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蝴蝶兰
兰科蝴蝶兰属植物
滇西蝴蝶兰(Phalaenopsis stobartiana Rchb. f.):兰科,蝴蝶兰属附生草本植物,茎很短,叶卵状披针形,斜长圆形或椭圆形,旱季常凋落,花期具叶。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常斜立,不分枝,疏生花;花苞片卵状三角形,先端锐尖;花开展,萼片和花瓣褐绿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侧萼片稍斜卵状椭圆形,先端近锐尖,花瓣椭圆状倒卵形,基部楔形收狭,侧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黄色,直立,狭长,蕊柱白色带浅紫红色,药帽白色;近球形,5-6月开花。
形态特征
附生草本。茎很短,通常具3-4枚叶。
叶卵状披针形,斜长圆形或椭圆形,长7-11厘米,宽3-3.4厘米,先端钝并且一侧稍钩转,基部稍收狭,然后扩大成抱茎的鞘,旱季常凋落,花期具叶。花序侧生于茎的基部,1-2个,常斜立,长7-37厘米,不分枝,疏生2-4朵花;
花序柄粗2-3毫米,疏生2-3枚鞘;花苞片卵状三角形,长4-5毫米,先端锐尖;花梗和子房长4-4.3厘米;花开展,萼片和花瓣褐绿色;中萼片长圆状椭圆形,长14毫米,宽6毫米,先端钝,基部稍收狭,具5条脉;侧萼片稍斜卵状椭圆形,长14毫米,宽7毫米,先端近锐尖,基部稍收狭并且贴生在蕊柱足上,具5条脉;花瓣椭圆状倒卵形,长14毫米,宽6毫米,先端钝,基部楔形收狭,具5条脉;唇瓣基部具长约1毫米的爪,3裂;侧裂片上半部淡紫色,下半部黄色,直立,狭长,长7毫米,宽3.5毫米,中部稍缢缩,先端斜截形并且扩大,基部(在两侧裂片之间)具1枚2裂的肉突,其中央穴状并且向外(背面)隆起呈乳头状;中裂片深紫色,摊平后倒卵状椭圆形,长8毫米,宽5毫米,向基部楔形收狭,基部具1枚先端深裂为2叉状的附属物,边缘下弯而形成先端喙状的倒舟形,上面中央具1条中部以下较粗的脊突纵贯至先端;蕊柱白色带浅紫红色,长7毫米,基部扩大并且具长约2毫米的蕊柱足;药帽白色;花粉团2个,近球形,每个劈裂为不等大2爿。花期5-6月。
产地生境
产中国云南西部(盈江)。生于海拔1350米的山地林中树干上。分布于缅甸(模式标本产地)。
栽培技术
蝴蝶兰的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较高,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度湿度和光照。 
方式
蝴蝶兰既可盆栽。也可吊养。盆栽可用素烧盆、瓷盆、塑料盆或蛇木盆,而吊养则可用蛇木板、蛇木柱、木块、树段等。盆栽中小苗可用水苔混合细蛇木屑栽培,也可用水苔或蛇木屑单独栽培。成株时可用蛇木屑、水苔、珍珠岩、蛭石、泥炭土、木炭、碎砖块等加以混合使用。若基质腐烂或表面长青苔,则需及时换盆。上盆种植时,盆底要用较粗大的基质铺垫,用量可达基质总量的50%左右。吊盆栽培时,不宜选择过于坚硬的材料,而且时间过长基质也会腐烂,同样需要及时更换。 
温度
蝴蝶兰适宜栽培温度为白天25-28℃,夜间18-20℃,幼苗夜间应提高到23℃左右。在这样的温度环境中,蝴蝶兰几乎全年都可处于生长状态,尤其是幼苗生长迅速,从试管中移出的幼苗一年半即可开花。蝴蝶兰对低温十分敏感,长时间处于平均温度15℃时则停止生长,在15℃以下,蝴蝶兰根部停止吸收水分,造成植株的生理性缺水,老叶变黄脱落或叶片上出现坏死性黑斑,而后脱落,再久则全株叶片脱光,植株死亡。蝴蝶兰开花后可放置在温度稍低的地方,但室温不宜低于15℃,否则花瓣上容易产生锈样斑点。夏季应注意通风降温,32℃以上的高温会使其进入休眠状态,影响花芽分化。
湿度
由于原产地空气湿度大,叶表面角质层薄,抗干旱结构比较差,蝴蝶兰栽培设施内应维持比较高的空气湿度。一般来说,全年均应维持相对湿度70%-80%。
光照
蝴蝶兰是兰花中较耐阴的种类,需光量一般是全光照的一半左右,强光直射会造成损伤。可根据季节不同调整光照强度,一般情况下,夏季需光照20%-30%,春、秋季节需光照40%-50%,冬季需光照70%-80%。蝴蝶兰不同苗龄对光照强度的需求也不同。刚出瓶的小苗软弱,光线最好能控制在10klx以下,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中大苗的日照可提高到15klx左右,成株的最强日照(尤其在冬天)可提高到20klx。调整光照强度的方法一般是遮阳,选择遮光适宜的遮阳网。
观赏价值
蝴蝶兰因其花似蝴蝶而得名。蝴蝶兰花型奇特,花色艳丽色泽丰富,花序长,花形美丽别致,花期长,深受消费者青睐,素有“洋兰皇后”的美称。蝴蝶兰是全球重要的盆栽花卉,据2014年资料报道:在荷兰盆花排行榜第1名,美国盆花排行榜第2名,日本兰花产销量第1名,中国年宵花第1名。
参考资料
滇西蝴蝶兰.红动中国.
蝴蝶兰属.植物智.
滇西蝴蝶兰.中国植物物种信息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2:40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