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现代作家、原山东省文联主席
王统照(1897年2月9日—1957年11月29日),字剑三,笔名息庐、容庐。现代作家。山东诸城人。1924年毕业于中国大学英文系。1918年办《曙光》。1921年与郑振铎沈雁冰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文学》月刊主编,开明书店编辑,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著有多部长篇小说。
人物生平
幼年
1897年2月9日出生于诸城市相州镇相州一村。
王统照自幼聪颖,6岁入家塾。塾师王香楠。7岁丧父。 在母亲倾心教养下,潜心习读四书、五经。12岁开始接触《新体地理》《历史教科书》《笔算数学》等新课本。其间,考入县城高小,1913年毕业。
文学创作
1913年考入山东省立一中。他的文学创作发轫于此时。七八月间,回乡度假,试写章回体小说《剑花痕》。1916年,处女作—文言小说《新生活》发表。1916年,为纪念反对帝制、再造共和一周年,编写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
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被推选为学报编辑。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纪念》。1919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学创作,参加了火烧赵家楼的示威活动。1920年冬,与郭绍虞郑振铎耿济之等12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参加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编辑《曙光》《晨光》等杂志,主编《晨报》的《文学旬刊》。
1922年7月, 他大学毕业,留校任教。10月,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一叶》,被列为文学研究会丛书。1924年就任中国大学教授,两年后迁居青岛。这期间出版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霜痕》,诗文集《童心》等。王统照是以探讨人生问题开始小说创作的,较早的小说表现了“美”和“爱”的思想,描写青年男女的苦闷,笔调清新,富于主观抒情色彩。也有些作品反映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1931年赴东北短期教书并游历,将沿途见闻和东北危亡的深切感受写成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并构思著名的长篇小说《山雨》,反映了二三十年代北方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觉醒,风格深厚、沉郁,表明他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欧洲游历
1934年赴欧洲游历和考察,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写有《欧游散记》。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学》月刊主编。这时期所写作品收入诗集《这时代》《夜行集》《放歌集》,短篇小说集《号声》《银龙集》,散文集《青纱帐》、《去来今》等,深刻地描写了富于地方色彩的北方农村现实生活,笔触朴实深沉。还出版有长篇小说《春花》和散文集《片云集》。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从事编辑和写作,宣传抗日。曾任暨南大学教授、开明出店编辑。这时期出版了小说集《华亭鹤》,散文集《游痕》《繁辞集》,诗集《横吹集》《江南曲》,译诗集《题石集》等。1946年秋,王统照应聘担任山东大学文史系教授。他追求进步,大力支持爱国师生的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斗争。1947年“六二”进步学生遭到镇压,王统照义愤填膺,坚决辞去教职。以《卢沟晓月》一文描绘对抗日战争的评价与感叹。
重返校园
全国解放后,山东大学又聘王统照出任中文系系主任,他愉快地重返校园,为人民执教鞭。在加强文史教学、突出文史特长方面,王统照为山东大学作了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王统照奉调到济南,任省文教厅副厅长,后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省文化局局长等职。他在工作之余,写了不少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党的作品。 出版了诗集《鹊华小集》、论文随笔集《炉边文谈》、6卷本《王统照文集》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文联委员、全国作协理事等。
1957年11月29日上午5时,病逝于济南山东医学院附属医院,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
人物事迹
诸城三杰
5岁入私塾读书,7岁丧父,其母李清是位坚韧刚毅又富有才气的女子,给他以很大影响。13岁从相州私立小学毕业后,考入县城高等小学,期间阅读了很多古籍文学作品。1913年毕业后,赴济南考入山东省立第一中学。由于文章写得好,他与杨金城、路友于被誉为省立一中的“诸城三杰”。
创办《曙光》
1918年夏,王统照到北京考取了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在那里,他广泛地接触了英国和其它国家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西方文学里吸收了大量的营养,渐渐滋长了改革中国旧文学的思想萌芽,被推选为学报编辑。“五四”运动时,他参加了为反对北洋军阀政府卖国外交而组织的火烧赵家楼等爱国行动。不久,他同一些进步青年创办了《曙光》月刊,宣传新思想,介绍新文化,并结识了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
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王统照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瞿世英蒋百里叶绍钧朱希祖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发起成立了新文化运动史上第一个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此后,王统照把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热情倾泻在作品中,在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过不少短篇小说和新诗。
留校任教
1922年7月,王统照从中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24年8月,他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出版部主任,兼任中法大学讲师。同年,与在中法大学求学的陈毅相识,以文相交,成为好友,并介绍陈毅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1月,王统照出版第一部诗集《童心》,收录他1918~1924年间写的诗歌90首。1924~1925年间,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来中国,到各地演讲,王统照为他作过翻译。1926年7月,王统照因母病辞职,从北京回归故里。1927年迁居青岛,先后在青岛铁路中学、市立中学任教。1931年3月,应好友宋介之邀到吉林省四平街东北第一交通中学任教。时东北正处于“九·一八”事变前夕,他目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决心以战斗的笔唤起民众,拯救国家。他借机实地考察了城乡各阶层的社会状况,写了报告文学集《北国之春》,描述了东北人民在敌人铁蹄践踏下的痛苦生活。1933年9月,他的代表作、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山雨》出版,继而出版了诗集《这时代》。《山雨》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评论家的好评,作家吴伯箫说,它和茅盾的代表作《子夜》,一写农村的破产,一写城市民族资产阶级的败落,犹如“双峰并峙”。但它的出版,触犯了国民党反动派,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以其“颇含阶级斗争意识……予以警告,勒令禁止发行”,王统照亦被列入“危险人物”黑名单。
自费旅欧
1934年初,王统照离青岛返回故里,变卖田产,自费旅欧,游历了埃及、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以及波兰,并作诗《九月风》歌颂波兰人民的自由独立运动。曾秘密访问列宁格勒,最后到伦敦阅读、抄录资料,还曾经赴爱丁堡参加世界笔会。
文化界救国会
1935年春,王统照旅欧回国,在青岛与老舍洪深吴伯箫孟超臧克家等一起创办《避暑录话》周刊。该刊发表的一篇篇短小犀利的文章,给反动派以沉重打击。1936年7月,去上海出任大型期刊《文学》杂志主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同年10月,王统照在上海积极参加了文艺界爱国救亡和争取言论自由的民主运动,与鲁迅、茅盾、巴金郭沫若等联合签名发表了《文艺界同仁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12月,他参加了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鲁迅先生逝世后,他非常悲痛,亲自前往送葬,并编辑了文学月刊纪念鲁迅专号。是年,出版散文集《青纱帐》、诗集《夜行集》及长篇小说《春花》等。1937年6月编辑出版《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抗战诗文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王统照一家迁往上海。日寇占领青岛后,以没收其住宅和全部家产相要挟,企图迫使王统照返回青岛。他以民族大义为重,誓不返青为日寇服务。日寇恼羞成怒,侵占了其房屋,没收了其财产,并将他积累了半生的藏书损失殆尽。他非常痛心,但毫不畏惧,与茅盾、巴金等人冒着生命危险继续从事文学活动。白天出去参加集会,调查战况,晚上在灯下秉笔直书,撰写抗战诗文。在《烽火》杂志上发表了《上海战歌》等诗。同时,应邀到广播电台和一些大学发表演说,呼吁以文艺这个武器进行抗日斗争。1937年末,上海沦陷。王统照坚持留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成为为数不多的留下来坚持斗争的作家之一。他携全家迁往法租界居住,并改名王恂如,此后,他边工作边从事抗战文学创作,时间长达7年。1938年,他在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任教,后应聘任国立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同时为《大英夜报》编副刊《七月》,为《文汇报》副刊《世纪风》写稿。1941年12月8日上午,日军冲进上海租界,王统照为学生上了最后一课,要求学生“要有志气,要有冲破黑暗的精神”。不久,他应聘到开明书店上海编辑部担任编辑。
挺身而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王统照举家返回青岛。抗战胜利后,任《民言报》的副刊主编。1946年8月任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春夏之交,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学生运动。青岛的学生以山东大学学生为骨干也组织了游行示威,震动全市。在全校大会上,山东大学有的领导对学生的爱国行动横加指责和阻挠,王统照却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宣称学生们的行动是爱国的行动,并表示誓做他们的后盾。后来,学生运动遭到镇压,他也因此被解聘。同年,出版小说集《银龙集》。
不幸病逝
1949年7月,王统照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接见,并当选为全国文联委员和文协理事。9月,他出席青岛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并当选为主席团委员、常务委员会委员。同年秋担任山东大学教授兼文学系主任、校务委员会委员。1950年3月,赴济南任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省人民政府委员。4月,山东省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济南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山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王统照当选为山东省文联第一任主席,1952年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兼省文联主席。1953年9月,王统照赴北京参加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文联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不久又参加全国作协会议,被选为全国作协常务理事。1954年6月主持召开山东省文艺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并致开幕词。同年,当选为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9月,赴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此后三年又分别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四次会议,其中1957年6月参加四次会议系带病参加,在怀仁堂听周恩来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心脏病猝发,被送入医院。同年11月29日,王统照不幸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中共山东省委送了挽联: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其遗骸安葬于济南市金牛公园(今济南动物园)。
先驱
王统照是卓有成就的小说家、散文家和著名诗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丰硕成果,充实了新文学的宝库。他一生著述甚多,解放后的主要著作有诗集《鹊华小集》、文学评论集《炉边文谈》等。同时,人民文学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香港文学研究社出版了《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1~5卷)和《王统照选集》等。
人物事件
1913年就读于济南育英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同年在《妇女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纪念》。1921年初,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1922年大学毕业,曾担任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员。
1922年发表五四以来最早的白话长篇小说《一叶》,次年又写出《黄昏》。这两部以反封建为主旨的作品,揭露了绅商地主的罪恶,反映了被欺辱的弱女子的痛苦,曾引起批评界的注意。此后长期在上海、青岛等地从事文学活动。
1933年长篇小说《山雨》问世。这部标志着现实主义新发展的代表作,反映了北方农村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军阀重重压榨下经济急剧崩溃的现实。因作品暴露了社会黑暗,次年被当局查禁。作者也被迫离沪,自费赴欧洲考察古代文学和艺术。历经英、法、德、荷、意、瑞士、波兰等国,写了长诗《九月风》和《欧游散记》等。
1935年回国后,曾担任《文学》月刊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音专、暨南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在开明书店作编辑。1945年返青岛,翌年执教于山东大学。1947年为抗议国民党当局暗杀闻一多和镇压学生运动,愤然辞职。此时期写出的诗文多表达对黑暗时局的愤懑和渴望光明的心声。
解放后,历任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省文化局局长,民盟济南委员会主任等。抱病勤恳工作之余,出版了文艺随笔集《炉边文谈》,诗歌《鹊华小集》和《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等。1957年病逝于济南。
五四运动
王统照是五四运动的儿子。五四的时代潮流,造就了王统照。没有五四,就没有包括他在内的一代学者文人。五四是王统照发展的动力和起点。五四,又是中国唯一的青春时代。青春气象,是五四时代最突出的特征,是五四所造就的一代文人学者最鲜明的精神特征、气质风度,也是王统照个性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总体风貌,在五四前后就尤其明显,尤其充分。
他出生于鲁中的诸城相州,那里的自然环境是平平的,既无高山大川,又非交通枢纽。王家虽云相州首富,也不过田多粮足的一户“土财主”,既非似海侯门,又无名士风流。出生于这样家庭的子弟,或者坐吃山空,或者沦落为纨绔子弟。而王统照却能鹤立鸡群般地崛起,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这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外,首先是与五四运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1913年,16岁的王统照初次见到鲁迅的小说《怀旧》,即因其与旧小说的明显不同而深为佩服。1916年,尚在中学读书的王统照即致函创办刚一年有余的《新青年》杂志,热情赞扬该刊以“宏旨精论”宣传“新学问、新知识”,而为“先知先觉”的一代青年所必读。《新青年》编者得函后如闻空谷足印,即刻发表并加按语,以为这应看作是“中国未必沦亡”的征兆。以新学问新知识拯救中国出于沦亡的热情的决心,缩短着也融化着上海与济南之间的时空阻隔,把这一班最先觉醒的时代少年的心,维系成一团明净温馨、充溢着理想光华的动人火焰!向往和诱引的合力,推动着王统照中学刚毕业即赴北京深造,就读于中国大学外国文学系。甫入京华,如鱼得水,他迅速地作为《狂人日记》最早最热心的读者,置身于已经用大字写进历史的示威天安门、火烧赵家楼的时代大潮之中。他读的是外国文学系,更热心的却是编刊物(如《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自由周刊》《文学旬刊》等),搞创作(有诗,有散文,有杂文,有评论,更多的自然是小说),译介西方哲学艺术,发起组织文学社团(先是“文学研究会”十二位发起人之一,后是“晨光杂志社”编辑部主任)……,他是在以何等的热情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运动呵!据不完全统计,从1919年到1921年,他先后发表了论文14篇,翻译(包括诗歌、小说、戏剧)24篇,诗120余首,创作短篇小说23篇,其他杂文、书信、散文等20余篇。他钦佩、敬仰鲁迅的思想和创作,他同文学研究会的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是至交,他为瞿秋白赴苏联采访送行,他去周作人的寓所拜访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他与徐志摩陪同印度“诗圣泰戈尔到济南讲演,他同几乎被历史的尘埃淹没的五四诗人刘延陵书札往还,讨论中国第一个以《诗》命名的杂志的创办,他关注着素昧平生的文学青年李健吾的成长的艰难……,几乎没有那一个文化领域中看不到他忙碌的身影,没有那一个新文化人的重要聚会中看不到他热情的面容。他在五四的氛围中迅速地成长,他在时代的激发下喷吐的光和热,使时代的火炬燃烧得更加炽热。
个人生活
知音陈毅
文坛佳话
青年时代的陈毅与作家王统照(字剑三),因文学与人生的共同志趣结成的纯真友谊历经三十余年的风风雨雨,而益显其真挚感人。
1923年10月,22岁的陈毅从故乡四川来到古都北京,进入中法大学陆谟克学院读书,院址在香山内一处简陋的房舍里。次月,经旅法学友颜昌颐、肖振声介绍,中共北方区委批准,陈毅由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他在这里有了充裕的时间和环境重温旧梦,一心“向往着做一个文学家”。
初识京城
一个偶然的机会,陈毅初识京城著名作家王统照,在文学道路上有了一位不可多得的挚友和引路人。1924年初秋的一天早晨,同学、文友金满城匆匆地找到陈毅,不容分说地拖着他就走,陈毅急着问:“干啥子去?”金满城只报以诡谲的微笑,闭口不答。两人进城后,来到晨报报社门前,金满城掏出一封信,对报馆门房说:“贵报王统照先生托鄙人引见这位陈先生。”陈毅愣了,王统照是当代知名作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陈毅读过他不少作品。这样一位文坛名将,会约见无名之辈?陈毅满怀疑问:你金满城搞的啥子名堂?
原来,王统照当时任《晨报·文学旬刊》编辑,金满城翻译的法国小说《阿佰衣女》(法郎士著)投寄该刊后,得到王统照的赏识。一星期前,他曾约见金满城。见面时,金满城向他推荐了陈毅,说陈毅1920年就开始新文学创作,发表过白话诗、文章,为人怎么怎么好。金满城没有想到,很快接到王统照来信,信中要他得便邀请陈毅进城一见。金满城熟知陈毅有不肯攀附名人的脾气,怕陈毅不肯来,所以才事先不露一丝口风。
其实,当时王统照只是一个比陈毅长4岁的山东青年,质朴、和善,没有一点名作家的架子,一见面,他对陈毅说:“听金君介绍,陈毅君有志于新文学,咱们彼此同怀此心,交个朋友吧。”交谈之间,王统照诚恳地希望他俩写稿,支持《晨报·文学旬刊》。中午,王统照特意请陈毅、金满城到一家饭馆小酌。临分手,他一再向陈毅约稿:“我的铺子一切都要的。”
此后,陈毅有时带稿子登门请教,王统照偶尔也到香山来相聚,你来我往,两人成了知心好友。京城十月,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他们常常会于藤荫水榭或茶馆酒肆之间,讨论文学,畅谈国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有一次,陈毅当面评说王统照的作品有雕琢的缺点,王统照不仅不见怪,反而更加喜欢他快人快语的豪放性格。
良师益友
1924年冬天,王统照先后介绍金满城、陈毅加入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文学社团,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于1921年1月成立的。入会以后,陈毅结识了文学界更多的新朋友,但他始终把王统照作为自己文学上的良师益友。他那时创作颇丰,其中不少作品如短篇小说《报仇》《十年的升沉》以及白话诗《春光》《游云》等等,都是经王统照的手,发表在《晨报》副刊上的。
二十世纪30年代上半叶是中国国新文学运动深入发展的时期,陈毅的文学创作也进入高峰。与此同时,他奉党的指示积极投身国民革命运动,人民群众火热的革命情感温暖着他的心。可惜,陈毅在文艺土地上耕耘的时间太短了。1925年初秋,党组织需要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实际的革命斗争,从此,他的生命之舟便驶离了文学的港湾。
天各一方
1926年8月,陈毅奉命回到四川,不久就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数十年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王统照则于1927年3月回山东诸城为母奔丧,随之,举家又迁居青岛,之后又去东北、上海,一直艰难地战斗在文学这个阵地上。陈毅、王统照两位文坛挚友长期天各一方。
泉城重逢
1954年夏天,两位老友在泉城重逢。时年53岁的陈毅已是赫赫有名坐镇华东的统帅,而文坛宿将王统照时任山东省文化局长、省文联主席。30年的离情别绪,使两人分外激动。王统照含泪紧握着陈毅的双手,一时说不出话来。陈毅说:“剑三,咱们重逢泉城,我请你一同观赏这个古城的风光吧?”两人同乘一车。陈毅兴致盎然地吟诵:“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王统照同样也用历代文人描绘济南的名句和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两人时而高声谈论诗词,时而又沉浸在对当年友谊的深深回忆之中。这一天,泉城晴空万里,趵突泉水分外晶莹透彻,千佛山的苍松翠柏愈发郁郁葱葱,大明湖天光云影,荷盖相连。他们走马观花地观赏了名山美湖之后,乘车驶向济南市区东南方十五公里的龙洞。元代文人张养浩曾称它为“历下多名山水,龙洞为尤胜”。相传大禹曾登临此山镇服龙神,所以叫“龙洞”。这里还留着“峭壁孤悬万仞青,奇岈古洞带龙腥”的诗句,残存着千年古刹的旧址。两人穿过芳草如茵、茂树环合的山路,走进“势如垂天云、清芬无限意”的龙洞时,兴致勃发,共读那棵古老银杏树下的宋代元丰碑。陈毅深情地对王统照说:“山东古典文物很丰富,齐鲁大地还是历史上有名的古战场。这里出过许多名人,孔子孟子管仲、晏婴、刘勰李清照辛弃疾孔尚任蒲松龄……还有东汉末年的教育家郑玄……你们要发扬这历史传统,在这块培育古代英才的土地上,继续为社会主义培育英才呵!”他鼓励年近花甲的王统照,在祖国的大好春光里,再拿出新的著述回报人民。
写诗悼念
1957年11月29日,王统照病逝于济南,享年60岁。并葬在了当时的金牛公园(今济南动物园)。中共山东省委挽联称赞他是“文艺老战士,党的好朋友。”1958年4月,陈毅元帅在《诗刊》发表诗作悼念王统照先生,深情回忆了二人的交往并对王统照的一生给予高度评价:“剑三今何在?墓木将拱草深盖。四十年来风云急,书生本色能自爱。剑三今何在?忆昔北京共文会。君说文艺为人生,我说革命无例外。剑三今何在?爱国篇章寄深慨。《一叶》《童心》我喜读,评君雕琢君不怪。剑三今何在?济南重逢喜望外。龙洞共读元丰碑,越南大捷祝酒再。剑三今何在?文学史上占席位。只以点滴献人民,莫言全能永不坏。”
主要贡献
文学作品
一叶(长篇小说)1922,商务
雪潮(诗集)与朱自清,叶绍钧合著,1922,商务
死后的胜利(话剧)1924,商务
春雨之夜(短篇小说集)1924,商务
童心(诗集)1925,商务
号声(短篇小说集)1928,上海复旦书店
黄昏(长篇小说)1929,商务
霜痕(短篇小说集)1932,新中国
北国之春(散文集)1933,神州
山雨(长篇小说)1933,开明
片云集(散文集)1934,生活
这时代(诗集)1934,自印
王统照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6,万象
青纱帐(散文集)1936,生活
夜行集(诗歌集)1936,生活
春花(长篇小说)1936,良友;重排本改名《春华》,1948,晨光
山东民间故事(民间故事集)1937,上海儿童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集 1937,开明
横吹集(诗集)1938,文生
游痕(散文集)1939,开明
欧游散记(散文集)1939,开明
繁辞集(散文小品集)1939,世界
去来今(散文集)1940,文生
江南曲(诗集)1940,文生
华亭鹤(短篇小说集)1941,文生
王统照杰作选(小说、散文合集)1947,上海新象书店
银龙集(短篇小说集)1947,文生
王统照选集 1957,香港文学研究社
炉边文谈(文艺随笔集)1957,山东人民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集 1957,人文
王统照诗选 1958,人文
鹊华小集(诗集)1958,自印
王统照小说选 1959,香港万里书店
湖畔儿语(短篇小说集)1961,香港上海书局
王统照短篇小说选 1980,香港文教出版社
王统照文集(1—6)1980—1984,山东人民
王统照散文选集 1982,百花
书法
王统照亦善书法,一手漂亮的褚河南。在民国的书法家汇作中,刊有其作品。三十年代鲁迅,郑西谛委托荣宝斋刻印《十竹斋笺谱》,其中的跋,便是出于王统照之手。
研究资料
王统照研究资料(冯光廉刘增人编)1983,宁夏人民
王统照(冯光廉、刘增人编)1985,香港三联书店
王统照作品欣赏(作品赏析集、玉锦泉)1986,广西人民
王统照的文学道路(王立鹏)1988,学林
参考资料
王统照.中国知网.
王统照.潍坊市政府门户网站.2004-03-03
包办婚姻扼杀青涩初恋-.潍坊晚报数字报刊.2014-12-29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14 15:4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