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艺术学校(Zhejiang Art School)学校创办于1955年4月,是一所以表演类专业为核心的综合性艺术专科学校。学校于2000年升格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建校近50年为社会培养了8000多名艺术人才。有近900人次分别在省级以上各类文艺比赛或会演中获奖。2001年被教育部、
文化部评定为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专)。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34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76人,学校在校生规模1300名,毕业生升入各类高校的比例逐年递增,就业(升学)率保持在95%以上。
浙江艺术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良好的传统,并且与时俱进,不断取得辉煌成果。1980年被教育部、文化部确定为十所全国重点艺术中专之一。1994年再次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以后,学校采取一系列改革发展措施,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办学效益的提高,1999年省教育厅
教学管理评估取得优秀,2004年又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复查认定。学校在全国中等艺术教育界享有良好的声誉。
浙江艺术学校教育成果显著,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家级和
省级精品课程12门,中央
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
高职高专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专业3个,
特色专业10个,国家级和省级课题67项,省级
重点建设教材20门。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毕业生
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学校以“求真尚美、精艺修为”为校训,坚持“教学与实践相融合,教学与创研相融合,教学与艺术
职业素养相融合”的
办学特色,形成“综合实践打造优势,三个融合丰富内涵,为文化大省建设催生高素质
高技能艺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特色,师生广泛参与艺术比赛和活动,成果显著,在国际、全国和省级赛事中屡获大奖。如原创音乐剧《五姑娘》参加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演出,获国家
舞台艺术最高奖“文华大奖”、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和“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精品提名剧目;电影《
妈妈们的青春往事》获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第六批扶持项目;学生参加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令人瞩目;学生参加全国“
桃李杯”舞蹈比赛连续三次实现“浙江突破”;学生参加全国戏曲戏剧比赛、
CCTV模特大赛、全国民族器乐比赛等,屡屡摘金夺银;学生主演电影获
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学生获省级以上专业比赛奖达300项。
1999年,
省政府下文批准,以
浙江艺术学校为主体,与浙江省电影学校、浙江省艺术研究所合并筹建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2002年2月,经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正式建立,同时批准学校作为学院的附属中专相对独立运行,仍保留浙江艺术学校的校名。随着滨江新校园的落成,学校从黄龙洞旧址迁至钱塘江畔
滨江区滨文路518号。新校园环境优美,
教学设施、设备良好,占地面积7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学校有独立的专业教学楼、琴房楼和学生宿舍,还有与学院共享的基础教学楼、图书信息楼、
音乐厅、实验
艺术剧场等设施设备,学校办学条件进入了全国领先的行列。
浙江艺术学校历来名师荟萃,巨擘执教。如今,依托学院的发展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有音乐家、教授
卢竹音、黄明智,
板胡演奏家、一级演奏员吴登国,著名
山水画家、
一级美术师尹舒拉,国家
一级演员、副教授李人麟,一级演员
陈天贶,一级导演
俞珍珠,一级演奏员
骆介礼,副教授
李梅、郭义江,
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获得者、高级讲师赵俊,油画家、高级讲师陈子达,著名
戏曲唱腔专家宋普南,以及一批实力强劲、爱岗敬业的中青年教师。学校还特聘国际著名
小提琴家钱舟和钢琴家伊藤·爱子长期任教。
在新的时期,学校肩负起为各艺术类高校输送后备生,为社会培养中等艺术人才的使命,并成为学院优秀生源基地。学校努力遵循表演艺术教育的规律,以教学为中心,锐意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大中专结合与
综合艺术的优势,充分利用一流的校园设施和学院的师资条件,注重教学建设,加强教学管理,努力实施坚持特色、面向市场、多元开放的办学理念,狠抓三个特色(示范)专业,加强表演类专业建设力度,搭建综合艺术教育平台,努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调整办学结构,开设新专业,提高了专业教学效果。在新的办学思想指导下,2003年8月年在全国第七届“桃李杯”舞蹈大赛上98级学生殷硕喜获三等奖;2004年3月在“蚁力神杯”全国艺术院校戏曲、戏剧比赛
复赛中,我校学生喜获二十二个奖项;同年4月,在“蚁力神杯”全国艺术院校戏曲、戏剧比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两名(潘蓓蕾、
张慕子)、二等奖三名(姚瑶、
王军、颜巧娜)的优秀成绩;03级越剧班许杉杉同学在2004年8月第八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比赛中获专业组银花奖。03级服装设计与
时装表演班学生宋姗姗继2004年3月夺得“
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大赛”浙江赛区亚军后,2005年9月又荣获“黄金搭档”杯第六届CCTV模特电视大赛季军。雏鹰在展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