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心山
青海湖藏族自治州内景点
海心山俗称湖心岛,古时称仙山或龙驹岛,蒙名为“奎逊托罗亥”,位于青海湖心偏南,距南岸约30多公里,是青海湖的一大游览胜地。
地理环境
山顶高出湖面约70米,海拔约3266米。山体系花岗岩和片麻岩构成,略呈乳白色。
海心山地势较为平坦,岛上怪石嶙峋,沙洲点点,杂草丛生,野花纷披。其有一种花,名叫佛花,色嫣红,形如罂粟花,叶似蔷薇,每年农历四月开花,香气袭人。此外,岛上还生长大量的野葱、鹤冠草、薲(Pin)草等优良牧草,每到夏季,岛上水草茂盛,景色旖旎,是理想的天然牧场
海心山是突兀在青海湖中的花岗岩体,受湖水的侵袭,岛缘多为悬崖峭壁。山上依山傍水建有庙宇,建筑物与湖光山色混为一体。
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天然仙境,令人神往。
历史沿革
历史上,海心山以产“龙驹”而闻名,故称“龙驹岛”。传说,当时有人将良牝马置此山,至来春牧之,马皆有孕,所生之驹,号为龙种,必多骏异,因此称为“龙驹”。
吐谷浑时代,曾选择一批体高膘肥的牝马,在冬天湖面封冻时赶入海心山放牧,到翌年春天,让海龙与此马交配,生下的“龙驹”能日行千里,追风逐月,异常健壮,被 称为“青海骏”。吐谷浑人曾从波斯得到良种草马,也放牧于海心山上,生下龙种,矫健异常,称“青海骢”。
隋炀帝杨广西巡青海,曾派专人到海心山上牧马,以求龙种。唐朝高宗即位后,封吐谷浑王诺曷钵驸马都尉,诺曷钵选送青海良马谢恩。唐代名将哥舒翰曾在海心山建造应龙城。青海“龙驹”的后代当代仍遍布青海高原,就是中国著名的河曲马大通马
旅游提示
当前没有任何旅游船可以抵达海心山岛。仅有的方式只有以下两种:
从湖岸登岛有三条路线可以选择:
岛上建筑
建筑分布图
岛上的主要景观分布如下:
海心山寺(莲花庵)
海心山寺庙,现名莲花庵。旧志载:在察罕拖罗亥城(即海心山)建有海神庙,称“灵显青海神庙”,始建于道光三年。
海心山从汉代起,岛上就修有寺院。藏传佛教名僧夏嘎巴活佛尊五世达赖喇嘛转青海湖念经,夜宿沙陀,次晨行法事求海神祈福之圣举,创修沙陀寺期间,在海心山苦修,终成为一代高僧。从此以后,沙陀寺僧众效夏嘎巴活佛修行之道,历年都有人到海心山上修练道行,沿袭今,成为沙陀寺传统。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比利时人林阿德以皮船渡登海心山,时海心山上有寺院1座,僧尼10余名。1929年—1942年,在刚察第四代千户业布坦和第五代千户华宝藏的调度布置下,相继在海心山建造十六尊者,古日美特麻(译音)。莲花生八号,大悲观音庙等4座神庙。1943年,千户华宝藏和沙陀寺寺主尕日旦共同主持翻修大悲观音庙。1952年—1953年,由刚察地区的群众集资,邀请刚察大寺的雕塑匠昂知亥与四川佐关寺的却本为首,共同塑造“乌坚百玛”莲花生香泥白佛巨像。1953年特登切本在海心山修行期间建造二十一度姆佛塔庙。
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建筑物风侵日晒加上人为破坏,不复存在。1989年至1990年,刚察县角什科寺的僧人在古日美特麻神庙旧址上,塑莲花生香泥佛像。在第五世尕日旦活佛加羊尖措的主持负责下,建造了1座加持菩提塔。当今海心山上的庙宇维修仍是沙陀寺管理。
当代的海心山岛上,莲花庵铸有30米高的莲花生大士金像。除此之外,莲花庵只有几间简陋的小屋,孤伶伶地立在孤悬青海湖湖心的海山心上。但晨钟暮鼓,依然是一派法相尊严。
海心山四周环水,远离尘世,境地幽绝,因此,很早以前就有僧人在岛上修行。早在汉代,岛上就有庙宇。僧人于冰合时,出海取一年之粮而入居,整年不复出。这与当代的情况大体类似。莲花庵常年居住尼姑共有7名,年龄最大者为53岁,最小者为15岁。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打坐,静修,讲经,共同学习。每年只允许出岛两次。由于海心山在藏民及教徒心目中的神圣地位,据说在海心山上修行一天,相当于在尘世修行7天,所以不断会有信徒前来参拜或者教徒上岛修行,甚至长达几个月的闭关。
莲花庵的生活异常清苦。以前莲花庵的经费均为自筹,而海心山地处青海湖湖心,游人必须乘坐轮船方能到达;而海心山又属于中国国家级自然核心保护区,游轮不对游人开放,游人无法到达。这种两难困境,令莲花庵的生存举步维艰。莲花庵的尼姑只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故事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青海湖地区是一片辽阔的草原。草原上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寺院。这寺院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老和尚,领着几百名小和尚在此念经修行。
一天,老和尚决定要外出云游。临走时,再三叮咛贴身的小和尚们:千万不要动寺院当中的那口井。小和尚们纷纷表示:请师傅放心,你走后,我们决不轻举妄动。
老和尚走后,一个淘气的小和尚心想:这井里究竟有什么东西,叫师傅如此不放心呢?我不妨趁机看个究竟吧!于是,他拉着另一个小和尚一同来到井边,揭开了井口石板上的封条,又移开沉重的石板。往井下一看,黑咕隆咚不见底。正当他准备将石板重新移回去时,只听得井下轰隆隆一声巨响,一股巨大的水柱喷涌而出,将石板和两个小和尚抛出老远。大水很快淹没了寺院,淹没了草原,方圆几百里顿时成了一片汪洋。
此时,老和尚正在昆仑山谈经论道,忽觉得眼皮直跳,心神不宁。他慌忙站起,往山下一望,只见大水淹没了寺院。情急之下,他忙捡了几块昆仑石向寺院方向抛去。
井口被堵住了,但大水已无法退去,形成了后来的青海湖;而盖住井口的那几块昆仑石,就变成了当代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可是,原来的草原已变成汪洋一片,周围成千上万户人家被大水淹没一空。后来,人们便把青海湖称“赤秀洁莫”,意为“万户消失的地方”,而把海心山称为“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09:39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