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灵丛台,位于
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北大街159号
丛台公园内,始建于
东周末年(前325年—前299年),是战国时期
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
历史沿革
东周末年(前325年—前299年),武灵丛台始建,并用作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
吕后元年(前187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受灾。
明朝中叶(1500年前后)以来,武灵丛台修复了十多次。
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兵备副使杨彝下令由县丞王景负责组织营建,在丛台与城墙之间修建起甬道,把二者连接起来;同年在武灵台的顶部建亭,名曰“据胜亭”。
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受知县向淇的邀请,举人张成教在丛台西侧创建起丛台书院。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兵备道副使陈大宾认为书院是孕育人才的圣地,应建在高处,于是将书院迁移到丛台之上。
清康熙十年(1671年),邯郸县令张慎发对台上台下及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并将原有碑刻砌于壁上。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邯郸知县怀荫布奉命建行宫于台上,并修建两座亭子。
清道光四年(1824年),武灵丛台遇火灾,台上建筑被焚烧殆尽,只剩几根木椽。
清道光十年(1830年),武灵丛台遇地震连台毁坏。
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武灵丛台重新修建。
清同治二年(1863年),邯郸知县英棨、侯国均相继重修武灵丛台。
民国十一年(1922年),国民军第三军军长孙禹行驻扎邯郸时,与驻扎邢台的国民军第二军军长胡景翼、驻扎安阳的陕西陆军暂编第一师第一旅旅长岳西峰及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军阀曹琨的卫队旅)何遂,邑绅王文山捐资重修丛台,将台上的财神庙改为武灵旧馆,西侧新建三间如意轩;并在台的西侧开凿中湖,与东湖相沟通,湖中岛上建望诸榭,修建中湖的宛在亭,将废毁的三忠祠及四贤祠合修为七贤祠。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国民革命军陆军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捐资重修,重修武灵旧馆,并在台上增建回澜亭。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邯郸县知事杨肇基倡议,各界捐款,冀升九测绘,刘寿山施工重修;并增建八卦亭、临湖轩、茅亭等,名为邯郸县公园。
1953年,以园林绿化为主,邯郸市丛台公园正式兴建,占地120亩。
1956年,邯郸大雨,据胜亭下台基北半侧坍塌,当年进行维修。
1958年,丛台公园扩建至180亩,总占地360亩。
1963年8月7日,邯郸遭受特大暴雨水灾,丛台东、南两面台基坍塌约250平方米,据胜亭部分坍塌,邯郸市人民政府拨专款30万元进行大的维修。
1964年,邯郸市人民政府将据胜亭改为四角攒尖琉璃项,增加高度。
1965年7月,据胜亭竣工。
1978年,回澜亭翻修。
1979年—1981年,邯郸市人民政府改建丛台北门,翻建丛台南门,并对北门外的东、西两侧墙进行加固。
1986年,邯郸市人民政府对丛台上所有的建筑进行全面的彩绘,并制作据胜亭、回澜亭悬匾,由邯郸市书法协会主席尹树槐(世愚)题写。
1989年,邯郸市人民政府较全面地维修丛台两边的围墙,南门铺设石台阶,并对乾隆碑、古槐加做护栏,新立丛台简介、丛台维修摘记碑。
1996年10月,邯郸市人民政府翻新改建丛台上的武灵旧馆,并作为赵文化展室。
1998年4月,邯郸市人民政府对丛台公园东大门进行翻建。
2004年7月,邯郸市人民政府对丛台上的回澜亭进行翻建。
2005年4月,邯郸市人民政府对丛台台阶以及周边进行翻修。
建筑格局
武灵丛台现存建筑是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修建的,是一个方圆1100多平方米,高28米的三层青砖高台。其平面的东半部为圆形,似城堡的形状,西半部是由明代的城墙连接而成的,北段墙改为通往台顶的宽大阶梯,南段墙是观光的平台,并在南段城墙的西侧,修筑一条通向南门的阶梯。
武灵丛台底层南北各开一门,沿砖阶可拾级而上,南门为武灵丛台的正门,在台西侧建有一坡形甬道;武灵丛台的北面为三段青砖台阶,台阶高处为北门。
武灵丛台第二层台面由青砖铺地,距地表7米,东西59米,南北80米,台面平坦,坐落着武灵旧馆、回澜亭、西北厅等建筑,并立有石碑数通,圆形台部分为武灵台,向南延伸的一段长50米,宽10米,为明代城墙残段,上有女墙为栏,可凭栏俯视周边景观。
进入门楼,沿台阶环绕而上,可达武灵丛台台顶。走至台阶高处,面南为月洞式门楼。拱形门上书有“武灵丛台”四个烫金大字,拱形门背面门楣上镌刻着李鹤亭先生书写的“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朱红楷体大字。武灵丛台第三层顶台呈圆形,直径19米,原名武灵台,建有据胜亭,其意是防御者占据此地就可取得胜利。
主要建筑
七贤祠,七贤祠原为“三忠祠”和“四贤祠”,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52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31平方米,为歇山式琉璃顶建筑,进深一间,面宽五间。祠的入口是阁楼式建筑,敞开着的朱红大门透露出祠内的几分庄严,祠堂门口还有两处铜色狮雕。正面为垂花门,上悬方毅题“七贤祠”匾额。祠内是七贤的彩塑及人物的简介,祠内墙壁的东、西两侧是七贤事迹,即赵奢的“秉公执法,廉颇和蔺相如的“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以及韩厥、程婴、公孙杵臼的三忠舍身救“赵氏孤儿”等。
邯郸碑林,占地面积2767平方米,采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青砖、灰瓦、朱柱、粉墙,四周种植着高大的银杏和苍翠的白皮松、松柏以及翠竹、紫薇、七叶树等花木,院内的空地绿草如茵,奇石点缀,整个景观凝重、幽静,古意盎然。碑林入口处,建有一座四角攒尖“邯郸碑林”碑亭,然后沿西墙为长60米、宽3.5米的卷棚式半壁碑廊。正面坐北朝南建一座面宽五间、 进深一间的“求珍轩”,意在求名家墨宝之意。碑林东部与丛台的东湖北段相邻,规划仍为卷棚式半壁碑廊,与西部碑廊相对称。碑林东侧还保留邯郸城墙仅存残段。邯郸碑林内的主要存碑有唐朝节度使何弘敬石刻墓志铭、明朝刑部尚书张国彦和夫人蔚氏的石刻墓志铭、清朝进士王琴堂梅花石刻碑、明朝邯郸城门上“三辅锁钥”碑、天然巨石碑、太白醉题图与吕洞宾画像碑等。
武灵旧馆,又名武灵馆,原名武灵宫,后称武灵馆,清末称财神庙,坐北朝南,面阔五间,砖木结构,是为纪念赵武灵王而建的建筑。武灵旧馆正中立有赵武灵王塑像,塑像的后面是一幅大型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仿青铜浮雕画,塑像两侧的墙壁上有赵氏先祖介绍,绘有赵国建立前世系表、战国赵王世系表及赵都邯郸城平面图,并系统展示了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一生的功绩:相国辅主、力排众议、胡服骑射、战略转移、吞并中山、征服北疆、乔扮入秦、沙丘宫变、功业千秋等。
回澜亭,位于武灵馆之前,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高桂滋所筑,建筑面积12平方米,高5米,全木结构,六柱圆顶。柱与柱之间连接木凳以供游人小憩、观景,中间布有汉白玉石桌,上刻棋盘,四周为石鼓圆凳,古趣盎然。
据胜亭,高13米,为四角攒尖重檐,亭角微翘,内有方形正厅,内塑赵武灵王塑像,四周透花门窗,上复绿色琉璃瓦,古朴典雅。
文物遗存
赵武灵丛台遗址石碑,在武灵丛台南延的城墙下,为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由邯郸知县邓云台立的石碑,上书“赵武灵丛台遗址”七个楷书大字。
雌雄石狮,位于武灵丛台南门门外两侧,高2.27米,雄狮足踏绣球,雌狮爪抚幼狮。这两座石狮原立于邯郸县衙门前,衙门废弃后,石狮也失去作用,1966年运至丛台,1978年立于此处。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石刻,镶嵌于武灵丛台南门台西侧坡形甬道右壁,为魏碑体石刻,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由国民第二军军长胡景翼所书。
乾隆御笔诗碑,位于武灵丛台北门,为乾隆皇帝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登丛台时留下的两首御笔诗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七律《登丛台》,碑阴镌刻着七古《邯郸行》。
丛台集序碑楼,位于武灵丛台平台西侧,碑分正反两面,为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年)陆军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何遂撰,邑人王琴堂书,文中记述丛台悠久的历史及名称的来源与位置、修建概况及丛台的多处景点。两块碑并为一体,文近千字。
古槐,位于武灵丛台东侧通往三层的门楼前,相传是明嘉靖年间所植,古树峥嵘,虬枝盘曲,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古槐下立有邯郸市政府1983年重修丛台碑碣。台上原古碑林立,现所能见到的只有清代、民国的碑碣十余块。三层台壁周围镶嵌着七方碑碣,这些碑碣上的诗文、书画大多出自名家之手,增添丛台的人文气息。
文物价值
武灵丛台具有古典亭榭建筑群的独特风格,浓缩了邯郸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起一脉相承、传承两千多年“开放、进取、担当、包容”邯郸精神的文化内蕴,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是邯郸古城的专属象征。
历史文化
命名由来
丛台一名,始见于《汉书·高后纪》载:“元年夏五月丙申,赵王宫丛台灾。”记载了发生在吕后元年(前187年)的一次丛台火灾。据唐代学者颜师古《汉书注》称:“因楼台众多,而连聚非一,故名丛台。”根据丛台遗物和内部夯土层考证,丛台始建于战国时期,相传是战国赵武灵王检阅军队与观赏歌舞之地,故称武灵丛台。
历史典故
振威将军马武曾经和刘秀在昆阳大战中共击王寻,又在邯郸之战中受更始帝委派,随谢躬协助刘秀共击王郎,所以刘秀与马武有共赴沙场的生死之交,也非常欣赏马武的才能。一天,刘秀单独邀请马武登上丛台,摆下酒宴,他与马武叙旧,说:“很久不和将军饮酒了,想当年与你共击王寻是何等的快意!现在又和你共击王郎,我们真是有缘啊。”马武说:“将军雄韬武略,攻必克,战必胜,我也是仰仗将军之荣光。”刘秀挽着马武的手,登上丛台说:“最近我收编了渔阳、上谷的精锐骑兵,想交给你来统领,不知你意下如何?”马武谦虚道:“我无勇无谋,愚钝怯弱,怕不能胜任。”刘秀诚恳的说:“将军久经沙场,运筹帷幄,哪能和一般的将领相提并论呢。”刘秀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让马武统领的举动,让马武很是感激,虽然没有当即答应,从此心归刘秀。几个月后,刘秀设计在邺城杀死了谢躬,同更始政权彻底脱离了关系。谢躬被杀后,马武骑快马投奔了刘秀。马武归顺后,刘秀如虎添翼。在此后的征战中,马武随刘秀南征北战、平定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成为刘秀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是东汉开国的重要功臣之一。与马武登丛台的第二年(25年),刘秀在群臣的拥戴下称帝,建立东汉王朝,史称光武帝,成为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于右任先生题于武灵旧馆的楹联中,用“风云际会”一词,专指刘秀在丛台结交马武之事,即刘秀是在丛台上奠定了东汉的基业。
唐朝肃宗年间,朝廷腐败,奸相卢杞专权。山东历城县令梅魁经吏部尚书陈日升保举成为朝臣。忠臣梅魁不畏权贵,秉公直言,因此得罪了奸相卢杞。卢杞诬告梅魁勾结敌国谋反,皇上盛怒,传旨将梅魁全家诛杀。梅魁之子梅良玉,因外出游学侥幸免遭杀害,后隐姓埋名,逃难在外。吏部尚书陈日升也因此受到株连,被削职为民,返回故里。来年梅花盛开,陈尚书眼望斗寒盛开的梅花,不禁想起了被残害的故友梅魁,忙命家人在梅花前祭奠梅魁的亡灵。忽然狂风大作,将花园中盛开的梅花吹得纷纷落地,陈日升黯然神伤。流落到陈府当了书童的梅魁之子梅良玉,夜晚独自在园中梅树前祭奠亡父,哭得痛不欲生,并许诺如果父亲的冤情昭雪,愿梅花二度重开。他的诚心感动了天地,梅花果然二度怒放。陈尚书得知书童是梅良玉时,喜出望外,又见其人品、才识俱佳,遂将女儿陈杏元许配梅良玉为妻,准备择日完婚。不料卢杞又生奸计,传旨强令陈杏元去北国和番。杏元为保全家性命,只能忍辱离别。梅良玉送至边陲重镇邯郸,夫妻二人在丛台惜别,依依不舍,陈杏元赠钗以示忠贞。陈杏元出塞途中,路经王昭君庙时纵身跳下落雁崖,想粉身自尽,幸运地为昭君神所救。神风将她飘送到河南节度使邹伯符家,被收为义女,梅良玉也改姓投奔到邹家为幕僚,两个人重新团聚。后梅良玉赴京高中,向皇上禀明冤情,皇上降旨除了奸党,梅家终于沉冤昭雪,最终陈梅二人奉旨择吉日完婚。梅开二度现用来比喻好事重来或第二次机遇的到来,在丛台上仍镌刻着“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苍劲大字。
相关人物
赵武灵王(约前340年—前295年),名雍,战国时期赵国国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军事改革家,赵肃侯之子,前325—前299年在位,他所推行的“胡服骑射”政策,对于当时和以后中国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关艺文
(唐)岑参《邯郸客舍歌》:客从长安来,驱马邯郸道。伤心丛台下,一带生蔓草。客舍门临漳水边,垂杨下系钓鱼船。邯郸女儿夜沽酒,对客挑灯夸数钱。酩酊醉时日正午,一曲狂歌垆上眠。
(唐)李白《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相如章华巅,猛气折秦嬴。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提携袴中儿,杵臼及程婴。立孤就白刃,必死耀丹诚。平原三千客,谈笑尽豪英。毛君能颖脱,二国且同盟。皆为黄泉土,使我涕纵横。磊磊石子冈,萧萧白杨声。诸贤没此地,碑版有残铭。太古共今时,由来互哀荣。伤哉何足道,感激仰空名。赵俗爱长剑,文儒少逢迎。闲从博陵游,畅饮雪朝酲。歌酣易水动,鼓震丛台倾。日落把烛归,凌晨向燕京。方陈五饵策,一使胡尘清。
(宋)曾觌《忆秦娥·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空陈迹,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清)乾隆《登丛台》:传闻好事说从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
郭沫若《七律》:邯郸市内赵丛台,秋日登临曙色开。照黛妆楼遗废迹,骑射胡服思雄才。太行阵地漳河外,烈士陵园滏水隈。现代经营基础厚,武安铁矿峰峰煤。
文化影响
2002年10月12日,中国与斯洛伐克联合发行《
亭台与城堡》特种邮票1套2枚,邮票图案分别为斯洛伐克博伊尼采城堡与中国邯郸丛台,面值均为80分。
唐天宝十一年至天宝十二年(752年—753年),李白登上邯郸城楼、丛台。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9月,乾隆帝南巡,登台赋诗七律《登丛台》。
1959年6月2日,来邯郸视察的周恩来总理登丛台。
1961年,郭沫若登丛台。
邯郸市于1980年设立的区划丛台区、丛台公园、丛台路等的命名均来源于武灵丛台。
保护措施
1982年,武灵丛台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北省第一至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武灵丛台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中华北大街159号丛台公园内。
24小时。
免费。
邯郸市市区乘坐公交车,在丛台公园站或者邯郸市第一医院站下车,步行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