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相争时,
刘邦借着手下众多将领与背叛
项羽的
诸侯王而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在战后不得不将功绩最高的一群将领封为诸侯王,但其却对
异姓诸侯王心存疑虑,害怕其谋反,危及自己的江山,于是开始着手翦除异姓诸侯王和功臣势力。
以
汉初三杰之一
韩信为例,刘邦在
垓下之战获胜后即改封其为
楚王,使其离开根据地齐地,并于翌年设计将韩信掳至长安,降为淮阴候,最后借
吕后之手斩杀韩信。其后
彭越、
英布、
臧荼、
卢绾等王皆一一被其贬杀。刘邦将异姓诸王清灭后,发现汉朝的控制力还只能停留在关中地区,在边疆地区却显得鞭长莫及,因此大封同姓诸侯王,实行
郡国制,以保刘氏江山稳固。
据《
史记》的“
吕太后本纪”与“
张陈王周传”记载,“白马之盟”的核心内容为:“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不是刘氏子弟而称王的,天下可共同击灭他。)
司马迁在同书的“汉兴以来
诸侯王年表”中又补充道:“(汉高祖末年)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没有功劳不是天子所封而封侯者,天下共同讨伐他。)
此外,《
史记》的“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还提到汉朝的封爵誓词,其文曰:“使河如带,泰山
若厉。国以永宁,
爰及苗裔。”(即使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消磨的像
磨刀石一样小,你们的
封国也会永远安宁,让对你们的恩泽延及后代。)但并没有史料明确指出此段内容属于“白马之盟”的誓词。
刘邦驾崩后,吕后要立诸吕为王,
右丞相王陵对此加以反对,但是
左丞相陈平、绛侯
周勃出于保全
刘姓皇族子弟的目的,直言吕后此举并无不可,结果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吕氏诸王直至吕后死后才被一一翦除。
终汉之世「非刘氏不王」这个祖训除了在上述的4个时期(吕后时期、西汉末年、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以外,都被严格地遵守,因此可见此盟约对汉代皇帝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的。
白马之盟的本意是巩固汉家天下,但却反而因为过于依赖同姓王而使其坐大。
汉文帝时,先后发生了
济北王和
淮南王的叛变;而
汉景帝时更发生了
七国之乱。但最终这些叛乱皆被平定,而
景帝亦乘胜收回
封国的官吏
任免权,削弱了封国的实力。其后
汉武帝颁行推恩令,同姓王的实力被大幅削弱,变成一种虚衔。结果
刘邦白马之盟的原意消失,只作为训言留下。
部分史家认为刘邦在登上皇位后害怕被夺权,并为了使其后代不用受到功臣压迫,因此铲除开国功臣,并订立白马之盟。这反映其拥有着“
家天下”的私欲,亦开创了后代各朝开国君主屠杀功臣的先河。
关于“白马之盟”的真伪,现代学界有不同看法。自《
史记》《
汉书》问世以来,大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之盟”真实存在。但也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白马之盟”系他人伪造。据尹鹏、王文英《“白马之盟”真伪探》统计,认为“白马之盟”存伪的说法主要如下:
《“白马之盟”真伪探》一文也明确指出:“种种迹象表明,‘白马之盟’极有可能是由汉初功臣集团伪造的,功臣们伪造“白马之盟”是为了给对付
吕氏家族找一个合适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