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县
河南省东部的辖县
商丘市历代一直是商丘周边地区的治所、政治、文化、交通中心
建制沿革
商丘传为上古帝王之都,约在公元前24世纪,帝颛顼曾建都于商丘。据《晋书地里上》记载:“颛顼始自穷桑(今曲阜北),而徙邑商丘”。黄帝的曾孙姬初居高辛(今睢阳区辛集),后代颛顼为天子,都亳,亳的地望在商丘(一说在偃师)。帝喾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为商族人的始祖。
约公元前16世纪,契的13世孙成汤,灭夏称商,初都南亳(今商丘南)。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三年,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启于商丘,称宋国
周赫王二十九年(前286)齐、楚、魏灭宋而三分宋地,商丘属魏。
秦时,本地分属砀郡陈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改为梁国,属豫州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将梁国改为梁郡
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时仍为梁郡。
南朝宋、齐为南梁郡,属南徐州
北魏为梁郡,属南兖州
隋开皇初梁郡废,十六年(596)置宋州,大业三年(607)复置梁郡。
唐武德四年(621)又改为宋州。
天宝元年(742)置睢阳郡,属河南道
乾元元年(758)复为宋州。
五代梁三年(909)升为宣武军
五代唐庄宗同光元年(923)改为归德军,五代周时仍为宣武军。
北宋初复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升宋州为应天府,属京东西路(应天府始为京东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
大中祥符七年(1014)诏升为南京。
金太宗天会八年(1130)更名为归德府,属南京路
元为归德府,属河南布政使司。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降府为州,属开封府
嘉靖二十四年(1545)升州为府。
清沿明制,仍为归德府,属河南省。
民国二年(1913)裁归德府,所属各县划归豫东道
1914年改豫东道为开封道
1932年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直到1948年。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归德州升州为归德府,设置商丘县。
清袭明制,仍称商丘县,为归德府所在地。
民国末年,商丘县为特等大县。今虞城县的马牧集、站集、黄冢、店集、谷熟、营廓、杜集,今夏邑县的济阳,今商丘市的全部,今商丘县的全部均归商丘县的区域,共有2500平方千米。至1949年,全县有人口84万。
1948年11月6日商丘解放,成立豫皖苏第一行政区。
1949年3月豫皖苏第一行政区改为商丘专区,设立朱集市
1948年11月18日建立商丘市。于县城城关设大同、博爱二镇。
1949年3月划归商丘县。同时,全县建立18个区,不久撤销顺河区和营郭区,增设坞墙区。
1950年5月2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商丘县城关区改建为商丘市(不久改为商丘市第一区)。全县还保留16个区。区下设278个乡镇。是年,商丘县人口83万。
1951年7月,商丘专署根据上级决定,将商丘县所辖的黄冢、济阳、站集、店集、杜集、马牧、平台和坞墙8个区划归谷熟县。本县还有观堂、郭村、勒马、毛堌堆、高辛、闫集、刘口、谢集8个区。1951年8月朱集市、商丘市二市合并为商丘市。
1954年6月,政务院决定撤销谷熟县建制,9月,原谷熟县所辖的平台、坞墙两区划归商丘县。这时全县共10个区,但平台区原辖的陈集、肖黄庄、宋关庙乡,坞墙区原辖的营廓、高楼、老集、陈桥、柳行和孟楼乡划归虞城县。是年全县人口57万。
1997年6月1日国务院批复(国函[1997]46号):撤销商丘地区和县级商丘市、商丘县,设立商丘市(地级市)同时,设立商丘(地级市)市辖区睢阳区梁园区。睢阳区辖原商丘县的城关、郭村、李口、宋集4个镇和城北、路河、王坟、勒马、闫集、娄店、冯桥、高辛、坞墙、临河店、毛锢堆、包公庙12个乡。梁园区辖原县级商丘市的八八、向阳、东风3个街道和袁庄、周庄、黑刘庄4个乡,原商丘县的双八、张阁、谢集3个镇和李庄、王楼、刘口、观堂、平台、周集、水池铺、孙福集8个乡。
2011年5月,商丘新区(副厅级)正式获河南省政府批复建设,至此,商丘市辖4区1市6县(梁园区、睢阳区、商丘新区、经开区、永城市、柘城县虞城县夏邑县宁陵县民权县、睢县),商丘近郊虞城县、宁陵县撤县改为木兰区、信陵区,民权县撤县改为县级民权市工作同时启动。
县城解放
商丘县城解放,战斗在城外1948年4月,国民党在商丘县组建特务组织“中兴社”。 1948年6月,国民党在朱集建立徐州剿共总司令部第二处。 1948年10月,国民党为确保徐州,开始缩短战线,将国民党军第十六兵团孙元良部和第四绥靖区刘洳明部置于商丘及其附近地区,商丘一时间成为淮海战役开始前徐州以西最重要的据点。 大战前夕,国民党安插特务、调集军队、筹建新组织,在商丘县城内进行密集布局。 在国民党进行密集布局的同时,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也在对商丘的解放进行着规划。1948年10月,中共中央豫皖苏分局在睢县召开会议,决定在商丘县建立市、县政权。会后,50名干部秘密进入商丘县境,在郭村集成立了商丘县委、县政府,县委书记是赵永生,县长是张少耕,为解放商丘后的政权建设做好了充分准备。 但在解放商丘时,我军与国民党商丘守军的真正激战发生在张公店。 1948年11月6日,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在中共中央及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等领导下,发起淮海战役。陈毅、邓小平决定,歼刘洳明部及国民党一八一师于砀山以西。第二天,中原野战军一纵、三纵、四纵及华东野战军三纵等部队受命以张公店为目标,发起张公店战役。 11月6日,困守商丘孤城的国民党刘洳明部及国民党一八一师奉命(一说弃城东逃)向徐州方向集结。行至张公店时,被我中原野战军一纵迎头截击。当时的国民党军统帅刘洳明,字子亮,西北军五虎将之一,曾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但在解放战争中,数次被我军击溃,以至产生心理阴影,经常不接受与我军抵抗的命令率军潜逃,被称为“老兵油子”。 刘洳明部被我军截击后,尽管有蒋介石的严令、剿总司令刘峙亲自督阵,刘洳明也全然不顾,立即率军南逃,一下子退到淮河以南,离开了淮海战役战场。蒋介石说刘洳明打的是“滑头仗”,事实上他是被刘伯承打怕了,不敢与他对阵。 国民党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率一八一师在张公店构筑防御工事,与我军激战。11月7日凌晨4时,解放军二旅一部攻占胡庄,俘敌60余名,继而2个旅从东西两面向张公店攻击前进,各村之敌在惊慌混乱中先后被歼。7日下午,2个旅逼近张公店、张阁庄、小张庄。同时,华东野战军三纵八师已过北陇海路逼近张公店北部地区,至此形成了对国民党一八一师的分割包围态势。7日晚11时,中原野战军一纵开始对张公店周围之敌展开攻击,除抽出一部分兵力围攻张阁庄、小张庄、时庄敌人外,一旅主力向张公店西门至北门段进攻,二旅主力向南至东门段进攻。加上华东野战军三纵、中原野战军三纵及炮兵连的配合,8日上午11时,向敌军发动总攻。很快攻入寨内,大批敌人被俘,部分敌人向张阁庄溃逃。我军乘胜追击,终将逃敌全歼于张公店以东,一八一师师长米文和、少将参谋长董洳桂、少将参议张述文等全部被擒。二旅五团包围张阁庄顽抗之敌,令米文和写信劝降,张阁庄之敌于8日下午5时投降。至此,曾困守商丘县城的敌一八一师5600余人,被击毙1800余人,俘虏近4000人,缴获轻重机枪160余挺、炮37门、枪支1870余支。 因刘洳明部及国民党一八一师离城,商丘县城内仅余1000余人的国民党保安团,保安团根本不堪一击。人民解放军进城后,迅速将1000余人的保安团缴械。同时,朱集、马牧2个车站也被解放军占领,至此,商丘县全境解放。 商丘县解放后,成为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的重要后方 据商丘市第一任市长王飞霄回忆,商丘县解放后,成了支援淮海战役前线的重要后方。1947年年初到1948年年底,王飞霄在家乡柘城县当了2年共产党的第一任县长。 王飞霄在柘城东关住着,1948年11月的一天上午,商丘地委派4个骑兵通知他去水池铺,他就与王焕副专员坐马车去水池铺。王飞霄一行走到靳店时,恰好碰到第二军分区参谋长李苏波,王飞霄与李苏波很熟悉。李苏波对王飞霄说,他带的有炮,不如去打商丘。王飞霄与王焕一商量,没必要去水池铺了,直接去商丘。在路上,王飞霄对李苏波说,让你的兵照着商丘县城南门的一块白屋顶东边200米处打,那是当时的敌人司令部所在地。王飞霄一行走到青岗寺时,碰到一支我军部队,一了解才知道,商丘县城已经被解放了。 王飞霄与王焕进了商丘县城,见到了军管会主任郑华。郑华对王飞霄、王焕说,豫皖苏分局决定成立商丘市政府,王飞霄同志当副市长(1949年3月,王飞霄当市长),王焕同志当市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郑华这一谈就算任命了,也没有委任状。王飞霄急急忙忙找地方建立市政府。 11月18日,商丘市、县两级政府成立支援淮海战役指挥部,新解放的商丘县全县人民踊跃支前,成为淮海战役重要的物资支援大后方。当时的商丘火车站成为淮海战役主要后勤保障基地和支前运输总枢纽,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 淮海战役结束后,商丘县随之转入肃匪、反霸、清娼、禁毒工作。至1949年7月,全县共逮捕匪首和俘获匪众544人。城内五福楼等8家娼妓馆全部停业,近百名娼妓经过教育被安置就业或遣送回家。全县铲除大烟苗700余亩,大烟的种植在商丘县绝迹。 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之日,商丘县在广场召开了万人庆祝大会。一个崭新的商丘县城喜迎新中国的诞生。
地理环境
商丘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春季温暖大风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凉爽日照长,冬季寒冷少雨雪,年平均气温在13.9℃~14.3℃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04.4~2427.6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07~214天。
特色小吃
商丘县除了在豫菜方面继承传统外,地方的特色小吃也是值得称道的。具有代表性的——归德府水激馍夏邑冉家的五香糟鱼,归德名菜虾子烧素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名菜。虞城贾寨的豆腐干景家麻花等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名吃。
铁锅蛋
虾子烧素
商丘白激馍
豫东宾馆小烧饼
参考资料
睢阳区的历史变迁.中国睢阳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09 19:28
目录
概述
建制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