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电子商务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是以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面向现代经济社会领域商务活动的新兴专业。
设置背景
中国电子商务可从20世纪90年代初EDI的应用开始,1993-1997年开展的“三金工程”为电子商务发展打下了基础,1998年则开始进入了基于互联网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经济活动电子商务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行业也加入到电子商务的实践中。
同时,电力行业也进行了电子商务化方面的一些尝试与实践。继2002年中国电力行业启动市场化改革之后,作为电力行业主导者的国家电力公司在“十五”规划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搞好电力信息化,推进电力企业现代化进程”,从而拉开了电力信息化的帷幕,电力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渐显端倪。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电子商务人才需求的上升,以学院或高校为单位的电子商务教育陆续展开。起初的尝试性教育多采取公共选修、专业选修课的形式,也有少数学校在本科高年级开设电子商务方向或电子商务班。
发展历程
2000年底,教育部批准设置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专业代码为110209W。
2001年3月,教育部公布2000年度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北方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审计学院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获批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并批准华中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设立电子商务第二学位。同年底,教育部高教司批准了83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02年底,教育部批准了58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2006年4月,教育部正式成立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2008年3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 《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知 识体系》开始试行。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327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截至2010年底,教育部共批准339所本科学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
2012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电子商务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专业类别属电子商务类、专业代码为120801。
截至2016年底,全国开设电子商务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有474所。
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和信息经济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和电子服务综合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
基本学制为4年。允许实行弹性学制,但修业年限不少于3年。学生完成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和学分要求,考核合格,准予毕业。.
各高校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与方向授予毕业生管理学、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1)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通识类相关知识。
(2)掌握现代管理、网络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3)掌握电子商务类专业理论与专门方法,能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4)了解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新兴产业动态,注重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并及时掌握相关的理论与技术知识。
(1)具备独立自主地获取本专业相关知识的学习能力。
(2)具备将所获取的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并灵活应用于电子商务实务的技能。
(3)初步具备基于多学科知识融合的创意、创新和创业能力。
(4)具备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
(5)具备良好的计算机操作与互联网应用能力。
(1)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良好的道德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及职业素养。
(2)具备较高的网络文明素养、电子商务诚信与信用索养、信息安全与保密素养。
(3)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素质和团队合作素质。
(4)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基本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意识。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电子商务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国家或学校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专业课程包括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其中实践教学课程包括实习环节。
课程总学分应不低于140学分,其中实践教学课程的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0%。
理论课程
涵盖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子商务工程技术和电子商务综合4个知识领域。每个知识领域涵盖若千个相关的知识模块,全部共计16个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可根据其内容设置为1门或若干门相应的课程。课程设置的原则如下:
(1)经管类方向的专业课程应涉及电子商务基础与电子商务经管知识领域中的全部知识模块,并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取电子商务工程和电子商务综合知识领域的部分知识模块设置相关课程。
(2)工程类方向的专业课程应涉及电子商务基础和电子商务工程知识领域中的全部知识模块,并根据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结合专业培养方案,选取电子商务经管和电子商务综合知识领域的部分知识模块设置相关课程。
(3)在满足上述课程设置原则的基础上,各高校可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以及发展需求自定义知识模块或设置自选课程。
理论教学课程由基础类、经管类、工程类、综合类4类课程组成。
(1)基础类课程涵盖电子商务基础知识领域中的管理学、经济学和信息技术3个知识模块的相关课程。
(2)经管类课程涵盖电子商务经管知识领城中的网络营销、网络交易与贸易、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网络金融与支付4个知识模块的相关课程。
(3)工程类课程涵盖电子商务工程知识领城中的应用开发技术、系统设计与实施、数据处理与分析、电子商务安全4个知识模块的相关课程。
(4)综合类课程涵盖电子商务综合知识领域中的电子商务概述、电子商务法律与法规、电子商务服务、互联网创新与创业、互联网前沿专题5个知识模块的相关课程。
实践教学
实验、实训、实习类教学形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环节。
基础实践教学: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办公软件实操等课程的基础实践教学,还有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
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计算电子商务概论、电子商务网站设计、数据分析、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学原理、运筹学、金融学、企业经营实务模拟、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与策划、淘宝店铺装修、电商摄影与图片处理等课程的专业实践教学;结合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和单位,进行生产和专业实习、实训,电子商务专业技能训练、电子商务系统实训、电子商务案例分析、电子交易参观实习和毕业实习。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1)教师队伍的规模应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教师不少于8人。
(2)教师队伍专业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教师中具有硕土和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
(3)鼓励高校根据教学实践需要聘请适当比例、有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一线专家兼职承担课程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学校应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落实措施。
(1)要求教师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或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专业的教育背景。要求一定数量的教师具有工程实践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经历。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2)教师应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实务工作背景或实务经验。
(3)教师应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参加专业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
(4)受聘的企事业一线专家应具备丰富的行业从业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
设备资源
(1)拥有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的专业教材、专业图书期刊、专业工具书、专业数据库、数字图书期刊和各类媒体资源,保证师生方便快捷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学习资源。
(2)拥有能够满足师生教学需求的实时互动和在线交流的互联网应用环境。
(3)拥有连接中国国内外相关专业教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平台和会议资源。
(4)应保证信息资源能够及时地更新,要求每年保持一定的更新比例。能够根据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充网络带宽和软硬件等设施。
各高校应为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提供足够数量和满足功能的教学设施,包括多媒体教室、专业实验室、实训或实习基地等。
(1)要求多媒体教室、各类实验室或实训基地的硬件设备和网络功能在数量与质量上能够满足教学需要。相应的系统、软件、网络、平台等教学实验软件或服务设施须根据发展需求及时配备、更新或升级。
(2)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管理要求具备课程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任务书、实验室教学日志等相关规范材料。配备专职实验技术和指导人员,保证开放时间,为师生的实验或实训教学提供技术保障和周到服务。
(3)能够根据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或课程的实习、实训教师或导师。
(4)鼓励开展产学研紧密合作模式的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基地建设,积极支持学生通过科技开发、模式创新等手段开展创意、创新、创业等活动。
教学经费
(1)各高校应切实保障电子商务类专业有足够数量的教学经费投人,满足教学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建设、教学运行、教学研究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教学检查和质量评估等的费用。
(2)新建专业的教学经费还应包括满足需求的、不包括上述固定投人在内的专业开办初期的各项启动经费。
(3)已建专业的教学经费应包括已建各类实验室和基地、系统和平台、数据库和数字资源的日常维护、更新、扩充、升级费用。
(4)所有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特别应鼓励和支持创新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改革。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建立覆盖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规范、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等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各高校应围绕各质量保障目标要求,制定质量保障实施规范,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开展经常化和制度化的质量评估,确保对教学质量形成全过程有效监控。
鼓励各高校参与电子商务学科和专业相关的国际专业认证或工程教育认证。
培养模式
该模式原则上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专业技能。
学生入学一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一定范围以内。
该模式前三年学生要完成所有学业任务,第四年学生带着所学的课堂知识到工厂企业中实习,为后续的就业打基础。
该模式与“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体的培养思路上是一致的,更侧重于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培养方向的定位上,强调了方向的细分,使人才具有专业性更加突出的特点。
其把电子商务人才的素质构成分为2个素质基础和3个专业方向。2个素质基础即“技能型、商务型”,这是电子商务人才必须具备的共同素质基础;3个专业方向即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定位,分为“信息服务型”“物流应用型”和“营销应用型”,建构“厚基础”“宽口径”的大专业办学模式。2个素质基础的培养过程主要体现在前3年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验中;3个专业方向的培养过程则集中体现在第4年的应用实践中。
该模式的含义为:2个专业定位+3个特色培养方向+1门创业实践课程。
2个专业定位: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和电子商务专业本身的特点,把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为“管理型”和“应用型”两大方向。其中“管理型”主要培养一般管理人员及业务人员,结合商务理论与实务进行电子商务的具体操作应用。在此基础上,经历一定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积累,可提升为高级管理人员,参与企业有关电子商务活动的策划与决策。而“应用型”主要培养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方面,将先进的电子商务技术应用于具体的业务内容并使其产生经济效益。
3个特色培养方向:结合人才市场需求以及本校的师资专业特长,以“电子商务管理与应用”“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为3个特色培养方向。
1门创业实践课程:针对电子商务专业对实践性要求较高的特点,将创业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据《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月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据估计,全国高校电子商务本科在校生约3万人,毕业生仅1万人左右(包括电子商务方向毕业生),而统计的电子商务人才年需量约20万人。
考研方向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工商管理、企业管理、公共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等。
就业方向
可从事企事业单位的网站设计、建设与推广和网络维护工作;可从事网络商务贸易活动、网络营销与策划、物流管理等工作,以及在各级学校从事电子商务教学等工作。
开设院校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3月12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08:29
目录
概述
设置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