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电影
电影类型
“独立电影”的概念来源于上个世纪中期的好莱坞。当时的Hollywood由所谓“八大电影公司”所垄断,一部电影拍摄的运作遵循步骤严谨的“制片人制度”。这种“制片人制度”的目标完全瞄准市场,期望获得最大的利润,因此,尽管这种制度为电影事业带来的大量资金,但也限制了电影创作者的发挥空间。于是,一批电影人摆脱“八大电影公司”的控制,自筹资金,甚至自己编写剧本,自己担任导演,拍出了许多与商业电影截然不同的思想性强的电影,被人们称为“独立电影”。
概念由来
独立电影的定义有着多种多样的界定。美国影评家罗杰·艾伯特认为:“它是在传统好莱坞制片厂体制之外制作的电影,常常使用非常规的资金,它制作的目的在于表达导演的个人思想观念而非追求个人在票房上的成功。”独立电影导演南希·萨瓦卡也说过:“独立电影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曾经以为它最大的特点是资金的来源问题,而我现在清楚地意识到它的界定有关于你讲述故事的思想方法和个性视角。”
在诸多对于“独立电影”的界定中,总体说来,集中提到两个方面:外在制作形式上,由好莱坞体系之外出资、拍摄和发行;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与好莱坞道德和形式观念不同的“独立精神”。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独立电影的含义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20 世纪90 年代初中国独立电影刚刚出现时,曾经被笼统地称为“地下电影”。这些影片的资金来源大多为民营企业和私人投资者,或是境外资金,有时也会有导演自筹资金,制作成本普遍较低,拍摄完成后有些并没有送交国家电影局接受审查,或者没有通过审查,有些通过审查后未经批准私自参加国际电影节,在国内被禁映。这些影片未能获得在中国大陆公开发行和放映的许可,所以被称为“地下电影”。广义上讲,我们可以把这样一批独立于体制之外的电影作品称之为“独立电影”。
2015年独立电影回归
2015年独立电影导演华丽转身,再次受到专家及公众的关注。知名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拍摄12年完成的《少年时代》1月12日荣获最佳导演奖,20日又获得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少年时代》(Boyhood) 是理查德·林克莱特编剧并执导的一部剧情片,由艾拉·科尔特兰帕特丽夏·阿奎特伊桑·霍克主演,于2014年7月18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历时12年拍摄,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及其父母亲各个方面的变化。梅森(艾拉·科尔特兰饰)从6岁慢慢成长到18岁,玩游戏、看动画片、和姐姐萨曼莎(罗蕾莱·林克莱特饰)吵架、旁观妈妈奥利维亚(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搬家离婚考学位、和爸爸老梅森(伊桑·霍克饰)讨论避孕、一个人的旅行、第一份工作、第一个女朋友、第一次离别。他从一个有着婴儿肥塌鼻子的漂亮男孩,逐渐进入青春期并长成一位胡子拉渣、甚至有着父亲般沧桑外观的男人。
理查德·林克莱特坚持用一个小演员来拍摄,以展示他的自然成长和完整的生命经历。为了不打扰艾拉·科尔特兰的正常生活,拍摄只有在暑假里挤出简短的时间来完成。
片中饰演姐姐萨曼莎的演员是导演林克莱特的女儿。
影片预告片在Youtube上的点击量高达340万次,堪称文艺片的奇迹。
影片于2002年开拍,在接下来的12年中,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每年都会花费三四天时间,把同一群演员聚集在一起,讨论剧本中角色的生活和命运,并且围绕其中名叫梅森的德克萨斯小男孩展开创作,影片最终于2013年杀青。
在《少年时代》中,艾拉·科尔特兰作为演员,他从6岁时一直演到18岁;而他扮演的梅森,在片中也是从6岁成长到18岁。
电影定义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nt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从技术角度上讲,“独立电影”是指某部电影在资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隶属于任何电影集团、公司(或制片厂),主要依靠制片人或导演本身通过各种渠道融取资金,甚至包括个人出资等形式来制作影片。
电影特点
独立电影不通过商业机构直接的投资实现融资,也就不以牟利为第一目的。小制作、低成本、技术手段的简化是它极其现实的标志。不过,低投入并不意味着粗糙和不专业。在国外它是对一部影片经济投入程度的标识(不过独立也可以有大制作,比如我们熟悉的《美国往事》和《百万宝贝》等影片),在国内它仅仅意味着一种简便的拍片手段。独立电影在题材、拍摄手法、表达方式上由于受到出资方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可以涉及到一些主流影片较少涉及的范围,也更能表现出电影制作者的个人特点。不过同时也是由于资金的原因,往往独立制片的场地、道具、演员、服装等等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独立电影题材不限,既可拍商业片,也可以拍艺术片。其发行方式同专业商业电影发行有些不同,一般规模比较小,但审核同其它电影一样,在国内只要不违法违规就行。
主要区别
独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了。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有所谓“独立电影”的称呼,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游离于该国主流(商业/官方)电影体系之外的电影创作,都可以被归入到独立电影的范畴里去。这也就造成了独立电影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艺术精品,也有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但相对而言,独立电影最为发达、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区恰恰是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所以,以美国独立电影为例,能够让我们对独立电影有一个相对全面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当然,单纯从概念出发,纪录片、动画片都可以被算在独立电影之列,但在实践中,独立电影一般只是指剧情片,在这里,我们也是从剧情片的意义上来指称“独立电影”的。
电影现状
如今国内充斥着这样的一种看法和论调,只要是提到独立电影,就会使人想到变态、暴力、社会阴暗面、无聊、乏味、看不懂以及看不下去,仿佛独立电影就是无聊的醒目标签。
并且,大多数国内独立电影人还是通过划圈子搞小范围的展出为播映方式,广泛的院线发行还只是少数的大佬们在玩。
独立电影人、策展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曾在一次专访中打趣说:有一次同事跟我讲,说:“张献民你搞这些干嘛?你弄的那些片子我一个都看不到。” 当然我也没客气就说:“哎呀!你做的那些我都看到了。”到底谁更不好意思呢?是他看不到我做的独立电影,我应该不好意思?还是能在国内院线看到他做的体制内电影,他应该感到不好意思?!
现在对于独立电影的概念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它不同于地下电影,在它的内部有着非常多元的题材类型,并且目前国内呈现出一种专业电影院校学生都以做独立电影为荣的趋势,并且国内各地也都在做一些更开放的独立电影展促进交流,更多的创作者也都开辟了更新颖的创作方向。
独立电影节
1.圣丹斯电影节
1981年,一位叫罗伯特-雷德福的年轻人和他的朋友在美国犹他州的圣丹斯探讨一个严肃的话题,即如何保护美国电影文化的多样性。讨论的结果是成立了圣丹斯研究所,致力于支持和培养新生的电影编剧、电影导演;支持和帮助新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参加美国国内影展和国际影展。研究所是一个非利性公司,每年预算1000万美元,其中35%是研究所自己挣的,65%是捐赠收入。这个结果的最大好处是促使了圣丹斯电影节的产生。圣丹斯电影节是创造商业奇迹最多的独立电影节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拉斯-冯-特里叶在1995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提出了著名的DOG-MA95宣言,遵循了这一宣言制作的影片《黑暗中的舞者》、《女巫布莱尔》、《记忆碎片》,纪录片《拾荒者》等,让电影节成为了环球、派拉蒙新线、哥伦比亚三星、华纳兄弟新成立的独立电影发行公司、福克斯探照灯、米拉麦克斯等诸多的好莱坞公司代表团的采购之地。
2.鹿特丹电影节
鹿特丹电影节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早期,是最早发掘德国新电影的电影节之一,比如维姆-文德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就从这里开始被关注的,他们的第一部电影在这里放映,美国独立电影人吉姆-贾穆什的第一部电影也是在鹿特丹电影节首映的。这个电影节的焦点是发现新的电影制作者、发现新的天才。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节帮助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年轻电影人成为电影导演,当他们第一次当导演的时候,组委会给予他们资金上的援助。他们坚信:未来的电影将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中被发现,在那里,有兴趣的导演们也会努力寻找资金援助去实现他们的电影梦。
3.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
已举办六届的中国独立影像年度展(简称CIFF)是由国内各高校影像学术研究群体和工作室策划、筹备、组织,并得到海内外相关专业机构的资助,依托于高等艺术院校为发展基地,举办的民间独立影像展映活动。作为一个跨年度的非赢利性民间影像活动,CIFF关注中国民间影像的发展进程,致力于民间影像的收集、整理、研究,以促进民间影像工作者及其相关研究组织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东京中国独立电影节
东京有一个特别的影展,从2008年起专门放映一般影院里看不到的、来自中国的独立电影。周浩、顾桃徐童张赞波,很多中国独立导演的作品都通过它被日本观众知道。影展所有的工作都由中山大树一个人完成,因为“我想让日本观众看到我在中国看到的中国”。
5. 维多利亚独立电影节
一年一度的维多利亚独立电影节创办于2012年,是美国最重要的国际性电影节之一。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08 18:36
目录
概述
概念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