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堂(1859-1932),字韵泉,号啸山,世居河北邯郸城东门里,是清代邯郸最后两名进士之一,集文人、教育家、实业家、社会慈善家于一身,是邯郸近代历史上文化名人,是对于邯郸近代史有影响的人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清咸丰八年(1858年)十月初九,王琴堂出生于
邯郸市,幼年时期由于家庭贫困,没有上过启蒙教育,与兄弟王跻堂二人沿街买咸豆为生。同治八年(1869年),年仅11岁的王琴堂入郭昌龄私塾学习,因为老师知道他家里穷,从没有提到过学费的事情。王琴堂对这位郭老师很感激,之后在外游学也依旧念念不忘。而弟弟为供他上学从仕,担起了一切家务。王琴堂自幼颖悟过人,“困而学之“,勤奋攻读,常常读书至深夜。他行文议论精辟,独抒己见,书法也秀劲工整。
高中进士
清光绪四年(1878年),中秀才。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拔贡第一名,入国子监贡院学习。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恩科乡试第256名登贤书后,曾在直隶曲周县毓英书院任长教。这期间,王琴堂始终是在科举仕途上来回奔走,直到他被列入清政府的“大挑知县名单”,似乎才有了机会。然而这时期暴发了“
戊戌变法”运动,朝政动荡,这样的机会也随着变幻的朝局而流失。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王琴堂再次参加了光绪甲辰科会试。这次的会试,王琴堂取得了会试第252名。但之后不知道是什么缘故,王琴堂并没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殿试,因而进士皇榜上无名。同年秋,赴日留学,就读于法政学堂,为速成科第二班学员。之后就学于日本早稻田大学,通日、英两种外语。是邯郸历史上第一个到外国留学的人。他的学问从此之后,既有中国传统经史子集的功底,同时也因为赴日留学的经历而了解到了新知识,属于晚清具有开阔思维的一代人。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成回国,受江苏藩台
陆钟琦委派为“徐州师范学堂”监督;在江苏徐州师范任监督(即校长)。
清宣统二年(1910年),调“苏州法政学堂”提调。
清宣统三年(1911年),调任华亭县(今上海松江县)正堂。
民国成立后,被选为
直隶省议会议员。1912-1914年署理安肃县(今河北徐水)知事一任,后谢绝仕进到病故。在邯郸故乡生活了21年。
晚年生活
1931年春,河北省要求各地再行编志。时任县长的毕星垣聘请王琴堂再次出面,担任总纂。这时候的王琴堂,身体已经严重地虚弱,到了冬天,已经是病入膏肓了。这次编写的县志,既延续了历代志书的文脉,又反映了清末、民国以来的社会新变化,特别是体现了民生为本的理念,成为继往开来的划时代新作。这其中,不乏王琴堂的心血。
1932年春,当《邯郸县志》稿刚刚完毕,王琴堂溘然与世长辞,享年74岁。他的好友、一起编纂县志的壬寅举人李世昌,为其新颖古怪的墓志作跋并书丹篆盖。因为这通墓志,是以王琴堂生前求得的吕祖、关帝、济师题词各一首的集合,皆临坛降乩所书。
主要成就
王琴堂回到邯郸后,正是军阀割据时,拥兵倡乱。他看到国事危艰,为振兴中华,力行实业救国,以年过半百之身,发展民族工业,倡办工商企业和社会救济机构,冀图民族自强。于1920年邀集至亲好友集资举办怡丰面粉有限公司,用蒸汽机作动力,先用石磨,后改为钢辊生产。后又集资成立了怡元亨煤油公司、祯元增酒厂和烟厂、粮行等实业。
1927年,盘踞县城的各派会堂发生火并,居民遇难,王琴堂组建“红十字会”, 处理劫余善后事宜。1928年在
武灵丛台下北侧重建育德孤儿学校,成立了救灾社,收容丧失父母的孤儿,免费供给衣食住所及学习书具。毕业后,或工或农学校妥为安排,使他们能自立生活。
个人作品
王琴堂一向精心研究学向,对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研究,造诣很深。他擅长书法和绘画,特别是画梅花的技巧(今黄梁梦吕仙洞睡翁殿有石碑存“梅”。)
诗词
书法
王琴堂书法结构严谨,体形妖媚而蕴筋骨,行书则婉转自如,清逸劲秀。王琴堂尤善画梅,在他的笔下,梅花疏枝高洁,花韵冷艳,有暗香浮动之感,在当时即名闻遐迩。后世许多书画收藏者为了留存王琴堂的遗墨,将王琴堂的书画石刻进行摹拓。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日本老翁还专程来邯郸搜集并摹拓王琴堂的遗墨,致使王琴堂的许多书画石刻受到损坏。
绘画
王琴堂一生以梅为友,爱梅如痴,崇尚梅花的品格,他画的梅花远近闻名,在当时的画坛有三绝之称。所以,在他的正房前对称栽种有两棵梅花老树。这两棵梅树给王琴堂作画带来了不尽的灵感,他不仅自己作画,还教四子王缵作画。
眼下能看到王琴堂梅花作品,仅有丛台上的“梅花五古诗碣”、丛台碑林里的“梅花诗画碑”及黄粱梦卢生庙碑廊中一方配有楷书对联“梦醒黄粱方悟道,心同明月可寻梅”的梅花图石刻。“梅花五古诗碣”是一幅诗书画俱佳的代表作,其诗文为:“扫笔写梅花,植根丛台上。生成冰雪姿,不借春阴养。羞争群卉艳,肯结松竹党。武灵旧有台,廉蔺亦留巷。英名各千秋,余韵犹梅放。仙禽去不还,明月夜来访。虽无邯郸梦,而有罗敷想。清香耐岁寒,萧然绝尘坱。”此石刻于1930年立于丛台下,王琴堂在题记中说:“石梅之刻本,附属丛台碑刻出售,为孤校经费之补助。”
图书
王琴堂一生著述颇丰,计有《唾余轩文集》二卷、《唾余轩吟草》三卷、《啸山散体尺牍》一卷、《读鉴地理汇钞》六卷、《说文分韵附注》五卷等。其中除《唾余轩吟草》一书尚存,其余皆散失。
王琴堂曾写过《南学治经史积分日程卷》一书。
在乡期间王琴堂曾两次和毕星垣、张奉先总纂《邯郸县志》。
人物评价
轶事典故
王琴堂仁善且刚直,从来不以画作献媚权贵。当年
张学良的奉军驻邯郸时,兵士常在城里扰民滋事。张学良素闻王琴堂画梅之名,有一天,他以少帅之尊上门求画,王琴堂断然拒绝,并斥他部下拉夫抢粮,劝其严加管束。张学良忙派卫队整饬军纪,市面方稍转安定。此后,王琴堂始与少帅结交,少帅再求画,王琴堂欣然答应,为其画了一幅梅花图。但张学良来取画时,王琴堂硬是让他给孤儿学校捐了些大洋才让他取走。
湖北督军
王占元久闻王琴堂大名,邯郸的平粜局到湖南买粮食,王琴堂画了梅花四条屏带给王占元求他帮忙,王占元见画大喜,便调拨火车免费给运送到了邯郸。
国民军高桂滋部驻邯郸时,曾求王琴堂画梅花扇面,王琴堂画好后,却让这位高师长捐一千块大洋给孤儿学校,高师长无奈只好解囊。王琴堂虽以自己画作敲了他们的竹杠,但他是为做慈善事业,因此深受人们敬仰。
在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王琴堂申报的
直隶高粱酒摘得了一等大奖桂冠。1915年12月
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闭幕,再到获奖消息传回国内,时间已过四年。王琴堂因年事已高离开仕途回了
邯郸老家。这期间,
直隶省会也由
保定迁往了
天津。从此王琴堂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晚年在道教信奉吕祖。
后世纪念
墓地
王琴堂初葬于沁河南岸的祖茔后改葬于城西塔湾村西。2016年,又迁葬到更远的姜窑村东。
故居
王琴堂故居坐西向东,由四个相互连接又各自独立的院落组成,整个院落南北长五十米左右,东西宽约五十米。正房西房为明三暗二的五间结构,两侧的耳房是居住的卧室。临街的倒座房,是王琴堂的客厅兼书房。正院南、北各有一院,也分别对新街开门。
家庭成员
王府是大家族,邯郸解放,王琴堂他的后代分别到北京、天津、河南,台湾谋生。
父辈
王敬修,字时敏。
夫人
王傅氏,伟人宽和,待下人和保姆如亲人。
胞弟
——王跻堂,妻:丁氏,1939年去世后。晚辈后人才于1944年正式分家。
——王路堂
儿子
国民党高级将领
高树勋的部下孙嗣同和她的爱人王静,在1945年8月来到邯郸以后,曾认王琴堂的夫人王傅氏为干娘。
孙辈
孙子:王名久
孙女:王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