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按照我国民族生活习惯,选择居住在家庭中安度晚年生活的养老方式。
概况
社区居家养老以社区为平台,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其中,创办老年食堂是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的重点和难点)。
老年人住在自己家中或长期生活的社区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养老机构或相关组织提供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它是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利用
社区资源开展
养老照顾,由正规服务机构、
社区志愿者及
社会支持网络共同支撑,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熟悉的环境中维持自己的生活。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
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严重。社区是城市老年人生活和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保留了传统在家养老的形式,利用个人、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向老年人提供就近而又便利的服务,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和
物质需求,让老年人拥有稳定、良好的生活状态,减轻其子女的日常照料负担,弥补社会养老机构的不足,能较好地解决老年居民的实际问题,顺应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这种服务模式既解决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泊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
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
老龄化社会是指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
结构模型。按照
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预计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可能达到四亿,将占社会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系统组成
社区居家养老系统由智能
软交换系统软件和终端
通信设备组成,智能软交换系统软件是实现智能化的
信息交换平台,终端通信设备实现拨号功能。由
通信终端、智能平台、
社区服务站形成一个完整、完善的
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我国模式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
传统观念,就是“养儿防老”、“多子多福”、“金家、银家,不如自己的穷家。”生有五男二女,是前世积下的阴德。在自己习惯的
家庭养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出门有熟悉的邻里,互致问候,拉呱聊天。环境熟悉,闭着眼睛也不会走错路,闻着厨房的灶烟也能回到家。能有子女的“床前百日孝”,就心满意足了。另外,传统的居家养老在家庭原有的平台之上进行,养老成本相对比较低。
当今
家庭规模向小型化发展,子女数减少,加上当前老人与子女共居向分居转变,越来越多的
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更加困难。对于子女而言,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
就业压力社会福利院是以
政府投资为主,并给予信息资源、政策支持。同时募集社会资金,建设、改善相关设施,收养市区“
三无”老人,孤残儿童、弃婴,实行养、治、教并举的工作方针,保障
弱势群体的
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其养老功能微乎其微。
2、敬老院
敬老院是在农村“
五保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6年
农业合作化时期,农业生产合作社对缺乏
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鳏、寡、孤、独者,实行保吃、保穿、保医、保住、保葬(儿童则为保教),简称“五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期,对
五保户实行集中供养,在全国各地兴办了一批敬老院。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和
集体经济的发展,敬老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后来有些城市街道也办起了敬老院。
中国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在上海、北京、天津、
大连、
烟台等地由政府民政部门兴建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指既体现老年人居家养老,又能享受到社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老年住宅,属于
机构养老的范畴。
一是民办老年公寓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政策室曾对北京1600余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
人大调查,希望入住老年公寓的人数达1000余人,一些老年公寓还出现人满为患的局面,老年公寓正日益获得老年人的欢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产阶层的人群不断增加,2009年之后,很多老年公寓,已经不再是独立的慈善或者福利机构,反而变成了一种需求,甚至有人在未有退休之前就开始预订老年公寓。
这就给民办老年公寓的诞生以契机。一些富商、
房地产商、公立、私立医院等,在尚不完善的政策支持下,建设起来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特点的老年公寓,各种形式的由个人、社会或企业建立的老年公寓在各地相继出现。在全国各
大中城市,老年公寓已经很普遍,并且出现低、中、高档分级。填补了国家办老年公寓的不足。
二是民办敬老院
农村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主动为
社会福利事业做贡献。个人出资建敬老院,把无依无靠、病残鳏寡、不能进入乡镇敬老院的困难老人免费收养起来。填补了农村特别是经济
欠发达地区农村
养老机构的不足。
第三、社区居家养老
我国现阶段国情是人一旦变老,就有一种落叶归根的心理,到了陌生的环境,很容易产生失落、惆怅、孤独的情绪。居家养老可以和
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延续以往的
社会网络,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当前家庭小型化、
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的增加趋势,家庭赡养功能弱化的特点,使家庭养老走进死角。
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群对养老的
期望值增高,传统的机构养老
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老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以社区村,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
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成为新型
养老模式。
一是组建“以老助老”互助小组,组织社区老人开展互助活动。一些乐于奉献的老人自愿腾出自己的房子,发挥自己的特长用于助老服务,并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
二是建立健全社区
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如
社区医疗保健站、
托老所、
养老院、护理院、照料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把老年社区福利服务网络建设纳入
社区建设中。建立空巢、孤寡老人的社会照料系统,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
上门服务,组织志愿者为老人看护和日常服务。民政部实施的“星光计划” 是推进社区福利建设的有效形式,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走上社会化、产业化的道路。
在农村,仍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呈弱化趋势,
社会养老功能不断加强,有条件的敬老院建成综合性、多功能、面向农村老人的
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进一步完善
社会救济和五保户的供养制度,倡导村民互助。教育年轻人要孝敬老人,加强
法制观念。使农村弧寡老人都能过上有吃有穿有住有医有葬的五保生活,贫困老人通过
最低生活保障线获得救助。但是,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地广人密,情况各异。尚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同心协力,把社区居家养老这项新兴的事业办好。
创新模式
随着居家养老的普及,老人的家属对居家养老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老人
GPS定位跟踪显得尤为突出,比如,老人跌倒在街道上,家人不知道老人在哪里出事情,家属可以根据gps的定位跟踪老了解老人的位置。
政府对居家养老的要求增加了
GPS定位老人位置的要求,防止老人突发疾病,不知老人在什么位置,
急救人员或家属不知道到哪里找老人,GPS定位解决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