵和志刚被尊为活菩萨,分别撰有《少林寺针灸秘抄》和《少林医僧宝囊》。隋代少林僧人子升善武好医,尤其对气功和点穴治病深有研究,晚年撰述的《摩穴秘旨》主要阐述了气功医治和点穴治疗的内容,特别详细地介绍了人体常用的六十八穴的部位、取法、疗效及配方,开列了一百多种常见病的点穴治疗指要。十三棍僧救唐王中的寺主僧志操也是一位著名的僧医,入寺前习医十年,治疗
跌打损伤,总是先用针灸,少数不愈者,再采用嵩山上的草药制成的丸、丹、膏等治疗,并著有《少室僧针灸秘经集》等。唐朝末年的福湖和尚医技高明,善用针灸和
草药,扎针不过二,用药不过三,特别对止血、内瘀、
厥症、危症等的治疗有独绝之处,撰有《少林伤科十大方》。
《针后拔罐秘法》
宋代的洪温禅师擅长骨伤科,多以针刺加火罐解除患者痛苦,撰有《针后拔罐秘法》,临终前将技艺给觉远和尚。觉远和尚对内科深有研究,有《少林寺内科神效录》传世。元代的惠定被尊为少林神医,著有《少林骨科旨要》、《少林医家丸散药谱》,惠炬在《针刺九十神穴》中总
结了元以前僧医大师的经验,是针灸用穴的临床精华。明代著名的僧医有本明、幻休、正道等,清代随着武术的衰落,医技有所下降,较为著名的有湛举、寂勤、贞俊等。
历史
公元1217年,东林志隆出任少林寺住持,创建了
少林药局,以少林医方服务本寺僧众及百姓,享有盛誉,被称为“佛门医宗”。与此同时,少林医学秘方不断传到寺外,惠及大众。清朝时,
登封人景冬旸曾拜少林僧人为师,学习医学知识,后因治好
皇后的病而声名远扬。他晚年编著了医书
《嵩崖尊生》,至今仍为中医的圭臬。
行医方法
一曰气化疗法
禅医与传统
中医理论一样,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湿则气泄,惊则气乱,忧则气滞,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气随百病,百病发于气也。气是构成万物的物质,一切事物都是气变化的结果。故讲禅机即气机,悟禅机即悟气理。气通则血脉通,气不通则血脉不通,病生矣。所以,知禅机即可释病理,以通气化滞开结为主,主要以点化人体经络和气穴为主,以少林
一指禅,
二指禅之功点摩人体之经络气穴,化人体之滞气和气结,滞化结开气通则病释。
二曰药物疗法
“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丰饶的土地蕴天地之精华,为少林历代名医采摘百味之药提供了便利条件。中药百味,大抵可归为辛、酸、甘、苦、咸五大味。长期以来,少林医学中治疗跌打损伤、骨科、内科之多种良药,或煎服,或膏膜,或点滴人体窍门等,俱皆有效。
三曰食疗法
禅医一道,不但有其独特的学术理论及行之有效的临床医术,而且特别注 重食品养生。禅医理论认为:用药不如进食,药疗不如
食疗。佛禅一道,于饮食中讲究较多,斋饭素食,乃是总括。观之牛羊一类,虽饮水食草,然膘肥体壮,或奔跑或负重,皆有坚忍耐力。所以,禅医医理在于引导患者医病之时,不食荤腥,而是食之以特定之
谷物、
蔬菜。腥是所有动物肉类,荤是葱、韭、蒜、芥等,且苦辣酸甜咸五味皆不可过食。民间亦常有“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一说。通过特殊之饮食调理,由内而外来调理人体脏腑、气脉,从而驱病强身。
食疗法
类型
此三种疗法,在具体运用中又可归结为
吐纳、
导引、针灸、膏膜之“八字疗法”和“窍疗法”确实是依据人体之经络、气血原理,以化气通窍为目的。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筋肉、皮肤,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和联络网。人体不同的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然在经络的沟通、联络作用下,他们相互协调、共同配合,使人体成为一个表里、上下彼此紧密联系、和衷共济的统一整体。“八字疗法”的主要方法即是引导患病者行吐纳、导引之法,再辅以针灸、膏膜之术使周身经络通达、气血顺畅从而祛病强身。
依据
“窍疗法”:主要是依据人体五脏六腑,百脉七窍周身相通之理来医病治病。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各不相同,但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
脏腑中居首要地位。如心气旺盛,则血液能在全身经脉中正常运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如心气不足,则血不充盈,
经脉不利,势必造成血流不畅或血脉空虚,出现心悸、脉象细弱乏力的症状。而心气不足,则又是人体自身气滞郁结所致。而化滞开结,即可充盈心气,通畅血脉。
整体联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整体联系是以心、肺、肝、脾、肾五脏为中心,以七窍相连而通达全身。人体之七大窍,眼鼻口舌耳上五清窍和体下两大浊窍通达全身,掌管人体一切之进出。运用“窍疗法”治疗时,主要以我们自己配制的中草药水点滴人体之
清窍,或将我们研磨的中草药由
鼻腔每日定量吸入少许,再辅之以清窍处的点摩和适量的中药汤剂,从而化滞、清道、通窍。大窍通则大病无,百窍通则百病无,通窍为治一切病症之法门,窍通则病除。
同时,重视养生之道加之有选择的合理的饮食搭配,即养生食疗是预防疾病和一切治疗疾病方法的基础。
诊断和把握
禅医对于患者病症的诊断和把握,亦与传统中医诊断方法一样,采用望、闻、问、切之法。
望诊即用眼睛观察患者的身、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 闻诊包括
听声音和
嗅气味两方面,听患者的
语音、
呼吸、
咳嗽、
肠鸣等,嗅患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
问诊则是询问患者或陪诊乾,了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的情况;
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对患者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面获得辩诊资料在此基础之上,人们更为重视
听和
嗅,听主要是听患者说话之
嗓音底气,呼吸喘气之轻重,而知其脏腑之气,嗅主要是指在一定距离内嗅患者之体气的清浊,知患者脾胃之气,从而察气机而知病理,诊断患者病症之所在。有些病症,单凭望、闻、问、切之一即可作出诊断,有些亦需“
四诊合参”作出诊断。总之,每个人的身体特点、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都有所不同,病因病症也各有特点、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地采取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人是躯体和精神的统一,躯体康健则神清气爽,反之,精神郁闷,必致躯体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