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位于
山东省寿光市,由寿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全日制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并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民办全日制应用型普通
本科高校,是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院校、定向培养
直招士官试点高校、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历史沿革
1984年,寿光县农业技术学校创建,后更名为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993年,寿光县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寿光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1905年,寿光县师范传习所创建。
1959年,设立寿光师范学校,1962年停办,1976年恢复招生。
1984年,经山东省政府批准为正式中等专业学校,生源地主要包括寿光、昌乐、安丘、潍城、寒亭、坊子等县区。
1993年,被省教委确定为全省7处
五年一贯制中师大专试点学校之一,招生范围为潍坊市各县(市、区)。
1997年8月,寿光市教师进修学校、潍坊电视大学寿光分校并入寿光师范。
1998年,国家调整中师教育结构,寿光师范停止招收中师生。
1999年11月,寿光师范学校改为寿光市中等专业学校。
1956年创建,先后更名为寿光县初级函授师范学校、寿光县初级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寿光县中师函授师范学校、寿光县教师进修学校、寿光市教师进修学校。
1997年并入寿光师范学校,成为寿光师范师资培训处,主要承担师资培训任务。
2003年整体合并到潍坊科技学院,其功能整合到潍坊科技学院教师发展中心。
1979年,创建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
1984年,寿光县政府批准为寿光电大工作站。
1992年,
潍坊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
1996年始,举办本科教育,形成18个办学点。
1997年,并入寿光师范学校,对内易名为寿光师范电大工作处,对外仍称潍坊电视大学寿光分校。
1999年,根据寿光市政府教育结构调整,并入刚刚筹建的潍坊科技职业学院,成为学院二级办学单位。
1999年,潍坊广播电视大学(寿光分校)、寿光师范学校(职能)、山东经济职业技术进修学院(1998年创建)、寿光成人中专、寿光市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93年创建)、寿光第一职业中专(1988年创建)、潍坊化工学校(1993年创建)、寿光劳动技校(职能)合并组建齐鲁经济学院(专修)。
1999年,寿光师范学校撤销,寿光师范学校(资源)并入寿光第一中学。
2001年,齐鲁经济学院(专修)、寿光成人中专、寿光市第七职业高中(1987年创建)、寿光中等专业学校合并组建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2005年,潍坊市水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5年创建)并入潍坊科技职业学院。
2008年4月,经国家
教育部、
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潍坊科技职业学院升格为
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潍坊科技学院,由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投资举办。
2008年,寿光市劳动技校、寿光教师进修学校(1999年由寿光劳动技校更名)、寿光市盐业技校、寿光市体育竞技学校并入潍坊科技学院。
2012年,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支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共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协议》,潍坊科技学院成为潍坊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院校。
2015年,学校承担为总参通信部、
第二炮兵部队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的任务,招生总计划180人。
2016年,学校承担为
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
火箭军、海军定向培养士官的任务,招生总计划330人。
202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潍坊科技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艺术教育、康复治疗学、智能制造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获备案审批,2022年开始招生。
2022年6月14日,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富康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富康产业学院”签约暨揭牌仪式在潍坊科技学院第一会议室举行。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4个
二级学院、开设64个本专科招生专业。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2400余人,副高级及以上教师690人,硕士及以上1770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1人、泰山系列人才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2人、省特级教师1人,齐鲁名师2人、山东省首席技师3人、鸢都系列人才5人,博士462人;2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个省级青创团队。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山东省优势特色专业5个,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一流课程13门。
截至2015年9月,学校学生参加全国、全省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大赛、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获特等奖、一等奖200多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获全国一等奖,山东省计算机技能大赛连续五年获团体一等奖;山东省第22届运动会大学生乙组武术比赛获金牌12枚,团体总分第一名;第十四届中国大学生CUBA篮球联赛荣获女子乙组全省冠军;2012年山东省大学生体育联赛篮球赛女篮、男篮分获全省冠亚军,学院获体育道德风尚奖;2012年山东省青少年武术学校武术套路锦标赛,学院武术代表队获金牌13枚,银牌1枚,铜牌3枚。
合作交流
截至2016年5月,学校组建了山东飞翔软件产业集团,与中科院、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等合作,办冠名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80个。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印、德、荷、日、韩、英等国高校合作,与德国巴特洪堡应用技术大学合作举办市场营销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韩国开展博士培养项目,访学研修,讲学授课,为师生搭建了全球视野学术交流平台。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有6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成果
截至2014年3月,学校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承担省级以上课题60余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1篇,专著32部。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了日本椿、
大花惠兰、
蝴蝶兰、
红叶石楠、日本水草、
树莓、
红掌、春杜鹃、
四季梅、
微型月季、
猪笼草等多种名贵花卉苗木,开创了寿光市不需要种子就可以繁殖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的先例。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申请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和6项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完成的“‘
鲁硕红’蔷薇的选育、繁殖及其栽培应用”于2012年获省林业科技成果一等奖,获得林木良种称号,2013年获国家科技金桥奖,选育的‘鲁硕红’蔷薇在11省推广。
截至2015年1月,共承担国家科技部、教育部,省科技厅、教育厅、文化厅、环保厅等科研课题162项,获地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17项,获国家专利108项,出版著作、教材230部,发表论文261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50篇。
截至2023年4月,学校自主研发67个蔬菜花卉新品种,1个蔷薇品种获山东省林木审定良种,15个蔬菜新品种通过鉴定,申请品种权保护22个,“天潍”系列等29个蔬菜瓜果新品种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潍科”系列番茄项目获中国技术市场金桥奖。
学术资源
截至2011年5月,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50万册,电子图书20多万册,拥有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7149种,报刊合订本2300余册,期刊合订本6000多册。图书馆电子资源有中国知网、超星电子图书、读秀学术搜索、万方数据、维普考试资源、中科专业课学习数据库、中科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数据库等。
《潍坊科技学院学报》创刊于2006年,为季刊,每季度初月出版,大16开本,96页,是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常设栏目有教育教学研究,科技与应用,菜乡论坛(含寿光经济、文化),经济·管理,建筑设计,政治·法律,语言·文学(文化)及蓝黄经济、农圣文化等与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潍坊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栏目。
在2008年,2010年,2012年连续三届山东省连续性内部资料出版物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级。
文化传统
校徽
校徽中间的字母由“潍坊科技学院”中英文首字母“W”、大地及建校年份“1984”组成,周围用英文和中文校名构成一个圆形造型,各个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显得晶亮圆润,象征着精益求精、追求完美。
“W”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最后一笔经过艺术变形演变为腾飞的翅膀,又似燃烧的火炬,向上升腾的火焰,也似莘莘学子舞动的青春,蕴含着“天高任鸟飞”的勉励之情,“W”为图案之灵魂,充满生机和活力,象征学院蓬勃向上的永恒动力,昭示着学院师生团结向上、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时代风貌,表达了学院满载着激情与梦想,不断飞向新的目标,各项事业蓬勃向上的美好愿望。
中文校名采用
欧阳中石的手书体,刚劲、浑厚。中间流畅的金黄色线条,代表地平线及面向世界,金黄色象征着收获与辉煌,显得耀眼夺目。
学校建校年份“1984”透视变形向中心延伸,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丰富了画面效果。
校徽图案主色调为蓝色。蓝色旷远而深邃,象征博大深远,智慧结晶,代表着辽阔的大海与浩瀚的苍穹,代表着潍坊科技学院师生宽广豁达的胸襟,也代表着学院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支撑作用。蓝色羽翼随上腾之势,预示着潍坊科技学院发展之路愈加宽广,办学空间更为开阔,象征着学院各项事业奔腾向上、永不止步。
校徽整体图案造型优美,灵动飘逸,有动感,黄蓝两种色彩搭配,对比强烈,与圆形的结构组合,充满传统文化韵味,有很强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达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体现了学院紧跟社会步伐,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服务社会的时代理念,表达了学院师生勇于开拓,追求卓越,为建设高水平应用型特色大学而努力的美好企盼!
一训三风
“修身”,语出《礼记·大学》“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指修养身心,涵养德性,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是指个人对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进行主动的、自觉的锻炼和修正,按照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不断地消除、克制自己内心的各种非道德欲望,努力将自己的品德修养提高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修身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修身历来被作为培养人才的首要条件。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生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有爱心、负责任,要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自觉抵制和排斥各种不良的思想文化侵蚀,围绕“中国梦”的伟大目标,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建功立业,积才蓄智。
“博学”,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意为学问广博精深,也指广泛地学习。“博”意为“量多、丰富”,亦可解释为“通晓”,博学就是激励学生广泛地汲取,以达到知识渊博、学识丰富、学问广博精透的境界。要达到博学之境界,需要虚心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博学”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师的终身发展、学生的全面发展,倡导师生员工勤勉努力,博采众长,追求广博学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博学”是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殷切期望和基本要求,期望和要求师生能够具有博学多才、追求卓越的品质和精神。
“求索”,语出《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科学求真,教学过程应是探索真理的过程。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工作,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学生面对的是未来的事业,学生富有创新精神,才敢为天下先。求索,是一个无止境的动态过程,没有穷尽,永不终止。朝着新方向、新目标不懈地追求、不断地超越,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一种勇往直前的登攀毅力。“求索”要求师生克服浮躁,深入研究,透过事物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真正掌握知识和能力。求索就要求有坚强意志,正视困难,克服困难,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坚持到底,直至取得成功。求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在学习上求索,会不断收获新知识,不断点燃智慧火种;在工作上求索,会不断超越历史,不断开辟新天地;在生活上求索,会不断发现新希望,不断创造幸福快乐。
“笃行”,语出《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作“厚实、真诚、纯一”解。“笃行”是为学的关键阶段,学有所得,关键还在于努力践履所学,做到“知行合一”。笃行是学院师生对行动和实践的诠释,也是倡导师生员工知行统一、注重实践、身体力行、学以致用。“笃”是专一,是忠实,是坚定;“行”是实践,是行动。
修身,是为人之根本;博学,是成才之必需;求索,是成事之动力;笃行,是行事之作风。
认真就是严肃对待,不马虎,以严肃的态度或心情对待。优秀的品质是人生大厦的基石,是决定人生成败的终极力量。认真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学院人所坚持的做人和做事原则。
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是一种职责或任务。责任是份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是一个人对待人生和生命环境的态度。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是一种心态、一种气魄、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品质。
“责任高于一切”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要求教师用谦恭严谨的态度对待教书育人的神圣事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责任高于一切”体现在工作上,就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人为本,关爱师生,用自己的言论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
勤学苦练,就是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勤学,强调学习过程的连续性、累积性,以及学习态度的端正性和积极性,旨在倡导严谨治学、学而不厌、终身学习的风气,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苦练,就是要发扬雷锋的“钉子”精神和实干的精神,刻苦练习和实践。
“勤学苦练”能够激励全院师生在实践中提高素养,在实践中学习专业、训练技能,自觉投身于社会实践,磨炼意志,增长才干,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校歌
学校精神
创业敬业、求是求新
创业敬业,就是敢于挑战、勇于开拓、勤于钻研、敢于创新,把所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当做课题去研究,以强烈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任劳任怨,兢兢业业,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在挑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永不满足,永不停步。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有新创举、新业绩,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不计回报,做到对事业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真正体会平安是福的真谛。
求是求新,就是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需要坚持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适应日新月异形势的需要,胜任岗位工作需要。求是求新,要求善于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发现不了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办学教师为主体,教学学生为主体,广大师生是学院的主人,教职工是学院发展的依靠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依靠师生员工,必须深入一线搞好调查研究,倾听学生的呼声和反映,及时协调解决好师生关切的实际问题。求是求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创新是学院发展的内部动力,要求每位教职工认真研究育人规律、教学规律、学生成才规律,面对新形势,研究新办法,开创新局面;每位大学生要认真作好自己的人生规划,努力学习,加强实践,挑战自我极。
现任领导
校友情况
学校荣誉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