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荣顺
化学家,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原校长
王荣顺(1934年9月21日—2016年4月24日),男,汉族,江苏省金坛市人。曾任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化学会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量子化学专业委员会和有机固体专业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学部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顾问;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吉林省专家协会副主席;《分子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应用化学》和《功能材料》杂志编委;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人物经历
1941年8月至1953年7月,先后在江苏省金坛市前时干小学、拱极小学、华罗庚中学辽宁省开原县中学读书。
1953年8月到1957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学习。
1957年8月留校工作,先后任助教、讲师。
1964年7月到1966年3月在吉林大学化学系进修。师从唐敖庆教授从事量子化学研究。
1983年7月晋升为副教授。
1983年2月至1984年12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副主任。
1985年7月晋升为教授。
1985年1月至1986年10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教务长。
1986年11月至1992年11月,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
1989年、1990年和1992年,三次分别在美国南伊里诺大学化学系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化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
1992年12月至1998年11月,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2000年12月被聘为东北师范大学首批荣誉教授
教学工作
主要讲授课程: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量子力学,线性代数和群论方法,配位场理论。
指导硕士研究生40余人,博士研究生30人。培养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编著《基础量子化学》,译著《原子与分子》等。主编函授教材《物质结构》,参编统编教材《物质结构》获得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主编全国高师院校通用教材《结构化学》被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并获吉林省优秀教材一等奖。
研究方向
主要科研方向有:应用量子化学富勒烯化学,微观反应动力学功能材料化学。
科研项目
完成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等重大科研任务。先后承担“由酚醛树脂热裂解制备聚并苯导电材料”,“用新方法合成聚乙炔”和“双电层电容器有机导电材料研究”三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项目,一项教育部重点项目和十余项省部级项目。
除进行应用量子化学和功能材料化学的基础研究外,还承担着吉林省科技厅的两项重大项目:
1. 正极无锂的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研究与开发
2. 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制
科研成果
主要的专业研究领域是应用量子化学,具体的研究方向有功能材料的量子化学研究、环境问题的量子化学研究和生物量子化学研究。功能材料的量子化学研究主要是通过分子设计,在分子层次上研究功能材料的光、电、磁学性质及有关机理,提出了“有机导体掺杂导电的双向机制模型”,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好评,同时也进行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关于微观反应动力学的量子化学研究,主要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大气环境的污染和修复机理,以及星际分子、自由基等小分子的反应机理。关于生物量子化学研究,主要是研究质子迁移的机理及功能。在国际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获国家专利6项。
带领科研团队长期开展基于磷酸亚铁锂的动力电池研究。磷酸亚铁锂材料被列入国家科技部2009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项目,国家科技部2012年和2013年连续两年863计划支持。在提升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转化,获批建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使我国新型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所获荣誉
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吉林英才奖章获得者。
社会任职
曾任教育部科技委化学学部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委员,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学术顾问,动力电池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吉林省化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副主席,吉林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吉林省专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曾担任《分子科学学报》第一副主编,《应用化学》《功能材料》杂志编委。
人物评价
东北师范大学的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推动了国家高等师范教育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任东北师范大学校长期间,不辱使命,以身作则,廉政勤奋,不畏险阻,勇于改革,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教育家的胆识和睿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东北师范大学进入“211工程”建设大学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在他的精心谋划、领导和组织筹备下,东北师范大学于1995年9月在全国师范院校中第一个进入国家重点建设高校行列,树立了学校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碑。他坚定不移地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是学校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传承“长白山之路”光荣传统的主要倡导者,开启了东北师范大学面向农村基础教育,彰显办学特色的新篇章,为高等师范教育与农村基础教育融合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他设计和推动教育教学“优师工程”、科研“攀登工程”,为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革发展高师教育,培养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方面做出了示范性探索。受国家委托,他先后组织对全国20余所高校的更名、合并和升格进行评审,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全国师范院校的合理布局与战略发展,为我国师范教育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贡献了力量。在离开学校领导岗位后,仍然积极关心学校的建设和师范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他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生前设立了王荣顺奖助学基金,累计捐款70万元,用于推动人才培养,表彰优秀学生和资助贫困学子。
他品行高尚,求真务实,宽以待人,正直廉洁,乐于奉献,深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在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忠于事业、执著付出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励精图治的求实精神,不懈探索、教书育人的师道精神。
  
获奖信息
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三项:
1 导电聚合物材料的基础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 证书号 95-175
2 有机导体的理论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7 证书号 90-12101
3 化学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法研究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7 证书号 90-35705
4 由酚醛树脂热裂解制聚并苯导电材料 中国发明协会全国发明银牌奖 1991.11 编号 91-081
5 利用超分子技术与无机离子构造有机或分子铁磁材料 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编号 0238805
6 杂多化合物催化性质的理论研究和新型催化剂设计 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 证书号 2002-3-0657
7 导电聚合物的搀杂导电机理研究 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2.2证书编号 91011
8 导电聚合物的合成和应用研究 吉林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3.11.22 证书编号 93032
9 用新方程合成聚乙炔 长春第四届发明与新技术二等奖 1991.4 编号00075
10 由酚醛树脂热裂解制备聚并苯导电材料 长春第四届发明与新技术一等奖 1991.4
11 有机功能材料电子性质的基础研究 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4. 2证书号 2003-062
12 燃烧过程中若干活性小分子自由基反应微观动力学的理论研究 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3 证书号 2005-进-3-380
13 《物质结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潘道暟 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获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
参考资料
王荣顺同志讣告.东北师范大学.2016-04-26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8 18:5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