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兰
兰科蝴蝶兰属植物
蝴蝶兰(Phalaenopsis aphrodite Rchb. f.)又名蝶兰,素有“兰花皇后”的美称。蝴蝶兰希腊文的原意为“好似蝴蝶般的兰花”,花姿如蝴蝶飞舞而得此名。蝴蝶兰花朵形似展翅的蝴蝶,花瓣多呈宽圆形,花色丰富,常见白色、粉色、紫色及复色品种,花序修长柔美,单枝可开数朵至十余朵花,对称排列。叶片肥厚肉质,呈深绿色,表面光滑,气生根粗壮裸露,适应附生特性。其主要价值体现在观赏、经济及文化层面,既是高档室内盆栽和节日馈赠佳品,象征纯洁与幸福,也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经济作物。
植物学史
蝴蝶兰希腊文的原意为“好似蝴蝶般的兰花”,花姿如蝴蝶飞舞而得此名。
蝴蝶兰最早是由德国科学家G.E.Rumphius在安纹岛上发现的,并于1750年在《Herbarium Amboinese》第六卷发表了一篇文章,称其 “Angrek Boelan”,意为月亮兰花。
瑞典植物学家Peter Osbeck在他的《中国与东印度群岛之行》一书的第二卷46页、50页、177页中,也记载了他发现蝴蝶兰的经过。1752年1月19日自中国去英国途中,经过爪哇西部的一个岛屿,因取水上岸经过一个丛林,林中鸟、土龙(Lizards)及其他生物的呜叫声不断,在岸边的树枝上发现了一种形似蝴蝶的白色兰花,采集了一些带回欧洲,交给当时瑞典的植物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去鉴定。当时林奈将所有的气生兰类,均命名为树兰(Epidendrum),并于1753年刊在植物品种《Species plantarum》杂志上,定名为“Epidendrum amabilis”。
在1798年自马六甲将此花输入加尔各答的植物园后,在1814年Dr. Rorburgh将其归类为蕙兰属,更名为Cyrn. Amabilis。直到1825年才正式被荷兰植物大学Dr.C.L.Blume命名为蝴蝶兰,并一直沿用至今,所以日后在写此属名时,后面常会列有布鲁姆(Blume)的名字。Dr.C.L.Blume当时担任印度尼西亚Buitenzorg皇家植物园园长,并热衷于植物采集。根据当地人所说,距离爪哇不远的一个岛是一块未经探测的处女地,BIume博士很感兴趣并决定前去考察一番。他翻山越岭过沼泽,沿途看到很多的兰花,但都是常见的品种。一次,他走累的时候坐下来用望远镜观望远处,发现在一处低洼的水面上有一群蝴蝶飞舞,再往对岸看,发现一群约有20多只白色蝴蝶,仔细观看这些蝴蝶悬挂于树上纹丝不动。出于好奇,Blume博士便过河到达对岸,令他惊奇的是这些美丽的“白色蝴蝶”是一种兰花,随后便将其采集送到植物园种植。在1825年出版的《Bijdragen Tot de Flora van NederIandsch Indie》中,Blume博士将这种兰花命名为Phalaenopsis amabilis,其拉丁文的意思为“美丽蝴蝶兰”。
形态特征
蝴蝶兰,兰科蝴蝶兰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很短,常被叶鞘所包。叶片稍肉质,常3-4枚或更多,上面绿色,背面紫色,椭圆形,长圆形或镰刀状长圆形,长10-20厘米,宽3-6厘米,先端锐尖或钝,基部楔形或有时歪斜,具短而宽的鞘。
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长达5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分枝;花序柄绿色,粗4-5毫米,被数枚鳞片状鞘;花序轴紫绿色,多少回折状,常具数朵由基部向顶端逐朵开放的花,花色为白色;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3-5毫米;花梗连同子房绿色,纤细,长2.5-4.5厘米;中萼片近椭圆形,长2.5-3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钝,基部稍收狭,具网状脉;侧萼片歪卵形,长2.6-3.5厘米,宽1.4-2.2厘米,先端钝,基部收狭并贴生在蕊柱足上,具网状脉;花瓣菱状圆形,长2.7-3.4厘米,宽2.4-3.8厘米,先端圆形,基部收狭呈短爪,具网状脉;唇瓣3裂,基部具长约7-9毫米的爪;侧裂片直立,倒卵形,长2厘米,先端圆形或锐尖,基部收狭,具红色斑点或细条纹,在两侧裂片之间和中裂片基部相交处具1枚黄色肉突;中裂片似菱形,长1.5-2.8厘米,宽1.4-1.7厘米,先端渐狭并且具2条长8-18毫米的卷须,基部楔形;蕊柱粗壮,长约1厘米,具宽的蕊柱足;花粉团2个,近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的2爿。花期4-6月。
蝴蝶兰花芽分化进程一般从下向上、由外向内。整个花芽分化期主要被分为 6 个时期,即:分化初始期、花原基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花蕾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合蕊柱及花粉块分化期。
分布范围
蝴蝶兰生于低海拔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树干上,分布于中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台湾(恒春半岛兰屿、台东)。多生于低海拔的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树干上。
产地生境
蝴蝶兰性喜高温、多湿和半阴环境;不耐寒,怕干旱和强光,忌积水。宜在疏松和排水良好的树皮块、苔藓的土壤种植。生长适温为15-20℃,冬季10℃以下就会停止生长,低于5℃容易死亡。
原产地的野生蝴蝶兰大都着生在森林树干或树杈上,而且往往是在高温多湿的河流旁边,根部暴露在空气中,可以从湿润的空气中吸取水分,同时喜欢通风而忌闷热、喜欢散射光而忌强光直射。
近种区别
保护现状
原种蝴蝶兰实际上很罕见,现在我们平常在花卉市场上常见的栽培蝴蝶兰都是园艺栽培品种或杂交群。所以台湾蝶兰虽为珍品,但至今尚无保护措施。应在破坏较轻的兰屿(红头屿)产地,建立专项保护点,进行保护与繁殖。在台湾与大陆适宜生长的地区可引种栽培。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3 21:4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