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
西汉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是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汉宣帝时期把太史公降为太史令,太史令的职权也大大削弱,仅仅行文书而已。最著名的太史公就是《史记》作者司马迁
由来
1、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对其父司马谈称呼及自称。
注:后人(即白话《史记》)为了区分,一般称司马谈为(老)太史公。
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汉书》卷六十二: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蕲,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夏阳。蕲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于华池。蕲孙昌,为秦王铁官。当始皇之时,蒯聩玄孙昂为武信君将而徇朝歌。诸侯之相王,王昂于殷。汉之伐楚,昂归汉,以其地为河内郡。昌生毋怿,毋怿为汉市长。毋怿生喜,喜为五大夫,卒,皆葬高门。喜生谈,谈为太史公。
综上所诉: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一直为太史公,而司马迁既是太史公,也是太史令。
2、太史公是西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官职名称。
据:《史记•卷一三〇》(司马)喜生谈,谈为太史公。(注:喜为司马迁之祖,谈为司马迁父)见此句下:
[集解]如淳曰: 「《汉仪注》:太史公,武帝置,位在丞相上。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序事如古春秋。迁死后,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瓒曰:「百官表无太史公。 茂陵中书司马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
[索隐]案茂陵书,谈以太史丞为太史令,则「公」者,迁所著书尊其父云「公」也。然称「太史公」皆迁称述其父所作,其实亦迁之词,而如淳引衡宏仪注称「位在丞相上」,谬矣。案百官表又无其官。且修史之官,国家别有着撰,则令郡县所上图书皆先上之,而后人不晓,误以为在丞相上耳。
[正义]虞喜志林云:「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 自周至汉,其职转卑,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尊天之道,其官属仍以旧名尊而称也。」案:下文「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又云「卒三岁而迁为太史公」,又云「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又云「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观此文,虞喜说为长。乃书谈及迁为「太史公」者,皆迁自书之。漠旧仪云「太史公秩二千石,卒史皆秩二百石」。然瓒及韦昭桓谭之说皆非也。以桓谭之说释在武本纪也。
故“太史公”仅是司马迁对其父之尊称,并不是汉代一正式职官名称,正式名称应该是太史丞或太史令。天下计书先上太史,是因为太史要履行职责,记录在案。至于太史秩二千石,汉代九卿之一的太常,其秩二千石,外郡守与其同禄。而太史为太常之属官,则不可能为二千石。
3、太史公轶事
太史公·司马迁曾特为何氏安徽庐江开基始祖庶公(别号:自修,轩辕黄帝第60世耳孙,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远祖)像题词:
《像赞》
更名改姓, 因避强秦。宁去候统 ,甘为庶民。
承先启后, 继旧开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太史公·司马迁
(节录自《何氏族谱总谱》)
具体职权
太史公的具体职权不仅有太史令的职责,还有选拔人才的职责。《汉书》记载: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又称《太史公记》、《太史记》,至东汉末年才被称为《史记》。
史记》中,有《太史公自序》。
司马迁
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人生经历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受刑与抱负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司马迁有赋八篇,但大都不传,只有《悲士不遇赋》保存在唐欧阳询等编纂的《艺文类聚》卷三十之中。
参考资料
司马迁.新华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1 23:17
目录
概述
由来
参考资料