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冼平
中国内地电视女导演
王冼平,女,1956年8月出生,辽宁人,中国内地导演,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栏目总制片人。
个人经历
1976年,王冼平毕业于北京艺术学校戏曲专业,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专业。
1983年8月,从事电视文艺编导专业;同年开始,到中央电视台文艺部任导演,至今执导过多部文艺节目及晚会。
1984年3月—1986年7月,结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电视导演进修班。
1988年汉城奥运会开幕式十四国电视联播任中方总导演(也是十四国导演中最年轻的、惟一的女导演);
1994年,任国庆4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祖国万岁》总导演。
1995年,任世界妇女大会大型文艺晚会《大地之春》总导演。
1997年,任香港回归天安门大型焰火晚会总导演;10月21日,担任制片人、导演的歌舞片《黄河的故事》获第34届亚广联ABU文化娱乐国际大奖(亚广联奖:中国电视歌舞类节目首次获此殊荣)。
1998年,任春节歌舞晚会《致春天》总导演;《致春天》获得中国电视“金鹰奖”特别奖、中国电视“星光奖”特别奖;同年,任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春潮颂》总导演;
1999年3月,考上北京大学艺术学系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5月4日,任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大型文艺晚会《青春之歌》总导演;同年,担任庆祝国庆50周年阅兵式广场升旗仪式总体创意;同年,任首都各界庆祝澳门回归祖国大会《中华日月明》总导演。
2000年,担任《2001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导演;
2001年,担任《2001年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暨非常可乐杯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晚会》总导演;
2002年,任《走进新时代》——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50周年全国群众歌咏大会总导演;同年,任大型交响清唱剧《江姐》总导演。
从1986年至2006年,已连续十八届获得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其中两次获得优秀导演奖。
参与活动
参与编导的大型文艺节目、晚会有国庆35周年天安门烟火晚会、音乐专题片《中国古典诗词音乐》、《周末文艺》栏目、首届国际艺术节(深圳)、《198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副导演)、为汉城奥运会开幕式举办的14国电视联播《空中彩桥》、建国45周年大型文艺晚会《祖国万岁》、迎接世界妇女大会大型文艺晚会《大地之春》,第二届中日歌会《为了和平》、1997年香港回归大型电视报道活动、天安门大型群众联欢晚会等。自1996年出任中央电视台《旋转舞台》制片人、主编后,已策划制作了“中外名家名作”系列(24集)、“江、河、湖、海”系列(16集)和“百年经典”系列(40集)等。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文艺晚会总导演。
所获荣誉
1997年10月21日,由王冼平任制片人、导演的歌舞片《黄河的故事》荣获第三十四届亚太联文化娱乐大奖
获得两届“星光奖”优秀导演奖;
连续十五届获“星光奖”;
获第二届“中国双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光荣称号。
个人作品
为他人创作
出版图书
原生态民歌集》上、下《中国民歌》(全6册)
《亲历民歌之旅》(民歌中国丛书)
《声音博物馆》
民歌故事集》(上下册)
人物轶事
2001年
开始选节目,台里给王冼平送来了43张“小条子”,都是各路领导推荐来的歌手,关系一个比一个硬。
王冼平马上召集这些歌手到她办公室开会,大家一头雾水,从来没有人给“条子演员”开过会
会议室里坐满了人,王冼平走进去,用一贯优雅的语调说,“这一次你们得感谢我们这些导演,你们自己心里都知道你们怎么到的春晚剧组。我希望明年(2002年)你们换一种方式上春晚,不要拿条子来,拿作品。你们有本事花一年的时间去找作品,去请人给你们写作品,去好好长本事,明年(2002年)不要再拿条子来,拿作品来。好,散会。”
几十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应对时,王冼平已经转身走了出去。
没想到,在王冼平面前一句话不敢说的“小条子”们一回去就开始动用关系给王冼平施压。最硬的那张“小条子”是个女歌手。王冼平说,那个女歌手的演唱水平无法恭维,但却要求在12点独唱。
王冼平一听就火了,坚决不同意。于是就有领导为这个女歌手说情,送礼。王冼平把礼物退回去后,对方就开始来硬的。
王冼平气得跑到台办说要开新闻发布会请辞春晚总导演,领导们都来劝王冼平,但是却没有人站在她的阵营,请辞最终也没奏效。
最终,这个女歌手在一个重要的时段唱了男女二重唱
这些关键的节目王冼平尚且不能做主,更多的事情,她无能为力,她希望大摇臂扫下去,每个桌面是干干净净的,可现实是上面摆满了赞助商产品;她想要的简洁大气的舞台设计,可码了一排格格不入的盆栽……
轶事观众们以为,21世纪的第一个春节联欢晚会似乎应该比往年更热闹。但总导演王冼平异常平和地说,春节联欢晚会就是一台晚会,这和年夜饭、出行、庙会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过年民俗中的一部分,不能把这台晚会的作用夸大到不切实际的地步,以至于违背艺术规律去追求达不到的效应。2001年春节的晚会,就是要营造愉悦、祥和、欢乐、热烈的过年气氛,尽量多出好节目,尽量让广大观众满意。
说起参加演出的演员阵容,王冼平用“一个都不能少”进行了形象概括。如果说2001年的晚会有什么创新的话,一是注重了“边缘节目”的开发,如儿童动效剧《今天我当家》,全是孩子来演,难度大,形式新;二是选定了一部分有浓郁亲情的歌曲,如《想起老妈妈》、《亲爱的中国,我爱你》等,“想起老妈妈,如今她在乡下,一年四季忙里忙外,就为了这个家……”这些歌词很打动人,观众会更深刻地感受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亲情;三是增加了新鲜别致的节目,如八个女子组成的击打乐队,能让观众强烈地感受到中国打击乐队与国际乐坛的接轨。
王冼平曾经学过四年戏曲专业,具有相当的艺术修养组织能力,在中央电视台工作18年的导演经历,其经验和才华正在被观众认识。采访结束时,王冼平又透露出一个新的消息,那就是已决定把往年3月份举行的“春节晚会最佳节目颁奖晚会”提前到正月十五,与元宵晚会同步进行。这样既适合于观众的节日心态,也使春节数台晚会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由此可见,王冼平确有自己的主见与谋略。节目如何出新?导演王冼平表示,2001年的晚会与往年相比,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伴舞大大减少了。这不仅节约了资金,还减少了电视画面的繁杂。往年,伴舞的歌舞团提前两个多月就入住节目组,不仅费用支出高,到现场直播时演员也不是最佳表演状态。2001年则改为外地歌舞团在当地进行排练,导演去当地进行工作。此外,直播现场不再领掌,让现场观众发自内心地笑。 晚会是否还起用某几位“老面孔”的主持人呢?王冼平正色回答:“用哪个人做主持人,是要根据整台晚会结构、内容的需要来定,而不能单单依照观众是否喜欢哪个人来选。” 王冼平说,既然叫“联欢”晚会,老百姓看了“乐”才行。语言类节目多,老百姓看了才会“乐”。例如小品,只要赵本山宋丹丹黄宏蔡明笑星住台上一站,就会有“乐”的效应。晚会追求“热烈”而非“热闹”,注重作品的格调和含金量。在内容上晚会将更贴近百姓,“口号”也会大大减少,让老百姓感觉到晚会是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前两年春节晚会推出《常回家看看》,内容简单,可是被广为流传,这说明了老百姓需要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作品。她认为:春节联欢晚会本来就是一台时间上超长的晚会,长达4个小时的节目本身就不是正常的,观众也就不会正常收视。作为总导演,不必刻意追求晚会的收视率,而要注重观众的满意率。只有把观众当成是自己的亲朋好友,了解他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的真实想法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才能导演出一台好节目。在那种时候,亲情、友情、爱情对所有人都很重要,所以晚会也力求抒情,让人在高兴之余有所回味。
人物评价
多年的艺术修养使她在从事多年的电视文艺编导工作里,以独特的视角和对艺术敏感,不断创新。追求是:“电视艺术贵在常变常新,我希望不断超越自己”。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7 19:06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