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天下,是家国天下的略语,是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况性总结。是统治阶级、国家治理者像管理家族一样,管理整个国家与天下。
家国天下
“家国天下”意识是中华文明长期延续的观念基础。这一思想的形成,不仅与传统的道德观念有关,也与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生产方式有关,是历史发展的逻辑使然。
“家国同构”的历史渊源
在儒家的思想结构中,礼乐教化为其根本,“家国天下”的道德观念即是以此为生根之处。荀子在《王制》中指出,“论礼乐,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教化是通过对人的身心予以规范,在持久的作用下,使外在的道德指令转化为内在的知行范式,从而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以达到长治久安。
中国幅员辽阔,边境线很长,民族、地理、文化多样,使得中国的治理难度极高。然而,中国自三代以来便以“四土”“天下”为声教范围,这对于早期国家而言,实现起来尤为不易,这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不能完全依赖政治与法律,还需要辅以德治。
社会结构演变为精神结构
周秦之后,“家国天下”观念之所以仍然能够流传后世,与历朝历代的治理国策有关。
在长达两千年的实践中,德治的形式日益广泛,既有显性的系统化程序,如朝廷规定教育、选士制度,也有“润物细无声”式的渗透影响,社会共识由此而凝聚,社会风气也由此而改变。
儒家对家国同构的观念进行了内在性的转化。首先是道德主体的转换,人们在家庭伦理中感受到的亲情血缘之爱,成为对他人之爱的起点,进而成为社会责任感与入世精神的基础。
世袭君主制度
世袭君主制,是
君主制政体的最常见形式。世界上大多数现存及曾经存在的君主制国家均采用这种政体。与其相对的制度是
选举君主制。
在世袭
君主制制度中,所有君主来自于同一个家族,王位在家族内部从一个成员传给另一个成员(通常是父传子,也有可能是兄传弟、叔传侄等等)。
世袭系统有政权稳定、延续性好和可预测的优点,这来源于家族成员之间的忠诚和亲和力。
举例来说,当一位世袭君主去世或
退位后,王位通常会传给下一代的直系血亲,如他或她的孩子,而且往往是较年长者。当这个孩子死了,王位将再传给他的孩子;如果此人
绝嗣,则会传给他的兄弟、姐妹、侄子或其他亲属。为了维持这种体系,世袭君主制常常需要以法律形式制定一个明确的
继承顺序,以决定一位君主去世之后,谁有最优先的权利成为下一位君主。现代的世袭君主制国家所采用的继承顺序通常基于
长子继承权,但也存在着其他的继承体系,如最年长男性亲属继承、在世君主指定继承和交替继承,这些体系在以前的君主制政体中应用得更为普遍。
历史上存在过多种
继承体系,它们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女性是否可以拥有
继承权。在父系继承制中,继承权由男性独占,女性没有权利继承,而且她们的男性后代也无权继承。把这种制度体现得最为典型的是古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但萨利克法典的本意并非剥夺妇女的继承权,而是避免土地由于妇女结婚落入村社之外。与之相对的,有些继承体系就允许女性成为继承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选举君主制实际上是世袭君主制,例如所有候选人只能来自一个家族时。这在许多古代国家中出现过,常常是由真正的选举君主制转化而来的。一种常见的情形是,君主在自己尚在位时就利用权力和影响使其亲属(如儿子)被“提前”选举为下一任君主。另一种情况是,某个家族历史上有多位成员被选为君主,逐渐积聚了强大的势力,以致他们最后可以垄断王位(因为没有人敢于选举该家族之外的人)。
在中世纪晚期的欧洲,许多国家在名义上是选举君主制,然而该国的王位实际已由一个家族把持了数世纪之久。这种情况可以称为“伪选举君主制”,它只在官方上有一个选举的形式,而在本质上王位是世袭的。在步入近代之后,这些“伪选举君主制”的国家大多数变成了真正的世袭君主制。
汉语词语
拼音
jiā tiān xià
释义
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例句
1、谓帝王把国家作为自己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礼记·礼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郑玄 注:“传位於子。”
《汉书·盖宽饶传》:“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家天下,是以位传子。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导论二:“古时的人以为 尧 舜 传贤而 夏 禹 传子,是家天下的开始。贬称帝号为王。”
2、指天下统一。
唐
陆龟蒙 《算山》诗:“五十八年争
虎视,三千余骑骋
龙媒。何如今日家天下,阊阖门临万国开。”
基本概念
《
礼记.礼运篇》讲禹以前的社会是
大同社会。在那时,一切财产都是公共所有(
天下为公),首领依其才能选举产生(
选贤与能)。讲到禹以后的社会时,指出国家财产成了一家私产(天下为家),私有制已成合法,父死子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大人世及以为礼),有了“禹传子,家天下”的制度。所以,家天下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到了西周时期,进一步提出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口号,把天下的土地、臣民都当成君王一家的私产。
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中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其最后一位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被儿子启继位为“夏后”,开始了“父传子,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使用暴力夺取政权,变选举为世袭,为什么就看作是社会发生了质的变化,看作是从野蛮到文明、从部落制度到国家的
分界线呢?这是有原因的。马克思《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在谈到“希腊人的胞族、部落和民族”时说:“氏族制度本质上是民主的,
君主制和氏族制度是不相容的。氏族、胞族、部落——每一个这样的机构都是完整的自治组织。当若干部落合并为一个民族时,其所产生的共同管理机构必和民族的各组成部分的原则相协调。”从马克思的论断中可以看出,启变选举为世袭,变传贤为传子,不是个简单的继承制变化问题,实际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启以前的尧、舜、禹时期,虽然部落酋长的职位早已世袭,但在联盟管理机构中任职的公职人员,特别是最高首长的产生方式,则始终保持传统的民主选举,就是所谓“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这件事很不简单,反映着氏族制度的民主本质。启一举否定了选举制,就是否定了氏族制度的民主本质,就是否定了氏族制度。启以个人意志代替人民的意志,正反映了这时公共权力已经开始脱离了人民,正反映了国家的本质。从此,不仅对这一问题使用暴力处理,对其他一切问题都将同样使用暴力处理。它标志着氏族制度向国家的转化开始了。所以,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界。 到了“家天下”的时代,就需要“城郭沟池以为固”了。从本质上看,城市是阶级对立的表现及其产物,是统治阶级用以统治被压迫阶级的一种据点。文献记载,夏代作为五都的城邑已有宫殿、宗庙、社稷等建筑,它们不仅是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也是统治者思想意识的表达。夏启宴享诸侯的“
璇台”,夏桀所修建的“倾宫”(琼宫)、“
瑶台”和“
琼室”,都是
宫殿建筑。夏启《甘誓》所说:“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其中的“祖”即“祖庙”“宗庙”,“社”即“神社”。《
竹书纪年》说:“夏桀末年,社坼裂。”神社崩坍,意味着国家政权的崩溃。
理想状态
这个词是不久之前央视的公益广告的用词。词义的内容和上述的私有制王朝的内容是截然相反的。他们的广告的意思是把整个社会都当成一个大的家庭,实行家的文化,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也不再有任何阻挡,建立一个温馨的大社会,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等等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