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洞人,
古人类名。1956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室华南调查队,在
裴文中、
贾兰坡两位教授带领下,在柳州发现了白莲洞古人类遗址,发掘出石器500多件、人牙化石2枚、动物骨胳化石3500多件、人类用火遗迹2处。 白莲洞人牙
化石,人牙是一枚左侧第三下臼齿化石。白莲洞古人类遗址距古人类柳江人遗址东北约2公里,白莲洞分外厅和后部长穴道两部分。外厅宽敞,明亮,穴道屈曲,后部开阔。人牙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及石器等都发现在外厅,堆积中含有十分丰富的文化遗物。
考古史料证实,白莲洞人系
壮族古人类之一。
地理位置
白莲洞遗址位
柳州市东南12公里处的白面山南麓,遗址处有一块状似莲花蓓蕾的巨大钟乳石,因而得名。白莲洞自然环境奇特,迂回曲折的洞中狭道全长1870多米,溶洞面积约7000多平方米,洞穴底层,全长370多米的地下河道流水清幽,终年不息。洞前有湖泊遗迹。周围群山环绕,景色秀丽。
年代推定
遗址为一岩厦式洞穴,遗址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堆积物厚达3米。遗址分东、西两部分,东部堆积物可分为8层,西部堆积物分为10层,考古专家在这里共测得30多个绝对年代数据,时间跨度达3万年。
文化期
根据出土的文物和遗物,结合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白莲洞遗址可划为三个不同的文化时期:
第一期文化
第一期文化(西部遗址4层5层7层)距今3万----2万年前后。出土的各类砾石制品,具有明显的旧石器时代风貌,同时出现工具小型化的趋势,可证明接近这一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白莲洞人的经济生活主要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猎取对象多为大型哺乳类动物如剑齿象等,同时也捞取螺蚌为食。
第二期文化
第二期文化(东部遗址4层6层、西部遗址1层3层)距今约1万2千年。是
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向新石器时代文化过渡的典型代表。出现了大量粗犷的砾石工具和燧石石器以及少量磨刃石器,此外,还出土了大小适中的原始穿孔石器和碾磨赤铁矿粉的碾磨石。经济生活有了变化,猎狩对象由大型动物转向小型动物群,水产经济上升到新高度。
第三期文化
第三期文化(东部遗址1层3层)距今1万2千—7千年间。磨制工具由前期局部磨刃到通体磨光,原始穿孔石器由琢凿发展到钻孔磨光,并出现了原始陶片和穿孔装饰品。孢粉专家从出土的禾本花粉组合推断,白莲洞人存在原始农耕活动的可能。
白莲洞人博物馆
概况
位于柳州市南郊12公里的白面山南麓莲花山上,是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是
中国第一座洞穴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古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化石,这些化石(遗物)说明了大约距今5万年以前“白莲洞人”已经会缝制衣服,用火和熟食,构成的白莲洞文化。白莲洞文化及附近的“柳江人”遗址在人类学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白莲洞遗址已经成为中外人类学家关注的科研场抽所、科普课堂和旅游胜地。
发掘
1973-1982年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获得众多的
动物化石和丰富的文化遗存,包含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三期文化连续序列,它对探讨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以及建立华南中石器文化系统提供了重要线索和对比资料。其洞穴堆积层中曾出土动物骨化石,牙齿化石和石器、石制装饰、原始夹砂陶片等文化遗物。博物馆陈列分洞内和洞外两部分。洞内陈列有洞穴区域现象现场,洞穴古人类遗址现场和洞穴古人类生产生活雕塑;洞外陈列有史前动植物现场陈列,室内有白莲洞史前文化陈列,
柳江流域及其附近古人类文化陈列和洞穴知识。白莲洞博物馆以出土文物与自然标本为藏品,展现出中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面貌。
展示
白莲洞文化遗址是一处包含
旧石器时代晚期经中石器时代至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三个不同时代的文化遗址,内涵十分丰实。发掘后的文化遗址,采用玻璃全封闭式的保护,清晰地展示了白莲洞文化系列,成为中国乃至国外同时代遗址地层对比研究的标尺。此外,在遗址狭长的洞穴内,博物馆还采用雕塑的形式,塑造了近十组反映原始人生产生活场景的塑像。
相关记事
写完《柳侯祠》,南去20里,去看白莲洞。
先我30余年,两位古人类学家到这里作野外考察。他们拿着小耙东掘掘、西挖挖。突然,他们的手停住了,在长时间的静默中,3万年光阴悄悄回归,人们终于知道,这个普通的溶洞,曾孕育过远古人类的一个重要系脉。
今天,至少亚洲的许多
人类学家都在研究他们的种族与“白莲洞人”的血缘关系。更浪漫的学者甚至把联系的长线拉上了南美洲的地图。在我看来,诸般学问中,要数考古学最有诗意。难怪不少中外大诗人兼通此道。白莲洞要末不进,进去便是半个诗人。
我走进洞口。不知是哪一天,哪一个部落,也偶然走进了洞口。一声长啸,一片欢腾。他们惊惧地打量过洞内黑森森的深处,野兽的鸣叫隐隐传出。他们疑虑地仰望过洞顶的钟乳石,不知它们会带来什么灾祸。但是,不管了,握起尖利的石块朝前走,这里是该我们的家。
洞内的猛兽早已成群结队,与人类争夺这个天地。一场恶斗,一片死寂。一个部落被吞没了,什么也没有留下。又不知过了多少年月,又一个部落发现了这个洞穴,仍然是一场恶斗,一片死寂。终于,有一次,在血肉堆中第一个晃晃悠悠站起来的,是人而不是兽。
人类,就此完成了一次占有。
我跌跌撞撞往里走。
有声响了。头顶有“吱吱”的叫声,那是蝙蝠,盘旋在洞顶;脚下有“喇喇”的水声,那是盲鱼,窜游在伏流。洞里太黑,它们都失去了眼睛,瞎撞了多少万年。洞边有火坑遗迹,人在这里点燃了火炬,成了唯一光明的动物。深深的黑洞在火光下映入瞳孔,这一人种也就有了乌黑的眼珠……
论安逸,是它们。躲在这么个洞子里,连风暴雨雪也没挨到一次,一代又一代,繁衍至今。人类自从与它们揖别,闯出洞口,真无一日安宁。凶猛的野兽被一个个征服了,不少伙伴却成了野兽,千万年来征战不息。在这个洞中已经能够燃起火炬,在洞外却常有人把火炬踩灭,把寥廓的天地变成一个黑洞,长年累月无路可寻。无数的奇迹被创造出来,机巧的罪恶也骇人听闻。宏大的世界常常变成一个孤岛,喧腾的人生有时比洞中还要冷清。
洞中有一石幔,上嵌珊瑚、
贝壳、海螺化石无数,据测定,几亿年前,这儿曾是海底。对这堵石幔来说,人类的来到、离去、重返,确实只是一瞬而已。温软的手指触摸着坚硬的化石,易逝的生命叩问着无穷的历史。理所当然,几万年前的祖先也触摸过它,发出过疑问。我的疑问,与他们相差无几:我们从何处来到这里?又从这里走向何处?
也许是对洞穴的早期占有,使人类与洞穴有了怪异的缘分。据1987年世界民意测验研究所对800万美国人的调查,许多濒死复生的人追述,临近死亡时,人的朦胧意识也就是进入一个黑洞:
它们觉得自已被一股旋风吸到了一个巨大的黑洞口,并且在黑魆魆的洞里飞速向前冲去。而且觉得自己的身体被牵拉、挤压,洞里不时出现嘈杂的音响。这时,他们的心情更加平静。
……黑洞尽头隐隐约约闪烁着一束光线,当他们接近这束光线时,觉得它给予自己一种纯洁的爱情。
这是白莲洞人气质的遗留,先民生态的重温。白莲洞人与野兽征战,与自然搏斗,只回荡着一个观念:为着我们这种种类的动物。如果他们也有思想家,摸着海底生物的化石低头沉思,那么,他沉思的主体只是我们,而不是我。
我是什么?历史终于逼迫人们回答。
白莲洞已经蕴藏着一个大写的人字。数万年来,常有层层乌云要把这个字前掩,因此,这个字也总是显得那么辉煌、挺展,勾发人们焦渴的期待。当非人的暴虐压顶而降,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突然爆炸,不明飞行物频频出现,这个字还会燃起人们永久的热念。但是,这个字倘若总被大写,宽大的羽翼也会投下阴影。时代到了这一天,这群活活泼泼的生灵要把它析解成许多闪光的亮点。有多少生灵就有多少亮点,这个字才能幻化成熙熙攘攘的世界。既然人们还得返回黑洞,为什么还要披荆斩棘地出来?出来,就是要自由地享用这个宽阔的空间;出来,就是要让每个生灵从精神到筋骨都能舒展;出来,就是要让每个个体都蒸发出自己的世界。这样,当人们重进黑洞,才不会对着蝙蝠和盲鱼羞惭……。
此时我已走出
白莲洞口,面对着一片绿水青山。洞口有石,正可坐下歇脚,极目鸟瞰……
为什么中国艺术家们总缠着山洞死死不放呢?终于,在我眼前出现了一个长长的隧洞,其间奔逐着一个古老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