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四贤指
元末
明初时四位著名的
大臣、
文士,在元末,朱元璋对元的战争中他们同时被
征聘,又都为浙江西部人士,故名“浙西四贤”。这四人是刘伯温、宋濂、章溢、叶琛。
刘伯温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以字行。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
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
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
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
郑复初就曾对
刘伯温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
诸葛孔明相比也可以与我象比了,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
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
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最初,
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
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
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
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
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
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
江山的队伍。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
刘伯温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张士诚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
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
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
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
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
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
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
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
刘伯温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
刘伯温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
刘伯温的政敌
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俸禄。
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
胡惟庸升任
右丞相,胡惟庸可与天下第一大奸臣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有病在身的
刘伯温由皇帝朱元瘴所派使者护送回家,不久在家忧愤而死,终年65岁。
刘伯温在南京时,
胡惟庸曾派太医为刘伯温诊病送药,但刘伯温吃了他的药后,病情加剧。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
胡惟庸下毒致死。他死后139年,即
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被追赠
太师,谥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
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
刘基。
刘伯温不但是一位谋略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文人,他的著作很多,流传于世的有《
郁离子》10卷和《诚意伯文集》20卷。其中。代表作《
郁离子》一书在中国思想上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刘伯温死后,葬于青田武阳
夏山。据说,
刘伯温死前曾预言
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
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
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作有:
《 写情集》
《犁眉公集》
《春秋明经》
《时务十八策》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
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
烧饼歌》,向
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
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其中的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
郁离子”是
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
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
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
郁离子》的过程中,
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后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
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县(
浙江金华市)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
吴莱、
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
刘基、
章溢、
叶琛同受
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
知制诰。后因牵涉
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
朱元璋称帝,
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
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
翰林院学士承旨、
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
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
宋濂与
刘基、
高启并列为
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
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
礼乐制度多为
宋濂所制定,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
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
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
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
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
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
黄丕烈、
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
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
宋本《
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
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
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叶琛
叶琛(1314-1362),字景渊,明初大臣,
浙江丽水高溪村人。元
至正四年(1344)任
歙县县丞。十二年,升任
处州路总管府判官,元将
石抹宜孙在处州一带镇压农民起义,琛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十八年,官至行省元帅。次年,
朱元璋军攻取处州,琛随
石抹宜孙避走福建建宁。二十年,与
刘基、
章溢、
宋濂同时被
朱元璋征聘至
应天府,初授营田司佥事,不久调任
洪都(今江西南昌)知府。二十二年,降将祝宗、
康泰叛乱,琛被俘,不降,为
叛军所杀。明洪武元年(1368),追封
南阳郡侯。
章溢
章溢(1314一1369),明初大臣。
浙江龙泉人,字三益,号匡山居士。
朱元璋取处州后,与
刘基、
宋濂、叶琛受聘重用。官至
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后因母丧守制,不久病死。
从师王毅,寇犯龙泉,被他集合地方武装打败,论功累授浙东都元帅府佥事,辞不受。把他掌握的地方武装交给儿子存道率领,而自己退隐匡山。明兵攻占处州,他逃到福建。
朱元璋聘请他到南京,作用他为佥营田司事,管理户籍,确定赋税,百姓称便。镇守处州,供应军饷甚多,百姓不觉劳困。升任湖广按察佥事,建议分兵屯田。洪武元年(1368)封为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当时朝廷大臣惟有他能持政平和。因母死,悲伤过度,染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