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创建于2004年9月,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的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学院现有
环境工程、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
学院简介
学院现有
环境工程、
生物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食品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在海洋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应用化学等学科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在环境工程、环境
微生物、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研究生。各类在校生1000余人。学生读研率保持在40%以上,在威海校区名列前茅。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0%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为100%。
学院现有教职工63人,另有兼职教授9人,教师博士化率达83.3%,其中,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欧膜技术中心1个,校优秀科研创新团队1个。
近5年来,学院教师先后主持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以及多个横向合作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我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任秀莲教授及其团队与河南金丹乳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完成的“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10年的发展与积累,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在应用海洋
微生物、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利用、海水养殖生物病害防控、海洋食品个体化营养、海洋生物加工废弃物的高值资源化利用、海洋养殖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修复、纳米电化学生物传感、
海洋腐蚀与防护、少污染化工工艺、新型化学电源等领域初步形成较好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在国家“985工程”支持下,学院将重点打造深海生物资源利用、海洋活性天然产物全合成与结构修饰、海洋防污、海洋
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利用、海洋食品个体化营养质分子基础等特色研究方向,并在海洋科学的几个二级学科之间加大交叉研究力度。
未来,学院发展将紧紧围绕
蓝色经济建设的主方向,以哈工大的工科优势为依托,以海洋生物工程、海洋化学工程和海洋环境工程为核心,通过生物、食品、化学、环境等专业的跨学科交叉发展,努力打造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性强、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海洋科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
学院领导
教授会
成 员:
尤 宏 任秀莲 闫培生
张治洲 李维国 徐 仲
高昌录 魏琦峰秘 书: 李维国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职责
根据学校教授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结合海洋学院实际情况,经教授委员会讨论,拟定“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委员会工作职责”如下:
(一)审议人员编制、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及人事制度的重大政策与措施。
(二)审议学科发展规划、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及实验室建设。
(三)指导学院教学督导组具体工作。
(四)审议科研工作规划、重点实验室与科研平台建设规划、重要科研项目立项以及重要科技成果评审。
(五)初步审议人才引进、专业技术岗位聘任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条件和标准,对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进行考核与评价;审议岗位考核与激励措施。
(六)依照聘用合同,对各系部人员进行业绩考核与综合评价,为继续聘用或解聘提供依据。
(七)推荐荣誉教授及各类兼职教授的候选人;推荐申报各类人才计划及各类重要荣誉、奖励。
(八)系(部)负责人认为应当提交审议的事项,以及其它按国家或学校规章制度应当审议决策的事项。
组织机构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由决策咨询机构,行政服务结构,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组成。决策咨询机构又分为学院党政联席会,教授会和学院教代会;行政服务机构分为学院办公室和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学机构分为各系(部)和实验中心;科研机构下属7个研究所和机构。
本科生教学
专业介绍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是一门将环境保护落实到公共措施上的综合学科,是
环境保护产业的理论和技术的基础。它利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及相关的学科的理论和办法,研究控制和防治大气、水体、
噪声的环境污染的技术措施;研究
自然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探讨废物资源化,改革生产工艺;实施清洁生产以对区域环境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环境质量评价;培养能适应环境工程发展,环境保护建设和管理,污染控制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所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学习年限
基础学制为四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
二、培养目标
环境工程是具有综合性、边缘性的新型学科,它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宽广的技术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环境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在高等学校、科研部门以及
环境保护、
化工、
轻工、能源、
医药等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程设计、技术开发和环境管理与规划方面工作;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的环境工程学科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三、专业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包括污染控制、环境监测与管理,废物资源化三个方向。本专业的特色是以化学、
化工为基础,强化计算机运用能力,加强
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培养突出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特色。
四、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进行环境实验技能、工程实践、
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废水、废气、
固体废弃物及其它环境污染的控制规划,治理工程及运行管理和科学研究,清洁生产与工艺方面的基本能力。通过一定实践,也能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方面设计、科研、教学及科学管理的基本能力。
五、专业主干课程
六、毕业合格标准
完成教学计划所要求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各门成绩均达到合格,毕业论文(设计)获得通过,并取得规定学分,同时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诸方面的要求后方可毕业。获得本科学士学位的学生还需通过英语四级。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污染控制过程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污染控制过程模拟
优化方法;
4.具有对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
5.了解
环境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与新设备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
8.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七、就业方向
毕业后可在设计院、研究院从事
环境工程设计、研究开发新技术、高等学校教学、市政环境保护、工矿生产技术管理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环境工程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八、授予学位类别
工学学士学位
生物工程
一、学习年限4年
二、培养目标
为满足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本专业采用“3+1”人才培养模式,前三年掌握较系统的生物工程相关技术及产业化设计与原理、基本技能,具有坚实的数理化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一定人文、社科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最后一年进行毕业实习与设计,提高实践动手能力。通过该模式使学生富有社会责任心、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在
医药、
化工、食品、农业、海洋资源开发等行业,从事与生物工程领域有关的应用研究、生产管理、行政管理和新产品研制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工艺师)、高级设计师、高级管理人员以及研发型的高级研究人员。
三、 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的基本培养规格是: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较广泛坚实的基础知识,掌握有关工业微生物、化学工程和生物工程的基础理论、方法以及技能,受到
微生物菌种选育与细胞培养、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培养出的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具有身体健康、作风严谨、团结协作等基本素质。
2. 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特别是数学、
物理和
化学基础,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和外语能力。
3. 掌握普通生物学、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
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开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4.了解生物工程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生物工程产业发展状况;
5.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
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6. 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四、 专业主干课程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化工原理、
生化分离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
五、 毕业合格标准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总学分为19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本专业学生达到培养方案要求,方可准予毕业。
六、 授予学位类别
工学学士
化学工程与工艺本专业以现代电化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始建于1962年,目前在化学电源、表面处理领域居全国领先行列。威海校区本专业招生始于2001年,继续保持本部
电化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化学电源、表面处理、
腐蚀与防护方面的专门人才,是该校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本专业注重工科实践技能的培养,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一、学习年限
基础学制为四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的高素质优秀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和本专业领域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现代
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三、专业方向及特色
本专业包括
化学电源、电镀与电解、
金属腐蚀与防护三个方向。本专业的特色是突出化学工程与工艺在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和海洋金属腐蚀与防护方面的开发及应用。
四、专业培养要求
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较宽深的专业知识和对本学科整体性的理解,取得培养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类学分、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
能力:具有较为发达的批判与创新、实干与组织、定性与定量分析、逻辑推理能力,拥有较强的表达、交流、交往、合作和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处理模糊性和复杂性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类,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理解并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性、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适应性。
五、专业主干课程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
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化工工艺、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电化学原理、
电化学测量、
化学电源工艺学、电镀工艺学、金属腐蚀原理、专业外语及电化学初步、中级实验。
六、毕业合格标准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180个教学学分并且同时获得不少于8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准予毕业,授予学位。学分结构为:专业要求必修课(包括实践环节)最低160学分,全校所有选修课程中任选20学分。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
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2.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
3.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其学科前沿及最新发展动态;
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5.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践技能,具有初步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产品研究、设计、开发及组织管理的能力。
七、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
化工、
能源、
材料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国内及一些外资、合资企业均在我校招收本专业毕业生,国内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亦招收我专业毕业生;学生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八、授予学位类别
工学学士学位
食品科学与工程
本专业主要是学生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现代食品生产工艺与加工理论、食品生产检测和质量管理方法、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食品加工、食品资源综合利用、新产品研发、
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性评价、食品
企业管理的知识与技能。
一、学习年限
基础学制为四年,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最多不超过六年。
二、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才能的高素质优秀人才。
三、专业方向及特色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集
生物、
化学、
物理、
机电、化工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综合性学科,学科领域涉及面广且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热点学科。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人民需要健康、安全、卫生、方便的食品,社会对食品专业技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正是为此而设置的具有宽口径、适应性强的专业。为突出海洋资源与环境工程系的办学特色,本专业依托我系的生物工程基础,大力发展海洋食物资源,对其加工工艺、营养及功能、质量控制、安全性与评价进行广泛的基础学习,并发展食品生物技术以适应现代食品工业的需求。
四、专业培养要求
知识: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较广博的人文社科知识、较宽深的专业知识和对本学科整体性的理解,取得培养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学分、文化素质教育类学分、第二课堂学分、创新学分。
能力:具有较为发达的批判与创新、实干与组织、定性与定量分析、
逻辑推理能力,拥有较强的表达、交流、交往、合作和管理能力,具有自我更新知识、处理模糊性和复杂性的能力,拥有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素质:具有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热爱祖国,热爱人类,了解人类文化和价值体系,理解并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尚的情操、正直的品性、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具有较高专业素质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严谨务实、勤奋敬业的作风,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适应性。
五、专业主干课程
食品
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质量安全与控制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加工原理、
食品工艺学、食品生物技术
六、毕业合格标准
学生在校期间获得180个教学学分并且同时获得不少于8个第二课堂学分,方准予毕业,授予学位。学分结构为:专业要求必修课(包括实践环节)最低160学分(必修课模块学分不足160学分的专业,可要求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方向选修课,以修满160学分),全校所有选修课程中任选20学分。
七、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择业面较广,能从事食品生产加工和技术管理;新产品开发、分析检测和品质控制;质量技术管理和监督、食品卫生防疫、
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商品检验;食品贸易、
市场营销、食品企业经营管理及设备管理;科研、教育、工程设计等各方面的工作。能服务于现代食品加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食品工程、生物工程等各方面的工作。能服务于现代化食品现代加工企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给予食品工程、生物工程、轻化工等工业相关的国家机关、工商、海关、商检、卫生防疫、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工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
六、授予学位类别
工学学士学位
实验中心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使用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有基础化学类实验室(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大学化学、化工原理等),生物工程与技术类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实验室、化学工程与工艺类实验室、环境工程类实验室等19个实验室。承担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及学院的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课程。实验教学中心现有固定资产总额为750多万元,拥有X射线荧光光谱仪、电化学扫描探针显微镜、核酸蛋白纯化系统、荧光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三维立体显微镜、显微硬度计等多种先进的仪器设备。 主要仪器设备:
该设备集成了
原子力显微镜(AFM)和隧道电流显微镜(STM)功能,可以观测固态和液相环境中样品的纳米级表观形貌,实现原子级分辨,并可以实现在电化学控制下在线原位的观测和精细加工。
可以直接分析金属片、压片、粉体、液体等各种形态样品的元素成分,分析速度快,分辨率高,检出下限可以达到0.1ppm。S4 Explore还配备了多层膜软件,可以更好地修正多层膜测量中的精度,在薄膜研究、催化剂研究等领域效果尤好。
可以实现350倍到3500倍连续光学变焦和在不需要移动和倾斜试样的情况下实现360度连续观察和实时测量,展现清晰而极富层次感的显微图象。并配备了连续拍摄能力,为连续观测和微加工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显微硬度计是由精密机械,光学系统和金相技术集合而成的材料硬度测定仪器。主要用途有二种:一是用于单独进行硬度测定,如表面比较光洁的零件试样的硬度,各种电镀层、氮化层、
渗碳层,氰化层零件的表层硬度,玻璃、陶瓷、玛瑙等脆性非金属材料的硬度;二是作金相显微镜用,即观察和拍摄材料的显微组织,并测定金相组织的显微硬度。
Gamry电化学工作站
可以进行电化学阻抗谱(EIS)和电化学噪声(EN)以及其它常规电化学测试,为电化学过程的机理分析及金属腐蚀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电池性能测试仪
能够对锂聚合物、锂离子、镍氢、镍镉等电池作综合测试。该系统支持电池测试领域的绝大部分应用,包括材料研究、电池化成、容量分选、组合电池测试、充电器性能测试等。
盐雾腐蚀试验箱为人工气候环境“三防”(湿热、盐雾、霉菌)试验设备之一,是研究机械、国防工业、轻工电子、仪表等行业各种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的一种重要试验设备。该盐雾腐蚀试验箱可按GB/T10125《人造气氛腐蚀试验盐雾试验》做中性盐雾试验,同时也可做醋酸盐雾试验。
湿热试验箱
该湿热试验箱适用于做产品恒定湿热的可靠性试验。是研究机械、国防工业、轻工电子、仪表等行业各种环境适应性和可靠性的一种重要试验设备。
AA370MC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AA370MC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能兼容火焰原子吸收、火焰发射等测定。并具有空气-乙炔与氧化亚氮的自动切换功能。本仪器可用于液体、固体及气体中微量至常量金属及半金属元素的定量测定。其火焰所适合的范围一般在mg/L,具体视不同元素有不同的灵敏度。
CRY-2P高温差热分析仪
该仪器温度范围为室温~1450℃,升温速率1~20℃/min,可用于测定物质的热反应(吸热或放热)以及发生热反应时的温度,以进行物质的熔融、凝固、分解、化合、还原、氧化、相变、裂解、吸附、解吸、纯度、热硬化,结晶、相图制作、耐热、组分、催化等方面的研究,是从事有机、无机、高分子、矿物、建筑、石油化工、纺织、药物、炸药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分析手段。
LC3000P高效液相色谱仪
该仪器为高效率高精度的物质分离和检测仪器,具有高压;高效;高灵敏度的特点,其紫外检测器可达0.01ng,进样量在μL数量级,其应用范围广、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有机化合物可用其进行分析检测,特别是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热稳定性差化合物的分离分析,显示出优势并且具有分析速度快、载液流速快,通常分析一个样品在15~30 min,有些样品甚至在5 min内即可完成,一般小于1h。现可应用于核酸、肽类内脂、稠环芳烃、高聚类物、药物、人体代谢产物、生物大分子、表面活性剂、抗氧化剂、杀虫剂、除莠剂等的物质的分离和检测。
尼高力380红外光谱仪
该仪器具有扫描速度快、光通量大、灵敏度高、分辨率高、谱图范围宽、样品要求较低,用量小、应用性广的特点,可对各类产品的成分及中间产品的成分进行分析;尤其对于有机化合物及其结构定性鉴别,特别对混合物中某一组份的定性鉴别和中间生成组份的鉴定,有强大的优势。
荧光分光光度计TD-20/20
用于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遗传报告基因的测试,用于ATP测试活的生物材料,用于化学发光技术的免疫研究及其他生化反应中。
多参数食品安全快速分析仪 GDYQ-100M
基于被测样品中有害物质与显色剂反应生成有色化合物对可见光有选择性吸收而建立的比色分析法。仪器由LED光源、比色池、集成光电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打印机构成,可直接在液晶屏上显示出被测样品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并打印出分析结果。
超临界萃取装置HL-0.5L/50MPa
以超临界CO2流体为溶剂,从液体或固体中将所需要的成分萃取出来,在化工、食品、医药等许多领域得到推广发展。
TP600型梯度PCR仪
该仪器梯度范围:6-20℃,梯度温控范围:40-75℃,梯度温差范围:6-20℃。为高性价比、耐用、紧凑的常规96孔型PCR扩增仪,能够满足实验室的需求和研究者的实验要求,可出色地完成普通PCR、梯度PCR、长片段扩增、Touchdown PCR、Slope、恒温酶切和连接等实验等试验。
SIGMA 4K 15高速冷冻离心机
该仪器温度范围:-20~40℃,具有静止预制冷的功能,适用于对温度敏感的样品,最大转速/相对离心力:15,000 rpm / 25,160×g,最大容量:6×250 ml(角转子)4×500 ml(水平转子),运行时间:0-9小时59分钟,最大容量:2L。适用于需要低温高速离心的样品。
核酸蛋白纯化系统
专门分离和纯化各类生物分子,包括天然蛋白质,重组和融合蛋白质、肽、寡核酸、质粒、病毒、抗生素、生物碱等等。AKTA蛋白质纯化系统为全自动液相色谱分析系统。可用以分离和纯化较多的目标蛋白质产品。适合从一般科研检验到药品质检或临床分析应用。
MOTIC AE 31FL倒置荧光显微镜
该仪器可同时安装两个荧光滤色片组,配有视场光栏,可调中,预留一个32mm的滤色片插位,配有遮光板,100W汞灯,MHG-100B汞灯电源。应用于生物学、组织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和医学的许多领域。
本科生发表论文
1. 曹立新,韩清霞(0107301),李宁,黄兴桥,三乙四胺六乙酸消除高速镀锡液中铁杂质影响的研究,材料保护,2006,39(6):62-65. (中文核心)
2. 杜亚南(0207301), 毕四富, 屠振密, 李宁. 镀锌层三价铬蓝白钝化工艺的研究,电镀与环保,2007, 27 (1):19-22. (中文核心)
3. 张景双, 沈水云(0207302), 杨国强, 屠振密, 李宁. 镀锌层三价铬彩色钝化工艺的研究,电镀与环保,2007, 27 (2):28-31. (中文核心)
4. 程瑾宁,孙伶(0307302),胡会利. 镁合金无铬化学转化膜工艺研究现状,电镀与精饰, 2008, 30(2): 11-16. (中文核心)
5. 刘存琨(0307302), 屠振密, 李宁, 毕四富. 三价铬镀液电镀黑铬工艺研究,电镀与精饰,2008, 30 (7): 39-41. (中文核心)
6. 陈丽姣(01073),胡会利,李宁. 硅烷在锌铝涂层中的应用,电镀与涂饰, 2008, 27(11): 51-54, 57. (中文核心)
7. 王孝伟(0207301), 曹立新, 于元春, 张景双,酸性镀锡液中铁杂质的影响及去除
电镀与环保,2008,28(01):17-19. (中文核心)
8. 陈丽姣(01073),李宁,胡会利. 检测涂层防护性能的电化学方法,涂料工业, 2008, 38(5): 53-57, 60. (中文核心)
9. 师秀萍(0407302), 朱永明, 屠振密等. 钛的磷酸阳极氧化处理工艺. 电镀与环保, 2, 2009: 25-28. (中文核心)
10. 李永梅 (0173),高鹏,韩家军等. 碱性硼氢化钠溶液析氢催化剂的研究. 电池工业,2009,14(6):409-412. (中文期刊)
11. 胡晓赟(0607302), 屠振密, 李永彦, 孙化松, 李宁. 硫酸盐体系三价铬镀液中六价铬离子的积累及去除,电镀与涂饰,2009,28 (4):4-6. (中文核心)
12. 赵坤(0407301), 屠振密, 李永彦, 孙化松. 稀土元素对硫酸盐三价铬镀铬工艺的影响,电镀与环保,2009,29(2):13-15. (中文核心)
13. 臧海梅(0307302), 屠振密, 毕四富, 程谨宁, 孙化松. 电镀三价铬镀液中Cr的直接测定,电镀与环保,2009, 29(2):42-44. (中文核心)
14. 胡会利,陈丽姣(01073). 表面转化膜无铬化技术的研究动向,腐蚀与防护, 2009, 30(10): 727-731, 755. (中文核心)
15. 高宁宁(0507301),王亚伟,胡会利. 镁合金微弧氧化陶瓷膜性能研究进展,电镀与精饰, 2009, 31(11): 17-21. (中文核心)
16. 赵坤(0407301), 孙化松, 李永彦. 硫酸盐电镀三价铬镀层性能研究,表面技术,2009, 38 (2):22-24. (中文核心)
17. 张菲(0507302), 胡会利, 高鹏. 超级电容器用过渡金属氧化物的研究进展,电池, 2009, 39(5): 291-293. (中文核心)
18. 胡晓赟(0607302), 屠振密, 李永彦, 孙化松, 李宁. 氯化物三价铬电镀液中六价铬离子的去除方法及效果,材料保护,2009, 42 (2):74-76. (中文核心)
19. 李炳江(0507301), 屠振密, 孙化松, 李宁, 毕四福, 赵超. 硫酸盐三价铬电镀新工艺,电镀与环保,2010,30(3):12-14. (中文核心)
20. 郝照辉(0607301); 屠振密; 毕四富; 胡会利; 孙化松. 硫酸盐三价铬电沉积铬-磷合金工艺的研究,电镀与环保,2010,30(6):9-12. (中文核心)
21. 李炳江(0507301), 屠振密, 毕四福, 孙化松, 赵超. 三价铬镀铬工艺对铬镀层耐蚀性的影响,电镀与精饰,2010, 32(6):15-18. (中文核心)
22. 高鹏, 董媛媛(0507301),朱永明等. 锌电极在含二乙醇胺、三乙醇胺电解液中的性能. 电池, 2010,40(3):155-157. (中文核心)
23. 高鹏, 胡晨(0507301),朱永明等.碱液中镍电极析氢机理研究. 材料保护,2010, 43(12): 1-3. (中文核心)
24. 高鹏, 董媛媛(0507301),朱永明等. 电解液添加剂对锌电极性能的影响. 电池工业,2010,15(2):81-83. (中文期刊)
25. 刘海萍, 王艳青(0507302), 毕四富, 李宁.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的无铬无氟前处理研究. 电镀与环保, 2010, (4):14-16. (中文核心)
26. 朱永明,任雪峰(0507302),李宁. 无机固态锂离子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化学通报, 12, 2010: 1073-1079. (SCI收录)
27. Minghao Wang (0607301),Lixin Cao,Peisheng Yan,Ningning Wu,Fabrication and modeling of ultrasensitive label free impedimetric immunosensor for IgG based on Poly(o-phenylenediamine) film modified gold electrode. 2011 World congress on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ET), Oct. 28-30, Shanghai, China. (EI 和ISTP源)
28. 刘海萍, 马吉伟(0607301),毕四富, 李宁. 5052铝合金的无铬化学氧化工艺. 电镀与涂饰, 2011, 30(5):27-30. (中文核心)
29.
高鹏, 董媛媛(0507301),张哲(0607302)等. 二乙醇胺、三乙醇胺对锌电极性能的影响. 电池工业,2011,16(1):13-16. (中文期刊)
30.
胡会利,昝振峰(0607301),屠振密等. 硫酸盐三价铬电镀中铵盐的作用及影响,表面技术, 2011, 40(3): 94-97. (中文核心)
31. 毕四富,
龚超 (0507302),屠振密,
李宁,配位剂对低浓度硫酸铬镀铬的影响,电镀与精饰,2011. (中文核心)
32. 刘海萍, 夏文超(0607302), 毕四富, 李宁. 镁合金直接化学镀镍工艺及镀层性能, 电镀与涂饰, 2011, (2):15-18. (中文核心)
研究生培养
学科设置
海洋科学硕士点
海洋科学一级学科包括海洋化学、海洋物理、海洋生物、海洋地质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研究重点以海洋科学为中心多学科交叉。导师来自多个院系,承担“海洋科学”领域相关的国家级、山东省、国家海洋局、海军装备部等多项课题。目前主要从事海洋防污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新能源、海洋环境监测与生物修复、激光和超声波海洋探测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一、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研究:
(1)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工程:
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多样性;高效、安全、环境友好的新型生物农药及其作用机制;利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海洋微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理;海洋微生物新型活性物质及其功能。
(2)海洋功能食品与个体化营养工程:
利用系统生物学手段,研究山东沿海地区常见疾病与衰老相关的分子(基因)网络结构及动力行为;建立个体化营养相关的营养基因组学数据库;研究海洋生物相关的食品有效成份在神经退行性疾病、肥胖症、痛风等预防和辅助治疗中的分子网络作用机制。
(3)海洋藻类生物技术:
主要开展研究海洋微藻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开发高产油工程微藻,建立海洋微藻的油脂提取和转化的相关技术。
二、海洋环境与新能源研究:
(1)海水养殖污染环境生物修复工程:研究养殖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理论与应用、微生物生理生态学与分子生态学、废水生物处理生态系统与工程。
(2)海洋加工废弃物的清洁高值资源化利用:研究海洋生物加工后严重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利用选育的优良功能菌种进行生物催化与转化,开发功能保健品、宠物饲料、鱼虾参的免疫功能饵料、植物的生物肥料和生物药肥等。
(3)海洋污染环境监测与防控:研究海洋产毒藻类的快速检测与防控、环境质量监测与污染(源)事故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海洋环境智能检测仪器和信息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4)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究海洋风能发电的风场风能及发电系统数学建模、风场远程监控、风电场集中控制;研究海流能发电的关键技术及其对海洋自然水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环境友好海洋防污技术
(1)低表面能海洋防污新材料的研发:研究新型低表面能含氟或硅预聚体的制备,聚合物涂料的机械性能,涂层表面拓扑学结构与防污性能的关系,从而探索具有持续防污特性的无毒防污涂层。
(2)智能纳米抗吸附材料海洋防污技术:研究以具有可控释放智能纳米粒子为目标的新型防污体系,包括有机纳米粒子的可控制备、纳米粒子与底漆的相容性、涂层的机械性能、防污效果和使用寿命等。
(3)仿生微纳技术在海洋防污的应用 通过对化学、生物学和涂层加工工程的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具有可抑制海洋微生物在涂层表面生长的方法,具体包括基因网络技术,可控释放具有生物活性蛋白质水解酶相关生物技术等在无毒海洋防污工程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遗传学硕士点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遗传学硕士点获批于2004年,紧紧依托威海校区的地缘优势,以哈工大的遗传学科为支撑,现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本硕士点拥有BIO-X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分子营养与食品安全、应用与海洋微生物、藻类生物技术等几个研究室,主要从事海洋生物信息学与纳米生物技术、个体化营养与局部基因网络技术、环境生物技术、植物藻类生物技术、生命大分子结构与功能,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微生物发酵及发酵食品等方面的研究,均为目前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前沿与交叉学科。
导师队伍主要来自生物工程,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现有教育部优秀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7名,教授1名、副教授6名。本学科近年主持承担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国际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及其它横向联合项目等。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技术创新优秀成果奖1项。累计发表论文 100 余篇,SCI、EI索引文章40 余篇,其中影响因子超过3.0的SCI索引文章10余篇,申报专利10余项,国际专利2项
本硕士点研究生的学制为2年,实行与校本部联合培养,第一学年在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在威海校区从事硕士论文的研究工作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应用化学硕士点
本学科是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硕士点之一(工科),主要依托于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已培养硕士生200余人,博士生2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生60余人,博士生80人。应用化学硕士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博的化学、化工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化学、化工等行业从事生产、质量检验、新产品应用及开发等工作,适应国民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本学科已形成以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导师队伍,目前共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100%的中青年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学科梯队结构合理,年龄、知识层次搭配协调,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为创建一流学科和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本学科近年承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省科技攻关、市科技攻关、大中型企业科技攻关等)20余项,横向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在科研成果转化方法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开发的“L-乳酸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确认为河南省科学技术成果;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并通过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初评,2011年7月26日已公示结束。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5项。近五年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70余篇。出版专著7部。
本学科设有化学电源、先进分离与合成技术等研究所。设有化学电源、金属电沉积、表面处理与涂饰工艺、分离科学与技术、少污染工艺等五个研究方向。
本学科研究方向为:
(1)化学电源: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化学电源的所有领域,既有传统化学电源,又有代表学科前沿的新型、高能化学电源。近年主要在代表学科发展方向的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锂聚合物电池、燃料电池、新型铅酸电池、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等方面开展研究。本方向注意基础研究与科技开发并重,从电池的制造设计、电极材料制备、电解液优选,到研究电极反应机理、改善电池综合性能,为化学电源在航空航天、船舶、通讯、电动车及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
(2)金属电沉积:包括电镀单金属及合金镀层、化学镀、轻金属的氧化着色及微弧氧化、纳米结构材料的电化学制备、特种材料电镀、钢铁的氧化与磷化、达克罗技术、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金属表面处理领域的各个方面。本方向注重从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新材料开发方面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从新工艺开发到性能测试与改善,进而到沉积机理、腐蚀机理的研究,尤其在低污染电镀技术开发、高速电镀、电沉积微纳米功能薄膜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明显的特色。
(3)表面处理与涂饰工艺:运用近年来兴起的微等离子体氧化特殊表面处理新工艺使阀金属表面陶瓷化,提高材料的耐磨、耐腐蚀、抗热冲击等性能,实现了轻质高强、耐热冲击,为阀金属的应用领域扩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同时还开展膜/基体材料界面结合机制和构造设计新型膜层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为水处理等提供环境友好新材料;以聚氨酯类涂料为载体,将纳米微粉等引入制备各类功能性复合涂层,在光转换等方面得到应用。
(4)分离科学与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
① 有机物的分离与资源化利用
研究内容涉及发酵液中有机一元酸及多元酸的分离纯化与资源化利用、天然植物有效成分分离纯化新工艺新技术研究等。开发从有机酸发酵液和相应有机酸产品母液中分离残糖以提纯有机酸的新方法,实现有机酸以及残糖之间的完全分离,制得高纯度有机酸溶液,再经常规的浓缩、结晶得到有机酸产品。
② 无污染分离提取
研究内容涉及多金属硫化物矿的分离提取以及综合回收利用,包括含金硫化物矿、含铜锌钴等硫化物矿的处理;含有价金属,如贵金属废料、铜钴废料、钽铌废料等的再生利用,废电池、电子废料的处理利用等方面,注重技术创新和资源的高价值利用。
③ 现代分离技术的应用
应用离子交换、膜技术等现代分离方法形成新的分离单元过程,组合成高效、节能、无污染的分离新工艺。研究工作涉及稀有金属、重金属及轻金属冶金等宽广领域,形成杂质元素的分离与利用、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的新技术方法。
(5)少污染工艺:在新材料制备过程中突出绿色化工工艺的理念,并通过化工与环境科学交叉,对传统的化工产业进行技术
改革,降低工艺过程与产品的环境负荷,使其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学硕士点
微生物学硕士点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应用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环境微生物,现有导师8人,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发展研究计划(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黑龙江博士后科学基金、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等课题,为总校“应用与海洋微生物”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本硕士点的研究成果分别
发表在Applied and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Bioresour.Technol.、Biochem. Eng. J.、Biotechnol. Appl. Biochem、Microbiological Research、World J. Microbiol.Biotechnol、Acta OceanologicaSinica、Journal of Biotechnology、微生物学报、海洋科学、极地研究、水产科学、工业微生物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本硕士点注重与国内外同行开展学术交流,成功组织了“The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control and Biotechnology”在威海校区的召开,组织参加了“The 9th International Marine Biotechnology Conference”、“BIT World Congress of Industrial Biotechnology”、“ The 5th International Medicinal Mushroom Conference”、“The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alophilic microorganisms”等多个国际学术会议和“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菌物学会”、“全国海洋生物技术与创新药物学术讨论会”、“中国海洋药物学术年会”等多个全国会议。
本硕士点的学制为2年制,并采取与哈尔滨总校市政环境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的模式,即第一学年在哈尔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在威海完成毕业论文的开题、研究、答辩等全部过程,合格后授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导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