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检查委员会
隶属于南京国民政府的组织
20世纪30年代,为统一全国的电影审查行政,抵制西方不良电影,推动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富有民众教育意义的电影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内政部联合组建了电影检查委员会,由吴研因、厉家祥、郭有守等官员兼任委员会常委,对各地上映的国产、进口影片实行统一审查。其为日后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普及教育电影奠定了基础。
20世纪初,国外大量不健康电影随着坚船利炮进入我国市场,从而引发了早期电影审查运动。1923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了电影审查规则。1930年,立法院正式颁布《电影检查法》。
1931年,由教育部和内政部联合组建电影检查委员会,统一了全国的电影审查行政。按《电影检查法》的规定,电影检查委员会由教育部派出4人,内政部派出3人组成,由教育部起主导作用。电影检查委员会成员为兼任制,并非专职于此,检查方式采取定期集议的合议制。委员中推举1人为常务委员。先后担任过常委的有吴研因(教育部初等教育司司长)、厉家祥(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郭有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长)、彭百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长)、王德溥(内政部派员)、安石如(内政部派员)、李景泌(内政部派员)。
国民政府中宣部先后派出刘德荣等10人出席指导,外交部也于1933年11月派人列席会议。电影审查运动主要是在行政上反对西方淫秽电影,提倡符合中国国情、弘扬民族精神、富有民众教育意义的电影,它为成立专门的教育电影组织和普及教育电影奠定了基础。
为推动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与电影的教育化进程,电影检查委员会还与中国教育电影协会共同举办了年度优良国产影片大赛。吴研因、厉家祥、郭有守、彭百川、李景泌等电影检查委员会委员都曾当选国产影片评审委员会委员。
此外,电影检查委员会还积极推介国产影片参加国际电影节。中国在30年代参加过两次国际电影节,一次是1933年在意大利举行的米兰国际电影节,一次是1935年在苏联举办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在1933年的米兰国际电影节中,电影检查委员会选出6部影片参展,它们分别是联华影业公司的《三个摩登女性》(1933,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都会的早晨》(1933,蔡楚生导演)、《城市之夜》(1933,费穆导演)、《野玫瑰》、纪录片《北平大观》,以及明星影片公司的《自由之花》(1932,郑正秋导演)。
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中,电影检查委员会选中明星影片公司的《姊妹花》、《空谷兰》(1934,洪深编剧)、《春蚕》(1933,夏衍改编),以及联华影业公司的《渔光曲》(1934,蔡楚生编导)、《大路》等8部影片代表中国影片参赛。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7-12 12:42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