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县
甘肃省平凉市辖县
泾川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之间。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县。总面积1409.3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常住人口20.83万人。截至2024年2月,泾川县下辖1个街道、11个镇、3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历史沿革
夏,县境属雍州
商,县境建有方国——阮国(在今泾川、灵台之间)和共国(在今县境内)。
西周初,阮国被周文王所灭,共国归顺周。
秦,县境属义渠戎地(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地,设北地郡(今庆阳市宁县境),今县境属北地郡。
秦始皇统一全国(前221年),今县境属秦北地郡管辖。
西汉,县境初属北地郡。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的一部设安定郡(郡治高平,在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境),辖21县。今县境属安定郡所辖临泾,王莽时更名临泾(县治在今城关镇水泉寺村)、安定(县治在今县境东北部及镇原县东南部)、爰得(县治在今县境与灵台县之间)、阴槃(县治在今县境与陕西长武县交界处)4县。元封五年(前106年),置十三刺史部,属凉州刺史部
东汉,今县境属安定郡。建武六年(30年),废安定、爱得2县,并入临泾县。永初五年(111年),羌族势力南侵,郡县迁寄美阳(今陕西武功县境)。永建四年(129年),安定郡治自美阳迁回,移居临泾(今城关镇水泉寺村)。乌氏县由今崆峒区东迁侨置于县境东北部(今玉都镇太阳墩村),今县境属临泾、乌氏县、阴槃3县。后高平县治迁址今县南。朝那县迁郡治临泾一带。爱得县等失载。永建六年(131年),羌乱再起。永和六年(141年),安定郡再次东迁陕西扶风,后陆续迁回。灵帝末年,移阴槃县治于新丰(在今西安市东北临潼县境),属京兆郡,其地并入鹑觚县。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今县境属凉州,治在陇县(今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三国,属魏国雍州(治在今西安市)。景元三年(262年),今县境分属雍州安定郡临泾、乌氏、朝那3县。
晋,今县境属雍州安定郡临泾、乌氏2县。东晋十六国时,先后被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夏所占据。大夏,县境属凉州天水郡。前秦甘露二年、晋升平四年(360年),分司隶置雍州于安定(前秦苻坚移雍州治于安定郡治临泾县城)。晋太和五年(370年),废雍州。复爰得县。后秦又于临泾县城置北雍州
南北朝,县境先后为北魏、西魏、北周所辖。夏胜光元年(428年),乌氏县移于今县东。北魏神麝三年(430年),设泾州于临泾城,辖6郡(安定、陇东、新平、赵平、平凉、平原)17县。安定郡治临泾城(今城关镇水泉寺村),今县境属临泾、安定县、朝那、乌氏(在今泾川县东)4县和赵平郡东盘县(县治在今窑店镇)。西魏,在临泾县城设总府(亦称总管府),先后辖泾州等5州。大统元年(535年),废临泾县。分原临泾县与朝那县一部复置安武县(今县境北,原临泾县境),并置安武郡(郡治朝那),在今镇原县的西南部并占有今县境北一部分。北周建德元年(572年),鹑觚县改属泾州安定郡。
隋初,为泾州。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大业元年(605年),分安定县与鹑觚县置良原县(县治在今灵台县西梁原乡)。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泾州复为安定郡,郡治安定县城(在今县城北),辖安定、鹑觚、阴槃、朝那、良原、临泾(大业十二年改秋谷县置临泾县,在今镇原县境)、华亭7县。今县境属安定县。
唐初,沿隋制。武德元年(618年),安定郡复为泾州,州治安定县城,辖安定、灵台、临泾、良原、潘原5县,今县境属安定县。贞观元年(627年),泾州属关内道,鹑觚县划属泾州,朝那县在此前后并入安定和临泾。贞观二年(628年),析新平县(在今陕西彬州市境)、安定、鹑觚3县各一部复置宜禄县,属泾州。天宝元年(742年),改州为郡,泾州复为安定郡。至德元年(756年),因“安史之乱”,改安定县为保定县。乾元元年(758年),改安定郡为保定郡,后又改郡为州,原属县未变。乾元二年(759年),泾州属关内道邠宁节度使。大历三年(768年),分邠宁节度使置泾原节度使(驻泾州),唐收复泾州城。乾宁(894~898年)初,改属彰义军节度(治泾州),辖良原、灵台和保定3县。
五代,泾州于唐光化二年(899年),归。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属后梁。同光二年(924年),属后唐、后属后晋、后汉,建置仍为泾州,州治保定县,今县境分属保定、宜禄2县。五代末,仍由彰义军节度,领保定、灵台2县。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属彰化军节度使。至道三年(997年),属陕西路,仍辖保定、灵台、良原3县。咸平四年(1001年),设长武县,治长武寨(在今泾明乡长务城村)。咸平五年(1002年),又降为长武寨。庆历元年(1041年),分陕西沿边为四路,泾州属庆原路。熙宁五年(1072年),属秦凤路。大观二年(1108年),复升长武为县,属泾州,今县境属保定、长武2县。北宋后期,泾州领保定、灵台、良原、长武4县。政和七年(1117年),泾州及所属各县隶属于由渭州升格的平凉军节度。
金,泾州治保定。皇统三年(1142年),属庆原路(治庆阳府)。大定七年(1167年),改保定县为泾川县。元光二年(1223年),州治迁于长武(今泾明乡长务城村),不久又迁回,辖泾川、长武、良原、灵台4县。今县境属泾川、长武2县。
元初,隶都元帅府(曾在泾州设总司,兼辖邠州),后改属巩昌都总帅府、总管府。至元七年(1270年),灵台县并入泾川县。至元十一年(1274年),复设灵台县。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改属陕西行中书省,泾州初辖泾川(原长武县并入泾川)、灵台、良原3县。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泾州改为直隶州,领泾川、灵台2县。
明初,沿元制。洪武三年(1370年),泾州降为散州,属平凉府,撤销泾川县建制,由泾州直理县事,辖灵台1县。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省制,设承宣布政使司,泾州属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平凉府,领灵台1县。
清初,沿明制。康熙三年(1664年),泾州属陕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平凉府。康熙六年(1667年),属巩昌布政使司。康熙七年(1668年),改属甘肃布政使司,遂入甘肃。康熙八年(1669年),属甘肃布政使司、甘肃省平凉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泾州复升为直隶州,辖灵台、镇原、崇信3县。咸丰九年(1859年),改属分巡平庆泾固道。同治八年(1869年),改称平庆泾固化盐法兵备道。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易名为分巡平庆泾固化道。
民国二年(1913年),废泾州置泾县(县治在今县城),属泾原道(治平凉)。民国三年(1914年),改泾县为泾川县,属陇东道。5月,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道置行政区,属泾原区,次年撤销。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属于甘肃省。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属平凉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甘肃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西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为泾川县,县治在今县城,属平凉分区。
1955年,属平凉专区。
1958年,灵台县(10月)、崇信(12月、除神峪公社外)并入。
1961年,恢复灵台、崇信2县原建置。
1969年,属平凉地区。
2002年,属平凉市。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泾川县太平区第七乡属东杨寨、桃花岭、大堡子、崖窑村划归崇信县(崖窑村复归泾川,待考)。
1955年,揪射区草滩乡一、二行政村(原名大王家)划归灵台县什字区五乡。
1956年,平凉县白水区花所乡段光村划归泾川县;镇原县中原区什户乡咀李家、柳家寨子、沟圈袁家、党张、小徐家、城刘、东吴家、西巫家、小张、唐家等村划归玉都区党原乡。
1958年,揪射区龙翻头和何屯坡、太平区焦村乡前进社划归灵台县独店乡和什字乡;荔堡区荔堡乡梧桐、北庄、六条路划归镇原县上肖区上肖乡,镇原县上肖乡、高家沟圈乡9社和塔底社划归泾川县杜问城乡。5月,口家原乡大部分、汭丰乡的一部分划归张老寺农场。
1961年,崇信县柏树人民公社属赵家坳划归泾川县中原人民公社。
1989年,全县有城关、玉都2个镇,王村、合道、党原、丰台、红河、荔堡、罗汉洞、泾明、窑店、飞云、高平、黄家铺、太平、梁河、黑河、汭丰16个乡。
1997年3月,改高平乡为高平镇、荔堡乡为荔堡镇。
1998年1月,设温泉经济开发区,辖城关镇蒋家村、甘家沟村,罗汉洞乡何家坪村3个行政村24个村民小组。
2002年8月,改王村乡为王村镇、窑店乡为窑店镇。
2004年2月,撤销城关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县街道办事处,辖南街、北街、东街3个居民社区,撤销合道乡并入党原乡,撤销梁河乡、黄家铺乡并入高平镇,撤销黑河乡并入太平乡。
2016年7月,经甘肃省民政厅批复,平凉市泾川县撤销太平乡、汭丰乡,设立太平镇、汭丰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4年2月,泾川县下辖1个街道、11个镇、3个乡:城市社区街道城关镇玉都镇高平镇荔堡镇王村镇窑店镇飞云镇丰台镇党原镇汭丰镇太平镇罗汉洞乡泾明乡红河乡。另辖1个农场:张老寺农场。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川县位于甘肃省西部,处在黄土高原中部秦陇交界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07°15′~107°45′,北纬35°11′~35°31′之间。东与宁县及陕西省长武县交界,西接崇信县崆峒区,南邻灵台县,北靠镇原县。东西长57千米,南北宽36千米,总面积1409.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泾川县地貌地形属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占总面积63.4%的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此外,破碎塬区和河谷川区分别占总面积的23.6%和9.4%。
气候
泾川县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水文
泾川县属黄河二级支流泾河流域,泾河干流由西向东贯穿县域全境。右岸支流有∶汭河、黑河,东西走向,分布于县域南部。左岸支流有∶洪河、蒲河,分布于县域北部。河谷两侧沟谷发育,大多沟谷之中出露下降泉,形成常年溪流,各条溪水大小不等,流量多在1~5升/秒之间。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泾川县境内有泾河及其支流汭河等五条河流,年平均径流量124亿立方米,其中可利用6.9亿立方米。水力发电站1处,年发电量25万千瓦小时。
矿产资源
泾川县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已发现石油、煤炭、铀、盐岩、地热水、矿泉水、建筑用砂、砖瓦用粘土8种矿产资源。石油远景资源量达到1.8亿吨以上,涉及全县14个乡镇,勘探总面积1346.9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95.7%,已探明石油储量8000万吨以上。已查明资源储量的煤炭矿产地2处(高平勘查区和荔堡勘查区),其中高平勘查区煤炭资源储量15.6亿吨,荔堡勘查区煤炭资源储量57亿吨(和宁县区块未分割);全县共有砖瓦粘土矿山4个,年产标砖1.4亿块;建筑用砂企业1个,年产砂石量42万吨。
森林资源
泾川县林地(含耕地内果园等非林业部门管理的面积)87655.31公顷。其中,有林地68971.39公顷,疏林地6722.13公顷,灌木林地85.82公顷,未成林造林地5810.46公顷,苗圃地12.15公顷,无立木林地293.31公顷,其他地类5760.05公顷。
人口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户籍人口34.13万人,户数10.74万户。常住人口2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89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42.69%,人口自然增长率-5.32‰。
截至2024年2月,泾川县有回族、满族、藏族、蒙古族、土家族、苗族等2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2292人。其中回族204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89%,其他少数民族共252人。
政治
经济
综述
2023年,泾川县地区生产总值53.9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7亿元,比上年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13亿元,比上年增长9.9%;第三产业增加值30.08亿元,比上年增长4.3%。
2023年,泾川县大口径财政收入2.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税收收入9649万元,比上年增长38.8%;非税收入5662万元,比上年下降17.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
2023年,泾川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3%。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下降19.53%;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1.2%,其中工业投资增长41.2%;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63%。
2023年,泾川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534元,比上年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4元,比上年增长8.8%。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027.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775.3元。
第一产业
2023年,泾川县粮食播种面积44.69万亩,比上年增长2.3%。粮食产量12.9万吨,增长3.7%。蔬菜种植面积3.93万亩,产量4.28万吨,增长26.7%。水果产量26.66万吨,增长11.3%。畜牧产业稳步发展,全年牛饲养量6.55万头,猪饲养量17.32万只,鸡饲养量196.56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8.6%、0.5%、8.6%;牛、猪、鸡出栏2.59万头、10.095万只、104.94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7.5%、8.2%、8.7%。
第二产业
2023年,泾川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3%。其中,制造业增长16.2%,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5.9%。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34.2%。1—12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利润总额0.58亿元,增长77.6%。
第三产业
商品贸易
2023年,泾川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3万元,比上年增长4.2%。商品销售(营业)额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批发业商品销售额3.50亿元,比上年增长10.5%;零售业销售额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7.9%;住宿业营业额2712万元,比上年增长12.4%;餐饮业营业额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限额以下批发业销售额增长29%、零售业销售额增长18.4%、住宿业营业额增长28%、餐饮业营业额增长16.2%。
邮电通信业
2023年,泾川县邮政业务总量3778万元,邮政函件1.2万件。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47亿元,年末通信用户28.6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6.9万户,5G用户15.1万户。
金融和保险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各项贷款余额9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各类保费收入1.25亿元,各类赔付款支出5570万元。
交通运输
国家高速G70福银高速公路,国道312线,省道302线、304线构成了泾川交通大骨架。西平铁路在泾川县设有泾川站,于2014年年底开通客运业务。泾川境内没有民用机场,其北距庆阳机场96千米,全程高速直达。
2023年,泾川县公路运输货运量9.03亿吨,货运周转量8.95亿吨千米,客运量172.36万人,客运周转量8532.15万人千米。境内公路总里程1544.8千米,其中高速公路74.3千米。年末全县民用汽车保有量2.38万辆。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不含成人教育机构)248所,教职员工4276人,专任教师4065人,年末在校学生39855人。其中,职业中专1所,在校学生2771人;高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4286人;初级中学14所,在校学生6188人;完全中学2所,在校学生1445人;九年制学校3所,在校学生1540人;小学及教学点122所(教学点6个),在校学生16385人;幼儿园103所,小学附设幼儿班7个,在园幼儿6965人;特教学校1所,在校学生104人。本年度高考应届生二本以上上线人数904人,上线率80.7%,其中一本上线人数438人,上线率39.1%。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各1个,各类图书及期刊50.3万册(含农家书屋),文化广播服务站14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9.68%,电视综合覆盖率99.37%,广播电视户户通覆盖212个村。
医疗卫生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医疗卫生机构364个。其中,医院4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56个,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个、卫生院15个、村卫生室201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5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2个;其他卫生机构2个。实有床位1892张,卫生技术人员2020人,其中执业医师545人,注册护士1045人。
社会保障
截至2023年末,泾川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6218人,征缴医疗保险费8282万元。参加生育保险职工12290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269196人。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335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69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年安置高校毕业生175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471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425人;年末城镇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9773人;失业保险参保职工3820人,征缴失业保险费262万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205387人,参加工伤保险职工5839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7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3962人。全年临时救助6786人次,发放救助资金633万元。
风景名胜
地方特产
荣誉称号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14 09:1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