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本位论(theory of society as standard for education),与“
个人本位论”、“
儿童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19 世纪下半叶,西方社会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
那托尔卜、法国涂尔干等。他们认为:(1)个人的发展依赖于社会,受社会制约。真正的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才存在;人之所以为人,只因他生活于人群之中,参与
社会生活。人的
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靠社会提供营养,人的一切都从社会得来。(2)教育目的就是使
个人社会化。个人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为公民,为社会作贡献。教育过程就是把社会的
价值观念或
集体意识强加于个人,把儿童从不具有社会特征的人,改造成为具有社会所需要的个人品质的“社会的新人”。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
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
社会价值高于
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这一理论的代表人物有
荀子、
柏拉图、
涂尔干、
纳托普、
凯兴斯泰纳、
巴格莱、
孔德等。
以
涂尔干为代表的“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才是真正的存在,“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因此,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教育应以满足
社会发展需要为首要目的,教育的一切都应服从于社会的意志。
那笃尔普:“在事实上个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人之所以为人,只是因为他生活在人群之中,并且参加
社会生活。”
2、在某些方面割裂了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一味强调
个人发展是社会化的结果,而忽视了社会要求还必须通过个体的认知和内化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的
社会素质。
德国教育家
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