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兰坡
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
贾兰坡(1908年11月25日—2001年7月8日),直隶(今河北)玉田人,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08年11月25日,贾兰坡出生在河北省玉田县郭家屯乡邢家坞村,原祖籍河南省孟县朱家庄,在明代初期才迁移到邢家坞。
1929年,从北京汇文中学毕业。
1931年,进入中国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工作,先后担任练习生、练习员、技佐。
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发掘工作,继裴文中1929年发现第一个头盖骨之后,他在1936年11月连续发现三具“北京人”头盖骨。
1937年,担任调查员。
1945年,晋升为技士(副研究员)。
1949年,周口店由贾兰坡主持,恢复发掘工作。
1950年,加入九三学社
1951年,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在南京成立,新生代研究室改为下设的新生代及古脊椎动物组,贾兰坡担任副研究员、标本室主任、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和周口店工作站站长。
1953年4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室在北京成立,并设周口店工作组,贾兰坡历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学术委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学术委员。
1956年,晋升为研究员。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6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1年7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家人遵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了周口店龙骨山西侧的半山腰,从这望去,可以清晰看见“北京人”头盖骨的出土地点。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贾兰坡于1931年进入中央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并参加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1935年接替裴文中主持这一地区的发掘和整理,获得重要发现,研究成果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高度重视。认为北京人能够使用火,在体质特征与石器制造方面显示出进步性质,因而不能说是最古老的,最古老的人类是原始文化,应该到早更新世泥河湾期的地层中去寻找。深入探讨北京人及其共生的各种动物化石之间的关系,提出北京人在周口店生活期间曾经历过冷暖更替的气候变迁。20世纪50年代以后,先后组织参加了一系列著名古人类、古文化遗址的发掘。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东北亚及北美的细石器可能起源于华北的学说受到中国国内外学术界的瞩目。
1951年,贾兰坡与地质学家王曰伦共同研究了周口店的冰川遗迹,为研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提供了新的线索。
1958年,贾兰坡与裴文中一起研究了山西丁村发现的旧石器,指出丁村文化是旧石器时代中期之初文化的新发现。
1979年,贾兰坡与卫奇等研究了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认为许家窑文化在细石器技术传统上是“北京人”文化与峙峪文化的过渡桥梁,并对世界范围内细石器的两大传统以及细石器起源和分布等理论性问题作了探讨。
贾兰坡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事研究和著述,发表论著已超过400余篇(种)。他先后发表了400多篇学术著作和文章,广泛涉猎人类的起源、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不同文化传统的源流、更新世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以及第四纪地质学等诸多领域。五十年代,他对北京猿人的文化性质提出新的看法,倡导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学术讨论,将周口店遗址的研究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而带动了全国旧石器工作的开展。七十年代,贾兰坡院士提出中国华北两大旧石器文化传统的理论,奠定了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基础,从理论的高度探讨了世界范围内细石器文化的起源和分布问题,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反应。近十几年来,他耄耋犹勤,提议更改地质年表,建立“人生代”,提出人类的历史应追溯到400万年前的新学说,并为寻找失落的“北京人”化石奔走呼吁。这些都对中国乃至世界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1956年,在《考古通讯》上发表《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
1957年,发表《试述中国旧石器时代初期石器文化的相互关系》。
1960年,发表《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
1962年,与人合作的《河》中,指出河遗址的时代,属于中更新世早期,并指出丁村文化是由河文化逐渐发展而来的。
1964年,出版《中国猿人及其文化》。
1972年,与盖培、尤玉柱发表《山西峙峪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从地貌、地层、脊椎动物化石和旧石器等方面作了全面研究,指出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至少有两个系统,即“匼河—丁村系”,和“周口店第一地点—峙峪系”。
1978年,发表《中国细石器的特征和它的起源与分布》,把中国的细石器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受到美国考古学者的支持,美国学者认为它对北美考古是指导性的。
1982年,与卫奇在《地质学报》上发表《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中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这是把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古人类学、古脊椎动物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结合起来的范例。
1982年,主编的《人类的黎明》出版,这本书是一本图文并茂,系统地阐述人类起源演化,并包括最新科研成果的人类学著述。
1984年,与他的学生、考古学家黄慰文合写的《周口店发掘记》一书,对周口店的发掘历史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和评价,对周口店发掘与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
1990年,在《大自然探索》上发表了《人类的历史越来越延长》。
1994年年底和1995年秋,在患有严重眼疾困难的情况下又出版了两部著作:《中国古人类大发现》(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史前的人类和文化》(与杜耀西、李作智合作,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1997年10月,写完了一本“大科学家写给小读者”看的11万字的“小书”《悠长的岁月》,以总结自己的一生。
1989年,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太平洋史前学术会议”上,贾兰坡建议把地质年代表中的最后阶段“新生代”一分为二,把上新世至现代划为“人生代”;把古新世至中新世划为新生代。
1995年4月,贾兰坡去美国参加院士会议,旧金山为他举行的来自海湾地区的科学家、教授、作家、记者、华人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的欢迎会。
人才培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在周口店举办了多届旧石器时代考古培训班,贾兰坡亲自撰写讲义和授课,指导田野实习,为全国各地的旧石器时代考古队伍培养了基本的骨干力量。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山西大学等大专院校作兼职教授,为学生讲授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出版图书
个人生活
贾兰坡在90多岁的高龄还在第一线带研究生,他常戏称“收个学生比养个儿子还难”。从学习上认真的指导到野外工作时对学生安全的时时挂心,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细心周到。贾兰坡的成长离不开裴文中等老前辈的培养,他深知好的老师和前辈能给年轻人带来什么。他说,我要为年轻人抬轿子,我要拉他们一把。贾老曾经写道:“幸而世界上世世代代有这么一批“傻人”,愿为追求真理而奋斗终生。在真理面前,他们每有所得就笑逐颜开,一无所获又愁容满面。我们相信,一个人想要为人类作出一些有益的事,就无法摆脱这种苦乐相兼的境界。但是他们从来不气馁……我们的先辈是如此,我们是如此,一代一代下去也是如此。”
人生评价
贾兰坡的足迹遍布全国,一生著述等身。他的研究对于中国史前文化的建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贡献,同时也奠定了他在古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界的大师级地位。(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评)
不同于很多专家耀眼的求学经历,贾兰坡没有大学文凭,但他凭借自己的努力,攀登上了科学殿堂的顶端,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也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一生诲人不倦,桃李芬芳,为培养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人才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新华网评)
后世纪念
贾兰坡先生的生平事迹展在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举行。展出包括贾兰坡生前考古发掘用过的工具、部分著述以等。
2008年9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博物院主办的“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3次学术年会暨贾兰坡院士百年诞辰纪念会议”在晋祠宾馆举行。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2 15:0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