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1549年-1613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明代金坛(今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人。南京刑部右侍郎王樵之子,山东按察副使王皋之孙。中国明代大臣、医学家。
王肯堂出身于官宦之家,父王樵是
进士出身,官至
刑部侍郎。王肯堂博览群书,因母病习医。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选为翰林检讨,官至福建参政。与传教士利玛窦有往来。万历二十年(1592年)因上书直言抗倭,被诬以“浮躁”降职,遂称病辞归。重新精研
医理,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手术,又能治愈疯疾。历11年编成《证治准绳》44卷,凡220万字。另著有《
医镜》4卷、《新镌医论》3卷、《郁冈斋笔尘》等,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今人辑有《
王肯堂医学全书》。
王氏因母病志于医。1570年,妹濒死,经王氏治愈。由是延诊求方者,庭户常满。父王樵以为害举业,戒止之。罢归后,复肆力医学。王氏交游甚广,1579年秋,遇缪仲淳于
白下(今南京),友谊颇笃。王氏与来华传教士利玛窦有交往,探讨过历算。王氏兴越广泛,与郭澹论数纬,与
董其昌论书画,与曾柏大师论参禅,对他改善
知识结构,开展医学研究是有益的。书法深入晋人堂室。辑郁冈斋帖数十卷,手自钩搨,为一时石刻冠。曾授
翰林院检付,参与国史编修。
由于朝廷不纳他的抗倭
疏议,愤然称病辞职回乡,从此重操少时喜爱的医学。居家期间,他边疗民疾,边撰医书,曾成功的为一位眼窝边生
毒瘤的患者行切除术,作过落耳再植术,“以惊驱惊”治愈一富家子弟因科举得中惊喜过度而得的
精神病。
王氏著有《
证治准绳》44卷,《
医论》4卷,《医辨》4卷,《
胤产全书》1卷,《医镜》,辑有《古代医统正脉全书》,含书44种,由
吴勉学校刊,王氏所著《郁冈斋至麈》(1602),为读书见闻扎记,有十之三、四为医学内容,并记述有他与利玛窦的交往,此外,还撰有《〈尚书〉要旨》、《〈论语〉义府》、《律例笺释》等。
1、王肯堂对
伤寒的贡献。王肯堂虽然不能说是伤寒大家。但《伤寒准绳》却倾注了他一生学《
伤寒论》、研究伤寒学说、治
伤寒病、论
伤寒学派得失的心血,对后世伤寒的研究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王肯堂尊崇
张仲景。认为张仲景若儒门之
孔子,2000年以来的名医。为后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者。他认为伤寒之法不仅仅可以治伤寒。而且可以用其治疗内科
杂病。他的《伤寒准绳》对张仲景的《伤寒论》进行了发挥,该书首列序例入门。辨证之内伤外伤。类伤寒辨;其次以伤寒总例居先 叙伤寒的四时传变,汗吐
下法。又愈解死证,阴阳表里。伤寒杂病。类证杂论,察色要略;再下则分论
太阳病、阳
阴病等。是一部详尽的伤寒论专著。
2、王肯堂对
外科学的贡献。王肯堂也不是外科学的专门家。但他在《
疡医证治准绳》中对许多外科疾病的记载和认识水平之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与利玛窦对他的影响不无关系。王肯堂对人体骨胳形状和数目的描述就是在
西洋解剖学的影响下写成的。他在其著作中记载了公元1587年由一妇人售羊毛所引起的
紫泡疔(
炭疽病)流行的历史。对炭疽病的传染途径、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体征、
预后等都作了相当科学的论述。他对
麻疯病、
梅毒、
性病也进行了比较确切的论述。他还是我国首先记述
男性乳腺癌的医学家。
3、王肯堂对
眼科的贡献。在正确描述眼科疾病方面,王肯堂有许多独到之处,在他的《
证治准绳》中收载了眼科病证193种,凡现代用肉眼检查能见到疾病,几乎都罗列无遗。
在
外科手术和
医疗技术方面。王肯堂记述了
肿瘤摘除术、
甲状腺切除术,
肛门闭锁症的肛门成形术、
耳外伤缝合再植术、骨伤整复手法与手术等。并对这些手术的消毒方法、手术步骤和护理技术都进行了十分详细的描述。
他对
角膜溃疡的认识就极为准确,为前人所不及,从发病开始。到发展、
转归,预后,痊愈和
后遗症都有详细描述: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王肯堂对
眼底出血的生动描述。在没有
眼底镜和任何
辅助检查的情况下,把
眼底病的自觉症状和
征象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为眼底疾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论述
珠中气动证时把眼底出血的动态过程都描绘的淋漓尽致:“视
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消烟也。患
头风痰火病。郁久火胜抟激,动其络中真一之气,游散飘耗,急宜治之。动而定后光冥者,内证成矣”。王肯堂还提出用拔
治法治疗瞳神反背(斜视)。他对
青光眼也颇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