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瑞塘河
浙江温州境内河流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温州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水源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罗山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
河流简介
温瑞塘河于晋时初成河道。从南朝永嘉郡守谢灵运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及《游赤石进帆海》诗,可见他曾由此河自温州至仙岩、帆游。
唐会昌间(841—846)温州太守韦庸倡疏会昌湖,导汇瞿溪、雄溪、郭溪以及桐岭、眠岗、
白云、大罗、吹台诸山之水经温州城西南通瑞安境的帆游
与瑞安段河道相接,直通瑞安城。北宋时,沿塘河遍植莲藕,有“八十里荷塘”之称。宋淳熙十四年(1181)温州知州沈抠修浚,傍河有堤,辟绎路称“南塘驿路”。
温瑞塘河水系发达,水绿岸清,园宅布局有如锦绣,风光美胜。有首著名的《早春塘河》诗曰:“芳郊惊蛰后,洞壤蛹能掀。
绿水平春岸,红葩发晓园。鱼游鳞暖耀,鸟翥翮晴翻。溆径行人静,偏怜过楫喧。”(《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这是对美丽塘河水景、岸景最形象且生动的注解。
塘河沿岸游人如织,或赏景,或健身,或休闲,或漫步,是山水与人文合一的宜居宜游的好地方。
支流水系
主要来自瞿溪、雄溪、郭溪(通称三溪)以及大和集云山的山涧溪流,整个流域面积7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22平方公里,灌溉面积48.2万亩,多年平均降雨量1694.8毫米,年径流量9.13亿立方米。水系河网总长度1178.4公里,在吴淞高程5米时,相应蓄水量6500万立方米。
温瑞塘河自东晋时期由人工开凿,经唐大和、会昌年间大规模疏浚,后在南宋淳熙14年由知州沈枢组织修筑,形成“八十里荷塘”,是温州山水城市特征的重要标志。
温瑞塘河主河道古称南塘河,明清称七铺塘河,北起鹿城区小南门跃进桥,向南流经梧埏、白象、帆游、河口塘、塘下、莘塍、九里,再向西至瑞安市城关东门白岩桥,全长33.85公里,正常水位时河面一般宽度为50米,最宽处200多米,最窄处仅13米。
温瑞塘河航道北起鹿城区小南门码头,南至瑞安市区东门白岩桥码头,途经鹿城区、瓯海区的梧挺、南湖、白象,在帆游(丽岙镇)进入瑞安市境后,经仙岩镇的河口塘、罗凤镇的塘口、塘下镇汀田镇莘塍镇上望,长33.35公里,俗称“七铺(古十里为一铺,下同)河路”。
河床面宽30—50米,河网水面面积19.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704平方公里,总灌溉面积48.2万亩,河水较稳定。
境内干河长20.4公里,流域面积298.7平方公里,干、支河网总长455公里,水面面积4.77平方公里,蓄水量2020万立方米。
桥梁介绍
温瑞塘河水网密布,支流纵横交错,桥梁不可胜数。然分布在温瑞塘河上的众多古桥,由于历史和人为等方面的原因,现状却不容乐观。
有的湮没无闻,有的名存实亡,有的面目全非,有的断壁颓垣,仅有少数保存完整,古朴依旧。
中国古桥历史是由木而石、由梁而拱发展起来的。温瑞塘河流域现存的古桥大多为石梁桥,木桥已无迹可寻,石拱桥也不多见。
始建于宋代保存较好的石梁桥,有坐落于仙岩镇沈岙村架龙溪上的祠堂桥、坐落于瑞安东门轮船码头的白岩桥、坐落于潘桥镇潘桥村潘桥河上的仁寿桥、坐落于郭溪镇任桥村曹埭河的任桥等。原先坐落于瞿溪河上的红桥和竹桥(最早为竹结构)为木结构,因屡遭水毁及急增的人、车流量对桥的承载需要,红桥移位重建,竹桥改建,现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温瑞塘河的古石梁桥,桥墩一般由3至5根方形条石并列构成的排柱式为多,也有用块石砌成菱形桥墩的,如棚湖桥;桥洞有单孔和多孔的,多孔一般为3孔、5孔、7孔等奇数;桥面一般纵向铺条石,并开凿横条纹或斜条纹或几何图案,增加摩擦以利行走;有栏杆的一般由青石板及青石覆莲望柱结合做成,造型精美的还有飞禽走兽雕像,如瓯海的潘桥。
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古桥是瓯越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是一笔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水乡文化的缩影和代表物之一,更是塘河上不会再生的一道独特人文景观。塘河古桥除少数得到重视保护、立有桥碑刻有文字简介外,大多古桥的处境可以说是风雨飘摇,处于自生自灭的脆弱状态。
前几年在塘河源头上河乡一带,还可以看见好几座古桥的神韵,如溪头街的塘糕桥、埭头村的下殿桥、石柱门的将安桥、林桥村蜈蚣桥等,然经几次山洪暴发加上河道的拓宽工程,这些古桥均已不存。
随着城乡建设迅速发展,本来就稀少的古桥以更快的速度在我们眼前消失。
清代女诗人范荑香有诗曰:“缓步同行过小桥,春风吹暖卖饧箫。忽惊背后来游客,退入垂阴折柳条。”真希望如此迷离旖旎的风光,能够永远保留下来,不要渐成遥远记忆梦中陈迹。
下斜桥 ,因坐落于娄桥街道下斜村而得名。
条石结构,9孔,长55米,宽2.2米。据记载,桥旁原有青石栏杆相扶,现青石栏杆早已不知踪影,替代的是钢管栏杆,石板桥面已被混凝土覆盖。该桥为会昌湖水系现存石桥中跨度最长的一座古桥梁。
潘桥, 原名仁寿桥,始建于宋代。坐落于潘桥镇潘桥村,跨潘桥河。东西向,石结构,3孔。桥两旁用青石板及青石柱结合做成栏杆,桥中段栏杆柱上有4只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的狮子。桥上有一桥板由三块石头相接,为一大桥梁趣事。是瓯海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古桥梁。桥西端有两棵古榕,枝叶繁茂,十分壮观。
棚湖桥, 坐落于郭溪镇白塔殿。桥旁原有白色砖塔,俗称白塔,故又名白塔桥或白塔殿桥。跨郭溪,3孔,石结构,桥墩较为特别,用块石堆砌成菱形状。
中孔西侧边上的桥板刻有“大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重建”等文字。
此桥为郭溪现存唯一尚保持原有风貌的古桥,可能要归功于厚实坚固的桥墩。
祠堂桥, 坐落在仙岩镇沈岙村架龙溪上。始建于北宋大观年间(1107—1110),为3孔梁式石桥,南北跨架,长11.25米,宽1.35米。桥墩各缝并列3根方柱,上端用帽梁石牵固。中孔桥板外侧刻有建桥纪年与舍银者姓名,桥柱上刻有“石匠孙安”字样。
桥旁并排另造平坦水泥桥供通行需要,也为祠堂桥的保护创造了良好条件。
清宁桥, 坐落在南白象街道白象街。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条石结构,3孔,长17.5米,宽2.1米。
桥两端各有六七级石阶,桥上两旁皆设青石栏杆,方形覆莲望柱。尽管岁月的洗礼在古桥身上留下斑驳痕迹,但基本完好无损。
任桥, 坐落于郭溪镇任桥村,跨曹埭河。按桥柱镌刻“十二真娘”文字考证,桥始建于宋代。南北向,石结构,4孔。神奇的是桥当中一侧长有一棵树,树根紧紧扎在桥板和桥墩的夹缝里。
树高不过1米,树上有几片叶子也屈指可数。但别小看这棵树,它的树龄可大着呢。坐在桥边晒太阳的一位84岁老太太说,她还是孩子的时候这棵树就是这样子了。听说有了这座桥后树就长出来了,它长不高,也死不掉。当地还有个习俗,每年端午划龙舟的时候,龙舟下水的第一天都要划到桥下摘几片树叶,传说小树既能保龙舟划得快,又能保龙舟平平安安。被摘光叶子的小树不久又会长出新的叶子。人们都把桥上的这棵小老树视为神奇,在它身上寄托了诸多美好、吉祥和希望。
集福桥, 坐落于雄溪岙底石马殿前,跨雄溪,又名石马殿桥。石结构,3孔。桥墩较有特色,用条石和块石砌成鲳鱼形状,结实坚固。长14米,宽1.7米。石板侧面上刻有题识文字“集福桥”、“大清乾隆癸丑(1793)正月吉日重建”。可以想见,其始建年代更为久远。
马桥,坐落于潘桥镇马桥村,又名登云桥,跨潘桥河。据记载,始建于同治年间,东西向,石结构,5孔,长24米,宽1.6米。现桥已经拆除,移位另建公路桥,仅剩东端的桥墩,傍着一棵大榕树,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岁月沧桑与曾经辉煌。
作用地位
温瑞塘河美景
温瑞塘河是温瑞平原48.2万亩农田主要灌溉和排涝河道,也是沿河100万居民生活用水和城乡工矿企业的主要水源,更是温州至瑞安内河航运的重要水道。航运能力为20—30吨左右,河道有机动客货小轮船及驳船70艘。温瑞塘河河水流向,以帆游为界,帆游以北,水北流通瓯江;帆游以南,水南流,除部分由沿海浦沥入江外,经流在九里、瑞安壕河入飞云江。1985年眩江翻水站建成,提瓯江水人温瑞塘河,水位全面提高,河水均南流瑞安。
温瑞塘河位于瓯江以南、飞云江以北的温瑞平原,是我市境内十分重要的河道水系,分属于鹿城、瓯海、龙湾、瑞安等“三区一市”管辖。
温瑞塘河纵横交错的水系河道,对我市的防洪、排涝、供水、航运、灌溉、景观及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温瑞平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被温州人民称为“母亲河”。
恶化原因
温瑞塘河的水污染
一、水体的自净能力:水域和自然界一样,本身有着一定的自净能力,就拿河流来说,当一年的污水流入河流时,污水首先被流水混合、稀释和扩散,比水重的粒子就沉降存积在河床上。然后开始氧化过程,易氧化的物质通过水中的氧气进行氧化;有机物通过水中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分解。同时,河流的表面又不断地从大气中获得氧气,使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氧气得到补充。这样,当经过一定时间,河水流到一定距离时,随着有机物的矿化,河水就恢复到原来的清洁状态,这就是河流的自净作用。这种自净能力与水体的水量、水速和流速有关。海洋和地面水对于一般自然出现的有机物质都具有很大的自净能力,但对于合成洗涤剂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等总领事成有机化合物质和诸如氰化物、重金属类、放射性物质等的毒物质、自净作用则非常有限,这些物质很难通过自净作用来净化。至于地下水,由于流速慢,逗留时间长,又无空气、阳光,其自净能力要比地面水差提从。因此,当排入水域的污水、废水、各种废弃物等污染物质超过水体自净能力时,水质就会受到污染。
二、水域的人为污染:中国每年废水排放量为365亿吨左右,而每吨污水能够污染大于它四十倍的自然水。中国工业废水不但排放量大而且污染浓度高,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当数量的企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中小型企业居多(约占90%),资源能源浪费严重、耗水量大,单位产品耗水量及排污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中国每生产一吨合成氨平均耗水500——1000吨,发达国家仅12吨;中国每吨纸耗水400——500吨,发达国家为5-2002KGB;中国每吨钢材耗水30吨,美国仅为3-5吨。中国1998年排放工业废水约为250亿吨,年处理废水量约72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近30%,92年工业废水处理量为175。9亿吨,工业废水处理率为63.6%,94年工业废水处理量为198.5吨,处理率为75%。而处理工业废水达标调查结果表明,处理效果不理想。污水处理设施、设备运行效率不高。停运、报废、闲置的设备占总保存量的12.5%,累计资金占总投资的8.5%,实际运行中达到设计能力80%的仅48%,而28.7%的设施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50%,处理设施和设备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运行成本高。加之中国长期以来无偿使用水资源,水价过低,使企业可买新鲜水而不投资处理废水或者有处理设施只作摆设,应会检查,任意排放污染水环境。
人为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农业回流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环境现状
一是水体污染越来越突出。由于生活工业农业污水长期大量直排入河,河道水质日益恶化。据温州市环保局发布的数据,2000年温瑞塘河水质满足IV类水要求的河段长度仅占15.0%,V类及劣于V类河段占85.0%,许多河段水体发黑、发臭,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二是河床淤积严重。由于长期缺少河床疏浚,加之流域内水土流失和沿岸垃圾、泥土入河,导致河床淤积。河床平均淤积层达0.8米,最深达2.2米,蓄水、过流能力大大降低,严重影响防洪排涝,也造成大量的内源污染。
三是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需求的增长与河道的保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填占河道现象十分普遍。河道填埋影响了城市的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同时,温州古城原有清晰的河网脉络已不复存在,江南水乡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四是沿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温瑞塘河沿岸有较多山体,是沿河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对于塘河沿岸山体的人为破坏日益严重,特别是无序的采石,造成山体千疮百孔,损害了山体自然美的形象。另外,河道沿岸分布着密集的生产厂家,烟囱林立、厂房破旧、垃圾成堆、污染严重,极大地破坏了塘河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
五是文物古迹和历史风貌受损严重。温瑞塘河历史悠久,人类活动在两岸留下了不少遗迹,如古塔寺庙祠堂、教堂和民居建筑等,但多数古建筑年久失修,有些文物古迹被厂房侵占或被垃圾填塞。许多具有传统水乡风貌的民居建筑群正在被破坏性地改造和蚕食,原有的塘河历史风貌和建筑特色正在渐渐消失。
温瑞塘河的水污染
温瑞塘河日趋严峻的水环境态势,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沿河百姓要求治理温瑞塘河的呼声十分强烈。从1998年开始,市政府把治理温瑞塘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落实,提出“大力治水疏河,再现江南水乡风采”,实现“河水变清、河道变宽、河岸变美、河床变深”。2000年5月,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治理温瑞塘河的决议》,决定对塘河进行综合整治,实现温州人民还我“江南水乡”的美好愿望。
2000年7月,温州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和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的温瑞塘河整治领导小组,专门成立了市温瑞塘河整治工程指挥部,三区一市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为了使综合整治更加科学、合理、可行,温州市政府委托清华大学组织编制了《温州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规划》,科学研究与规划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工程。市政府还颁布了《温洲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与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温洲市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奖励办法》,规范和推进整治工作。2014,温瑞塘河整治各项工程建设和管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已在温瑞平原持续、深入地开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综合整治
(一)目标定位
温瑞塘河整治以治水为中心,以水污染防治、改善水质为根本,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护岸、绿化、景观建设等综合整治措施,使温瑞塘河达到“河面变宽,河床变深,河岸变绿,河水变清”,真正成为温州的“城市塘河、生态塘河、文化塘河、景观塘河”,为温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河道水环境的支撑和保障。温瑞塘河治理工程
(二)基本原则
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在确保服从防洪总体安排的前提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治污为本的原则。水环境最严重的问题是污染,必须把解决污染问题摆在首要位置,要通过污染源的普查,搞清各类污染源对河道水污染的贡献率,从而对症下药,截住污染源。同时,要进行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和升级,淘汰低效益、低技术含量、高污染的落后产业和小企业,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壮大产业园区。2、生态治水的原则。要重视水生态环境的研究,运用先进的生态手段治理河道,努力削减污染负荷。保护好现有生态环境良好的水域,特别是农村河道和三垟湿地重点保护水域等。在综合整治中,尽可能体现塘河自然的原貌和特色,体现温州水生态环境的丰富性、多样性。
3、山水并治的原则。治水必然要治山,防止因水土流失而破坏河道水环境。对河道周边的山体要加强水土保持,植树造林,美化山川,防治水土流失;对开发建设项目造成人为的水土流失更要强化治理,以保护治水的成果。
4、突出景观的原则。沿河建设绿色通道和若干水环境景观精品工程,保护好文物古迹,真正把河道建设成为一条亮丽的风景线,从而达到人居环境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的整治目标。
5、持久治水的原则。现代化河道水环境的形成与整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民众文明意识提升直接关联,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分阶段、积少成多地完成。因此,在温瑞塘河综合整治上,必须树立持久治水的原则,防止急功近利。要相应地提出近期目标与远期目标,近期整治措施与远期整治方案,以及河道水环境的评价指标等,以满足各时期的整治要求。
6、建管并举的原则。温瑞塘河综合整治必须防止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在当前我市经济实力还不够强、河道面貌难以用工程措施一下子改观的情况下,加强管理力度应该成为减轻河道水环境压力的重要手段。要应用行政、经济、法律等非工程方法,加强立法、宣传、教育、保护和管理等源头性措施,以获取较大的河道水环境收益。
(三)技术要求
昔日重现
1、水利方面。要求达到温州城市防洪规划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河道宽度、河床底标高、河岸高度满足规划的要求;主河道宽度要达到60米(旧城区不少于50米),主干支流宽度不少于30米,一般支流不少于20米,主河道主干支流河床底标高为黄海-1.0米,河道护岸顶高不低于黄海高程4.2米,农田排涝标准10年一遇,城镇排涝标准20年一遇,市区50年一遇。
2、环保方面。近期(2002年)基本消除主河道黑臭现象,远期(2010年)按总体规划要求,河道水质达到水功能区划规定的标准。
3、绿化方面。要求结合护岸工程建设绿化带,绿化带宽度主干河道两侧原则上控制30米,至少不少于15米,主干支流两侧原则不少于8米。
4、航运方面。满足内河航运规划要求,主河道要满足7级航运,主要支流满足8级航运要求。
5、沿河城市景观方面。沿河建筑在立面和高度上均应进行严格控制,各城镇在塘河河岸建设时应划定建筑控制区,控制区内的建筑在退离河滨绿化带后原则上不得超过3层,有条件的地方要作专门的河滨景观规划,以指导各项建设活动。
温瑞塘河旅游
温瑞塘河一直以来是温州市区连接郊县的水上交通运输大动脉,被誉为温州人的“母亲河”。温瑞塘河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换个角度看温州,沿河的景观带还能让游客更多地了解温州的榕亭文化、湿地文化、庙祠文化、龙舟文化、瓯柑文化等乡土文化。
首发游览线路从市中心的白鹿洲公园出发,经南塘街、划龙桥、临水居、塘东大桥、妙鸿桥、南瓯明园、水心殿和文化公园等临水建筑,最终回到白鹿洲公园码头,环线游览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沿线主要景观有庙宇、榕亭、老街、柑橘园和公园等,其中以南塘街景观为核心。今后,将根据游客反馈意见,推出以人文、公园和建筑等景观为主的旅游线路,游览时间约为两个小时。随着条件成熟,还将计划开发夜游项目,让游客尽情欣赏古老而美丽的塘河风光。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6 12:59
目录
概述
河流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