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工房是当今华人世界极具规模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一九九七年一月,琉璃工房成立十年。从一无所知开始走到这里,伴随琉璃工房成长的人都难抑制自己的感动和骄傲,思前想后寻找着中国琉璃的意义。执行长在万般感慨之中,写下了《中国琉璃,说话》 。
品牌历史
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于台湾。
杨惠姗、
张毅创立了第一个琉璃工作室,成为当今华人世界极具规模的琉璃艺术与文化品牌。
琉璃工房选择以“
脱蜡铸造法”(Pate-de-verre),在世界琉璃艺术蓬勃发展,却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将中断数千年的中国“琉璃”文化传承下来。从一无所知的黑暗中摸索,提升到过去全世界不曾有过的水平,更重要的是,以这个技法述说琉璃工房与民族文化、历史间依存的情感。
如今,琉璃工房在全球已成为琉璃艺术的代名词,杨惠姗与张毅被誉为当代琉璃艺术的开拓者与先锋。琉璃工房于亚洲与欧、美等地设立七十家艺廊;不仅作品多次受邀至日、美、英、意、德、法等国展出,尚有超过20件作品,获世界级重要博物馆的永久典藏,而全世界至少有32位国家元首,接受过琉璃工房作品作为赠礼,亦多次选入奥斯卡及
艾美奖颁奖盛典礼篮。
是早在西汉
中山靖王琉璃
耳杯时代就存在的脱蜡铸造技法,所带给我们的启发与文化情感归属;是琉璃这两个字所蕴含的、超越工艺的意涵;是作品中的中国文化思想与工艺伦理观;是这些原因,让我们得以开创前所未有的琉璃复兴年代,让琉璃工房的作品成为最具哲学思想的艺术,琉璃工房成为最能展现中国文化底蕴的琉璃品牌。
2001年,琉璃工房进一步推出LIULI LIVING时尚家居设计,以琉璃延展到生活,广泛融取
中国元素,以有趣的、创意的设计概念,体现生活的多向性。
2002年,艺术家
杨惠姗为女性设计的LIULI PLUX观念佩饰,将琉璃和
925纯银完美结合,以女性观念、非尘俗的价值,创造出个性鲜明的女性主张。
2005年, 琉璃工房获得香港设计中心颁发DFAA亚洲设计大奖的“最具影响力总体设计品牌”。
2011年,琉璃工房获选为“2011台湾百大企业品牌”;同年并赢得“台湾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文创精品奖”的肯定。
琉璃工房
琉璃工房让中国的美丽向全世界说话
琉璃工房成立于一九八七年台湾淡水,创始人为
杨惠姗、
张毅。
杨惠姗,台湾七十年代的家喻户晓演员。个人十余年的从影历史里,主演过一百二十四部电影,《
小逃犯》、《
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荣获台湾
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另一部作品《
玉卿嫂》,获
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奖。
张毅,台湾重要导演之一。所执导的影片《
我这样过了一生》同时荣获台湾金马奖和亚太影展最佳导演,《我的爱》则荣获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选为台湾电影百年(1895-1995)十大电影杰作之一。
正当演艺事业如日中天,
杨惠姗、
张毅离开电影,投身当时对台湾社会相当陌生的现代琉璃艺术,创立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琉璃”二字,是中国的玻璃古称,含蕴着高雅、美丽的特质,流灿生辉。在佛家的语意里,则意味着精神和智慧的澄明了悟。琉璃是
中国的传统产品之一,是中华民族
历史文化遗产的瑰宝中的重要一项,是工艺美术园地里的一株奇葩,有着感人的魅力。以琉璃取代玻璃的用词,更强调了琉璃工房对于历史、文化的依属意义。
琉璃工房主要的理想,是希望在世界琉璃艺术蓬勃发展,独缺中国琉璃的情况下,创造符合精细雕塑的中国美术品。它选择以“琉璃
脱蜡铸造”pâte-de-verre)作为基本创作技术。
当时国际上,只有法国NANCY地方的一家工作室(DAUM),延续百余年的传统历史,以埃及时代的技法为基础,在十九世纪末新艺术(ART NOUVEAU)时期大放光芒,是现代唯一的琉璃脱蜡铸造工作室。
1987年,琉璃工房成立,当初工作伙伴只有七位,因现代中国琉璃风格的创作目标选定所谓“脱蜡铸造法”为主要发展的创作技术,不料竟然是面对了三年半的困境,饱经无数的失败挫折,以超过五百万美金的投资压力,在几乎完全绝望的摸索里,勉强地建立了一个不确定混沌局面。
在透过国际的文献资料交流里,琉璃工房首次从日本方面,惊讶地知道,这个所谓“脱蜡精铸法”;这个所谓的“pâte-de-verre”;这个所谓当今只有法国人能掌握的密法,早在中国汉代业已出现。河北省
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里的两只
耳杯,只是出土的例子。自此,琉璃工房目光集于一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一种民族意识本质的觉醒。
琉璃工房始终锁定中国风格,今天可以向世人宣告,透过中国人的手,可以作出顶尖的琉璃艺术品,和世界各国相比毫不逊色。琉璃工房已进入三十年,纯熟的技术表现,已成为世界最好的脱蜡琉璃艺术工作室之一。
自成立以来,琉璃工房作品应邀至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展出,国内则分别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1993、1998年),上海博物馆,广州,深圳,香港等地展出,并于上海
七宝镇设立琉璃工房,已有职工八百余人。
琉璃工房努力在大中国地域(GREAT CHINA REGION)里,树立一个新中国琉璃艺术的文化创作形象。希望经由这个材质的学习,和这个材质创作活动,能够唤醒某一程度的
中国民族传统里的宝贵价值,为未来中国的文化复兴,提供一个极具发展性的方向。
中国琉璃
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在中国佛教中,琉璃的地位非常特殊。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内便有一段经文:“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远在西周之前,中国琉璃艺术就已成熟了,西周的琉璃珠子,也就是所谓「
蜻蜓眼」或「蜻蜓珠」,已经在工艺上有了很高水准的创意和品质,在日本的资料中记载汉代的中国就用「琉璃
脱腊铸造」法完成了相当精美的器物。但主要成分都是
氧化铝和硅。如今,我们认为玻璃是一种材质,但是琉璃是一种精神、一种心境。
琉璃,忽光忽影,似静似动,可以吸纳华彩又纯净透明,可以美丽惊世却又刹时自灭,可以化身万象,却又亘古安静之特质,琉璃是有生命的,而
杨惠姗给了它更精髓永恒的生命。
这是很简单的法则:太多原本没有生命,不具意义的东西经过了情感的温暖和关注后,都会变成活灵活现的生命体,不仅引发原创的共鸣,更有可能开展广阔的想象空间呢!
所以,琉璃工房的热情和执着,正是中国琉璃延续及复活的真正动力,对我们而言「中国琉璃」才又有了意义!
意义
琉璃工房的成立,至少有两个意义:第一个意义--任何年纪想作任何事,只要努力,都可以一定的成绩。因为琉璃工房当年成立的成员,没有一个人懂琉璃,在作琉璃之前,全是电影工作人员。
开创之初,一直到三年半,全在失败和实验里过日子,如果不是一种打死不回头的决心,今天台湾没有这个行业。
第二个意义--人应该珍惜过去,不珍惜历史,是一种错误,一种浪费。这件事,说来容易,作起来很难。琉璃工房切身的教训是:我们在成立之初,选择了主攻「脱腊铸造法」是对的。但是,由于对知识,对历史的无知,我们一直认为洋知识才是对的,我们由外国书籍里学习到这种叫「pate-de-verre」的方法,一直当它是舶来品,三年半,勉强凑一些作品在日本展出,才在资讯里大致知道,中国汉代琉璃粉末铸造早就盛行,至于是不是「脱腊法」已经不重要,因为,商周时代,中国铜器「脱腊铸造」已经精娴熟练,汉代太可能使用「脱腊铸造法」了。而这个技法中断了。透过这样的教训,琉璃工房其实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种工艺美术技法,而是一种民族历史的重新认知,这比起技法本身的价值,大太多了。
琉璃工房,十年,当然关心日后发展的创作方向,营业方向,但是,琉璃工房更关心中国琉璃日后是不是能够永远传下去,而不会再中断2000年。
我希望琉璃工房最大的功能是--让中国琉璃说话。
杨惠姗
出生:台湾台北,1952年,湖南省长沙籍
现职:琉璃工房创始人暨艺术总监学历:台中
静宜大学 (原台中静宜女子大学)
杨惠姗,台湾七十年代的家喻户晓演员,晚期电影《
小逃犯》和《
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获得台湾电影表演最高肯定——
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另外一部作品《
玉卿嫂》,在
亚太影展获得最佳女主角,使她成为当时台湾电影界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家。
1987年,杨惠姗在巅峰状态,离开电影,投身中国现代琉璃艺术,创立琉璃工房,苦心研究特殊的琉璃
脱蜡铸造法。从摸索,实验,到真正的作品,琉璃工房一直以世界第一个现代中国风格琉璃艺术创作团体深自期许,同时,杨惠姗也是中国现代琉璃艺术的少数推动者之一。
琉璃工房的成长过程中,
杨惠姗以她个人独特的艺术天分和敏锐的观察力,创作出富含传统
中国语言与人文思想充沛的雕刻作品,让琉璃工房在很短的时间内,晋身国际艺术舞台。
杨惠姗,已经等于“中国现代琉璃”的代名词,而她所创办的琉璃工房,更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品牌。
出生:1951年,台北
教育:世界新闻学院、纽约实验玻璃工作室
张毅于十九岁即成为当代备受瞩目的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两度评为年度最佳着作。世界新闻学院毕业,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他所执导的影片《
我这样过了一生》,为他赢得
金马奖及亚太影展的最佳导演。而他执导的最后一部影片《
我的爱》,则荣获美国纽约综艺杂志年鉴评选为台湾电影百年(1895-1995)十大电影杰作之一。
1987年,张毅决定成为中国琉璃的先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琉璃艺术工作室。在这唯一的琉璃工作室里,张毅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
开创了新的可能与方向。
张毅的设计不仅强调现代艺术的创作基本概念,且涵盖强烈传统民族情感,其中包含蕴藏于中国伦理及宇宙概念的古老图腾,创作之中深见民族情感。
诚意
经营的方式千万种,归根目的只有一个——
对外创造利益,对内均分利益。
琉璃工房由此引申;相信企业经营的基础:只有诚意。
每一个成员应该本着最大的诚意,合作创造最好的作品,分享最好的利益,就是经营。
人有诚意,就不自欺,不欺人。
不自欺,是每一个人尽最大本分;努力工作的根本。
不欺人,团体才有默契,彼此才能合作。
违背诚意的原则,任何团结绝不可能长久,再了不起的经营也是惘然。
琉璃工房相信只有诚意能够久远。
伦理
琉璃工房的成立,由情谊开始,整个结合也以情谊为基础。
对外形式上虽然登记了股份公司的名义,
这个伦理是琉璃工房的根本,透过这个伦理,
希望能够发展一种超乎现实利益却又融洽团结的共同诚意,
独立自主又井然有序的工作环境。
现实而言,这种十分理想化的企业模式,诚然是一种人性的试炼,
正因如此,琉璃工房存在,不仅是创作的抱负,
也是一个人性的抱负。
秩序
琉璃工房为了一个久远的共同目标,
相信维持一种自然实践却十分严谨的秩序至为重要。
秩序可以安定,安定进而能谈一切理想。
这个秩序,应该在工作中,应该在精神里。
违背秩序,本质上等于违背琉璃工房,
是破坏,是对每一个成员赖以存在本体的不尊敬。
当违背行为严重至影响所有成员共同利益时,
其他成员得提出“秩序案”讨论,
必要时纠正行动包括解除其琉璃工房成员身份。
民族工艺
琉璃工房在服膺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打开了一个取汲不尽的创作宝库;也由于以文化深挖为先,所有的创意作品,到呈现时几乎都内含着一个丰富的文化故事,作品因而表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感情,同时;也推动了每件作品附属
说明文,朝向文学化的变革可能。这种原本单纯是一种广告用途的文字,却是用着和诗一样精练的文字,和作品一同出现,结果;风靡了所有的
观赏者。这个说明文的创作过程,已经被提升到作为作品的另一半成分的准创作,琉璃作品表达影象的部分,说明文则从意象上把作品的灵魂带到更广阔的境地。如果,这个创作的动力持续,或许;始作俑者张毅,很可能在文学创作生涯的后期,催生了一种新的「说明文学」出现。
琉璃工房的说明文,看似属散韵的综合体,然无定律,从开始出现,仅因张毅一贯对待实物的严谨态度,和大部分的说明文都是他亲为手撰,显出风格统一,也似乎有了一个「格」的存在。这个无形的「格」或「体例」,如果用诗作「赋、比、兴」来说,那就是张毅惯用气势磅礴的直叙开义,用揭示比喻的方式将中国固有思想和作品主题结合,但力透纸背的,还是文句中时而涌起的感情,把「兴」的原则发挥淋漓。这种抒情又结合理性的手法,是非常主观的,但琉璃工房的说明文却成功导入了写作者的主观言志而不受排斥,这和张毅能够紧紧抓住中国人内心向往的文字功力有关,从而影响了国际先进的业者和市场追随者们的观感,也令许多学人慨然心动。
在所有文化艺术的创作形式中,诗向被放在最崇高的位阶,因为和雕塑、绘画等相较,诗受到载体的限制最小,最能充分表现创作者完整的意识。但琉璃工房的说明文,受到商业客观因素的限制是很大的,究竟它的基本功和
广告文案的目的是相同的,因而行文和比、兴,要遵守时俗时尚,不能出现负面或骇僻的字词,文字的涵盖能力,要能圆通所强调的主流价值,又不能脱离作品构型和它的定位,更重要的,最后还要被消费者所接受。琉璃工房在这二方面都颇为成功,这源于张毅在客观上受过严格的广告规范训练,在主观感情上又有深厚的中国文学底子。如果将来确有「说明文学」这一科的成立,精准的广告训练和文学修养兼备就应该是它的文学要素。而说明文学的另一个要素或许就是时代要素。
所有的创作都有它的时代背景,而每一个时代的影响是会传到下一个时代的,文学不是突变的,传统是历史的秩序,而每一个时代的新作品则是调整了原来的秩序。这样源远流长和绵延的关系,是琉璃工房认知的。从琉璃工房说明文字风格上显现简丽而雅的古风到李白式的抒情言志痕迹,转变为电影影像般白话的现代式,可以刊出琉璃工房在一脉传承上受到丰富的滋润,因而足应理想实践的需要。
民族使命
杨惠姗、
张毅在心底许愿,曾经中断的中国琉璃历史,在琉璃工房之後,尊严地重新升起。
琉璃工房至此,奠定其创作
民族风格琉璃为
永远的指标,并开始积极学习、了解中国的文化,透过琉璃工房创造新的现代语言,将中国文化推入国际世界的舞台上,叁千年来的中国琉璃历史,琉璃工房惶恐地接下了传承的使命。
成长
1990年开始,
杨惠姗以她所带领的琉璃工房研究开发的琉璃脱腊铸造作品,开始在国际展览。她的中国风格作品,成熟的思维,极具潜力的雕塑才能,以及令人不可思议的脱腊琉璃完成度,在国际美术界引起很大的注意。
日本产经新闻盛赞杨惠姗是一「华丽转身」。 1992年,杨惠姗的作品在意大利
威尼斯〈982〉国际透明艺术大展,引起来自全世界琉璃艺术的讨论。其中「金佛手」佛教思想和创作,在精准的技法诠释下,独特的新风格,让顶尖的
国际大师刮目相看。
1993年,杨惠姗暨琉璃工房在
北京故宫博物院展出,举办专家座谈六次。故宫博物院收藏了杨惠姗「
药师琉璃光如来」等七件作品,并首次颁收藏赠书予
杨惠姗。
1995年,世界最重要的琉璃艺术大师
捷克的李宾斯基与布勒赫特瓦夫妇(Libensky&Brychtova),意大利的李维·毖古索(Livio Seguso),日本的滕田
乔平(Kyohei fujita),美国的
戴尔·奇胡利(Dale Chihuly),应琉璃工房之邀,和杨惠姗一起在台北参加
中国时报和琉璃工房主办的台湾第一次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此次展出,杨惠姗以尘世的感触伤怀为主题,透过琉璃色彩、透明的特质创作--「千佛」。布勒赫特瓦女士,在看到杨惠姗作品的时候说: 我和李宾斯基在琉璃艺术界四十年,我们其实尝试经历过所有创作心路,但是,在琉璃本质上的思考心得--诸如内在空间,内在光线的特质,都是近十年的事。你的作品,创作历史不过七、八年,可是,我已经看到你来到核心了。
1996年,
杨惠姗个人创作的新出发「人间八千亿万佛」,于日本工艺美术界的殿堂东京日本桥
三越百货艺廊隆重展出。日本最著名的琉璃艺术大师滕田乔平先生亲临开幕式致贺。此次展出的代表作品宽八十五公分,高五十五公分,重八十公斤,是一件满布佛像的小山丘一样的大型作品,在日本
敦煌美术界与琉璃艺术界引起热烈的回响。1997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再度典藏杨惠姗作品--「天地之间」,这件作品高一百公分,宽八十公分,超大型宏伟山壁的中央,是一个皎洁纯净的初生婴儿,在沉睡中安详而宁静。
杨惠姗的雕塑气魄,深沉思考,再次广受各界注目与肯定。
1998年,杨惠姗突破脱腊铸造的技术限制,完成了十余件直径约一公尺、重达数百斤的超大琉璃作品,琉璃的创作提升至严肃的雕塑范畴。无论是「松竹月影」、「生生不息」至「大圆融欢喜」,强烈的传统中国语言融合了现代思想,加以琉璃脱腊铸造技术的高度掌握,为国际的琉璃艺术界提供新的视野,也吸引了国际最知名博物馆的注意--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国立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北京博物院的连续邀请展出与收藏,中国琉璃,终于走入数千年历史未完成的阶段。
1999年,杨惠姗先后在
广州美术馆、深圳
关山月美术馆展览, 人间八千亿万佛 与
大圆镜智 两件作品获得永久典藏。9月,
杨惠姗在台北远企购物中心举办 921杨惠姗收藏作品赈灾义卖会 ,共募得680万元,款项全数捐出为地震赈灾之用。年底,在台北SOGO美术小馆, 唯梦唯真--杨惠姗千禧创意观音展 , 展出多件浇铸观音作品呈现虚与实的统体概念,为杨惠姗个人创作新里程。同时杨惠姗参加
上海国际艺术节,首届名人名作艺术展。天下文化出版《今生相随--杨惠姗、张毅与琉璃工房》一书,由
余秋雨先生作序,琉璃工房提倡的企业文化与精神为更多的人所认同。2000年,
杨惠姗以敦煌第三窟元代壁画的《千手千眼观世音》为创作灵感,雕塑一座高约一百九十公分,宽一百五十公分的立体的 千手千眼
观世音 ,并与另外四十件佛像作品在甘肃省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举办 千年敦煌今再起--杨惠姗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展,被赞誉为 敦煌四百九十三窟 ,永久地留在了敦煌。 同年底,台北
新光三越百货 今生大愿--杨惠姗千手千眼观音展 上,一尊高达三百四七公分的千手千眼观音令世人叹为观止。这一年琉璃工房在美国
洛杉矶与美国华商博览会共同举办 国家
琉璃雕塑设计大赛 ,为世界雕塑史创造几千年来的新格局。 十四年来,
杨惠姗,等于「中国现代琉璃」的代名词,而她所创办的琉璃工房,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好的脱腊铸造工作室之一,更成为是中国的第一个文化品牌。
美学篇
漆器、
陶艺、木工等,中国民间工艺创作者以一个微薄的「人」的身分, 谦虚的在材质和技巧组成的工艺世界,穷一生岁月,发展出一个相对的和 谐天地,把人的价值延伸至无限,而自身也成为宇宙律动最和谐的一部份, 当人们面对他们,已经
彷佛面对一棵海岸巍然的古松,一个巨大无比的石岩 ,明明白白,而不需要任何言语。琉璃工房看看他们,想着他们,一步一步 走向他们。琉璃工房主张伦理,因为伦理存在於所有工艺作品里,它是人的
态度、人的 期许、人的宇宙观。伦理也存在於所有工艺技术里,它是人对自然的学习, 是人对自我的训练,是人的生活修持。伦理也存在於工艺的群体里,一个人, 生亦有涯,一件作品的表现,基本上交融会合了所有人类的心智经验。工艺家 不可能自绝於历史,自弃於群众社会,而在谦虚的学习里,人和人有比较好的 关系。
琉璃工房主张工艺,是基於动手做的工艺定义,是基於材质和技巧 互动影响的工艺本质,是基於对人的过去的归属认同。
如果在这个时代,需要一个新的当代主义,琉璃工房愿揭诸琉璃工艺主义。勤勉 、劳动、谦虚,在一个技艺里,放下对「劳力」的优越身段,同意在传统里曾经 发展过无数卓越的经验,然後以一个新的
工艺观念,累积自己的生命精华,进而 引导启领下一代,期许在叁代一百年後,琉璃工房能够为中国
琉璃工艺,
开创出一个亘古的局面。
技术篇
所有工艺美术的基础,第一是材质,然後是技术,唯有掌握材质与技术,才能真正无碍创作。多年失败的经验基础,加上对历史的方向认知确定,琉璃工房从草创的
土法炼钢技法,朝向科学化的技术精进。拜访学界、实务界,参考国际琉璃艺术家的创作,赴国外琉璃艺术学校进修研习,研究开发更精良有效的琉璃工房脱腊铸造技术,一直是琉璃工房研发部门的主要目标,至今十叁年的发展,琉璃工房已经是全世界最好的琉璃脱腊铸造工作室之一。
一九九七年,法国琉璃艺术中心 CIRVA 负责人吉松女士,带着该中心资深艺术指导委托法国在台协会的协助,特地要求拜访琉璃工房杨惠姗、张毅。这对早期以为脱腊铸造是法国人的技
术的琉璃工房,具有重大意义。结束台湾的访问,吉松女士特别邀请
杨惠姗赴法教授琉璃脱腊铸造技术, 殷切期盼杨惠姗的技术经验,为CIRVA发展,发挥关键性的效果。 1998年,琉璃工房身为琉璃脱腊铸造技术成熟的工作室,再度向困难挑战。杨惠姗回到「零」的原点,企图完成十馀件作品直径超过一公尺,重达数百公斤的超大型琉璃创作。以一个私人工作室之力,尝试将「琉璃」材质带向严肃大型艺术创作的领域。这些琉璃作品的格局,在中国琉璃工艺史上,从未出现,即使在世界琉璃的历史中,亦极为罕见。
在这个愈趋功利的社会中,琉璃工房似乎在无形中,缓缓的传递某种讯息,无垠地追求,不断地超越,只为理想的实践,「为中国的历史留下一点东西」。
造型篇
琉璃工房坚持每件作品设计必需努力反映一个「仁」念,一个故事,一个祝愿。在这样一个美学理念引导下,发展其富有传统中国伦理概念的造型图案风格。
今日,这样的思考荡然不存,一般美术设计考量,如果只从纯粹的美感出发,缺乏心的标准。人欲的横流,生态的破坏,跟人心目中里没有「天」,有一定的关系。
杨惠姗尝试建立一个以伦理出发的美学系统,努力地在美感需求下,架构一 个安详的社会。
中国的祭器造型中,普遍运用圆与方的概念。上圆下方是中国人「天」与「地」的象徵,原始的宇宙概念。当人捧祭器双手诚敬奉天时,祈望在人和宇宙的和谐关系中,生生不息。
发展愿景
琉璃工房的发展愿景,是在当代国际社会,建立一个华人文化品牌。
一九八七年创业,由七个来自电影的工作班底,对于今天所谓的「中国脱腊铸
造法」,也就是一般国际惯称的「Pate-de-Verre」,「Cire-Perdue」,在一无所知的「零经验」的情况下,以创业董事长
杨惠姗个人毕生积蓄,近七千五百万元新台币的庞大投资,从黑暗中摸索建立了今天整个华人世界「中国琉璃」崭新的新世纪。琉璃工房由原来的七个创业伙伴,发展成今天--包含淡水工作室、上海工作室等两个工作室;以及香港、新加坡公司四个公司,共计四十五个直营艺廊的规模,是亚洲最大的以
脱腊铸造法为产业的
水晶玻璃制造团体。
然而,对于琉璃工房企业思考核心,始终相信,不重视思想,不注入情感,技法和材质的价值,永远只能停留在技法和材质的层面。因此,琉璃工房有意地把「水晶玻璃」的一般性名称,正式定义为「琉璃」的名称,沿用了中国汉代以来对玻璃的称呼,除了强调对思想和情感的自我定义和期许,更强调了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琉璃工房相信,「玻璃是一种材质,而琉璃是一种思想,一种感情。」
瓜熟蒂落
约四年,失败无数之下,琉璃工房完成了几十件的「作品」,於台湾经济部主管的赞助下, 第一次在日本举办了展览(1991年),开始有机会接触一些国际的看法,他们得到了一个关 键性的重点。琉璃工房第一次知道,在国际东方古琉璃学者由水常雄 (Tsuneo Yoshimizu)的看法里,琉璃工房所谓法国人才 会的脱腊铸造技术,中国极可能在汉代已经能够成熟运用,河北省
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琉璃
耳杯是重要的范例。这个耗尽琉璃工房所有资源,
承荷每日惶惶不知明日何在的脱腊铸造技术,早在两千多年前在中国广泛应用......至今却未有人提及。
大事记
1987年 6月 ·创办中国现代水晶公司
1988年 6月 ·琉璃工房莺歌工作室
1989年 2月 ·琉璃工房淡水工作室成立
(NEW YORK EXPERIMENTAL GLASS WORKSHOP)
研习水晶脱腊铸造(PATE-DE-VERRE)
1990年 1月 ·台北诚品画廊琉璃工房首展7月 ·新竹中兴百货公司展览
1991年 1月 ·台北太平洋崇光百货公司展览
4月 ·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年度评选,琉璃工房三件作品获颁年度最优奖
8月 ·台北故宫博物院现代馆展览
1992年 5月 ·日本东京银座
三越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9月 ·日本高松三越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12月 ·
杨惠姗作品“大药师琉璃光如来”入选日本“株式会社求龙堂”发行,
由水常雄主编,《世界玻璃美术全集》“现代卷”
(The Survey of Glass in the World)
9月 ·日本福岗大丸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1994年 ·美国纽约LEO KAPLON艺廊展览
5月 ·意大利威尼斯第一届国际
现代玻璃艺术〈982〉展览
·德国汉堡 Galleriel 展览
任示范教席,示范玻璃脱腊技法
10月 ·日本横滨松阪屋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瑞士苏黎士 Sanske Gallery 展览
·美国
德州休士顿Judy Yoven Gallery 展览11月 ·日本冈山天满屋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1995年 1月 ·举办台湾第一届国际现代
玻璃艺术大展,计有三十多位
世界玻璃艺术名家,超过两百件作品参加展览
·捷克 Jablonec Nad Nisou 之水晶暨珠宝博物馆举办
3月 · 香港中国会CHINA CLUB展览
·法国马赛国际玻璃暨造型艺术中心(CIRVA)来台赴琉璃工房访问一周
·台南新光三越百货美术艺廊展览
1997年 2月 ·新竹第二届竹堑
玻璃艺术节主题馆展览
1998年 4月 ·英国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国立博物院二十世纪现代设计馆
5月 ·上海博物馆展览
1999年 7月 · 中国深圳
关山月美术馆举办杨惠姗作品展,并永久收藏作品
“
大圆镜智”。中国
广东美术馆举办杨惠姗琉璃展,该馆并收藏
杨惠姗作品“人间八千亿万佛”。
浇铸观音作品,呈现虚与实的统体概念,为杨惠姗个人创作新里程
2000年 2月 ·高雄新光三越文化广场展出“琉璃工房新世纪环境及文化意象联展
——水从天上来”。
7月 ·中国甘肃省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展出“千年敦煌今再起——杨惠姗
现代中国琉璃艺术展”,杨惠姗是第一位将作品送到敦煌的现代
艺术家,陈列中心并典藏杨惠姗作品“亘古之敦煌”及大型雕塑
12月 ·台北
新光三越文化馆展出“今生大愿”展览,展出达三百四十七公分的
千手千眼观音,
杨惠姗认为将敦煌
佛教艺术的热情延续下来,传承的
意义大于个人的创作。
2001年 1月 ·TMSK透明思考品牌成立。
2月 ·美国
加州橙郡宝尔博物馆(Bowers Museum)举办 “
玻璃艺术三部曲”
展览,杨惠姗的作品“无相无无相”系列与美国玻璃大师
戴尔·奇胡利的作品一同展出。宝尔博物馆并永久收藏杨惠姗的作品“大愿”。
3月 ·第7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以古代“觚”为创作启发的“将进酒——
古风六品”选入嘉宾礼篮,首开中国工艺品进入奥斯卡颁奖典礼
之先河。
7月 ·由琉璃工房主办,“2001国际现代琉璃艺术大展”分别于北京、
上海两地举行。
12月 ·TMSK透明思考餐厅,于
上海新天地开幕。
2002年 5月 ·琉璃艺术家
杨惠姗、
张毅受聘为
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玻璃艺术学系
顾问教授,并成立琉璃艺术研究室。
9月 ·“钢铁的意志,温柔的心”,观念佩饰品牌成立。
12月 ·上海透明思考文化传播主办“TMSK
刘天华奖
中国民乐室内乐
2003年 ·a-hha品牌成立,开始推动多媒体动画的产业与创作。
8月 ·“今生大愿——杨惠姗琉璃佛像艺术展”在新加坡
高岛屋百货展出。
9月 ·由琉璃工房出资损赠兴建的江西省
吉安县志业希望小学正式揭牌开学。
2004年 2月 ·在台湾“
宜兰县绿色博览会”的邀请下,琉璃工房以“一粒谷子
背后的美学”为主题,在“玻璃馆”展出了近60件作品。
4月 ·琉璃工房“花舞琉璃”系列巡展,于上海、北京、台湾、香港、
新加坡等地展出。
7月 ·以“无常——在生命里的虚幻与永恒”为主题的
杨惠姗现代琉璃艺术展,于法国Capazza艺廊展览中心举行。
2005年 1月 ·琉璃工房捐赠赈灾款项30万元人民币予南亚海啸灾区居民。
4月 ·杨惠姗作品“花好月圆”系列,受邀美国“Particle Theories”
展览,她是唯一一位受邀参展的华人琉璃艺术家。
12月 ·琉璃工房以总体设计概念,荣获由香港设计中心举办的
“2005年DFAA亚洲设计大奖”之“最具影响力设计”奖项。
2006年 1月 ·由
张毅执导,
杨惠姗监制的a-hha首部动画影片《黑屁股》,正式面市。
3月 ·上海透明思考文化传播推出首张新民乐CD《乐可乐、非常乐》。
4月 ·LIULI CHINA上海琉璃工房琉璃艺术博物馆成立。
5月 ·由上海透明思考文化传播主办的第二届“TMSK
刘天华奖
中国民乐室内乐
创作比赛”暨音乐会,盛大举行。
8月 ·位处于上海时尚地标
恒隆广场的TMSK牡丹66餐厅开幕。
9月 ·琉璃工房跨越第二十年,“影响二十”巡回展分别于7月、9月在
台湾台北、台中、高雄及新加坡进行展出。
2007年 1月 ·LIULI CHINA
琉璃中国博物馆举办琉璃艺术大师Steven Weinberg
“JOURNEY梦幻之船”展览。此次展览是琉璃中国博物馆第一个艺术家
个展,也是Steven Weinberg世界巡回的首站。
3月 ·
杨惠姗受邀于美国纽约顶级艺廊Leo Kaplan Modern ,与两位超
过三十年琉璃创作资历的大师级艺术家William Carlson、Steven
Weinberg一同展出“INTERSECTION—交叉点”展览。
·世界最权威的玻璃专业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于杨惠姗
在纽约Leo Kaplan Modern 展览期间,收藏
杨惠姗的创作“澄明
之悟”,肯定了杨惠姗已是现代玻璃艺术创作的重要作家之一。
佛像创作
琉璃界
——中国人的时间概念
十多年的佛教创作,
从写实的造像,晋升到心灵哲学的境界,
不断地超越了时空的概念,
让人们觉察自己已存在,天地人合一的大圆融中。
佛教概念在大多数的艺术创作中,较难脱离具象传统的表现方式,杨惠姗以其十余年的
佛像雕塑与琉璃创作基础,发展了属于中国独特而强烈民族风格,却别具创新的现代中国人生思维。
一九八七年琉璃工房成立,杨惠姗选择以佛教素材作为她的第一件创作,也成就了日后十二年从未间断的琉璃工房最主要创作路线之一。选择佛教题材,是因为草创时期的艰辛挫折、无助不安与热情希望,可以自然地转移到佛像雕塑上,在写实的佛像雕塑工作中,透过佛的面相、手势、眼神与姿态,直接倾注情感;而得知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的内容之后,更坚定
杨惠姗以佛教作为琉璃创作主题的信念。扎实的佛像雕塑渐有成果,获得日本、香港、新加坡、台湾等各界东方社会的赞誉肯定。 「金佛手药师琉璃光如来」获
北京故宫博物院、
香港徐氏艺术馆永久典藏,「
药师琉璃光如来」奉纳日本国宝寺院奈良
药师寺。
一九九六年,杨惠姗的仲夏,在中国敦煌度过,千年佛师雕塑刻凿的无量情感,在时空仿佛静止的环境中,向
杨惠姗持续呼唤,「敦煌——人间八千亿万佛」系列于焉产生。杨惠姗毅然放开佛的个别具像, 将千年叠累的每个佛像,化为单一相同的形象,八千亿万数不清的佛,汇聚为一股力量,一个情感召唤。敦煌系列创作,是杨惠姗走向另一个境界的开端,她强化对琉璃的本质、特性尝试,以琉璃独具的透光性造成的浮动感,若虚若实、若隐若现的特质运用,将「琉璃界」从情感带往心灵的层面。这样的表现,受到西方世界的广大回响,在现代主义风潮极盛的国度,仍能了解杨惠姗简单、准确的
艺术语言,而深受感动,并邀请杨惠姗于一九九八年在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亚伯特国立博物院,进行为期六个月的展出。
一九九八年,琉璃工房渡过十个年头,迈向另一重要阶段,琉璃技术的成熟使
杨惠姗充满信心,她扩大创作的格局, 每件直径超过一公尺的大型琉璃雕塑作品,因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改变,让「琉璃界」正式进入严肃的雕塑课题。在简化佛像写实造像的「敦煌」系列作品之后,杨惠姗再次大刀阔斧的去除繁复,极简的线条之下,一方一圆就是无限,另外,延续「敦煌」的方向,她更加强琉璃材质虚实表现的运用,使作品超越现有的时间空间,
形成了天地人合一的大圆融境界。
观音与龙
观音——佛像中最温婉的造像,
至善质美,大慈大悲,
是人对爱之力量的心中祈求之相,亦是人心中最凝练的无边力量。
龙——神兽中最威风的造型,
幻然虚渺,至大至刚,
是人对自然最富丽的奇想,亦是中国人心里至高无上源源不绝之力量象征,
两种造像,是人间的祈愿升华转化而出的形相创作,亦是造像人心念的展现。
杨惠姗的设计和造型,赋予龙这个传统想象生物,完满生命力的精致诠释。
对杨惠姗而言,观音的造型是一种心境,一种修持,她深信,
造像本身是造像人的功德,应是终其一生的修持,而对观音法门所涵盖的深沉
意义,只有自己不断精进,否则,造像只能空留皮相。
她亦希冀的是在
万象里寻找自性——甚至是一种悲悯的面貌。
这样的寻觅,她自己其实已经完全满足而不假外求。然而这样辛勤的努力——琉璃工房的造像风格,基本上充满了大量的体力上的锻炼和心灵上的颠簸,而在
杨惠姗亲自雕塑的前提下,每一件作品的成型,就留下了一定的欣赏乐趣,尤其在每一尊观音不同的型像里,呈现了造像者的学习痕迹,应该是近代佛像造型工作者较少有的佛像展现。
对杨惠姗这样的造像者,心里面还留着古代佛像佛师们的古典价值。用一个人的形象要说尽某一些造像人心里对悲悯的情感体认,已经是巨大的严肃挑战,以杨惠姗的心境,并不急着脱离写实的风格,她宁可深沉地,谦冲地脚踏实地,而不愿轻易羚羊挂角,天马行空地抽象一番。
观音不离心,菩提影现中,透过琉璃之特质,试图传达观音佛性之中人性,也试图传达杨惠姗学佛,塑佛一路行来的心境,凭着学习,她已建立起中国琉璃美术界的新世界,凭着学习,在佛像创作上,自己走出深受肯定的风格。
关于佛,起初并没有把它当作是一个宗教。只是喜欢佛像中那种“拈花微笑”的安详与自得。那种喜悦正是
杨惠姗在困顿中所最缺乏的,因此自然而然成为她在创作上类似移情作用的表现。因为创作佛像,杨惠姗必须让自己去多了解佛经,多知道佛的每一个
手印中所隐含的意思,几乎读遍了可以找到的
佛书,走遍各处的名山
大寺,看看各地不同的
观音,菩萨的
法相,以掌握佛的精神,尤其是亲临
佛教艺术圣地——敦煌,踏遍了当地每一个洞窟。从北梁时期到晚清一千四百年,中国一度最辉煌的佛像,以及
龙门石窟,全世界可以找得到的中国佛像,包括日本的佛像,他们都去看。
忆及过往,她一开始雕塑佛像,只能先还求外形的相似,包括比例精准,结构完整,以及细节上的表现。靠着不停地感受、用心揣摩,大量练习,一块块泥土化身成为一尊尊佛像,一再钻研其中,
杨惠姗身心产生极大转变,内心深处对自己期许更深:对佛的面貌,佛的神韵,佛的精神内涵,有了主观诠释,而她十二年来对佛的造像与学习,日夜沈浸,心手未离,佛像竟也栩栩微笑。
如果说,《第二大愿》(杨惠姗第一件佛像作品)使她沈睡了多年的艺术细胞苏醒了,创作之源泉细细涌动,生命之舟也终停泊在身心安顿的港湾。而一九九六年的敦煌之旅,更使她有临界点的突破,进步,创作观念暨深化,也扩大了。
从单尊的、中规中矩的佛像,进入时空呼应的思考,包括佛与佛,人与佛的关系,重重叠叠,无穷无尽的延伸,感动。表现在《人间八千亿万佛》、《亿万年敦煌》、《天地之间》等大型作品之中。“敦煌对我是一次震撼教育,从
月牙泉、
鸣沙山,到礼拜在窟窟相连,
浩瀚无际。在跨越千年的诸佛菩萨面前,那种心悸感动,既如同远方游子近乡情却,又惟恐自己脚步重了,会惊醒千佛……”而其作品亦不再局限外形,更强调情感的传达,给人一种很放下,很自在的感染。尝试以尘世的感触伤怀为创作主题,透过琉璃的色彩,透明特质诠释,使
杨惠姗的佛像作品进入人文思考的层次。
敦煌归来,杨惠姗仿佛在尘劳浑沌中捡回一颗明珠,新的创作构想源源涌动。
一九九八年再度挑战极限,推出十几件超大型作品,如《无言之美》、《大业成就》、《大放光明》,而《大放光明》分别先后由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亚伯特博物馆”及中国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琉璃工房坚信,琉璃材质终究要从工艺走向哲学思考的严肃讨论,
脱蜡铸造作品尺寸愈大,其困难度以倍数增加。
中国琉璃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和宗教,正如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中所述,琉璃是一种人格,一种精神,一种境界的象征。
金手指天,诸佛列位,宏愿庄严,
杨惠姗的琉璃世界已成为一种奇瑰的精神仪式,很让国际同行震撼,这种纯净明澈的震撼,出现在熙熙攘攘的现代生活中,其力量早已远远超出案头摆设之外。
回顾往昔,琉璃工房在制作技术方面已然奠基,也是踏过荆棘摸索而终于掌握铸造技艺的第一个十年。
跨入第二个十年,工房面临的则是更深的省思需要,从工艺往艺术方向的过程,工房未来的思考重点是什么?在人文思考上,造型内涵上正搭建新的里程碑。
未来,
杨惠姗将尝试以一个佛教的向善修持哲学思考为根本,凭藉琉璃本质来证明透澈性格,不只表现在佛像创作上,更贯穿其他所有作品。她希望创作思维是以善念唯修的结构,语言是浅显明白的,风格却能是鲜活的东方。
经过多年自觉的学习,杨惠姗对自己艺术生命已有定见,不但创作理念体系水落石出,也愈见国际级大师的气势。她情愿一生一世,相守琉璃。在琉璃世界中专注修持,享受挫折,直至化作泥土,来肥沃历史和现实的荒原。
“宇宙自运行、自调节,
正如孤月自圆缺。
生命自运行、自调节,
正如孤灯自明灭。
激发无限的蓬勃契机,
创造嫣然情趣的生命意义,
如此循环不已,超越不断,
《生生不息》是一九九八年“
杨惠姗中国琉璃
艺术国际巡回展”的主要作品之一。
象征为琉璃工房延续下个、下下个十年……
参考资料
香港 - - 在路上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作者:
陈嘉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