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蛇髻
中国古代妇女发髻样式
灵蛇髻是一种古代妇女的发式,为一股或多股头发扭转蟠曲,耸于头顶。《采兰杂志》记载为魏文帝甄后发明的。
发展历程
魏晋时期,《渊鉴类函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矣。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于后前,后异之,因效而为髻,巧夺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宫人拟之,十不得一二也。“(甄后入魏宫之后,宫内有一条绿蛇,它口中经常吐出红色珠子,好像梧桐果那么大,蛇也不伤人,但若有人要害蛇,蛇就会躲起来不见踪影。甄后每日都会梳妆,梳妆时那绿蛇就会盘成髻形前后扭动,甄后觉得很奇异,仿效蛇状而编自己的发髻,编出的发髻巧夺天工,所以甄后每日的发髻因此而不同,以此得名灵蛇髻。其他宫人纷纷效仿,却不得甄后一二分美丽。)
元朝时期,《琅嬛记
清朝时期,《夜航船 · 卷十三容貌部 · 妇女》记载:”甄后人魏宫,宫廷有绿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大,不伤人;人欲害之,则不见。每日后梳妆,则盘结一髻形,后效而为髻,巧夺天宫。故后髻每日不同,号为灵蛇髻。”
近代时期,《后汉演义∙第九十二回》记载:”丕妻甄氏,容既绝世,发尤美观,尝将万缕青丝,挽就云鬟,号灵蛇髻,光泽可鉴。“(曹丕的妻子甄后,是具有绝世容貌的美女,其头发更是美观,曾经以万缕青丝束为云鬓,称为灵蛇髻,发有光泽如镜,可以照人)
发式特征
灵蛇髻是一种蟠曲扭转的发髻,像拧麻花一样,极富于灵活旋转的动态,髻形生动舒美,变化多端、奇异之极。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形式好像蛇蟠曲一般灵活多变,并无固定的造型标准。
梳妆方式
灵蛇髻的梳妆采用拧旋式梳妆法,这种梳妆法创于汉魏。具体方式是,首先,将发掠至头顶,分成一股、双股或多股,然后,像拧麻花一样将其盘曲扭转成各种环形,还可发随意旋扭于头顶、头侧或头前。
史料索引
文化特色
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表现了魏晋南北朝女子的典型形象,画中妇女所梳的发髻为灵蛇髻。
元代卫九鼎创作绘画作品《洛神图》中的仕女的灵蛇髻。
洛阳市洛浦公园有一尊高度为6.6米、重3吨的玻璃钢质地的洛神雕像,其发髻为灵蛇髻。
北京昌平陈庄辽墓位于昌平县陈庄村,墓葬年代初步断定为辽末金初,墓中发现契丹女性髡发陶俑,放置于骨灰龛的右侧,据推测,该俑可能是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女俑的发型保留了前额和两鬓的头发,剃去了颅顶四周和脑后的头发,保留的颅顶发扭成了灵蛇髻,髻头垂于颅前顶。整个髻形正看似汉族妇女的“高髻”,侧看成“几”字形。在“几”顶处用发带结扎,颁发中分,汇合鬓发、颅侧发成两绺,垂于两耳前、后。灵蛇髻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女性的流发式,此契丹女佣的灵蛇髻,正是契丹族承袭鲜卑族习尚的反映。
发髻评价
从生活中攫取灵感,并将夸张的造型应用于发式当中,不拘一格,大胆创新,这正与当时打破常规、对内在情感纵情抒发的社会氛围相吻合,由此可见,正是独特的时代精神促成了别具一格的新奇发式。(高强《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式的美感》评)
轶事典故
三国时期的甄皇后的“灵蛇髻”虽然是用人工梳成的,但它的精致巧妙可称得上“巧夺天工”。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0 15:59
目录
概述
发展历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