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南苗寨
锦鸡苗族(旮弄人)生活的地方
独南苗寨,这是锦鸡苗族(旮弄人)生活的地方。独南苗寨,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独南苗寨的苗族人是楚国贵族后裔。
概况
地理位置
独南苗寨,是锦鸡苗族(旮弄人)生活的地方。独南苗寨,原名叫同南,官方命名为“独南村”,而在神话传说和古歌巫辞中的名字为卧河略,意为云海苍茫的地方。在独南苗寨的靠山坡面上方位置往下看去,可以看到整个村寨建立在一道高高的山梁上,木楼往山坡两边延伸,看上去像是一个古老的城堡。远山朦胧,层层叠翠,实在美不胜收。
沿着308省道走了一小截路,然后右拐走也盖、牛兰、党古,再从党古岔道走独南苗寨。这一带山区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苗疆腹地了,苗族最隐秘的文化就深藏在这些古老的苗寨之中。独南的对面是作谷、也倒、乌的、乌哩等苗寨,附近则有党吊、也瓦、党郎、荣改、乌内、排略等村寨……听听这些地名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些地方的古老和神秘,事实上也的确古老而神秘。客观而论,很多年过去了,独南苗寨的变化不是很大,木楼还是木楼,寨子还是寨子,山坡还是山坡,人也还是原来的模样。但也不能一点变化都没有,有些房子,多少还是增加了一些水泥砖墙的元素,独南小学门前的那丘水田,当年在我的镜头中是一片明晃晃的水,如今却被填平、开发为一处娱乐广场了,场地上铺的居然还是一种色彩鲜艳的瓷砖。
独南苗寨位于贵州省雷山县西南边缘,地处雷公山南麓,与丹寨县接壤,全村辖党古、作谷、同南三个自然寨,共九个村民组,现有300余户,总人口约1600人,全系苗族中的锦鸡苗,也叫旮弄人。
文化生态
中国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说:“独南苗寨,这是蚩尤最后歇息的圣土。这片群山环绕而雄奇的土地,云海苍茫有天兵天将;这片一望无垠而神秘的土地,山高路远有鸑鷟鲲鹏。”可见独南苗寨是个与世隔绝的村庄。独南苗寨居住在一座大山梁半山腰一块平坦的地方,像坐落在一个马鞍上,而马在前进,腾云驾雾。寨中有几眼清澈见底的凉水井,几棵大树点缀在寨中的各个角落,风景很是特别。独南苗寨坐落在云贵高原,隐身于苍山雾海,是一个很美丽迷人的苗寨,感觉那是一个建在天上的寨子。当代苗族作家、知名记者南往耶就出生在这片土地。南往耶在他的专著中写道:“苗族人来到贵州的独南村之前,他们的国籍是楚国。在楚国之前,他们是中原的人,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在五千年前,他们的祖先叫做尤,生活在今天的河北涿鹿。尤是奇族异人,三头六臂,吃沙石子,旁人藐称其为蚩尤。涿鹿的最后一战蚩尤大败,由此构成了苗族浩浩荡荡的苦难史。迁徙途中丢掉的身份证,哪些是汉语、汉字?哪些是苗语、苗文?已经分不清了。”
独南苗寨民风淳朴,外界人士涉足较少,是黔东南保存最完好的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之一,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理想王国。古时候,寨子里青石板铺的小路因山势的起伏而起伏,蔚为壮观。平时寨子里显得很宁静,只有在节日或有客人到来的时候,小板凳一敲,酒歌一唱,整个山寨就沸腾起来了。
重大发现
2014年11月,贵州医学界在独南苗寨内发现了一株古青钱柳。经测,其树龄在500年左右,是雷公山区域最大最老的青钱柳,也就是雷公山上的“青钱柳王”。这株青钱柳高30多米,树干最大直径约1.6米,它枝繁叶茂,树冠覆盖了几栋农家猪圈和过往的乡村小道。天气炎热的时候,村民到树下纳凉,非常凉爽。据了解,雷公山区域内有上百年的青钱柳大约有3000多株。
独南苗寨是一个苗族同胞聚居的村寨,他们自古就有爱树护树的传统,这株青钱柳因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寨里制定村规民约时,明确要求对这株青钱柳进行“特级保护”,不许人采摘树叶、剥皮,更不允许砍伐。有小孩子在树下玩游戏,大人们看见都要叮嘱不要伤及这株老古树。雷公山的青钱柳目前主要加工成为青钱柳茶,产品主要销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及出口到美国、日本等16个国家和地区。因此,独南苗寨的这颗古青钱柳显得格外珍稀。
文化
锦鸡苗族
锦鸡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属于亚族群,自称旮弄(又写嘎闹),于是又命名旮弄人,因崇拜锦鸡(凤凰图腾)并在重要节日和祭祀活动中跳锦鸡舞而得名,聚居在贵州东南部。他们的祖先来自古邦楚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远祖系蚩尤。独南苗寨的少女和妇女艳如锦鸡,风情万种,其中着穿的百褶裙较短,只有五到七寸之间,长不过膝,勉强盖住臀部,春光迷人,神秘美丽。学界又命名短裙苗族,但叫锦鸡苗族更为合适。她们神秘而诱惑,淳朴而美丽。
在苗族的上百个支系中,锦鸡苗族居住在山区比较高的地方,因此,被大山的围困和周围强势文化的包围,他们成了弱势群体,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还被作为嘲笑的对象或视之为落后、愚昧不化的象征。他们的房子从先民最初的茅棚草屋到现在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齐全的吊脚木楼。独南苗寨的短裙苗同胞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经历了无数次水与火、风与雨的考验,虽然山寨在崇山之中显得有些偏僻、封闭,但封闭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灵。南往耶认为,他们超前的穿着打扮已经与当今人类优异品格接轨,是世界性的时尚。外省诗人有言:“独南村,大山强劲的心脏获得神的启示在贵州/在黔东南/你喂养了原生态的火焰和茁壮的青年/他们汹涌如翻开的海/(尽管海其实在千里之外)。/他们在今天离开你为的是明天带着一整个山外的世界/回到你。”
锦鸡苗族”一词最早出现在苗族作家南往耶的文学著作中。
念角笱
独南苗寨每年农历五月的念角笱(一种民族节日,又名角笱节)是方圆几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节日,也是独南苗寨最独特的民族节日,而且是唯有独南苗寨才能过的节日,有相当的规矩,区别与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远近闻名,神秘非凡。因为这些,独南苗寨在清朝时期就在雷山县片区享有盛誉,大名鼎鼎。
吊脚木楼
独南苗寨的建筑全部是杉木做的吊脚楼。吊脚楼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但与一般所指干栏有所不同。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所以称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是苗家人的杰作,在独南苗寨一栋栋杆栏式的吊脚楼依山而建,一层使用来圈养牲畜的,二层是用来生活起居的,三层是用来储存粮食的。从前的吊脚楼一般以茅草或杉树皮盖顶,也有用石板盖顶的。现在,独南苗寨的吊脚楼大多用泥瓦铺盖。吊脚楼的建造是苗家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一步要备齐木料,苗家人称“伐青山”;第二步是加工大梁及柱料,称为“架大码”,在梁上还要画上八卦太极图、荷花莲籽等图案;第三道工序叫“排扇”,即把加工好的梁柱接上榫头,排成木扇;第四步是“立屋竖柱”,主人选黄道吉日,请众乡邻帮忙,上梁前要祭梁,然后众人齐心协力将一排排木扇竖起,这时,鞭炮齐鸣,左邻右舍送礼物祝贺。立屋竖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富裕人家还要在屋顶上装饰向天飞檐,在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独南苗寨的吊脚楼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及少量松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且冬暖夏凉。
野芳
野芳,苗语音译,与汉语里的谈恋爱相近,但不相同,它比谈恋爱这层意思要丰富得多,还包含着走乡窜寨、调情等等的一些意向形态,是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特有的一种方式,一般在村寨附近都有固定的野芳场或野芳坡。往往收割后的田野和村寨边的粮仓群就是野芳场。这些地方只限本寨女子与外寨男子参加。小伙子远道而来,来到姑娘的寨子后,就会唱情歌打口哨等挑逗姑娘的情绪,使姑娘心血澎湃,最后想方设法不让熟睡中的父母知道,偷偷爬上窗子跳出闺房下来与小伙子相会。男女整装相聚,通常是两男两女对歌;双方属意后,分别相邀谈唱,若有意成婚,则互赠礼品作为信物。情况大体是:先是小伙们开头,唱一段开场的情歌。意思大概是“我们踏月而来,来和阿妹学唱歌。想以阿妹芳心伴,阿哥摘心把妹邀。请问阿妹贵姓名,好与妹妹坐月行歌”苗家的姑娘都很羞涩,自然不随便告诉小伙们自己的名字。都以草木花鸟的名字作答,歌声像大山里那百灵的清唱,缠绵而嘹亮。他们用美丽的歌声吸引着小伙们,而又让小伙们摸不着头脑。就在这一问一答和一唱一和里,阿哥与阿妹的心慢慢走近了。夜越来越深了,月亮也渐渐隐去。情歌都已散满了苗寨边上的梯田。可他们还不想散去,直到东方已被太阳抹上了红晕。他们才不舍的分开,各自回家去了。……
这些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过野芳这种方式,交结朋友,选择伴侣,因此在喜爱对方的前提下,青年男女会在当天夜晚发生性关系。而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了性关系的两个青年男女,就必须无条件地结婚。即这都是以身相许,最终会走到一起而白头偕老的。顺便说说,锦鸡苗族的离婚率几乎为零。独南苗寨寨民全系苗族中的锦鸡苗,寨里青年男女不能通婚。
雷公山诗刊
独南苗寨是《雷公山诗刊》的诞生地。《雷公山诗刊》于2008年7月在独南苗寨酝酿发酵,经过长达两年艰苦卓绝的准备,2010年10月终于在浙江杭州创刊。这是独南苗寨的苗族儿女南往耶发起并主编的一本大型纯文学刊物。《雷公山诗刊》现在由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乐黛云先生担任总顾问,贵州省前省长王朝文同志,青海省副省长、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主持人吉狄马加同志,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原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余秋雨先生担任顾问。
《雷公山诗刊》的雷公山,是一千多万苗族儿女的圣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之黔东南。古老的苗族文化,纯朴的苗家儿女,在现代文明强势侵蚀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找不到它的去向和诗意,我们被遗忘在近万年的时空长河里,喧嚣困扰着我们,孤独终于来临。我们来自哪里?我们将去往何方?而准备被人类命名的黔东南,这一片土地和深情能不能让我们找到灵魂的家园与心灵的墓地?哪怕它将支离破碎。现代文化的空前侵略,我们很想回家。归乡无路,只有诗歌
王朝文说:“我的父亲以前是教师,也喜欢写诗,他写的是古体诗。但我个人认为,古体诗多少还是有些束缚,不像现代诗那样自由。我不提倡现在的年轻人去写古诗,那对年轻人的思想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禁锢,现代诗不讲究押韵,其实很好的。广义上,雷公山代表的是苗族文化,是我们苗族的一个象征,是苗族的母亲山。《雷公山诗刊》这个名字取得很好,希望努力办好这本刊物。”
当代著名诗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于坚对《雷公山诗刊》主编说:“我希望《雷公山诗刊》在这个全球化凶猛如虎、席卷一切的时代,能够坚持发出来自大地、地方、故乡世界的声音,哪怕那是哀歌。文明史的经验表明,诸神、诗意来自地方、民族、传统和时间,来自母语,而不是高速公路。”
发展历史
独南历史
独南苗寨的祖先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区开怀党果迁到雷山县城马家屯羊场坝,由于种种原因,又迁至现在的大塘乡政府所在地上游阳苟暂居,最后才到独南定居。独南人民在此生息敷衍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自定居独南后,在那漫长的原始社会,叩石垦壤、开辟田地之前,生产方式依靠刀耕火种,拦河以渔,打猎为生,过着原始的幸福生活。到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生产力及为落后,加上地势险峻、山高谷深、气候恶劣,虽然耕地面积不少,但粮食产量低,人们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直至毛泽东打下了江山,开启了新中国的篇章,加上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出来做重要农作物以后,在独南苗族儿女的勤劳下,改变了寨里贫困落后的面貌,寨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独南苗寨群山环绕,云海苍茫,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苗族历史
根据专家的研究,苗族历史上有五次大迁徙,而以苗族远祖蚩尤在中原与炎黄二帝的涿鹿之战失败为始,形成苗族的苦难史。其中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 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这五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总之,历史上苗族的迁徙,经历了很多地方,历尽了千辛万苦,直到十九世纪(近百年)才定居下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才过上民族平等、安居乐业的生活。
参考资料
贵州最神秘的十个苗寨.腾讯网.2015-05-28
第二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网.2014\u5e7403\u670831\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3-09-02 20:00
目录
概述
概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