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管制是由
政府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行统一的
工资物价准则。
基本概念
稳定物价就要稳定
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稳定CPI就要稳定粮食肉类等“基本生活用品”,这似乎已经成为了“通识”。但CPI不等于物价,它只相当于一根
温度计,我们可以让这跟温度计显示我们想要的数字,但搞定物价并不像搞定CPI一样简单。对粮食、
食用植物油、肉类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重要商品实行
临时价格干预措施:提价需申报
政府批准,调价须备案。这一政策使得受
价格管制的商品范围,从能源和公用事业进一步拓宽到
食品。
主要作用
政府的初衷显然很好,限制涨价后,老百姓至少能够买到限价商品。这些商品关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因而,
价格管制政策的民生蕴含不言自明。并且,管制物价的一个结果是
物价水平的确可能得以控制,考虑到限价商品在
消费物价指数中所占的比重,价格干预的效果会很快在
cpi指标上得到反映。
政策管理
2009年8月30日,国家发改委联合广电总局发文要求全国各地“加强有线电视收费管理”,其中明确对用户申请办理开通、移机、过户等手续的不合理收费项目要予以取消,对城市低收入用户,要实行收费减免等。
这已经是发改委8月份以来,第四份关于“价格”规范的文件,这些文件涵盖水价、油价、液化气、电视收费等,据称,其总体思路是“物价需稳定,提价要谨慎”。在发改委8月份连续下发的通知中,多次要求各地切实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监管,要审慎出台调价方案,避免出现集中提价、提价幅度过大,增加群众负担的现象。8月30日的通知还强调,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采取提醒、告诫、警示等手段,引导经营者合法行使
自主定价权,遏制跟风涨价和不合理涨价。重点开展
食品、液化气、游览参观点门票、交通运输、停车收费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监督检查。然而发改委管价格没管住自己,就在第四次发文
稳定物价的两天之后,9月1日晚9点发改委发布通知,决定自9月2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300元。
群众观点
一方面,人们把“保护本国农业”放到一个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的高度;但另一方面,人们对
农产品价格幅度的忍受力极小,稍有涨价即呼吁
政府进行
价格管制。2007年猪肉价格上涨,国民对
政府动用“
国家储备肉”来平抑价格的呼声众口一词,他们忘记了“保护本国农业”,更忘记了中国的猪肉价格其实涨价以后仍然是全球最低。
人们已经对几十年来享受本国廉价农产品的特权习以为常,而在管制
农产品价格的呼声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始终是最好的理由。的确,中国的低收入人群消费能力极为脆弱,但农民凭什么必须以低收入者能承受的价格卖出农产品?这只是
政府将本该自己负担的民生责任转嫁于农民肩上。
而牺牲农民收益来换取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稳定”效果如何?稍加思考即会发现,对农民的不道德行为并不会带来额外的收益,。我们不能不考虑农产品
消费的机会成本,当国际市场的粮价高于国内,其实可以认为国民仍然是以国际市场的高价、而不是以国内市场的低价格在消费这些粮食,因为这些粮食本来可以在国际市场获得更高的收益。倒不如放开价格,使农民在收益上不吃亏,同时给难以承受粮价上涨的低收入人群以充分的补贴,以一国为单位来说,其总体利益并不受损。
与CPI
农产品必须便宜,以免CPI全面上涨,这样才可以维护市场稳定,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但无数人却都成为它的信徒。人们对2009年上半年物价的上涨感受深刻,央行针对50个城市的2万名储户的月度调查显示,消费者对
物价水平的满意度自今年(2009年)上半年以来不断恶化:至2009年6月,消费者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达-39.8%。然而同时,CPI却连续下降。
原因其实只出在CPI统计本身,我国CPI商品和服务“篮子”的组成及其比重分别是:
食品为33.2%,烟酒及用品为3.9%,衣着为9.1%,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为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为10%,交通和通信为10.4%,娱乐教育文化为14.2%,居住为13.2%,显然,稳住食品价格对稳住CPI意义重大,其实上半年CPI走低也与猪肉价格下降关系明显。
我们的CPI计算方式,显然过分“轻视”了教育、医疗等占人们
支出大头的部分,而虽然它也计入了居住价格这一项,但“居住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央行公布的
房贷利率,但房贷利率与房价在很大程度上是反向波动的,低利率的
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房价上涨,然而此时居住价格在CPI中的表现却是下降。这使得人们所说的教育、医疗、住房“新三座大山”的压力在CPI中无法展现。
食品作为所有八大类商品中权重最大的分类项,猪肉又是食品分类中最重要的子项目,约占CPI整体9%的权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CPI对房价、油价、水价的上涨极不敏感,而对猪肉价格的反映却分毫毕现的原因。所以,“控制
食品就控制住了CPI”,这确实是“有效”的政策思路:只要控制住食品价格尤其是猪肉价格,哪怕交通、医疗、能源、通信、住房的价格满天飞涨,CPI仍然可以有“好看”的数据。
管控理由
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个货币数量问题,这已经是一个共识。国家
货币发行速度过快,超过商品的增长速度,就会造成通胀,反正则造成
通货紧缩。因此,在通胀的问题上埋怨农产品涨价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货币不是猪身上长出来的,也不是农民和商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国家发行了过多的货币去追逐过少的商品,当然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物价上涨是
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将物价上涨作为
通货膨胀的原因,很可能来自于一个感性经验,即人们一般将
CPI指数快速上涨作为通货膨胀的标志,而如上所示,农产品尤其是猪肉价格对CPI影响显著,使得人们在农产品价格上涨,CPI指数升高和产生通货膨胀三者之间划上了等号,更得出“管住肉价有助于管住通胀”之类的荒谬结论。
长期来说,
通货膨胀本身并没有降低人们的实际购买力,因为每一个人在市场中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购买方,同时也是一个劳动或者商品的售卖方,人们在支付更高的账单的同时,收入也相应的提高了。在理想状态下,如果国家发行了超过现有数量一倍的货币,所有人只需要把自己的收入和卖出商品价格乘以二,就可以平稳渡过这一轮通涨,这被称为达成了“
货币中性”。
然而真正的麻烦在于,
货币中性在短期内是难以达成的,先得到货币的部门总是对后得到货币的部门造成掠夺,因为价格是一步一步传导的。这也可以部分的解释中国的
房地产业为什么比任何一个行业都产生更多的富豪,因为它是
热钱和
贷款的主要流入方,率先得到了
通货膨胀以后的价格。
管制结果
抑制物价,就是对那些被抑制物价的部门接受通涨以后的价格设置门槛,使之迟迟无法达成
货币中性,通涨带来的震荡由此被扩大了:能得到外商投资和
银行贷款的
房地产和国企继续占便宜,被
管制价格的企业则继续吃亏。此外,西方的经验是物价管制还可能加大被管制企业的经营压力,使之无法求援于资本市场,只能寻求
银行融资,进一步刺激银行增发
货币。
在中国的现实来看,一方面央行宣布宽松的
货币政策不变,一方面则宣布管制物价,这可能是一套最差的组合拳——在货币数量恒高的情况下去
管制价格,结果只能是使得被管制的生产者吃亏,很可能导致生产不足,通涨破坏力被放大的同时,通涨形势也更为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