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社会学和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他创立的实证主义学说是
西方哲学由近代转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人物概述
奥古斯特·孔德(Isidore Marie Auguste François Xavier Comte,1798年1月19日—1857年9月5日)(“孔德”,旧译“喀谟德”)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
社会学和
实证主义的创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于
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
空想社会主义者
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
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1857年9月,孔德在巴黎逝世。
他指出:人类社会有统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
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实证思想,企业家或科学家当主管,科学用来指导生活,没有战争,很有秩序的
工业社会。在那儿,大家有统一的信仰,教权很重,人人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而重视精神上的地位。
过去的社会和此时的社会是不完美的。但会进化到理想社会中去。进化的动力是差异性。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社会大于个人,语言、宗教、
所有制、人数与财富,都在传承、支撑着社会。分工对社会有利有弊,
社会现象之间彼此联系,有一定的功能,理想社会会自动实现。
家庭背景
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1798—1857)于一七九八年一月十九日出生于法国的
蒙彼利埃。父亲路易·奥古斯特·孔德(1776—1859)是县税务所的会计官,他不仅笃信天主教,而且是忠诚的
保皇党派、王室复辟的积极拥护者。母亲菲力希特·萝莎莉·彼耶(1764—1837年)原是流亡贵族小姐,亦是狂热的
天主教教徒。母亲比父亲大十二岁,夫妻共有四个孩子,孔德是他们的长子,由于双亲热切地希望他们的长子今后能成为优秀的基督徒,就把几位圣人的名字加在他的名字上,使他有一个冗长的全名:依西杜尔·奥古斯特·玛利·弗兰索斯-格莎维埃·孔德。十四年后,事与愿违,孔德背弃了天主教。因为他的个子矮小,他的家人都叫他“孔头”(Comtou)。后来,他只保留了全名中的一部分,自称为“奥古斯特·孔德”。孔德和父亲关系疏远,与母亲亲近。他后来把他的母亲列为影响他的“三天使”之一。他和弟妹的关系并没有发展出深刻的手足之情,这大概和他九岁起就离家住校有关。
生平经历
早期
幼年的孔德不仅体质弱,而且其貌不扬,身长腿短,但极敏慧好学。九岁以前,孔德的教育是由父母亲所请来的老先生所传授的。九岁时进入蒙彼利埃公立中学读书。由于家庭迁徙,他的双亲只好让他在校寄宿,从此,他就脱离了家庭对他的思想约束。在学校七年中,他在
拉丁文和数理方面表现突出。1814年,孔德踏进了早在1812年已被录取而因年龄太小未能入学的“巴黎综合技术学院”(Ecole Polytechnique)。当巴黎欢迎
拿破仑时,他异常激动,把实现
共和主义和自由的希望寄托在拿破仑身上。他报名参加了支持拿破仑的学生武装。但孔德的希望随着拿破仑的迅速失败而幻灭。
革命的激情使孔德不仅学习科学知识同时大量阅读政治、社会理论书籍。他学习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哲学、政治著作,以及法国当代思想家的著作。他既倾心于
狄德罗、
孟德斯鸠,又将
休谟、
孔多塞引为良师,从而给他后来的哲学思想带来双重的影响。此外,他还收集
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的文献资料,潜心研究。勤奋的孔德这时被同学们叫作“思想家”。
1816年四月,学生和校当局的一场大冲突。四月十四日,学校当局将孔德为首的十五名学生退学,并关闭了学校。四月二十日,孔德愤然离开了巴黎,回到故乡蒙彼利埃,到被誉为“欧洲医科大学之母”的蒙彼利埃医科大学旁听,努力吸取生物学的知识。这年秋天又回到巴黎,靠当家庭教师维持生活。
当孔德重返巴黎的时候,他曾随身带着一篇
政治论文,是为《审查录》,这是他真正的处女作,也是他向思想家的道路真正迈出的第一步。他认为,不管
路易十八怎样,其统治必须推翻,恐怖政治必须结束,
社会改革必须进行。自此以后,他把改革社会看成是自己的必尽义务,于是他愈加发奋地阅读法国思想家的社会
政治理论著作,访师结友,酝酿社会改革方案。
中期
1817年19岁夏天,孔德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当时的名人
圣西门,孔德对其十分崇敬,称自己能与“这位卓越的、才华惊人的人物一起工作”而骄傲,他甚至称圣西门为“父”。其间写了《意见与欲望的一般区别》和《近代与往昔概貌略评》,其中可以看出与圣西门思想的一些相似之处。1822年,孔德写了一本小册子,题为《社会再组织之必要的科学作业之方案》。他要求用自己的名字刊登在圣西门的《产业家问答》第三册上,因观点分歧,圣西门不同意,只答应他先单行印刷一百本,分赠好友,两年后再正式出版。圣西门还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声明孔德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与主张,同自己的思想并不一致,作者的观点是不成熟的。孔德因此而产生了成见。1824年,经过修订后再版,并加了副标题“实证政治体系”,与晚年的主要代表作同名。此书就成为圣西门与孔德决裂的标志。后来,孔德公然指责圣西门“是颇为聪明又颇为肤浅的著作家”。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孔德对圣西门的观点日益不满。这种不满根源于对法国大革命爆发后的
社会形势看法与重建社会的指导思想不同。
其间,在1818年四月,孔德给瓦拉的信中透露:他和有夫之妇卡洛琳恋爱了,并可能育有一女露易丝。1821年3月3日,他在散步时认识了卡洛琳·玛桑,她是圣西门派
机关报的主管人塞尔克勒的情妇,而且是一位在警察局登记在案的妓女。不久,孔德发现妻子旧病复发,经常出入烟花柳巷,数日不归,妻子带回来的钱,孔德又因贫困而不得不使用。孔德异常苦恼,于1826年
精神错乱。1826年4月15日被送进了巴黎近郊的医院。64岁的老母亲从家乡赶来,带他回乡疗养未成。12月2日出院回自己的寓所休养。1827年4月,他在现今罗浮博物馆附近的“艺术之桥”投身
塞纳河自杀,幸而被路过的士兵救起。孔德自杀未遂,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他身体好转的契机。他单身回故乡疗养,沐浴着
地中海绚丽的日光。六个月后,他的身体竟比以往健壮了。这年秋天,他回到巴黎,在圣雅克街的一所公寓里重建家园。孔德痊愈后,他与玛桑的关系终告破裂。孔德在离婚后,负担玛桑的赡养费,甚至后来经济状况很差时,也只减少数额,并没有断过。
后期
1830年,孔德将讲稿整理成书,出版《
实证哲学教程》。《实证哲学教程》是孔德的最主要著作,也是
实证主义这一
哲学流派的里程碑性的著作。他在1830年组织了“理工科协会”,担任了四年副会长,致力于对工人进行科学普及教育,以提高其科学的实证精神。他开办自由参加的科学讲座,并亲自开讲了通俗天文学。这种向工人普及科学的工作,孔德几乎坚持了18年之久。
由于孔德的“实证哲学讲座”在国内引起反响,在英国也得到了知音,孔德几乎是名噪一时,他的生活境遇也随之改善。但不久后,孔德又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他在英国的门徒们见老师经济窘迫,募捐了六千
法郎救助,但只救急一时,此后孔德不得不常依赖旧友和学生的周济。从1838年到1842年,孔德又两次陷入
精神失常。
晚期
1844年,孔德认识了克洛蒂尔德,她是孔德学生的妹妹。当孔德认识她的时候,她的丈夫正畏罪在逃。孔德对她也一见钟情,十分迷恋,可是她对孔德的第一印象却是“这人真丑”。他们的来往遭到了女方父亲的阻挠,见面机会甚少,然而建立了极密切的通信关系,互相敬慕,感情日深,孔德曾于信中向对象求婚,遭到了身患肺病的克洛蒂尔德的婉言拒绝,孔德虽然失望,但并不怪她,仍笃爱至深,称她为“我永远唯一的真正的妻子,不是未来的,而是我的妻子。”1845年10月,她与孔德看了歌剧后,即一病不起。第2年4月5日病危时,她一再呼唤孔德的名字,孔德赶去见了她最后一面,她便枕着孔德的手臂去世了。孔德称克洛蒂尔德为影响他的“三天使”之一,甚至死后都要求和她同葬一穴。
1851年—1854年出版了《实证政治体系》四卷本,如果说《实证哲学教程》强调的是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支配一切,倡导
唯科学主义,那么《实证政治体系》则已改为强调以爱与同情心为核心的感情支配一切,倡导唯感情主义,致力于建立没有神但又把“人类”神化的宗教。
晚年的孔德日常作息规律,早上五点起床、祷告、念书、十点就寝。每天只吃两餐,早餐以牛奶为主,晚餐则以面包为主。晚餐最后,他一定要吃一片干面包,以示不忘穷苦大众。每周三他都会到克洛蒂尔德的坟墓,晚上则在家中召开实证主义学社的例行会议。照顾他晚年生活起居的是女仆苏菲·布里奥和她的先生马登·托马斯。他后来认苏菲为干女儿,并把她和自己的母亲以及克洛蒂尔德并列为影响他一生的“三天使”。
1857年5月21日,孔德因参加友人的葬礼,受了风寒,卧床不起。接着胃脏疼痛,多次吐血,进入了失眠与浮肿状态。他患了癌症。1857年9月5日下午六点三十分,孔德趴在克洛蒂尔德生前坐过的椅子上逝世。
主要思想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
神学、
形而上学互不包容。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
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其对
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阶段法则
孔德指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认识和理解
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而且是说明这样一些现象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
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孔德通过对文化或文明的发展、思想之发展,尤其是科学的发展的广泛的历史描述,探讨了这三个阶段的接续和演替。他“确信,关于科学之历史的知识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如果我们不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会完全通晓这门科学”。因此,孔德是第一个倡导要严肃认真地和系统地研究科学史的人。
乔治·萨顿一值赞扬孔德是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科学的分类
孔德的第二个历史概念构成他对科学作的新的和具有相当创造性的分类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一个分类表,在这个分类表中,他根据“
一般性不断减少,而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一种历史的和分析的层次,对科学作了分类。因此,这个
分类系统不仅是通过一种逻辑的分析确定的,而且也被历史所证明。
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所有科学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学,而且在历史上也是最早成为“实证的”科学的科学。在孔德的分类序列中,在数学之后的是
天文学。在天文学中,物体被认为是自由运动的,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受周围的流体、碰撞、摩擦以及在关于可见物体的
地球物理学(物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其他复杂性对运动的阻抗。紧接着天文学之后的是
物理学、
化学和
生理学(在孔德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成为“实证的”科学的过程之中),而最后一门科学是“
社会学”。在孔德的分类中,心理学未占得一席之地,因为孔德认为,它或许应当视作人类生物学(“生理学”)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分类表与孔德在
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作为一名数学家所受的训练以及他对精密自然科学所进行的研究是协调一致的。由于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背景,孔德把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看作是所有科学的模式和榜样,因为在物理学中,观察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个真正“实证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孔德把未来关于社会的科学视为一门“
社会物理学”——凯特尔后来在一种完全与此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术语。
孔德的三阶段规律,就像一切创造性的思想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的前辈,尤其是
孔多塞、卡巴尼斯和
圣西门(孔德曾做过他的秘书)的概念或思想的改造。比较一下圣西门和孔德两人的观点,也许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程度,而且这因此也是衡量孔德的真正独创性的方法。圣西门认为在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哲学变成了拒斥一切不可证实的东西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但是,在孔德看来,把最后一门科学——社会学——确立为一种“实证的”学说还不是最终阶段;几门科学彼此间的区别尚未克服,以致产生出一个完整的(总体的)
实证主义体系,甚至这样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观念”:它终将是值得称之为“哲学”的一种综合。在这个最后阶段,一切知识都将是“实证的”和浑然一体的,都将结合在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即新的社会学科学之中。因此,人们不仅将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的问题和需要,而且也会清楚地知道改造和改善人及其社会的现状所应采取的步骤。这个思路必然使实证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甚至发展到有教堂、有一大批教士或牧师,有一个“实证主义的”圣人目录包括
摩西,
荷马,
亚里士多德,
阿基米德,
朱利叶斯·凯撒,
圣保罗,
查理曼,
但丁,
谷登堡,
莎士比亚,
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
腓特烈大帝,
比沙,的地步。
社会理论
社会静力学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
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
经验事实出发,指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
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
社会感情。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感情倾向于
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
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
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
社会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爱己,焉能爱人。因此他主张,解决
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
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
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
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关于家庭的
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
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两性关系的
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
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
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
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
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在社会中,也必须贯彻家庭中的合作互爱的原则,各阶级的人们要相互友爱、相互同情,平民服从领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规定,才能建立安定的
社会环境。
社会出现了弊病怎么办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着改变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引起废除
私有制的问题,就会导致
社会秩序的混乱,私有制可以稳定社会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对反对
圣西门的
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在
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
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
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
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社会进化的速度,是由整个自然决定的,即由作为内部自然的人的
有机体和作为外部自然的人类有机体生长的环境决定的。人的
平均寿命应保持适度。一般来说,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
平均年龄过长,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会压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从而阻碍社会进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龄过短,革新精神过盛,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样不利于社会进化。另外,人口、种族、气候等外界环境也可加速或延缓社会进化。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并没有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本质领域。
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精神历史,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人类理智的进化。既然人类理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那么社会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与神学阶段相对应的是军事时期;与
形而上学阶段相对应的是抽象法权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对应的是工业时期。这种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
历史概念。孔德指出,
过渡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抽象权利如平等、自由、人权等,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
无政府状态,
雅各宾专政就是这种状态的顶点。工业时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由
实证哲学决定的。在这个阶段,有一种新的共同信念来保证
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个信念就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资本家和
银行家既是经济领袖,又是
政治领袖,负责调节
工业生产,掌管
政治权力。实证哲学家担任
精神领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孔德把精神看作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把
工业社会看作社会进化的顶点,这是典型的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历史理论。
规范理论
我们还必须简略介绍一下孔德的
规范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概略地叙述过,而在《
实证哲学》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又发展了这一理论,他给未来完美的实证社会描绘了一幅复杂的蓝图,指导这个社会的是新的实主证宗教的牧师的
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业界的领导者。这些科学的
社会学家兼牧师象神学时代的天主教牧师一样,是共同体在首先方面的引路人的监察官,他们用自己的广博知识提醒人们注意责任和义务;他们是教育的指导者和每一
社会成员能力的最高评判者。在未来的实证社会统治中,
人类宗教的科学家兼牧师,由于他们具备了对善和恶的实证知识,就会严格地使人们履行其集体义务,并会帮助压制任何破坏性思想。
圣西门曾经说过,将来人对人的统治会被对物的管理所取代。孔德则认为,这里被管理的“物”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人的关系将被“物化”。正如11世纪的希尔德布兰德
大主教曾一度将他的精神权力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备的
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类高级牧师将会实行和谐、正义、正直、公道的统治。按照孔德爱用的说法,新的
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的人类的
利己主义倾向将被
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
灵魂工程师,这些灵魂工程师的智慧体现了人类过去和此时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走向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由规律所决定的道路。
出版图书
创立宗教
孔德从自然科学出发来讲哲学,并且要建立科学的哲学,但最后却跌落到宗教的境地。他为了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
社会秩序,晚年十分热心于建立“人道教”。
孔德宣称,人道教不是对天主教、基督教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天主教、
基督教基础上的发展。天主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肯定神的存在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宣传爱的思想却是起了进步作用。人道教就是对基督教、天主教爱的思想的发展,并且只有人道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恒的、爱的宗教,其他宗教都是一种暂时的宗教。
孔德认为,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实证时代的人们应该象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样地崇拜人类,也就是要把实证主义变成一种宗教。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的是人类,是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所以叫做人道教。人类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将人类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的相互之间的爱,因此,爱是人道教的宗旨。对人类的崇拜可丰富人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行为趋于高尚并充满活力,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适宜的进化速度。
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够贯彻执行,孔德还制定了一套
教阶制度和
宗教仪式,并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他自己为教主,实证主义者为传教士,把人道教发扬光大。
今天,人性宗教的教堂设在法国巴黎帕耶尼大街5号,这是由一群追随孔德的实证主义者在1900年修建的。教堂内有一本“宗教
实证主义”日历,它的一年是13个月,每个月28天,每一天都用著名人物来命名,例如
亚里士多德日等。教堂中还有许多出自孔德著作的话,如“人越来越成为宗教之人”等;也有介绍孔德的题词,如“奥古斯特·孔德,普遍宗教之父,人性的第一位
高级教士。”该教堂是一个名叫“实证主义使命”的文化协会的所在地。教堂已经对外开放,成为一些文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
当今的思想评论家莱蒙德·阿隆这样说:“孔德的宗教,正如你们所知的,并没有在人世间获得成功,但也没有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荒谬。总之,在我看来,比起其他社会学家致力于传播(无论是否自愿)的许多其他宗教或准宗教观念来,它要高一筹……因此,如果一个人坚持要从社会学中创造出一种宗教(对此我并不赞同),那么唯一可能的宗教,必将是孔德的宗教……此外,孔德希望我们去爱的东西,既不是今天的法国社会,也不是明天的
俄国社会或者后天的美国社会,而是某些人能够达到、所有人都应该朝着此方向来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性。”
大事年表
1798年2月,孔德出生于
蒙彼利埃的一个中级官吏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中级官吏,任蒙彼利埃税务总署的代理人。
1807—1814(9—16岁),在蒙彼利埃上中学。
1814—1816(16—18岁),在综合工科学校求学,学习成绩冠南方学生之首。
1816年4月,王朝复辟政府怀疑综合工科学校为
雅各宾派,决定暂时关闭该校。孔德回蒙彼利埃数月,在该地医学校学习医学及生理学,以后又回巴黎,在巴黎教授数学谋生。
1817年8月,孔德任
圣西门秘书,与圣西门合作并成为他的朋友至1824年。
1820年4月,在《组织者》上发表《现代史简评》。
1829年1月4日,孔德重新讲授《
实证哲学教程》。1830年,《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其余几卷先后于1835年、1838年、1839年、1841年和1842年出版。
1830年,《实证主义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
1831年,孔德在第三区区政府义务讲授大众天文学,从1847—1848年止。同年,孔德在综合工科学校谋求分析课教授职位,但未果。
1832年,被任命综合工科学校分析与机械课辅导教师。1833年,孔德向基佐要求为他在
法兰西学院谋求
科学史教授职位,但遭拒绝。同时,他在综合工科学校谋求
几何学教授职位,也因他有共和思想而遭拒绝。
1836年,被任命为综合工科学校主考人。
1839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同时与其夫人最终分手。
1843年,《解析几何学浅论》出版。
1844年,《大众天文学的哲学论述》的前言《实证精神讲话》出版。
1845年,“无比美好之年”。这一年孔德向克洛蒂尔德·德沃表示爱情,但她只同意建立友情,说“无法超过友情的限度”。
1846年4月5日,奥古斯特·孔德目睹克洛蒂尔德·德沃病逝,此后,孔德对她一直真心崇敬。
1847年,孔德提出人性宗教。
1848年,“
实证主义学会”成立。《实证主义总论》发表。
1851年,孔德失去综保工科学校辅导教师职务。《实证政治体系或论创建人性宗教的社会学》第一卷出版。其他各卷陆续于1852年、1853年和1854年出版。
1857年9月5日,孔德在巴黎默西厄-勒-普兰斯路10号逝世。死时他的学生在场。
主要著作
《实证政治体系》
《主观的综合》
著名语录
人口就是命运。
人不爱己,焉能爱人。
知识是为了预见,预见是为了权力。
社会评价
孔德开启了社会学
实证主义传统的先河,他的一些思想为后来的
迪尔凯姆等人从不同方面加以继承和发展,成为100多年来西方社会学发展中的主流。由于阶级和历史条件的局限,他的思想中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成分。例如,他试图把社会学建成一门系统表达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综合的
社会科学的构想,已为当代科学知识的不断分化以及社会学知识的专门化发展趋势证明是行不通的;他看待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唯理智论倾向也为多维度的视角所取代;他关于实证科学的理想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诘难。但是,孔德的实证科学理想激发了后来几代人为把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而辛勤努力,使这门相对较晚出现的学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成为当代社会科学
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他尊为社会学的创始人、奠基人,或认为是社会学的命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